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分群分析法获得与多花黑麦草抗叶班病基因连锁的EST-CAPS标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多花黑麦草叶斑病抗性和敏感个体杂交构建F1分离群体,采用分群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通过多花黑麦草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EST)的PCR扩增和扩增产物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多态性(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c sequence,CAPS)筛选,获得一个同多花黑麦草草抗叶斑病紧密连锁的EST-CAPS标记p56.对照多花黑麦草细胞质雄性不育(CMS)群体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该EST-CAPS标记位于多花黑麦草的第5遗传连锁群(LG5).对cDNA文库中对应于标记位点p56的EST序列片段分析和基因库搜索结果表明,该EST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大麦天冬酰胺合成酶基因HvAS1和HvAS2的部分氨基酸序列片段同源性很高,推测位点p56所处的基因为编码多花黑麦草天冬酰胺合成酶基因.该分子标记可用于多花黑麦草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2.
多花黑麦草遗传连锁图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多花黑麦草(Loliummu ltiflorum)细胞质雄性不育(CMS)F1群体(124个个体),以来自父本和母本的分离位点采用SSR、AFLP、EST-CAPS(表达序列标签酶切扩增多态性)和RGA-CAPS(抗病基因类似物酶切扩增多态性)等标记方法进行多态性的选择并对父、母本分别构建遗传连锁图。母本连锁图包含362个标记位点,分别包含SSR标记240个、AFLP标记84个、EST-CAPS标记24个和RGA-CAPS标记14个,由7个连锁群组成,覆盖全长776.4cM,各连锁群长度在85.8至135cM之间,相邻标记之间的平均距离为2.14cM;父本7个连锁群,包含376个标记,其中SSR标记252个、AFLP标记82个、EST-CAPS标记29个和RGA-CAPS标记13个,连锁图全长710.0cM,相邻标记之间的平均距离为1.89cM;标记密度高、标记分布均匀、连锁图长度中等。 相似文献
3.
多花黑麦草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综述了国外对多花黑麦草(又名意大利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研究和利用现状,以及国内南方农区水田冬种多花黑麦草的主要生产利用模式。在国外,多花黑麦草除了被广泛应用于肉牛和奶牛的生产以外,还被应用于对磷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在国内,冬种黑麦草技术经过近20年的推广和应用,已经成为华南地区一种典型的生态农业种植模式,并发展形成了"稻-草-奶牛"、"稻-草-肉鹅"、"稻-草-猪"等一系列的黑麦草利用模式。探讨了生产黑麦草饲养草食畜禽在华南地区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主要限制因子,以及今后需要重点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多花黑麦草两个引进品种的比较及区域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利特拉和特特拉福罗鲁姆多花黑麦草是我省1989年从西德引进,并在全省多点引种试验中反应较好的两个品种。为了进一步比较两个品种与目前推广应用的同类牧草生产水平的高低,研究其适应的区域和范围。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于1992年9月开始在省内开展了多花黑麦草(麦利特拉、特特拉福罗鲁姆)的品种比较与 区域性试验。现将第一试验年(1992年9月至1993年9月)的试验情况初报如下: 1 试验点的自然概况 本试验主要在川东的达川市、川北的绵阳市、川中南的洪雅和川西北山区茂县4个不同的生态区域内进行。其各点的自然概况如表1。 相似文献
5.
运用序列相关扩增多态性(SRAP)和微卫星标记(SSR)技术对6个多花黑麦草亲本品种及其9个杂交F2代组合80份材料进行遗传分析。筛选出具有多态性的15对SRAP引物、16对SSR引物,SRAP标记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16.7条带,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68.88%。SSR标记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14.75条带,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58.05%。通过聚类树状图分析得出结论,杂交F2代内同一组合基本聚为一类,长江2号×剑宝和长江2号×阿伯德组合除外;父本和母本与其杂交F2代遗传距离与聚类结果基本一致。同时还发现SRAP标记对杂交F2代及亲代聚类分析可靠性高于SSR标记。 相似文献
6.
7.
8.
农区种植多花黑麦草的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L.),由于其生长快、产量高、品质好、各种家畜喜食,已成为农区广泛栽培利用的优质牧草。我国农区目前有大量的农闲田及岗坡地、滩涂等土地资源,根据各地的生态条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种植多花黑麦草不仅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对改良土壤、提高后茬作物产量等都有显著的作用。生产实践中选择合适的品种,加强栽培管理,种草与养畜相结合,发展多花黑麦草的青贮等将可进一步提高农区种植多花黑麦草的效益。 相似文献
9.
10.
多花黑麦草饲喂广东灰鹅营养价值的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8只健康、2月龄、体重3kg左右的广东灰鹅为试验动物,分两期进行试验:Ⅰ期饲喂基础日粮,Ⅱ期饲喂36%的基础日粮+ 64%的多花黑麦草.试验目的是测定多花黑麦草营养成分含量并通过代谢试验评定其对广东灰鹅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多花黑麦草的干物质(DM)22.50%,粗蛋白(CP)11.80%,粗纤维(CF)21.90%,粗脂肪(EE)1.23%,粗灰分(Ash)11.48%,Ca 0.93%,P 0.64%,总能为16.40 MJ/kg;2月龄鹅对多花黑麦草粗蛋白、粗纤维的的消化率分别为77.22%和16.45%,表观代谢能为10.66 MJ/kg.可见,多花黑麦草是一种适合养鹅的优质牧草. 相似文献
11.
内生真菌对感染锈病黑麦草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田间条件下对带内生真菌和不带内生真菌球道黑麦草品种被锈菌不同程度感染后的生长、光合特性和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带内生真菌的植株无论感病轻重,其病叶损失率和植株矮化程度均显著低于不带内生真菌的植株(P<0.05)。并且在轻度和重度病株中,内生真菌可提高黑麦草叶片相对含水量、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内游离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与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同时有效地降低了丙二醛的含量,说明内生真菌的存在可提高寄主黑麦草在田间条件下的抗锈病能力。 相似文献
12.
采用血凝试验、电镜观察、RT-PCR方法分离鉴定了1株JL株兔出血症病毒(RHDV),扩增衣壳蛋白VP60基因,将扩增片段克隆到pMDl8-T载体上,经酶切鉴定后测序。结果显示,VP60基因全长1740bp,编码580个氨基酸;JL株与其他RHDV分离株比较,核苷酸同源性为93.7%-99.2%,氨基酸同源性在97.3%-99.5%,在VP606个区中,A、B、D、F是稳定区,氨基酸变异多发生在衣壳蛋白C、E区,表明毒株具有高度保守性;将JL株与国内外标准株蛋白氨基酸变畀及其亲水性、柔性区、抗原区和表面结构进行比较分析,预测RHDV VP60细胞表位。 相似文献
13.
植物抗病性及诱导抗性在匍匐翦股颖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匍匐翦股颖草坪病害防治的弊端,引入诱导植物抗病性的概念,从信号传导、基因表达水平、细胞防御结构和生理响应等层面阐述了诱导抗病性后植株体所发生的变化规律;系统揭示了基于SAR和ISR方式的植物抗病性诱导机理。着意综述了诱导植物抗病性理论和研究成果在匍匐翦股颖病害控制中的应用状况,旨在为匍匐翦股颖新型、环保的草坪病害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10株新城疫病毒广西分离株HN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根据基因库(GenBank)新城疫病毒(NDV)的HN基因序列设计了2对特异性引物,应用RT-PCR技术对广西在2000~2003年暴发新城疫的鸡群中分离的10株NDV毒株的HN基因进行了扩增,扩增产物克隆并测序,拼接出10个NDV广西分离株的HN基因全序列,其序列全长均为1 713 bp,编码571个氨基酸,均有13个半胱氨酸残基。其中GX8/03有6个糖基化位点,而GX2/00、GX6/02、GX7/02和GX5/00有5个糖基化位点,GX1/00、GX3/00、GX4/00和GX9/03有4个糖基化位点。除GX5/00和GX10/03分离株外,其他8个NDV分离株在HN基因抗原位点Ⅰ发生变异,即347位由谷氨酸(E)被甘氨酸(G)替代,GX8/03分离株在HN基因抗原位点Ⅱ的495位由赖氨酸(K)替代谷氨酸(E)。与11株已发表的NDV HN基因全序列相比较,其核苷酸同源性在79.6%~97.9%之间,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在87.2%~98.1%之间。 相似文献
15.
一株野鸭源新城疫病毒F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GenBank中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的F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成功地对其中一株野鸭源NDV的F基因进行了克隆、测序,并推导其氨基酸序列,选择F基因部分片段绘制了遗传进化树。F基因全长1 662 bp,单一的阅读框架编码553个氨基酸,构成的F蛋白上有13个Cys残基位点和6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其裂解位点的氨基酸序列为112R-R-Q-K-116R-117F。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该NDV分离株为基因Ⅶ型NDV,与近年来我国家禽中所报道的NDV的基因型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为了给研制基因工程疫苗选取毒株奠定基础,研究采集广东肇庆某猪场疑似患高热症猪的病料,通过RT-PCR检测、病毒分离传代,证实分离到1株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命名为ZQ-GD-2010株,并对其ORF5和ORF7基因进行序列测定,绘制遗传进化树。结果表明:该毒株为美洲型,其ORF5和ORF7基因核苷酸与近年来我国分离到的美洲型毒株的相似性为96%~100%,而与欧洲型毒株LV株的相似性仅为58.9%~62.8%;其与2007—2009年国内分离株的遗传演化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7.
通过将禽痘病毒接种15日龄鹅胚的绒毛尿囊膜的方法对其进行驯化,使其适应鹅胚,并出现典型病变;再以驯化第9代的病毒接种16日龄雏鹅,通过PCR的方法在接种后10d的鹅血液中检出病毒。根据已发表的禽痘病毒TK基因序列设计1对引物,采用PCR技术扩增出与预期设计的600bp大小相符的TK基因片段,将扩增产物克隆入pMD18-T载体,经酶切鉴定筛选出阳性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序列分析表明:所扩增的TK基因的核苷酸长度为552bp,,共编码183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经鹅胚驯化的FPVTK基因片段与已发表的282E4株FPVTK基因比较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82%,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9.45%。 相似文献
18.
2008年7月末,我国青岛即墨地区患病的虎皮鹦鹉幼雏出现体重下降、脱羽和羽毛变形萎缩、鸟喙变形及胸腺结构变异等症状,怀疑为鹦鹉喙羽病(PBFD)。利用PCR对濒死鹦鹉进行鹦鹉喙羽病病毒(PBFDV)的检测,并对扩增的C1基因进行了测序与分析。结果表明,有两只检测为PBFDV阳性,B last分析发现,QD-CN08株与GenBank中已发表的PBFDV分离株C1基因同源性为82%~93%,进化树分析表明与日本的毒株有比较近的亲缘关系。结合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特征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鹦鹉喙羽病,此病为中国大陆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