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采用林间调查和挂设APF-I型松墨天牛化学引诱剂诱捕松墨天牛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健康类型马尾松林分松墨天牛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松墨天牛在将乐1年发生1代,各监测点松墨天牛成虫均始见于5月上旬,不健康林分和亚健康林分中松墨天牛成虫终见于9月上旬。不同健康类型的A、B、C 3个监测点诱捕到的松墨天牛成虫数量分别为71、112和148头。松墨天牛在健康林分、亚健康林分、不健康林分中的危害程度分别为轻度危害、中度危害和重度危害。亚健康林分、不健康林分中松墨天牛活动高峰期完全一样。各不同健康类型马尾松林分次高峰期和一般活动期松墨天牛成虫诱捕量差异不显著;在各个时期各林分中松墨天牛雌成虫百分比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防治松墨天牛,预防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及传播。[方法]将花绒寄甲成虫释放到林班,观察花绒寄甲对松墨天牛的寄生效果。[结果]花绒寄甲主要寄生松墨天牛老龄幼虫,松墨天牛在新干县的寄生死亡率为64.6%。[结论]随着花绒寄甲在自然界的种群量不断增加,用其防治松墨天牛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在厦门市翔安区遭受松墨天牛危害的马尾松林设置段式诱木,通过观察诱木诱集松墨天牛成虫情况和雌成虫产卵刻槽的数量,了解松诱木设置对松墨天牛诱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轻度危害的松林中每公顷设置2组诱木最适宜,中度危害的松林中每公顷设置6组诱木最适宜,重度危害的松林中每公顷设置15组诱木最适宜;松诱木应在松墨天牛成虫羽化期前25d前设置效果最好。实践表明利用松诱木诱杀松墨天牛,方法简便、有效、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测报技术,在江西安福地区应用信息素诱剂和诱木连续3 a分别监测松墨天牛成虫消长和羽化规律。结果表明:诱木内松墨天牛越冬代成虫4月底或5月初羽化出孔,5月中旬进入盛期,平均每年的羽化出孔期和高峰期分别为61.0、21.6 d。该地区每年约有10%的幼虫化蛹羽化成第1代成虫并于7下旬或8月上旬出孔;平均每年的羽化出孔期为36.7 d。林间诱捕于4月下旬始见成虫,5月下旬进入盛期,整个发生期平均182.0 d,发生盛期平均97.3 d。研究表明,利用信息素诱剂可以准确地监测林间松墨天牛成虫的种群动态,为防治工作提供可靠的测报数据,且较诱木监测方法简便,省工省时,是值得推广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5.
不同日龄松墨天牛对雪松精油的选择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飞  陈京元  桂连友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417-2418,2460
[目的]为松墨天牛引诱剂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不同日龄段(1~7、8~14、15~21、22~28日龄)松墨天牛雌虫和15~21日龄段的雄虫对雪松精油的行为反应,测定了松墨天牛对不同溶剂及其溶解的精油的行为反应。[结果]雪松精油对不同日龄的雌性和15~21日龄的雄性松墨天牛均有引诱作用。液体石蜡、丙酮、丁香酚、异丙醇和乙醛作为溶剂的雪松精油以及异丙醇和乙醛对雌性松墨天牛均有引诱作用。[结论]不同日龄松墨天牛对雪松精油选择行为反应相似,溶剂异丙醇和乙醛对松墨天牛具有引诱作用。  相似文献   

6.
彭龙慧  刘子莹  张金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010-15011,15013
[目的]进一步加强对江西省松林松墨天牛的综合治理,有效控制其在江西全省的蔓延扩散和危害。[方法]采用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方法,对松墨天牛在江西省的危险性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江西省松墨天牛危险性值R为1.89,可判定松墨天牛在江西省属于接近高度危险的森林有害生物。[结论]该研究可为制定江西省松墨天牛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松墨天牛成虫林间种群数量混沌特性的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松墨天牛成虫2006~2010年林间种群数量序列的混沌特性。[方法]分别采用功率谱分析法、关联维数和嵌入维数、最大Lyapunov指数法。[结果]不同的混沌判定方法结果均显示松墨天牛林间种群数量序列具有混沌特征,属于混沌时间序列;当延迟时间τ=5、嵌入维数m=15时,对应的相空间中关联维数D=2.807 6,最大Lyapunov指数λ1=0.561 3。[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松墨天牛的监测和预报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洪少民 《农技服务》2012,29(7):869+871
伐桩处理是有效抑制松墨天牛种群密度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调查不同处理后伐桩内松墨天牛的羽化率和林内天牛幼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明确伐桩覆土对降低松墨天牛种群密度的作用。结果表明:单纯对伐桩进行化学药剂效果不明显,而对伐桩培土10 cm可以有效降低伐桩内的松墨天牛存活率,从而有效降低来年松林内松墨天牛虫口密度,伐桩覆土法简便、经济、无污染,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松墨天牛空间分布型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礼涛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20):106-106,168
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是松材线虫(Bursaphelenclus xylophilus)的重要传播媒介.本文采用扩散系数C法,聚集度指标Ⅰ法,Cassie,R.M指标CA法,Lloud,M聚块性指标L法,Iwao的平均拥挤度X*与X-回归分析法和Taylor的幂测定松墨天牛成虫的空间分布型.确认其种群在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内垂直高度上呈聚集分布,并对其种群聚集原因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松褐天牛引诱剂对比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国内常见的几种天牛引诱剂在重庆地区对松褐天牛的引诱效果。[方法]田间试验始于松褐天牛羽化初期至羽化结束,共设置5个处理(4个引诱剂,清水为对照),研究不同引诱剂对重庆市松褐天牛的诱捕效果。[结果]4种引诱剂对松褐天牛均有一定引诱效果。引诱剂HYP-SH的引诱效果最佳,引诱活性平均为12.20头/诱捕器;引诱剂ZGHC和A-3引诱活性平均为8.80头/诱捕器和8.00头/诱捕器;FJ-Ma-05的引诱效果最弱,平均为4.80头/诱捕器;引诱剂HYP-SH各月份的引诱活性均高于其他药剂。根据松褐天牛的种群变化规律和诱捕的松褐天牛雌成虫孕卵量可知,6、7月是松褐天牛防治的最佳时期。[结论]4种引诱剂中以引诱剂HYP-SH对松褐天牛成虫的引诱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枯死木内松褐天牛成虫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方法]采用绿色威雷、吡虫啉、噻虫啉和清水处理林间枯死木,测定其对松褐天牛成虫的致死力及对松褐天牛成虫取食量的影响。[结果]绿色威雷对松褐天牛成虫的致死力最大,且对成虫取食量的抑制作用也最强,其次是噻虫啉和吡虫啉,清水效果最差,成虫的取食量也最大,但这4种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结论]试验结果为有效防控林间枯死木内松褐天牛成虫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刘红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545-10546
[目的]探索最适的食用NaCl浓度,为合理健康膳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野生型黑腹果蝇为材料,在含有不同浓度NaCl(0、10、50、100、200mmol/L)的培养基上培养果蝇,分析NaCl对果蝇幼虫生长发育、子代果蝇数目、成虫体重、群体的雌雄平衡等所产生的影响。[结果]含低浓度NaCl(10mmol/L)组子代蛹化数目和子代羽化数目有所增加;而高浓度NaCl组(100、200mmol/L)子代蛹化数目和子代羽化数目明显减少。不同浓度NaCl对子代果蝇体重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是随着NaCl浓度的提高,雄蝇体重和雌蝇体重都有减轻的趋势。[结论]一定量的NaCl能够影响果蝇生长发育、子代数量,干扰果蝇群体的雌雄平衡,影响子代果蝇体重。  相似文献   

13.
罗淋淋  林同 《安徽农业科学》2014,(24):8112-8115,8146
[目的]研究杀虫剂对松墨天牛延伸因子2(MaEF-2)的影响,为深入研究MaEF-2的功能、利用延伸因子基因靶标有效防治松墨天牛提供参考.[方法]从松墨天牛文库中分离得到EF-2cDNA序列,利用RT-qPCR技术测定了11种杀虫剂胁迫后MaEF-2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得到的MaEF-2基因的部分序列,长度为1 184bp,编码287个氨基酸;与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和家蚕(Bombyx mori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92%和93%.RT-qPCR测定结果表明,杀虫剂作用下MaEF-2均上调表达,表达量为对照的1.28 ~11.59倍.[结论]啶虫脒的相对表达量最高,毒死蜱和噻虫啉的表达量最低,这可能表明松墨天牛产生了自我保护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黄杨绢野螟发生特点及幼虫空间分布型,为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保定市朝阳街两旁的绿篱带小叶黄杨进行调查,记录黄杨绢野螟幼虫的虫口密度,研究该虫的发生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并根据所调查的369个样方的虫口密度,采用概率分布型比较X2检验的方法和若干聚集度指标的方法,确定幼虫空间的分布型。[结果]3种概率分布型与X2检验比较结果表明,3种分布型均有差别,但Possion分布X2检验值与X20.05差别最大,故黄杨绢野螟幼虫极不符合Poission分布 负二型分布差别最小,比较符合负二项分布。各种聚集度指标的计算结果表明,黄杨绢野螟幼虫呈聚集分布。[结论]黄杨绢野螟幼虫空间分布型与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提出了对该幼虫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Ras基因超家族中ADP核糖基化因子1基因(ARF1)在昆虫生长发育进程中以及在温度胁迫下的表达特性,以松墨天牛为研究对象,从已构建的cDNA文库中筛选到松墨天牛ARF1基因,命名为MaARF1(Gen Bank:KY368168),对其进行序列分析以及不同虫态和不同温度胁迫下的表达特性分析。结果显示,MaARF1基因编码区序列长为549 bp,编码182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与β片层组成,其次是无规则卷曲和β转角。通过DNAMAN软件比对发现,MaARF1与赤拟谷盗ARF1蛋白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二者同源性为100%,且存在1个十四酰基化位点(G~2)和5个保守域(G_1 box—G_5 box)。通过RT-qPCR分析表明,MaARF1的表达量与松墨天牛的完全变态发育相关,各虫态不间断表达,幼虫期在2龄幼虫(L2)、5龄幼虫(L5)中表达量较高,蛹化期间(L5—P0)表达量表现为上升趋势,并在第2天蛹(P2)中达到最大值,羽化期间(P10—A0)表达量表现为下降趋势;MaARF1在不同温度胁迫下均有表达,低温与高温都会导致表达量下调,温度越高或越低,表达量下调越显著。因此,MaARF1可能主要影响松墨天牛蛹化和羽化这2个变态发育关键点,从而影响整个变态发育历程,同时其也可能参与了松墨天牛体内依赖温度的Ca~(2+)信号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滇西南3个不同海拔高山茶园中茶黄蓟马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茶黄蓟马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检叶数虫法对云南省陇川县3个不同海拔(低海拔、中海拔和高海拔)高山茶园中的茶黄蓟马发生动态进行调查,并应用聚集度指标及Iwao的m*-m回归分析法和Lloyd幂法对3个不同海拔茶园中茶黄蓟马成虫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茶黄蓟马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均以聚集分布为主,主要分布在茶树的嫩芽部位.茶黄蓟马成虫的聚集原因主要由其喜食茶叶的幼嫩叶片引起.低、中和高3个不同海拔茶园中茶黄蓟马成虫理论抽样模型分别为N=t2/D2(1.006m +0.367)、N=t2/D2(21.509m +1.083)和N=t2/D2(-21.107m +1.223);序贯抽样模型分别为T0(n)=2n±7.1488、T0 (n)=2n±6.8811和T0(n)=2n±1.8655;当茶黄蓟马成虫的密度为100.0头/叶时,3个不同海拔茶园的理论抽样数分别为9、32和36片.累计虫量达2.4头/叶时,在低海拔和中海拔茶园均应继续进行观察,而高海拔茶园需进行防治.[结论]3个不同海拔茶园中茶黄蓟马均主要聚集在嫩芽部位,累计虫量2.4头/叶可作为高海拔茶园防治茶黄蓟马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桉蝙蛾幼虫空间分布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桉蝙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方法]通过对广西北流市和陆川县等地的桉树人工林进行幼虫分布调查,共设10块标准地,采用6种不同的聚集度指标和回归模型分析法判断桉蝙蛾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桉蝙蛾幼虫主要分布在1m以下树干基部;按蝙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主体为聚集分布,是环境因素的作用结果。桉蝙蛾幼虫在不同虫口密度下最适抽样数公式n=t2(1.1/m+0.6744)/D2和序贯抽样决策限模式:T’0(n),T″0(n)=n±1.332槡n(取m0=1)。[结论]研究结果为桉蝙蛾的调查取样和预测预报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