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当前养猪生产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猪饲粮中添加外源磷,既是土壤等环境磷污染源,又不利于粪肥农田利用。旨在研究在养猪生产中补饲发芽小麦,利用麦类籽实发芽初期具有的高植酸酶活性降低饲粮中磷酸氢钙添加量、减少猪粪磷排放。选择初始体质量为30kg的苏钟猪4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头,单栏饲喂;对照组饲喂常规饲粮,试验组饲喂20%、30%、40%发芽小麦替代饲粮。研究结果表明:(1)猪饲粮中加入20%发芽小麦,猪对饲粮磷的消化率最高,为80.64%(P0.05),猪粪干物质中磷含量最低,为0.95%,较对照组降低45.4%;(2)在猪生产性能指标方面,补饲发芽小麦各试验组采食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猪日增质量明显提高,但未达显著水平;(3)猪饲喂发芽小麦后,料肉比增大(P0.05);(4)采用内源指示剂法测定猪饲粮养分消化率,发现饲喂发芽小麦各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能量、氮及钙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研究结果可为养猪生产中磷素的减量化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选用48头长白×荣昌杂交仔猪进行2个2×2因子的代谢试验,试验期2周,每个试验均设2个有效磷水平(0.36%和0.26%)、2个植酸酶添加水平(0、750 FTU/kg),共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设6个重复。试验一为高能水平(DE:14.3 MJ/kg),仔猪起始体重9.2 kg;试验二为低能水平(DE:12.8 MJ/kg),仔猪起始体重16.9 kg。结果表明,在试验一饲粮添加植酸酶,仔猪钙消化率(CD)、钙沉积率(CR)、磷消化率(PD)和磷沉积率(PR)分别提高3.0%、6.0%、12.2%(P<0.05)和11.9%(P<0.05);降低饲粮有效磷水平后,PD和PR分别降低7.3%,7.0%,CD、CR分别增加3.5%、3.2%、(P>0.05)。在试验二饲粮添加植酸酶,仔猪钙消化率(CD)、钙沉积率(CR)、磷消化率(PD)和磷沉积率(PR)分别提高4.3%、4.9%、19.6%(P<0.01)、21.3%(P<0.01);降低饲粮有效磷水平后,PD和PR分别降低7.7%、6.9%,CD、CR分别增加11.1%、11.6%(P>0.05)。两个试验均表明,饲粮添加植酸酶后血清磷浓度趋于升高,血清钙、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试验一)趋于降低。由此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添加750 FTU/kg植酸酶相当于添加1 g以上无机磷,提高钙、磷利用率;降低饲粮有效磷水平则降低钙、磷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低磷饲粮添加植酸酶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及消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60只1日龄健康艾维因肉鸡为试材,研究在低磷饲粮中添加植酸酶(60 IU/kg)对其生长性能及养分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植酸酶对肉仔鸡的日增重、耗料增重比、粗蛋白质和粗脂肪的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能显著提高饲粮中钙和磷的消化率(P〈0.05)。  相似文献   

4.
在满足动物磷正常需要的情况下,对饲料中磷的准确估计可以降低动物对磷的采食量,进而减少动物对磷的排泄量。在家禽和猪饲料中添加外源性植酸酶可提高动物对磷的利用率,有研究表明,这种方法可能应用在奶牛日粮中。对具有瘤胃、回肠瘘管的泌乳奶牛5头(泌乳期188±35 d)进行试验,探讨外源性植酸酶、饲料颗粒长度对磷的消化程度进行评价。试验采用两个不完全拉丁方设计,饲粮中磷含量比NRC偏低一点,在各时期的后4 d,对全混合日粮、剩余日粮、瓣胃、回肠和粪便进行采样,分析总磷、无机磷和植酸磷。处理组对总磷无显著影响,添加植酸酶后植酸磷的摄入量减少,无机磷的摄入量增加,在全混合日粮中,混合后植酸酶迅速反应。添加植酸酶使无机磷在瓣胃内的流量下降,但对磷在回肠流量和小肠内的消化率无影响。添加植酸酶对粪便中的全磷排泄稍高,植酸磷排泄量较低。牛奶的产量和组成不受影响。日粮中添加植酸酶,饲粮中的植酸磷在采食前被迅速降解,消化道内的总磷消化率增加。日粮中添加植酸酶对磷利用率的影响较小可能是由于泌乳后期奶牛对磷需求较低的,磷的饲喂量比较恰当。  相似文献   

5.
降铜对植酸酶在断奶仔猪饲粮中应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加快仔猪生长和提高饲粮消化率,仔猪饲粮中常常同时添加高剂量铜和植酸酶,但高铜对植酸酶的作用究竟有何影响却仍鲜见报道。研究高铜饲粮中添加植酸酶对仔猪营养物质消化率、生产性能、粪铜和粪磷排放的影响,以及降低铜的添加量对植酸酶作用的影响。【方法】试验选取180头体重9-10 kg长×大二元杂交仔猪,随机分成3组,每组5栏,每栏12头猪,分别饲喂3种试验饲粮中的一种。试验饲粮为玉米-豆粕型饲粮,其营养水平达到或超过NRC(1998)相应阶段猪营养需要量。组1为对照组,饲粮铜添加量为180 mg·kg-1(硫酸铜),不添加植酸酶;组2和组3为植酸酶试验组,添加500 IU·kg-1植酸酶,组2和3饲粮铜添加量分别为 180和120 mg·kg-1(硫酸铜)。试验预试期3 d,正试期3 w,试验期间仔猪自由采食和饮水,记录采食量,观察腹泻情况,计算试验期间平均日采食量、日增重、料重比和腹泻频率。试验结束前连续3 d以栏为重复单位采集部分新鲜粪样,每100 g新鲜粪样加10 mL的10%乙醇,-20℃保存待测。以酸不溶灰分为参照内标,测定计算营养物质消化率和矿物质表观消化率。【结果】(1)高铜仔猪饲粮中添加植酸酶可使磷表观消化率提高21.12%(组2与组1相比,P<0.01),粪磷含量降低4.41%(P=0.09),腹泻频率降低19.22%(P=0.35),添加植酸酶对干物质和蛋白表观消化率,采食量、日增重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影响。(2)两个植酸酶试验组相比,当铜添加量由180 mg·kg-1降低到120 mg·kg-1时,钙、磷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13.74%和9.79%(组3与组2相比,P=0.02和P=0.01),粪磷含量降低18.86%(P<0.01),腹泻频率降低25.24%(P=0.25),降铜对干物质和粗蛋白表观消化率、采食量、日增重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影响。(3)与高铜无植酸酶组相比,减少铜添加量并且添加植酸酶,可使饲粮的干物质、粗蛋白、钙和磷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1.80%、2.84%、17.20%和32.98%(组3与组1相比,P=0.02,P=0.04,P<0.01和P<0.01),腹泻频率降低39.6%(P=0.04)。【结论】现有试验表明,在添加植酸酶的玉米-豆粕型饲粮中,将铜(硫酸铜形式)添加量从180 mg·kg-1 减少到120 mg·kg-1可以显著减少铜对植酸酶的干扰,提高饲粮钙、磷表观消化率,降低粪铜和粪磷含量。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选用42头长杜大生长肥育猪研究微生杨植酸酶对生产性能及钙、磷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600FYT/kg和900FYT/kg微生物植酸酶均可达到添加磷酸氢钙(0.12%的磷)的生产性能.同时降低了钙、磷排泄量,改善了钙、磷的表观消化率和利用率。添加植酸酶600FYT/kg和900FYT/kg的效果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7.
选择 2 8日龄断奶的二元杂交 (长白×大约克 ,平均体重 7.5± 0 .5kg)的仔猪 4 0头 ,研究断奶仔猪日粮添加植酸酶对生长和营养物质回肠表观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植酸酶降低了断奶仔猪的采食量 (下降 9.8% ,P <0 0 6 ) ,日增重和饲料效率影响不显著 (P >0 0 5 ) ;提高了日粮中干物质、能量、蛋白质的消化率分别为 3.4 %、2 .6 %和 2 .8% (P >0 0 5 ) ;提高了钙和磷的回肠表观消化率分别为 14 .5 % (P <0 0 5 )和 4 .8% (P<0 12 ) ;也提高了大部分必需氨基酸的回肠表观消化率 ,His(+11.7% )、Ile(+2 .7% )、Leu(+6 .2 % )、Lys(+5 .4 % )、Met(+1.1% ) ,但差异不显著 (P >0 0 5 )。总之 ,低磷日粮中添加植酸酶 (30 0U·kg-1)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没有影响 ,但改善了回肠营养物质 (尤其是钙与磷 )的表观消化率。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选用48头(长白×梅山)×(汉普夏×梅山)断奶仔猪(11.0±0.24kg),研究不同来源植酸酶对植酸磷利用的影响。设4个试验处理,每试验处理设4个重复,每重复以圈为单位喂3头猪。在玉米—豆饼基础饲粮中(0.34%总磷),分别添加微生物来源的(Aspergillusniger)植酸酶1200PU/g、麦麸10%、及无机磷0.3%,组成4种不同的试验饲粮。不同试验饲粮之间,除磷和植酸酶以外,其余营养指标均相似。饲养试验期间,猪自由采食及饮水。试验在猪平均体重50kg时结束,然后进行了为期10天的磷、钙和蛋白质的平衡试验。结果表明,加入微生物植酸酶(MP)或麦麸(WB)使猪的增重和采食量均达到了与添加无机磷类似的水平(P>0.0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P和WB使粪中P排出量比对照组分别减少41%(P<0.05)和10%(P>0.05),比无机磷级减少55%(P<0.01)和31%(P<0.1)),它们还使饲粮中P表观消化率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4(P<0.05)和7(P>0.05)个百分单位。WB还明显改善了蛋白质的表现消化率(P<0.05)。试验结果说明在生长阶段,微生物植酸酶或麦数可以代替添加的无机磷的作用。麦麸的有益作用是由于其中含有较高的植酸酶活性。  相似文献   

9.
《山西农业科学》2016,(3):397-401
试验按照2×3因子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将384只15日龄罗氏肉鸡分为6个饲粮处理组,其中包含2种饲粮类型(低磷或高磷)和3个豆粕水平,比较肉鸡饲喂低磷或高磷饲粮测得豆粕中磷真消化率的差异。结果表明,肉鸡体增质量、饲料转化效率、饲粮总磷摄入量以及回肠食糜和排泄物中磷的排泄量随饲粮豆粕水平增加显著提高(P0.01);高磷饲粮组的采食量、干物质摄入量、干物质的回肠消化率和存留率随豆粕水平增加呈线性降低(P0.01)。线性回归法测得低磷饲粮组和高磷饲粮组豆粕中磷的真消化率分别为83.4%和63.3%,而磷的真存留率分别为72.9%和53.9%;肉鸡采食低磷饲粮测得豆粕中磷的真消化率和存留率显著高于采食高磷饲粮测得磷的真消化率和存留率(P0.01)。由此可见,肉鸡饲粮磷水平显著影响线性回归法测得豆粕中磷真消化率和存留率。  相似文献   

10.
植酸酶和木聚糖酶对仔猪钙、磷代谢及骨骼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将90头35日龄断奶仔猪分为5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研究在饲粮中添加植酸酶和木聚糖酶对断奶仔猪钙、磷代谢及骨骼发育的影响。5组分别饲喂:①玉米-豆粕基础饲粮(正对照组,PC);②基础饲粮降低75%磷酸氢钙(负对照组,NC);③负对照组饲粮+植酸酶(植酸酶组,phy);④负对照组饲粮+木聚糖酶(木聚糖酶组,xy);⑤负对照组饲粮+植酸酶+木聚糖酶(植酸酶-木聚糖酶组,pay—xy),植酸酶的添加量为750U·kg^-1,木聚糖酶的添加量为4000U·kg^-1。结果表明:单独添加植酸酶和木聚糖酶或两者同时添加均使磷消化率极显著提高(P〈0.01)、排出量显著降低(P〈0.05),血液磷浓度达到正常磷水平;添加酶的各组钙的消化率显著高于负对照组(植酸酶组、植酸酶一木聚糖酶组P〈0.01;木聚糖酶组P〈0.05);添加酶的各组猪掌骨灰分均显著高于负对照组(P〈0.05),但与正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添加植酸酶或木聚糖酶仔猪的酿骨强度均显著高于负对照组(P〈0.05),但木聚糖酶组猪的跟骨强度仍显著低于采食正常磷饲粮的正对照组(P〈0.05)。因此,在断奶仔猪低磷饲粮中添加植酸酶或木聚糖酶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钙、磷的消化利用和骨骼生长,但两种酶同时添加没有显著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1.
木质素对土壤磷素形态转化及对磷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利用木质素改性磷肥对石灰性土壤和红壤进行培养实验,通过有效磷及无机磷分级测定,研究了木质素对土壤有效磷及磷素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质素能提高土壤有效磷的含量,并能促进无机磷向有效磷源形态转化,对提高磷肥的利用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综述近年来磷的分布、存在形式、植物对磷的吸收和利用机制及低磷胁迫下植物通过自身调节以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提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室内无菌培养方法,模拟缺磷胁迫条件下植物根系分泌的有机酸种类和数量,研究草酸、 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腐殖酸5种有机酸对不同磷源施入土壤后速效磷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 明:不同磷源施入土壤后都会使土壤中速效磷含量增加,而后随时间的推移,速效磷含量迅速下降, 大约30-45d后趋于稳定;供试有机酸均能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能明显减弱速效磷含量随时间而降 低的趋势,使得土壤速效磷含量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较高的水平;有机酸对石灰性潮土速效磷 动态变化影响能力因有机酸种类和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其作用能力大小顺序为:草酸、腐殖酸>柠檬 酸、苹果酸>酒石酸。  相似文献   

14.
选择4头平均体重为(40.5±1.0)kg,去势的杜×长二元生长公猪,采用4×4拉丁方设计,运用平衡试验法评定高油玉米、玉米蛋白粉、棉粕中可消化磷的含量。3种植物性饲料总磷表观消化率分别为:(28.84±4.58)%,(51.90±6.14)%,(25.46±1.88)%,总磷沉积率分别为:(23.88±4.83)%,(51.68±6.35)%,(24.91±2.61)%,表观可消化磷的含量依次为(%):0.054,0.247,0.271。试验结果表明:总磷水平并不能正确反映饲料磷的生物学价值,总磷的1/3作为有效磷也不能正确估计植物性饲料磷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菜园土各形态磷库的变化及空间分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找出菜园0~80cm土层各形态磷素的积累、分布规律,研究了菜园土各形态磷素的积累状况及在0~80cm土层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0~20cm菜园土的全磷和总无机磷、Olsen-P、Ca2-P、Ca8-P、Al-P、Fe-P、O-P和Ca10-P分别比相邻粮田平均增加了1 2、8 4、4 9、2 5、1 6、1 0、0 3、0 1倍,20~80cm菜园土全磷、Olsen-P、Ca2-P、Ca8-P、Al-P、Fe-P均有不同程度的积累,0~20cm、20~40cm全磷积累量分别占0~80cm积累总量的60 2%,20 8%。各形态无机磷的积累为Ca2-P,Ca8-P>Al-P>Fe-P>O-P和Ca10-P。各形态磷在0~80cm土层的分布为:20~40cm,40~60cm,60~80cm菜地全磷分别相当于0~20cm全磷量的46 1%、33 2%和25 9%,Olsen-P分别相当于38 5%、17 3%、8 8%,Ca2-P和Ca8-P分别相当于30 5%~33 6%,16 0%~17 0%和6 7%~22 3%;Al-P和Fe-P分别相当于41 5%~67 0%,26 8%~45 7%和17 4%~39 9%;O-P和Ca10-P分别相当于83 4%~92 9%,77 0%~83 7%和71 2%~81 9%。母质土壤的磷素组成和磷肥用量影响土壤各形态磷的积累量。  相似文献   

16.
长期施肥对褐土土壤磷素累积及层间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通过对山西省寿阳县褐土旱地15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有机无机配合施肥及单施有机肥都能显著增加0~40 cm土壤全磷、有机磷和速效磷的含量,单施化肥能够提高0~20 cm土壤全磷、有机磷和速效磷含量。长期施肥主要增加了0~20 cm土壤全磷、有机磷和速效磷含量。土壤磷素层间分布随不同的有机无机配合施肥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求低氮、磷胁迫对玉米幼苗的影响,在不同低氮、磷间进行组合,对金穗98、先玉508、三峡玉9号、高瑞171和金13-2 5个玉米品种幼苗在低氮、磷胁迫下的丙二醛、可溶性糖、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5个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氮和磷元素缺乏程度与由此而造成的损伤直接相关;不同氮、磷缺乏的胁迫对玉米幼苗的损伤呈现波动性变化,不同组合对所测定各生化指标的影响及程度不同;在不同氮、磷缺乏组合下,5个品种所观察各指标数值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不同品种间数值大小存在差异。对生长逆境敏感的生理和生化指标的分析显示,最耐氮、磷缺乏的是先玉508,而三峡玉9号和金穗98对氮、磷缺乏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医药化工高磷废水的最佳除磷条件和磷回收条件。[方法]以台州某药业的高磷废水为处理对象,用钙盐、铁盐及铝盐等方法分别对该废水进行处理研究,同时研究了磷资源化方法,探讨了pH、N∶Mg∶P摩尔比对鸟粪石生成的影响。[结果]通过控制反应的pH、钙盐、铁盐、铝盐的投加量,出水磷浓度大幅降低,磷的去除率达98.66%。在常温条件下,废水pH为10.0,N∶Mg∶P摩尔比为1∶1∶1时,有95%的磷转化为鸟粪石,从而实现磷的回收。[结论]该研究为高磷废水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水培法,测定了4种不同基因型韭菜品种植株的地上部干重、根干重和根冠比,研究了对两种磷处理水平的适应机理。结果表明:(1)两种磷处理下,耐低磷高效基因型品种791雪韭和甜脆791根干重显著大于磷敏感基因型一代杂交和久星2号,磷敏感型基因型的韭菜根干重不仅小,且随着磷浓度的变化,下降幅度较大又较快。(2)在不同供磷水平下,4种不同基因型韭菜的根冠比和不同磷处理呈正相关,但不论高磷还是低磷,791雪韭和甜脆791的根冠比、根干重始终保持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20.
磷肥和有机肥施用对白菜产量及磷素径流流失潜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给农业中持续安全施用磷肥和有机肥、科学评价土壤积累磷的环境风险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试验研究磷肥和有机肥施用对白菜产量以及土壤磷素组成状况的影响,并分析了土壤测试磷与磷素径流流失潜能的关系。结果表明:施用磷肥和有机肥均显著增加白菜的产量,单施不同量磷肥白菜产量增幅18.1%~23.396,单施不同量有机肥白菜产量增幅15.3%~17.7%,单位无机磷对白菜的增产量随磷肥用量增加而逐渐减少;各施肥处理之间白菜产量均无显著差异。施用磷肥显著提高土壤无机磷和全磷含量,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磷和全磷含量,相同磷肥用量条件下,增施M_1(75 c/hm~2)、M_2(150 t/hm~2),有机磷含量平均增加为17.6 mg/kg和26.0 mg/kg。施用磷肥和有机肥显著增加土壤Olsen-P、水溶性磷、生物有效磷含量;土壤Olsen -P与水溶性磷和生物有效磷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施用磷肥和有机肥均显著增加土壤灌溉滞留水中可溶态磷的含量,土壤Olsen-P、水溶性磷与灌溉滞留水中可溶态磷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