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日双方通过交换粳稻不育系,分别与各自的恢复系配组,杂种F1在中国扬州和日本磐田鉴定,结果表明,引进日本优质不育系与中国恢复系配组,由于亲本地理距离和亲缘关系较远,有利于提高杂交粳稻的优势,且由于日本不育系米质优良,也有助于杂种品质的提高;利用广亲和粳稻不育系与籼稻恢复系配组是实现三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可行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我国杂交税稻的研究,始于1964年,1973年三系配套,1976年开始大面积推广,迄今全国推广总面积已达1.2亿亩以上,这是一项震惊世界的成果,曾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杂交粳稻的研究在国际上早于籼稻,最早日本东北大学胜尾清1958年育成红芒野生稻细胞质的滕坂5号不育系;1966年流球大学新城长有育成BoroⅡ细胞质的台中65不育系及其同质恢复系,实现了三系配套。其后日本农业技术研究所渡边,美国加州大学J.R.Erichson都获得不同细胞质的粳稻不育系,因都未找到理想的恢复系而未能应用于生产。1972年,BonoⅡ台中65不育系引入我国,各省先后转育了一批粳…  相似文献   

3.
我国三系杂交粳稻育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我国杂交粳稻育种的历史和现状 三系杂交粳稻育种研究,国际上最早始于1958年日本的科学家胜尾清。1966年日本Shinjyo和Omura育成Chinsurah BoroⅡ(简称BT型)细胞质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实现了粳稻三系配套,为粳稻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他国家如美国也开展了研究,但迄今为止国外还未见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我国于1965年开始对杂交粳稻进行研究。首先做这项工作的是云南农业大学(即原昆明农林学院)的李铮友先生,于1969年育成粳稻滇一型红帽缨不育系,后来相继在各地转育成一批滇一型不育系如丰锦A、滇农1号A,D56A和76—27…  相似文献   

4.
鉴定了引入的16个常用自交系和本所选育的4个自交系,结果表明:20个自交系中对M型雄性不育系(以下简称M型不育系)表现出恢复的有9个;对C型不育系表现出恢复的有6个;对T型不育系表现出不育的有2个;C、M、T三种类型都表现出恢复的有1个,即武105,可称万能恢复系。通过几年的努力本所已将伊单6号、伊单8号和伊单10的母本转成了不育系,将其父本转成了恢复系,从而实现了三系配套。  相似文献   

5.
高粱杂交育种思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在高粱杂交育种过程中,如何选育不育系、恢复系及组配优良组合是高粱杂种优势利用的关键,结合育种实践探讨了不育系、恢复系的育种思路。  相似文献   

6.
六十年代日本新城长友以籼稻钦苏拉包罗11为母本,以台中65为轮回亲本,通过杂交,回交,选育包台型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实现了粳型三系配套,为利用粳型杂种优势提供了方法。但由于包台型三系遗传背景类同,杂种优势不明显,不能用于生产。七十年代以来,中国北方粳型三系进行了广泛测恢,结果证明,粳稻恢复资源非常贫乏。因此,选育强优势粳稻恢复系便成了粳型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关键。鉴于当前粳稻杂交育种亲缘狭窄而限制了粳稻增产潜力,所以我们从1971年开展粳型三系育种以来,就着重注意了遗传资源的丰富与利用。已知世界稻属资源丰富,且籼粳…  相似文献   

7.
为更好地揭示粘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的恢复性能、杂种优势和细胞质效应,以推动三系杂交小麦的生产应用,以4类19种异质粘类小麦CMS为母本,与系列恢复系亲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获得248个互为同核异质、同质异核、异质异核的杂种F1,对粘类小麦CMS的恢复规律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影响粘类CMS恢复性能的主要因素是恢复系、不育系核型、不育系胞质类型,三因素对恢复度的影响表现为:恢复系>不育系核型>不育系胞质类型;(2)粘类CMS与系列恢复系的杂种F1穗长、分蘖均值分别为其亲本的1.129倍和1.273倍,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株高为亲本的0.997倍,具有一定的负向优势;(3)对粘类小麦CMS产生单倍体的影响表现为:不育系核型>不育系胞质类型>恢复系,单倍体产生程度与不育系核型和不育系胞质类型相关,单倍体产生频率只和不育系核型直接相关,单倍体产生频率与单倍体产生的严重程度没有直接关系,利用特定不育系核型可有效避免产生单倍体。  相似文献   

8.
强化恢复系是获得强优杂交稻新组合必不可少的条件,在不育系相同而恢复系不同的情况下,所配组合杂种优势的强弱、综合性状的好坏、产量水平的高低,都直接受到恢复系的制约。我国在税三系恢复系的选育方面,主要是采取测交筛选和杂交选育的方法,育成的恢复系中,以明恢63最为突出,用其配组育成的汕优63,近10余年来一直是我国舢型杂交稻的主栽组合,是我国应用面积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杂交水稻组合。80年代以来,结合不育系的改良,以明恢63作恢复系与多个不育系配组,先后育成协代63、献改优63、D优63、红优63、特优63、马协优63、丝…  相似文献   

9.
1998年4月19日,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邀请南京农业大学陆作相、江苏省农科院赵黄槐、扬州大学黄志仁等3位长期研究稻麦杂种优势利用的专家,对该所大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工作进行现场考察指导,并组织本所部分研究员和副研究员一同参加考察,考察人员审阅了有关技术资料,听取了课题组的汇报,并查看了不育系繁殖田、杂交大麦制种田和杂种一代示范田。专家们一致认为:该课题组经过10几年的研究,已经实现“三系’酒z套,大麦雄性不育系的不育性状受隐性单基因控制,可以转有;恢复系的恢复基因也可以转育;不育系亲270A与恢复系配制的杂交大…  相似文献   

10.
强恢复系盐恢559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恢559是用常规杂交经低世代测恢鉴定筛选育成的籼型三系强恢复系。表现杂种优势强,恢复度高,抗逆性好,制种产量高,与三系不育系已配制出系列杂交稻新组合。讨论了强恢复系的选育方法。  相似文献   

11.
杂交早稻亲本遗传差异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4个不育系、7个恢复系及其配制的28个杂交早稻组合为材料,根据8个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研究了杂交早稻亲本间的遗传差异状况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11个亲本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5.9268,最大为19.2527,最小为0.3489;不育系内和恢复系内各亲本之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且保持系内的遗传差异显著大于恢复系内的遗传差异,但两者与保持系与恢复系间的遗传差异没有明显的不同。相关分析表明,亲本间的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及杂种产量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12.
水稻广亲和恢复系的选育及其利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选用具有广亲和基因的粳稻品种与籼稻恢复系杂交,成功地将两个基因重组于一体,育成了籼粳中间型的广亲和恢复系,经与三系不育系配组鉴定,杂种优势强、抗性好,已进入扩大示范并展示出应用的前景。同时,也对广亲和恢复系选育提出若干问题,供共同讨论。  相似文献   

13.
水稻籼粳亚种杂交育种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解决水稻杂交F1低结实率的问题,有赖于向两系、三系亲本导入广亲和基因,育成广亲和恢复系或不育系,同时阐述了目前杂种优势机理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新疆农科院粮作所从1995年开始进行“BT”型不育系、恢复系的探索,现拥有高代不育材料30套,低代86套;高代恢复材料73份,低代231份。新疆“野败”型杂交粳稻,2005年实现了三系配套。“野败”型不育材料克服了“BT型”、“滇型”所存在的高代自交结实缺陷,使杂交稻种子纯度更有保障。目前,新疆杂交稻研究已进入组合的配制及产量比较鉴定阶段,已由单一的常规育种转向常规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以常规为基础促进杂种优势利用发展和创新。目前已经育成并掌握了新疆粳稻“滇型”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的三系配套技术及原材料,解决了米质、产量及生育期的难关。所配制的杂交组合产量高、米质优,生育期适中。  相似文献   

15.
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我国取得突破,已发现4个不育细胞质供体,并育成了大批“三系”。大量试验表明,大豆有较强的超高亲优势。第一个利用细胞质不育系和恢复系配制的杂交种已参加两年省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增产20%以上,利用蜂类特别是苜蓿切叶蜂传粉,在开放条件下大面积生产杂交种是可行的,其技术特点是综合考虑与调控昆虫,环境和植物三因素,使其达到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各地试种杂交粳稻的结果表明,杂交粳稻具有一定的杂种优势,比当前种植的 常规品种有较大的增产潜力。而制种产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杂交粳稻的推广速度。本文拟探 讨杂交粳稻寒优1027的制种规律,总结制种技术。 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母本“寒丰”不育系,父本“T1027”恢复系。 2.方法1988、1989年,在川沙县农科所试验田进行不同行比及栽插亩数试验,设二 个单因子试验,一组为恢复系与不育系的行比试验,设2:6,2:8,2:10三种处理。 另一组为不同本数试验,在2:8行比的条件下,把不育系和恢复系的每穴栽插基本苗设为一 本、二本和三本三种…  相似文献   

17.
从杂交粳稻新组合选育、BT型不育系育性稳定性研究及原种生产方法建立、细胞质遗传效应研究及红莲型细胞质的开发应用、粳稻恢复系资源的发掘和恢复性遗传、粳稻杂种优势及其亲本配合力研究、三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及广亲和恢复系选育等6个方面回顾了作者从事三系杂交粳稻育种研究近30 a的工作,并对今后研究方向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解决水稻杂交F_1低结实率的问题,有赖于向两系、三系亲本导入广亲和基因,育成广亲和恢复系或不育系,同时阐述了目前杂种优势机理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恢复系的选育是棉花三系组合选育的重要环节,利用哈克尼西棉不育胞质的含有恢复加强基因的恢复系0-613-2为基础材料,通过杂交选育出恢复系邯R251。结果表明:邯R251具有花粉量足、恢复度高、配合力强、抗病性好、早熟性好、杂种优势强、制种产量高等优点,与不同类型的不育系组配,均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和优良的综合性状。  相似文献   

20.
杂交稻数量性状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5×4不完全双列杂交法,对配制的20个组合的稳数、穗粒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重6个数量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比较,不育系较恢复系高,尤其是穗数、稳粒数、穗实粒数和单株重;组合的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值的大小不能完全由不育系和恢复系的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所决定,是两亲本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杂种优势的产生是不育系和恢复系遗传基础互补为主,但也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