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建立沼气生态农业是巩固农村沼气事业发展成果、发挥沼气效益的有效措施之一。通过介绍广西5种沼气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指出各模式特点,分析其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以期为其他地区建设沼气生态农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兼顾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构和功能优化了的农业生态系统。镇平县多年来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全县生态农业建设现状(一)"种植-养殖-沼气-种植"生态模式该模式是以沼气为纽带,带动  相似文献   

3.
简析了鲁东南地区实施的"畜-沼-粮(菜、果)"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及构成该模式的5种技术,分析了该模式产生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总体目标是实现生态良好、高质高效、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农业。通过本区域试验示范推广加快构建高产、高效种养业转型发展,推动循环生态农业模式,形成高效配套技术。该模式在乌鲁木齐市农业经济开发区农业生产中应用,实现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兼顾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构和功能优化了的农业生态系统。镇平县多年来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相似文献   

6.
开发沼气对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纽带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卓理  耿鹏旭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9):1913-1915,1934
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是将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运用到农业,利用农村种植养殖业产生的废弃物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城市工业及乡镇企业产生的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产生显著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生态农业类型。以沼气开发利用为纽带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实现农业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的最佳模式。在介绍了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类型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农村资源与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开发利用沼气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并探讨了沼气的未来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对广西传统的“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的历史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对近年创造的“猪+沼+果+灯+鱼”五位一体的新生态农业模式进行调查总结。并以广西‘恭城县黄岭村“五位一体”生态农业实践为案例,分析介绍该模式生态经济合理性及其关键技术。“五位一体”生态模式能显著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从而解决南方传统农业模式中存在的经济效益不高。生活能源燃料缺乏。农产品产量和安全品质低下,污染环境和生态退化等问题,比“三位一体”生态模式具有更显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因而在实践中为广大农民乐于应用。  相似文献   

8.
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后,实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深层次要求,是改变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自省政府批准为第二批生态农业示范县以来,我们集中力量按照《利津县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开展了四大综合区生态农业模式和8大生态经济工程建设。这些模式和经济工程使我县逐步走上了田沃,林茂、粮丰的生态农业之路。  相似文献   

9.
生态农业是近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调整中,按照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要求,充分而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和社会资源,将各种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资源整合,使产品单位产出多,产品质量优,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赢的现代农业。生态养殖是生态农业的组成部分,是近年来在我国农村地区大力提倡的一种生产模式。本文综合分析桑园套养草鸡模式的优势和劣势,进一步分析推广桑园套养草鸡的关键技术及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池州市是中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也是“生态安徽”建设试点市,生态农业建设在该市生态经济建设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文章从气候资源、土地资源、自然灾害、农村经济结构、生态农业建设基础等方面对池州生态农业建设条件进行了分析,比较深入地探讨了立体生态农业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粮(鱼、果、茶、菜、药等)”生态农业模式、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模式、观光生态农业开发模式、庭院生态农业模式等五种池州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最后提出了池州市生态农业的发展措施,即:(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2)广辟财源,增加投入;(3)因地制宜,科学规划;(4)依靠科技,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三农”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农村职业教育滞后是其中一个被忽视的重要因素。农村职业教育一直以来被认定为准公共产品,影响了供给方式和其资金来源,会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薄弱。因此,文章分析了界定农村职业教育的产品属性的意义,结合“三农”大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农村公共财政建设,来界定其产品属性,得出农村职业教育是纯公共产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建设下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卫明  廖丹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722-13723,1373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农业电子商务是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手段。首先给出了农业电子商务的含义和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意义,然后分析了我国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并找出了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下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村始终是城市的摇篮和依托,农民始终是广大的人民群体。基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系统分析了“三农”问题的内涵及其表现,提出加快城镇化、提高农民素质、构建农业物流体系等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尹志国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6247-6249,6252
论述了现代农业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总结了江苏大学在服务"三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实践经验,进而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工程,推进江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农职院图书馆在服务本院教学与科研的同时,应利用自身的优势,主动参与到学院的“三农”服务工作中去,利用图书馆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与技术,为京郊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6.
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特别是解决西部地区“三农”问题是全面实现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通过阐述中国西部地区“三农”问题的表现形式以及西部地区“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提出了解决西部“三农”问题应从推进制度创新,实现城乡统筹,加大“三农”投入,建设现代农业,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农民素质和深化农村改革,保障农民利益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7.
和谐农村的本质特征与构建途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凤琴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350-4351,4391
农村和谐问题直接关系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农村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在这个过程中,明确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内涵、本质特征与构建途径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现阶段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问题将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扩大内需、国内市场开拓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还将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要解决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就需要弄清农业收入增长的机制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设计的重要性,要创造宜人、高效和具有特色的城市环境。生态园林城市是综合了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的优点而提出的城市建设模式。本文分析了秦皇岛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自然山水资源的优势,探讨其在建设中还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农业信息化在中国农业发展和“三农”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及其发展概况的分析,指出信息农业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农业信息化则是中国提升农业和缓解“三农”窘境的战略性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