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主要症结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并已严重影响和阻碍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等战略目标的实现。文章以较翔实的资料,深入阐释,概述了现阶段我国农村耕地资源生态、水资源环境、大气质量、人居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境安全所面临和凸显的若干主要问题,进一步浅析了思想认识偏颇,工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化,农村环保执法薄弱,以及投资不公和技术滞后等是导致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和症结,为有效保护和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和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张巧显  柯兵  刘昕  刘国华  吴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538-2541,2545
我国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区域经济水平较低,人口增长和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探讨我国西部生态环境演变趋势及对策对于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保障我国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该研究探讨了西部地区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湿地萎缩、沙漠化、水土流失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演变规律,并根据其发展的趋势,提出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整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立足于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思想观念文化和生态文化教育,对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演变及可持续发展(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区域经济水平较低,人口增长和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探讨我国西部生态环境演变趋势及对策对于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保障我国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该研究探讨了西部地区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湿地萎缩、沙漠化、水土流失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演变规律,并根据其发展的趋势,提出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整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①充分了解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特征,在此基础上,对西部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针对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②研发和集成各种生态综合整治的治理技术与模式,并充分考虑生态治理技术与模式的特点和要求,结合区域划分的结果,揭示其区域适宜范围,并探讨治理技术和模式的推广途径,以点带面,在区域上进行推广;③对西部生态环境开展动态监测,对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的各项工程和措施进行评估;④从流域尺度、区域尺度开展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从机制、政策方面强化西部生态环境的保护,进一步协调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赵国锋  肖洁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757-19759,19763
介绍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概况及其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表明西部地区生态状况不仅关系到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能否达成,而且关系到东部地区的生态安全和国家可持续发展。从生态环境视角分析了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分别是生态保护观念淡漠;生态环境亟待改善;农业发展举步维艰;人居环境规划滞后。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在生态环境恢复重建视角下,指出了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可供选择的路径:转变传统观念,科学合理发展;借力农技支撑,恢复生态环境;倡导生态经济,发展优势产业;注重空间规划,优化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6.
我国西部山区农业生态环境现状与恢复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西部山区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区域差异显著,农业环境恶化,经济基础薄弱。由于长期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注重短期效益行为以及人地矛盾的尖锐化等原因,使得西部山区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及土地退化较为严重。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使得中国西部山区农业发展适宜走生态农业的道路,调整产业结构,落实水土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措施,才能恢复与重建一个有利于中国西部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与恢复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恶劣的生态环境已成为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而人类活动是造成西部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而且有不断强化的趋势。因此,对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就要从根本上调整与转变人类的活动方式,既要求人口数量的增加控制在不同时间跨度的空间适度容载力范围内,又需要在地域空间上合理聚集,从而减轻区域空间内生态环境所承载的压力。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就是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立足比较优势,发展非农产业,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合理有序地向城镇流动。  相似文献   

8.
竹业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及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了西部地区一些省市竹类资源及其培育利用现状、竹业在地方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中的作用,认为西部一些省市的自然环境适合众多竹类植物生长,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和林种结构调整等工程为竹资源发展提供了机遇,竹业发展潜力大,前景好,是一项绿山富民的朝阳产业.并从竹业发展方针、高效竹林资源培育、竹产品加工利用、发展竹旅游业、重视科技投入和竹业发展促进政策等方面,对西部竹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搞要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农业经济,消除贫困,阐述了我国西部地区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分析了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指出了潜在的生态危机,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对策,以期促进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菌根生物技术在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对菌根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抗土传病害、抗干旱、耐瘠薄、抗盐碱、重金属毒害土壤修复等方面的讨论,论述了菌根生物应用技术在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内蒙古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得出生态建设和城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提出内蒙古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和城镇化的对策和建议,强调生态伦理人类生存的道德。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部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十分脆弱,随着经济开发强度进一步增强,有可能使本已遭到严重破坏的生态系统进一步恶化,导致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削弱。分析了西部现有的生态补偿制度缺陷,提出完善西部地区现有的生态补偿机制是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在对信阳市自然保护区现状调查的基础上 ,根据信阳市自然环境实际 ,参照国家及河南省自然保护区建设与规划要求 ,对信阳市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规划研究 ,并提出了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
陇东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生态环境现状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陇东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现状 ,针对陇东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等实际 ,从大力推广“坡改梯”,提高粮食单产 ;退耕还林还草 ,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 ;坚持小流域综合治理 ,防止水土流失 ;加强科学技术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推广应用 ;因地制宜 ,综合治理等方面提出了陇东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质量现状着手,分析了鄱阳湖区生态环境存在污染治理压力增大,湿地锐减、湖面萎缩及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呈不断下降趋势等问题,提出了提高森林覆盖率和质量,持续加强污染防治;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体系建设;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生态化建设;深化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演变影响最为深远的人文因素之一,系统研究了农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技术措施,提出了农作制度是农业生产干扰环境演变的主要因素,系统论述撂荒制、休闲制、轮作制、集约制4种农作制度在区域生态环境演变中的作用机理,并对不同阶段农作制度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作用程度进行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程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2):5649-5650
从城镇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及生态农业的内涵角度,分析了生态农业与城镇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强调要充分利用生态农业的功能,将生态农业与城镇发展有效的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旅游地生态环境监测指标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足迹是目前国际上评价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笔者在分析生态足迹理论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构建旅游地生态环境监测指标,通过对生态足迹与生态容量的计算来定量描述旅游者活动对旅游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旅游地生态环境状况,为旅游地的规划与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利于丹巴县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铜仁低山丘陵区博落回植物的生态环境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铜仁丘陵山区博落回分布的海拔高度、地形部位、土壤类型、土壤理化性质等环境因子和博落回生长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博落回的适生性强,在本区范围内各种质地类型土壤及pH 4.86~8.50的土壤上均能生长,以土壤pH中性以上,通透性好,土层深厚,杂草稀少,光照充足的肥沃土壤为宜,植株最大高度4.32 m,最大茎径4.23 cm;种子的生命力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