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解典型喀斯特生态治理区并以喀斯特高原盆地为代表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在2009年8月对贵州省清镇市王家寨和羊昌洞2个研究区的灌草丛、玉米地、经果林、荒地、退耕地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取样以研究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共获得土壤动物1 606只,隶属3门11纲23目;分析了土壤动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多样性、均匀性、优势度及结构。从总体上看,常见类群为鞘翅目幼虫、鞘翅目成虫、双尾目、双翅目幼虫、膜翅目;优势类群为蜱螨目、弹尾目和近孔寡毛目。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所拾取的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分布看:灌草丛退耕地经果林玉米地荒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动物的常见种类和优势种类有所不同,结构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喀斯特簸箩小流域不同等级石漠化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喀斯特高原盆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于2008年2月对清镇簸箩小流域4种不同等级石漠化即无石漠化、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和中度石漠化样地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共获土壤动物688头,隶属2门7纲14目,其中优势类群是蜱螨目、弹尾目和膜翅目。无石漠化样地土壤动物的种类最多、密度最高、多样性最丰富。轻度石漠化和中度石漠化样地土壤动物群落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土壤动物的个体数与石漠化程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含水量和土壤孔隙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pH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剧,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受到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西藏林芝地区青稞地土壤动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西藏林芝地区青稞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方法】于2014年5-10月,对位于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实习农场青稞田内的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对土壤动物的类群组成及多样性特征指数进行了分析。【结果】共捕获土壤动物536头,隶属3门9纲19目。其中优势类群为线虫动物门线虫纲咀刺目Enoplida、节肢动物门蜱螨亚纲真螨目Acariformes和弹尾纲弹尾目棘跳科Onychiuridae,分别占土壤动物总数的12.87%,26.31%,17.54%;常见类群为环节动物门寡毛纲正蚓目Araneeida,蛛形纲蜘蛛目Araneae和甲螨目Oribatida,原尾目富芫科Fujientomidae,昆虫纲Insecta同翅目Homoptera、半翅目Hemiptera、双翅目Diptera、啮虫目Corrodentia、鞘翅目Coleoptera,占总数的36.94%;稀有类群为节肢动物门双尾目康虫八科Campodeidae、蜈蚣目Scolopendromorpha,鳞翅目夜蛾科Noctuidae,膜翅目Hymenoptera(蚁科Formicidae、姬蜂科Ichneumonidae),等翅目鼻白蚁科Rhinotermitidae,缨翅目管蓟马科Phlaeothripidae,直翅目蝗科Acrididae,占总数的6.34%;上述3类构成西藏林芝地区青稞地土壤动物的主要类群。土壤动物类群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动态变化明显,7月份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均最高,10月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最低,丰富度指数最高为8月,主要地下害虫为鞘翅目昆虫。【结论】西藏林芝地区青稞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由优势类群、常见类群和稀有类群组成;7月个体总数和优势类群个体总数均达最高。  相似文献   

4.
方芳芳  由文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9116-9119
为了解上海市外环绿地(闵行段)土壤动物和土壤有害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理化因子的关系,于2009年7月对闵行段外环线内外两侧的2样带中6样地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获凋落物层和真土层土壤动物共5 120只,隶属于6门12纲20目,共38个类群。优势类群为线虫纲,其中凋落物层优势类群为蜱螨目和长角虫兆科,真土层为线虫纲。栾树群落的密度-类群指数、均匀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在6样地中最高,外环线内侧杉树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最高。土壤有害动物密度在样地外环线内侧的樟树群落中最高,总密度与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生物有机肥稻田水稻不同生长时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动态变化及其和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生物有机肥稻田水稻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4个时期的根际土壤细菌进行高通量测序及分析.结果显示,测序共获得404183个有效序列,可分为55个门,171个纲,385个目,603个科,1010个属,2139个种....  相似文献   

6.
为制定草莓的适时施肥计划提供理论依据,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对草莓不同生长时期土壤微生物的群落进行16SrRNA基因(V3-V5区)高通量测序,检测4个草莓不同生长时期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丰度。结果表明:测序共获得有效序列数364 968条,OTU数38 124个,归属为10门(Proteobacteria, Acidobacteria, Chloroflexi, Actinobacteria, Saccharibacteria, Thaumarchaeota, Bacteroidetes,WD272,Gemmatimonadetes,Nitrospirae)和其他未分类的单元;结果期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丰度值最大,特有的微生物种类也最多;优势微生物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生长期和结果期的优势属均为(Candidatus Solibacter),开花期和盛果期的优势属为副球菌属(Rhizomicrobium)。  相似文献   

7.
为喀斯特地区马尾松人工林火烧迹地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治理提供依据,于2011年10月(秋季)和2012年2月(冬季)采用手捡法对黔南喀斯特地区恢复1.5个月(RS1)和1.5年(RS2)马尾松人工林火烧迹地及未被火烧的马尾松人工林(CK)大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103只,隶属2门4纲15目28科32类。马尾松人工林火烧迹地不同恢复阶段大型土壤动物存在差异,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类群数、个体密度和多样性增加。在季节变化方面,RS1、RS2的类群数和个体密度季节差异显著,但多样性季节差异不显著;CK类群数、个体密度和多样性均无显著的季节变化。喀斯特马尾松人工林火烧迹地大型土壤动物随恢复时间的增加,群落结构趋于复杂,但类群数和个体密度稳定性较差,随季节变化呈明显的波动态势。  相似文献   

8.
采用大类群分类法对保护地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与非豚草样地中昆虫的群落结构及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大棚中共采集昆虫17科,属8个目,其蚁科占绝对优势(占昆虫总量的66.35%),其次是蚜科(16.28%)。豚草地昆虫群落〈半豚草地昆虫群落〈非豚草地昆虫群落;因昆虫的种群差异,在不同样地的数量存在明显差异;随着季节的推移,昆虫群落先增后减,8月份达到最高峰。  相似文献   

9.
金志民  杨春文  刘铸  金建丽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207-14209
2007年5-8月,在原始生境破碎化条件下,对牡丹峰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人工针叶林、阔叶林、灌木林、草地的土壤动物群落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分别采用了手捡法、筛选法、淘稀法、烘热法,共获土壤动物52类,2 434只,全部个体中优势类群为3类,占57.56%;常见类群9类,占25.31%;稀有类群37类,占16.91%;极稀有类群3类,占0.2%。结果表明:生境破碎化后,根据人类的破坏程度由轻到重,不同土壤动物的数量呈下降趋势,土壤动物个数与种类表现为:原始森林﹥人工针叶林﹥阔叶林﹥灌木林﹥草地,地表土壤至地下15 cm处的动物随深度的加深,种类及数量急剧下降。多样性指数(H)最大值和最小值因群落、月份不同而不同,均匀度指数(E)和优势度指数(D)大体与多样性指数(H)相同。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的健康状况,采用手捡法分离大型土壤动物,根据《中国土壤动物检索图鉴》鉴定土壤动物标本。研究绵阳市撂荒地大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调查共获得大型土壤动物标本98只,隶属13个类群,其中切叶蚁亚科在各个季节均为优势类群;地蜈蚣科、泄管纲、新蛛下目及食木虻科幼虫仅在部分季节为优势类群,而在其他季节为常见类群,其余8个类群则为常见类群。撂荒地大型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数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递减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P <0.05)。夏季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量虽高于其他季节,但差异性不显著(P >0.05);撂荒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呈多样性季节动态变化,多样性指数(H′)依次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均匀度指数(J )依次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优势度指数(C)依次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绵阳市撂荒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夏季的类群数和个体数量较丰富,但秋季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最高,群落最稳定。  相似文献   

11.
为构建番茄生态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及挖掘有益的微生物资源,比较了不同生育期番茄植株根际土壤肥力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特征。基于传统与现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番茄幼苗期、花芽分化期、结果期根际土壤肥力与微生物(细菌、真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特征。结果显示,番茄结果期根际土壤中具有更为丰富的碳、氮、磷源;另一方面,不同生育期番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发生显著变化。其中,norank_f_norank_o_norank_c_KD4-96,norank_f_A4b和Bryobacter属细菌是幼苗期番茄植株根际土壤中特有的优势细菌属;TM7a和Saccharomonospora属细菌是花芽分化期番茄植株根际土壤中特有的优势细菌属;Gemmatimonas属细菌是结果期番茄植株根际土壤中特有的优势细菌属;此外,鲍尔壶菌属(Powellomyces)真菌是幼苗期番茄植株根际土壤中特有的优势真菌属;Apiotrichum和unclassified_f_Chytridiaceae真菌是花芽分化期番茄植株根际土壤中特有的优势真菌属;链格孢属(Alternaria)真菌是结果期番茄植株根际土壤中特有的优势真菌属。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番茄植株根际土壤中形成了特异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幼苗期根际土壤中主要富集了可以产生生长激素的微生物类群;花芽分化期根际土壤中主要富集了具有抗逆功能的微生物类群;结果期根际土壤中主要富集了具有促进养分循环功能的微生物类群。  相似文献   

12.
用豚草原汁配制成0.5%,1%,2%,5%,100%5个浓度的溶液,以清水对照,对玉米种子进行培养,结果表明:浓度5%、2%豚草溶液对玉米种子的萌发有促进作用,且最佳浓度为5%;而浓度0.5%、1%的豚草汁和豚草原汁对玉米种子的发芽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大豆不同生育期叶际光合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分布特征,揭示大豆生育期与光合细菌群落结构变化间的关系,为促进光合细菌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5个生育期(苗期、出枝期、花期、鼓粒期和成熟期)大豆叶际光合细菌的Puf M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并对PCR扩增产物进行Illumina高通量测序,分析大豆叶际光合细菌群落多样性及分布特征.[结果]从大豆5个生育期叶片样品中共检测到光合细菌2门、5纲、36属、84种.不同生育期大豆叶片样品中光合细菌的群落组成和结构存在一定差异,在相对丰度方面表现为成熟期>苗期>出枝期>花期>鼓粒期;在多样性方面表现为苗期>出枝期>花期>鼓粒期>成熟期.大豆不同生育期的叶际光合细菌在门、纲、属和种分类水平上的优势菌群及所占比例分别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92.11%~99.29%)、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75.17%~97.40%)、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60.67%~95.09%)和扭脱甲基杆菌(Methylo-bacterium extorquens)(36.89%~87.88%),随着分类水平逐渐细化,不同生育期对大豆叶际光合细菌群落组成和分布的影响越大.[结论]生育期对大豆叶际光合细菌群落结构有重要影响,实际生产中可通过在大豆不同生育期施用不同的光合细菌以促进优势群落形成,从而促进大豆生长.  相似文献   

14.
以退化草地土壤为供试基质,采用盆栽和网箱栽培方法,研究大豆、黑大豆、绿豆、豌豆和蚕豆根系生长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豆科作物根系各项指标的增长随生育期变化的时间趋势基本呈"S"型增长模型,可划分为缓增期、速增期、顶峰期和衰减期4个时期;不同豆科作物根系垂直分布的深浅存在较大差异,根系生物量空间呈"T"型分布,其垂直递减率符合幂曲线模型Y=B_0·X~(B1)。综合试验结果,黑大豆、蚕豆和大豆比绿豆和豌豆更适合在该试验条件下种植,其中黑大豆和蚕豆可以作为该类型土壤首选作物。本研究结果为选择适宜的豆科作物进行合理种植达到改良退化草地土壤、提高退化草地生物量产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硬毛粗盖孔菌(Funalia trogii)子实体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物学特性及脂溶性化学成分的变化,为深入了解其生长过程中内部化学物质的变化规律及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方法】采用徒手切片法对不同生长时期的组织结构进行显微镜观察并记录;通过GC-MS检测硬毛粗盖孔菌不同生长时期的脂溶性成分,并将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在子实体个体发育过程中,表层菌丝首先分化出盖面组织,经过3次从白色蜂窝状结构至浅黄褐色菌毛的转变过程,菌肉逐渐增厚,内部空腔数量增多、总空间增大。灰褐色或浅黄褐色的齿状菌管起源于盖面组织边缘的菌丝组织。待子实层发育成熟后,部分栅栏状细胞层变为普通丝状菌丝,互相靠近交织,在齿状菌管之间相连,最终形成与自然状态下形态、结构相近的子实体个体。GC-MS分析显示,硬毛粗盖孔菌不同生长时期共检测出10种脂溶性化学成分,其中菌球期检测出8种,盖面组织发育完成期全被检测出(10种),子实体形成期检测出8种,3个时期共检测出56个脂溶性化合物。【结论】硬毛粗盖孔菌个体经过盖面组织分化、菌管与子实层分化以及子实层中菌丝变化3个阶段,可以发育形成类自然状态的子实体;且不同生长阶段的脂溶性成分种类和含量都不同。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引种栽培对当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4年10月,以毗邻乡土竹类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和农耕地为对照,采用手捡法和干湿漏斗法对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实验共收集到土壤动物3 477只,隶属于3门9纲24目;土壤动物平均密度排序为雷竹(3.47×105只·m-2)>慈竹(9.65×104只·m-2)>农耕地(4.58×104只·m-2),类群数为慈竹(30个)>雷竹(28个)>农耕地(15个),其中,各样地间土壤动物平均密度和类群数差异显著(P<0.05)。密度-类群指数(IDG)以雷竹和慈竹样地显著高于农耕地(P<0.05),各样地土壤动物丰富度指数(D)和多样性指数(H′)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余各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各样地土壤动物垂直分布均呈现表聚性分布特性;雷竹与慈竹样地土壤动物的群落相似性较高,各样地土壤动物的相似性指数均表现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雷竹的引种栽培对当地土壤动物群落分布与多样性特征产生了一定影响。图2表5参32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不同生长模式下人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以野山参、林下参和农田栽参土壤作为试验材料,利用磷脂脂肪酸分析法(PLFA)测定人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模式下人参土壤中C、N含量不同,野山参土壤中全C和全N含量均显著高于林下参和农田栽参土壤(P0.05),是农田栽参土壤的10.30和4.61倍;C/N比为野山参土壤林下参土壤农田栽参土壤,野山参和林下参土壤C/N比差异不显著,但远高于农田栽参土壤;野山参土壤微生物总量最高为1 671.05 nmol·g~(-1),农田栽参土壤最低为266.80 nmol·g~(-1)。不同人参生长模式下细菌均为优势菌群,但放线菌在野山参土壤中含量为187.18 nmol·g~(-1),林下参土壤中为26.12nmol·g~(-1),农田栽参土壤中为6.77 nmol·g~(-1)。通过挖掘功能微生物发现,代表抗逆性微生物指标蓝细菌(182ω6)及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比值(G+/G-)均为野山参土壤林下参土壤农田栽参土壤,野山参土壤中蓝细菌含量是林下参土壤的3.51倍,农田栽参土壤则未检出;野山参土壤中G+/G-分别是林下参土壤和农田栽参土壤的6.93和9.10倍。野山参土壤微生物量大、种群丰度高,生产实践中可通过添加外援微生物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组成提高农田栽参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念青唐古拉山南坡土壤动物群落结构随海拔的变化及其多样性指数的表现。【方法】于2021年6-9月,采用手捡法和干漏斗法,对念青唐古拉山南坡海拔4 500,4 600,4 700,4 800,4 900,5 000,5 100,5 200 m区域的草地土壤动物进行调查,分析土壤动物群落结构、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及相似性指数Srensen和Cody。【结果】从研究区域共采集土壤动物2 061只,隶属5纲20目97科(群)。同一海拔区域在科级水平未出现优势类群,说明在科级水平上各海拔区域土壤动物的分布较为均匀;从目级水平看,优势类群为鞘翅目、弹尾目、双翅目、前气门亚目、中气门亚目,分别占总数的11.80%,24.07%,11.70%,19.55%和14.70%;常见类群为鳞翅目、蜘蛛目、甲螨亚目和石蜈蚣目,分别占总数的1.60%,1.75%,8.83%和1.75%,其余目均为稀有类群。土壤动物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以海拔4 700,5 000和5 200 m区域较高,海拔4 500 m区域较低;Shannon wiener指数以海拔5 000 m区域最高,其次为海拔5 100和5 200 m区域;Pielou均匀度指数以海拔4 500 m区域最高,其次为海拔5 000和5 200 m区域;群落丰富度指数以海拔4 500 m区域最高,其次为海拔5 100 m区域;相似性指数Srensen以海拔4 700 m以下区域总体较低,海拔4 700 m以上区域较高;Cody指数以海拔4 700 m以下区域相对较高,海拔4 700 m以上区域逐渐降低。土壤动物类群数量与其个体数量的变化基本一致。【结论】在藏北高寒草地,海拔对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均有影响,放牧强度及不同季节的降水可能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In recent years,heavy metal hazards in the soil have seriously affecte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This study aim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levels of heavy metal Zn on the growth,photosynthesis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heat,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iagnosis and control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The field test method was used to explore the changes of wheat agronomic traits,photosynthetic capacity,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parameters,s...  相似文献   

20.
日光温室番茄不同生育期的蒸腾作用及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盆栽称重法,用Penman-Monteith方程模拟了番茄生育期蒸腾速率的变化,以期为北方日光温室节水灌溉、环境调控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番茄结果期日蒸腾量最大,苗期最小,结果期的需水量是开花期和苗期的14倍;苗期的蒸腾量在午后12:30时达到最大值为8g·h-1,开花期和结果期在上午11:30时达到峰值分别为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