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18在武威市凉州区中坝镇进行了玉米不同种植模式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全膜垄作沟播密植、平作开沟、全膜垄作垄播产量最高,折合产量分别为13 373.55 kg/hm~2、12 701.25 kg/hm~2、12 573.75 kg/hm~2,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应进一步示范、推广;单方水效益依然是全膜垄作沟播密植、全膜垄作垄播、平作开沟最高,较对照全膜平作1.9元/m~3提高5%~21%。  相似文献   

2.
覆膜施肥方式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凉州区进行了不同栽培方式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全膜垄作沟播沟施肥栽培的玉米出苗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较全膜垄作垄播垄施肥栽培和全膜平作栽培提前2-6d,生育期延长2d;穗粒数较全膜平作栽培增加54.0粒,千粒重增加11.6g;折合产量最高,为15110.29kg/hm2,较全膜平作增产10.37%。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半干旱区玉米产量,以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采用大区对比的方法,对平作膜上精播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平作膜上精播处理比常规垄作处理地温提高2~3℃,储水量增加13.13%,产量增加13.87%,水分利用率增加20.40%。平作膜上精播技术能够提高耕层土壤温度,与常规垄作覆膜相比具有良好的集雨保墒效果,能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红芪不同栽培模式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 2 0 0 2 - 2 0 0 3年在甘肃省高寒阴湿区漳县进行的红芪膜侧沟播、地膜覆盖垄作、露地垄作、露地平作 4种不同栽培模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以膜侧沟播种植的产量最高 ,综合性状最优 ,其两年的产量较传统露地平作对照增产 1 1 .2 5 %、1 7.3 9% ,根长较对照增长 5 .5 cm、8.6 cm,根径粗较对照增加 0 .4 cm、0 .5 cm,特一等率较对照提高1 4 .6、1 5 .7个百分点 ,而且由于膜侧沟播种植有利于机械化收获 ,可以大幅度减轻劳动强度 ,建议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5.
对比研究了玉米常规垄作、留茬平作、灭茬平作栽培模式的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及产量情况。结果表明:留茬平作和灭茬平作的出苗期、拔节期、吐丝期、成熟期分别比常规垄作的晚1~2d。5~20cm深处的土壤温度,常规垄作的较留茬平作和灭茬平作的略高。0~50cm深处,播前土壤水分,常规垄作的比留茬平作和灭茬平作的高0.2~0.3个百分点;苗期、拔节期、吐丝期、成熟期土壤水分,留茬平作和灭茬平作的高于常规垄作的0.9个百分点左右。玉米产量,留茬平作和灭茬平作的分别比常规垄作的低7.5%和3.3%。  相似文献   

6.
刘浪 《农技服务》2010,27(4):445-447
进行了玉米不同直播模式与播期的对比试验。玉米直播试验结果表明:育苗移栽+平作的产量、经济性状水平都高于直播+平作和直播+垄作,直播+垄作又高于直播+平作;玉米直播播期试验结果表明:玉米播期宜早不宜迟。  相似文献   

7.
半湿润区旱作起垄覆膜沟播小麦的水分及生理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在关中平原西部杨凌550~600 mm降雨量气候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冬小麦田间水分动态变化及叶绿素、丙二醛等生理指标.结果显示:冬小麦越冬初期、拔节期0~50 cm土壤贮水量起垄覆膜沟播处理比传统平作处理分别高6.1 mm、5.2 mm,比起垄沟播处理分别高2.3 mm、2.9 mm;小麦收获后0~2 m土壤贮水量起垄覆膜沟播处理比传统平作和起垄沟播处理分别高27.9 mm和12.2 mm.小麦开花后,起垄覆膜沟播处理旗叶叶绿素含量始终高于传统平作和起垄沟播处理且降解缓慢,丙二醛含量则较传统平作和起垄沟播处理低,增加也比较缓慢.最终产量测定,起垄覆膜沟播冬小麦极显著的高于传统平作,比传统平作栽培高1 472.10 kg/hm2, 增产幅度19.3%;比起垄沟播冬小麦最终产量高1 844.79 kg/hm2,增产25.4%,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平作和起垄沟播相比,起垄覆膜沟播具有较好的聚水保墒效果,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小麦的衰老进程,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而且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高于传统平作小麦和起垄沟播.  相似文献   

8.
采用人工淹水模拟逆境的试验方法,研究了结荚期和成熟期湿涝胁迫对平作和垄作花生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湿涝胁迫对平作和垄作花生生长均造成严重影响,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脯氨酸含量明显增加。但与平作相比,垄作能够降低湿涝胁迫对花生植株造成的不利影响,使其保持较高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有利于维持叶片生理特性。湿涝胁迫可明显降低花生产量,且平作和垄作间存在明显差异。结荚期湿涝胁迫,垄作产量比平作增加20.42%。成熟期湿涝胁迫,垄作产量比平作增加13.22%。结荚期湿涝胁迫对产量、品质的危害大于成熟期。与平作相比,垄作提高了湿涝胁迫花生的油酸和脂肪含量。  相似文献   

9.
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水分含量和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设置垄种、沟播、宽窄行平作和等行距平作等4个处理,探讨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和夏玉米产量等影响.结果表明,沟播、垄种处理的土壤含水量高于等行距平作和宽窄行平作.垄种、沟播处理的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比等行距平作分别提高了6%和8%,光合速率比等行距种植分别提高了2%和3%,产量比等行距平作分别增加了11.0%和11.1%,而宽窄行平作处理的水分利用率、光合速率、产量分别比等行距平作降低了9%,5%和7%.相比之下,沟播种植方式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垄膜玉米不同栽培模式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灌水量相同条件下,试验观察了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的节水保墒及增产效果。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模式下,玉米综合性状好,产量最高,折合产量为13186.5 kg/hm2,较对照半膜平作增产10.6%,灌水效益为2.93元/m3,较对照增加14.4%;全膜垄作垄播、全膜垄作侧播灌水效益分别较对照增加4.7%、7.0%。3种栽培模式均具有节水、增收、增效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宝坻山药种植方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宝坻山药进行高畦种植、平畦种植、低畦种植(对照)和打沟种植4种种植方式的试验比较,结果表明,打沟种植宝坻山药虽然块茎产品最长,产量较高,但由于产品畸形率较高,不适宜在该地区使用;相对于高畦种植宝坻山药来说,平畦种植和低畦种植的山药块茎产量较低、品质较差,不适宜使用;高畦种植是比较适宜的宝坻山药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2.
覆盖方式对旱地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不同覆盖栽培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和垄上覆膜垄沟覆秸秆栽培能显著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两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分别提高57.79%、36.31%和54.08%、31.42%。土壤贮水量受覆盖栽培方式的影响较大,全膜双垄沟播、垄上覆膜垄沟覆秸秆、麦秸覆盖平作栽培能有效的提高0~110 cm土层的贮水量。  相似文献   

13.
不同栽植方式对木薯的增产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完全随机方法,研究不同栽植方式与木薯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同一施肥水平的基础上,采用起畦地膜覆盖种茎平插和起畦露地种茎平插这两种栽培方式对木薯增产效果较明显,与常规木薯栽植方式相比,分别增产469.9 kg/667 m2、367.2 kg/667 m2,增产率分别为23.66%和18.49%。  相似文献   

14.
应用DNDC模型模拟沟垄集雨种植对陕西省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DNDC模型分析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下农田水分和玉米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为确定沟垄集雨种植技术的适宜区域以及该技术在陕西省农业生产中的进一步应用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陕西省2001-2010年19个气象站点观测资料,采用DNDC模型模拟沟垄集雨(PF)和传统平作(CK)种植下陕西省玉米田土壤水分和玉米产量。2001-2010年陕西省年均降雨量为609.2mm,且南至北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趋势,陕西南部地区的降雨量最高,其次是关中地区,陕西北部地区的降雨量最低。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下,土壤蒸发量从北至南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土壤蒸发量在170mm以下的地区分布在陕西省北部,土壤蒸发量在190mm以上的地区分布在陕西南部。和平作种植模式相比,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下,陕西北部富县、黄陵、洛川、黄龙和宜川5个县土壤储水量提高到145mm以上,陕西中部宝鸡、凤翔、岐山、扶风4个县(市)土壤储水量提高到126mm以上,陕西北部6个县和中部14个县玉米生长水分胁迫减弱;与平作相比,沟垄集雨模式下,陕西省大部分区域产量变异数降低,说明沟垄集雨技术能降低年际间降雨量变化对产量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稳产效应。沟垄集雨和平作种植模式下陕西10a玉米总产量分别为1 320万t和1 140万t,沟垄集雨较平作模式增产180万t,提高16%。沟垄集雨种植玉米的增产效应从北至南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与年均降雨量的空间分布规律相反,陕西北部年均降雨量低于500mm的地区增产效果最高,陕西南部年均降雨量高于800mm的地区,沟垄集雨种植模式对产量的提高具有负效应。  相似文献   

15.
种植方式和密度对旱地土壤环境和甘蓝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对旱地土壤环境及甘蓝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垄种地温较沟种明显增加,垄种5,10,20 cm地温分别较同一层次沟种日平均增加2.08,1.61和0.50℃,且早晚温差明显增大;整个生育期,沟种较垄种0~20 cm土壤含水量平均增加1.9%;收获时甘蓝植株性状、经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都是垄种显著大于沟种,所有处理以种植方式为垄种、密度为82 500株/hm2的处理产量最大、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6.
不同灌水量对垄作小麦水分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对垄作小麦的水分利用、产量和品质的效应.结果表明,与平作相比,垄作的降雨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以垄作60%的降雨利用率最高,垄作100%的水分利用率最高;而灌水利用率除垄作100%有幅度不大的增加外,垄作60%和垄作80%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垄作条件下小麦产量有明显的增加,尤以垄作100%增加幅度大,这种增产效应是由千粒重和穗粒数的明显增加导致的,而穗数有一定幅度的减少;垄作60%和垄作100%的增产效果不明显;垄作下小麦面团的粉质性状均变劣,垄作100%的劣化程度较低,垄作80%的劣化程度最高;小麦面团的拉伸性状与粉质性状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17.
采用微型棵间土壤蒸发皿,测定传统耕作(CK)、常规垄作沟灌(FRB)、固定道保护性耕作(PRB)和固定道平作(ZT)4种耕作模式下棵间土壤蒸发,研究棵间土壤蒸发量与蒸腾之间的关系,蒸发占蒸散的比例及其随叶面积指数(LAI)和表层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固定道耕作无论是平作还是垄作栽培,在拔节后期均比传统耕作和常规垄作沟灌能更好抑制土壤蒸发。与平作栽培相比,沟垄地形对垄床和垄沟棵间土壤蒸发均有促进作用,且垄沟棵间土壤蒸发要大于垄床。春小麦三叶期至拔节期,CK、ZT、FRB和PRB棵间土壤蒸发量占田间耗水量的比值分别为64.96%、53.16%、74.99%和51.99%。拔节后,各处理棵间土壤蒸发占时段耗水量的比值均降到45%以下。抽穗至灌浆初期,各处理棵间土壤蒸发占时段耗水量的比例在24.46%~31.07%。4种耕作模式相对棵间土壤蒸发强度均随表层土壤体积含水量增大而增加,随LAI的增加而显著减小,两者均呈良好的指数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以济麦22为供试材料,在相同密度条件下,通过不同的种植方式和三种施氮量组合,探讨种植方式与施氮量对冬小麦光合生理特性及光能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20 cm+40 cm"沟播(沟播)能够显著提高小麦旗叶光合速率(Pn)、荧光参数与叶绿素含量指数(CCI),从而维持较好的叶片光合生理功能。沟播光能利用率平均值显著高于平作大小行与等行距。施氮量增加显著提高冬小麦Pn、荧光参数与CCI等生理指标,光能利用率也随之提高。施氮量对冬小麦光合生理指标及光能利用率的影响超过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9.
于2008-200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张掖节水农业试验站,研究绿洲灌区春小麦垄作沟灌栽培条件下土壤物理性状的变化及其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沟灌栽培0~40 cm土壤坚实度明显低于平作,0~20 cm土壤体积质量较平作降低2.52%.0~10 cm日均土壤温度较平作提高1.41℃,且随春小麦生长发育进程的推进,增温效应逐渐弱化.垄作沟灌栽培春小麦三叶期0~10 cm土层质量含水量低于平作栽培,挑旗期至成熟期0~120 cm土层质量含水量高于平作栽培.垄作沟灌栽培春小麦产量较平作增产7.27%~34.69%,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37~4.71 kg/(hm2·mm),节水750 m3/hm2.垄作沟灌栽培对土壤坚实度、体积质量、温度和水分的影响是春小麦节水增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