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五攒痛在临床上可分为走伤和料伤两种,常发生于马的四肢,由于四肢聚于腹下腰曲头低,形似五处攒聚之状,故称五攒痛. 1 发病原因 走伤五攒痛《元亨疗马集》中指出多因劳役负重,奔走太急,卒至卒拴,失于牵散,痞气结在胸中,传于四肢及蹄尖,淤血凝于蹄内,滞而不散之疼痛.从现代兽医学来说:多因长期服役过重,组织中乳酸和二氧化碳逐渐积聚吸收,影响到血管壁引起末梢血管充血疼痛.  相似文献   

2.
2.2.2 蹄缓慢落地,急速抬起蹄不敢负重见于蹄底挫伤、蹄底过削、蹄底刺创和钉伤。这些疾病共同的特点是愿走软地,呈典型的支踱。蹄底挫伤于削蹄后发现血斑。蹄底过削或过磨经蹄底检查即可确诊。蹄底刺创于削蹄后可发现刺创孔或存有异物。钉伤有装蹄史,钉节高,拔出蹄钉有血液流出,若发生化脓性感染,则有灰色或黑色稀薄的脓汁,当蹄真皮发生感染则流出黄白色的脓汁。 2.2.3 蹄外侧负缘负重常于侧骨瘤、钉伤(蹄内侧负缘钉伤)、球节内侧韧带扭伤和断裂。凡是  相似文献   

3.
马五攒痛在临床上可分为走伤和料伤两种。本病常发生于马的四肢,由于四肢聚于腹下,腰曲头低,形似五处攒聚之状,故称五攒痛,西医称之为蹄叶炎。如不及时治疗,则转为慢性。发病原因:料伤五攒痛《元亨疗马集》指出,多因喂料太盛,饲料骤变,饱后使役太急,卒至卒栓,失于牵散,痞气结在胸中;淤血凝于蹄部,遂成其患。亦可因肠癀或结症所继发,谷气料毒凝于脾胃,脾失运化,侵于经路,凝于蹄头而作痛。从现代医学来说,喂精料过多,尤其是过食豆谷玉米类精料,常引起消化功能紊乱,使消化不全的蛋白质异常分解产生  相似文献   

4.
<正>料伤五攒痛相当于西兽医的急性蹄叶炎。本病常发生于两后肢或两前肢,或者四肢同时发病。由于本病的典型症状是四肢聚于腹下,腰曲头低,形似五攒的特征,故中兽医称为五攒痛。1病因病机多因饲喂精料太多,饲料骤变,饱后使役急促,卒至卒栓,缺乏牵散,痞气结在胸中,淤血凝于蹄,遂成其患。亦可因肠黄或结症所继发,谷气料毒凝于脾胃,脾失健运,侵于经络,凝于蹄头而作痛。西兽医认为,喂料太盛,尤其是过食豆谷类  相似文献   

5.
本疗法适用于各种变形蹄,如长蹄、宽蹄、翻卷蹄、腐蹄的修整和治疗. 1术前准备 1.1器械 蹄铲刀:一般修蹄工用来削蹄的工具,蹄底、蹄负面都可削,但这个工具粗大,用时要小心.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寡果糖诱导瘤胃酸中毒对山羊瘤胃发酵、蹄组织结构、蹄部炎症因子及金属蛋白酶表达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8头健康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波杂山羊(波尔山羊×长江三角洲白山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诱导酸中毒的试验组,每组4头。其中试验组山羊瘤胃寡果糖灌注量为21 g/kg BW。分别于灌注前(0 h)和灌注后4、8、12、24和48 h采集瘤胃液,同时分别在0、4、8、24和48 h通过颈静脉采集血液,灌注后48 h屠宰2组山羊,采集蹄组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山羊瘤胃液p H、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平均值显著降低(P0.05),血液和瘤胃液中乳酸和脂多糖浓度平均值显著提高(P0.05);组织形态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山羊蹄组织中次级表皮蹄小叶和次级真皮蹄小叶的长度变短,蹄小叶形状不规则;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较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山羊蹄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的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白细胞介素-6、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结果提示,寡果糖诱导山羊急性瘤胃酸中毒可导致山羊瘤胃发酵紊乱,提高瘤胃液和血液中脂多糖与乳酸浓度,导致山羊蹄组织相关炎症因子与金属蛋白酶表达改变,最终引发山羊急性蹄叶炎。  相似文献   

7.
为了深入探讨奶牛变形蹄的发病机理及对奶牛变形蹄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科学的理论依据,选择长沙地区20头荷斯坦奶牛,系统检测了变形蹄和正常蹄奶牛在夏季(6月份)和冬季(12月份)血液流变学主要指标。结果:夏季时,1S-1、3S-1、5S-1、10S-1、30S-1、60S-1切变率下,变形蹄奶牛全血粘度高于正常蹄奶牛,差异显著(P<0.05)。变形蹄奶牛低切全血还原粘度极显著高于正常蹄奶牛(P<0.01)。变形蹄奶牛红细胞压积高于正常蹄奶牛,差异显著(P<0.05)。冬季时,5S-1、10S-1、30S-1、200S-1切变率下,变形蹄奶牛全血粘度高于正常蹄奶牛(P<0.05)。变形蹄奶牛血浆粘度高于正常蹄奶牛,差异显著(P<0.05)。变形蹄奶牛红细胞沉降率较快,也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变形蹄奶牛与全血粘度增高和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五攒痛是指病畜站立时四肢攒于腹下,头下垂,头蹄攒聚而言。多是由于劳役以后,卒至卒拴,气血凝滞,胸胯疼痛,束步难行,故称五攒痛。《元亨疗马集》曰:“凡马五攒痛病,其症有二:一为走伤;二为料伤。二者针血相同,医治各别,治者慎之。”由此述可以看出,五攒痛是...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我们在对兰州市城关区五泉奶牛场黑白花奶牛变形蹄的调查过程中,通过对该场奶牛日粮营养分析,变形蹄牛的血液、蹄角质常量与微量元素的测定,尾椎触摸及X线诊断,发现日粮中钙磷不足、  相似文献   

10.
<正>蹄真皮的弥散性、无菌性炎症称为蹄叶炎。蹄叶炎可广义地分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常发生在马、骡、牛、羊等家畜的两前蹄,也发生在所有四蹄,或是很偶然地发生于两后蹄或单独一蹄发病。1发病原因本病为临床上常见病之一,其病因常由于精料过多,引起消化扰乱,产生一种组织胺样毒素吸收而发病,中兽医叫料伤五攒痛;由于氯化钠随汗液的大量排泄,同时血液内乳酸及二氧化碳增多,导致血液酸碱度的变化,甚至引起酸中毒等,均可引起本病,中兽医叫  相似文献   

11.
2011年2月25日笔者在山东省莒南县薛兰沟发现1例以蹄冠、蹄缘、蹄踵部皮肤严重溃烂为特征的牛病,经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验,确诊为坏死杆菌病.诊治情况报告如下.1 临床症状薛兰沟村存养黄牛520余头,以农户家庭散养为主.畜主高某饲养了3头19月龄母牛和2头育肥牛,蹄部先后全部发病.体温升高为38.9℃~39.7℃,行走不稳,喜卧,不愿站立,患肢不敢用力负重.蹄部病变通常开始于趾间、蹄冠与蹄叉,以后向深部蔓延.初期病灶局部破溃,外观呈化脓坏死性炎症现象,接着形成溃疡.蹄冠、蹄缘、蹄踵部皮肤坏死,结成黑色痂块,剥落后可见溃疡.溃疡面有淡黄色渗出液,并伴有血液流出;溃疡面大小不一,大的手掌大,小的只有黄豆样大,边缘不规则.创伤的表层通常呈现化脓性炎,在其深部能看到典型的坏死杆菌性病变-凝固性坏死,患部瘙痒.2头母牛的溃疡病灶由蹄冠上延,炎症的蔓延使系部或管部皮肤发炎,皮肤和皮下组织充血、水肿、热痛,患肢明显地由下向上发生肿胀,表现为轻度跛行.  相似文献   

12.
石河子地区奶牛蹄病病因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新疆石河子地区奶牛蹄病的发生情况,从而为综合防治提供依据,于2013年2月份—2015年10月份对石河子地区12个规模牛场进行了奶牛蹄病的发病原因、主要病种、临床症状、饲养管理等情况的追溯性调查。结果表明:石河子地区奶牛蹄病主要有14种,总体发病率达37.55%,发病率较高的四种蹄病分别为蹄变形、蹄叶炎、指(趾)间皮炎、蹄糜烂,占到发病总数的77.08%,成为奶牛淘汰的主要原因之一;蹄病的发病率、治愈率与修蹄次数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修蹄是降低奶牛蹄病发生的主要管理措施;说明新疆石河子地区奶牛蹄病病种多,病因复杂,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控制蹄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幼驹滚蹄是肢蹄发育畸形所致,若不予矫正,育成后影响使役,甚至报废、1978年以来,我场先后发现新生驹滚蹄10例,前肢3例,后肢7例。症状是:驻立时患肢提举,不愿着地;运步呈明显跛行,患肢以蹄前壁着地或拖于地面。往往四肢中仅一肢滚蹄,另三肢正常;或者两前(后)  相似文献   

14.
本疗法适用于各种变形蹄,如长蹄、宽蹄、翻卷蹄、腐蹄的修整和治疗。1术前准备1.1器械蹄铲刀:一般修蹄工用来削蹄的工具,蹄底、蹄负面都可削,但这个工具粗大,用时要小心。镰式蹄刀:形似镰刀,但比较小,刀把子也短,用来切削蹄底和蹄负面。直蹄刀:用来切除蹄延长负面及其蹄外缘,也可切削蹄底,刀的尖头细可剔取杂物、脏物。  相似文献   

15.
马属动物中的“滚蹄”,在我国北方、南方及云、贵等省都有发现,马、骡、驴都会发生。对患蹄的矫正方法,据记载祖国兽医有独到之处。如结合西医的外科手术及药物处理,更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现就“滚蹄”的病因、症状、治法、护理和预防以及輓马前、后肢“滚蹄”病例,简要分述于后: 一、病因:多因使役过力,板筋劳损,或因寒湿凝于蹄部,伤害筋腱,或因修蹄钉掌不  相似文献   

16.
乳牛蹄病与矿物元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山西五大牧场的水、土壤以及健康乳牛和蹄病乳牛血液抽样测定了其钠、钾、钙、镁、磷、铁、锌、铜、锰等元素的含量。探讨了矿物元素与乳牛蹄病的关系。结果表明,低锌、低硫、高锰、高镁、高铁可能是乳牛蹄病发生的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17.
<正>1蹄变形由于蹄变形发生后所呈现的形状不同,临床上可分为长蹄、宽蹄、翻卷蹄三种。长蹄:即延蹄,指蹄的两侧支超过了正常蹄趾的长度,蹄角质向前过度伸延,外观呈长形。宽蹄:蹄的两侧支长度和宽度都超过高正常蹄支,外观大而宽,此类蹄角质部较薄,蹄踵部较低,在站立时和运步时,蹄的前缘负重不实,向上稍翻,返回不宜。翻卷蹄:蹄的内侧支或外侧支蹄底翻卷。从蹄底面看,外侧缘过度磨损,蹄背部翻卷已变为蹄底,靠蹄叉部角质增厚,磨灭不正,蹄底负重不均,往往见后肢跗关节以下向外侧倾斜,呈"X"状。严重的病牛两后肢向后方伸延,呈拖拽式。根据临床表现,即蹄的变形情况,即可确诊。  相似文献   

18.
蹄部是奶牛的重要部位,支撑着奶牛的身体和运动,通过运动保证奶牛的身体健康,通过运动促进血液的流通和消化功能的发育。蹄部的健康直接关系到奶牛的健康和产奶量,影响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奶牛发生蹄病后不愿意活动,长时间躺卧容易发情鉴定困难,使得繁殖失败。奶牛也会因为蹄部持续疼痛造成采食量下降而引起产奶量下降,降低养殖场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深入探讨奶牛变形蹄的发病机理及对奶牛变形蹄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科学的理论依据。选择长沙地区20头中国荷斯坦牛,系统检测了变形蹄和正常蹄奶牛在夏季(6月份)和冬季(12月份)血液流变学主要指标。夏季时,1S-1、3S-1、5S-1、10S-1、30S-1、60S-1切变率下,变形蹄奶牛全血粘度高于正常蹄奶牛,有显著差异(P〈0.05)。变形蹄奶牛低切全血还原粘度极显著高于正常蹄奶牛(P〈0.01)。变形蹄奶牛红细胞压积高于正常蹄奶牛,差异显著(P〈0.05)。冬季时,5S^-1、10S^-1、30S^-1、200S^-1切变率下,变形蹄奶牛全血粘度高于正常蹄奶牛(P〈0.05)。变形蹄奶牛血浆粘度高于正常蹄奶牛,有显著差异(P〈0.05)。变形蹄奶牛红细胞沉降率较快,也有显著差异(P〈0.05)。变形蹄奶牛与全血粘度增高和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正蹄叶炎指蹄真皮的弥散性炎症,其常发于马、骡等家畜的两前蹄或两后蹄或单独一蹄。1病因1.1消化机能紊乱突然改变饲料、长期饲喂含蛋白质丰富的饲料及霉败饲料可造成马肠道产生组织胺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进入血液,造成血液循环障碍,并使马蹄真皮的血管扩张、充血而成蹄叶炎。1.2使役不当过劳,长期在硬地上站立,长期休息后突然使役,可使马机体组织内的乳酸、二氧化碳产生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