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连作年限棉田土壤微生物和酶的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测定不同连作年限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及其数量变化以及土壤酶的活性.[方法]以新疆高产棉花连作5、10、15和20年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结果]棉花不同连作年限对土壤微生物环境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土壤中三大类微生物总数随着连作年限的增长呈下降趋势,细菌数量变化有极显著差异,真菌和放线菌变化无显著差异,棉田土壤B/F呈下降的趋势.[结论]对不同连作年限棉田土壤的脲酶、磷酸酶、蔗糖酶进行测定,结果脲酶、蔗糖酶的变化趋势一致,均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呈增强的趋势,磷酸酶活性随连作年限的增加先呈下降趋势,再随连作年限增加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明确西洋参产量与土壤肥力、微生物和酶活性关系,为西洋参高产种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5点取样法研究了土壤微生物分布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与西洋参产量的关系。[结果]西洋参高产田土壤的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均高于低产田,但低产田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高于高产田;高产田土壤细菌数是低产田的7.5倍;高产田土壤蔗糖酶活性比低产田高15.6%,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比低产田高14.6%;高产田的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均高于低产田。[结论]土壤的肥力、微生物类群、酶活性和微生物活性都与西洋参的产量有关。  相似文献   

3.
采集有代表性土样对塔里木极端干旱区5种土地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土壤酶活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1)塔里木极端干旱区土壤中微生物总数变化趋势为果园>菜地>海岛棉田>稻田>荒地;三大类微生物数量中细菌占绝对优势,高达97%以上,放线菌和真菌仅为0.17%~1.68%和0.88%~2.77%。(2)土壤酶活性总体上表现为菜地>果园>海岛棉田、稻田>荒地,并且转化酶与脲酶和碱性磷酸酶之间、脲酶与碱性磷酸酶和脱氢酶之间表现出高度一致的平行关系,其余酶的活性间相关程度不高,土壤酶有可能作为衡量本地区土壤质量的生物学指标。(3)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进行了探讨,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旱作土地微生物多样性大于淹水条件下的稻田。  相似文献   

4.
施用垃圾肥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垃圾肥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在小白菜盆栽试验中,以不施垃圾肥为对照、施垃圾肥(1.5、3.0、4.5和6.0 g/1.5 kg土)为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施垃圾肥以后,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均高于对照,且随着垃圾肥用量的增加,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真菌数量一直增加,当垃圾肥用量为3.0 g/盆时,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最多,分别比对照高6和2倍。施用垃圾肥可提高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蛋白酶等的活性,当垃圾肥用量为3.0g/盆时,脲酶、蛋白酶和蔗糖酶的活性较高。[结论]施用垃圾肥可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强土壤酶活性。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石漠化治理区人工林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数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通径分析法对建水县小关村石漠化治理区不同树种根际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根际土壤理化性质指标、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除速效磷和真菌数量外,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根际土壤酶活性与理化性质、微生物相关性显著。影响过氧化氢酶活性的重要因子是全钾、放线菌数量、pH;影响脲酶活性的重要因子是pH、放线菌数量、全氮;影响蔗糖酶活性的重要因子是pH、全钾、全氮。综合来看,石漠化治理区人工林根际土壤酶活性受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较大,受微生物数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沙棘-侧柏混交林土壤养分、微生物与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混交林及侧柏纯林土壤养分指标、微生物种群数量及酶活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沙棘-侧柏混交显著改善了林地土壤养分状况和土壤生物学特性.土壤全N、水解N、全P、速效P、全K、速效K含量都明显高于侧柏纯林,N素增加尤为明显;混交林地与侧柏纯林地相比,土壤细菌和放线菌的种群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而真菌数量却有所减小;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提高.相关分析表明,2种林分土壤有机质、全N、水解N、全P、速效P和速效K之间显著相关或极显著负相关;真菌数量与土壤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而细菌、放线菌数量及蔗糖酶、脲酶活性分别与土壤有机质、全N、水解氨、速效N等主要养分指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除与全K有较高相关关系外(r=0.884*),与其他养分指标相关性不强.研究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沙棘-侧柏混交造林速生丰产的机理.  相似文献   

7.
香菇渣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香菇渣作为土壤改良剂还田对土壤生物学特征的影响,将不同比例的(25%,50%,75%)香菇渣添加到土壤中,恒温27℃连续培养100 d,每隔20 d测定其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结果表明,添加香菇渣能显著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且添加75%香菇渣的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变化最显著.土壤磷酸酶和几丁质酶活性随香菇渣添加比例的增大而提高;随培养时间的变化,磷酸酶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几丁质酶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蔗糖酶活性对添加不同比例的香菇渣响应不大,且随时间变化出现下降趋势.从总体来看,添加香菇渣能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从而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8.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白浆土型水稻土不同生物硅肥施用量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硅肥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数量,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总数拔节期分别比对照提高64.2%、88.2%和51.7%。抽穗期分别比对照提高68.9%、75.6%和81.8%。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转化酶活性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不同处理各时期也是表现不同。从分蘖期到成熟期,土壤中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的变化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转化酶活性的变化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各处理过氧化氢酶、脲酶分别在抽穗期和拔节期出现了两个活性高峰,而转化酶在拔节期出现了低谷。因此,生物硅肥的施入营造了良好的土壤生物化学环境。为作物的高产稳产提供有利保障。  相似文献   

9.
对黄土丘陵沟壑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进行了测定,研究了土壤酶活性、微生物与土壤主要肥力指标对黄土丘陵沟壑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土壤肥力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模式0~20 cm土壤酶活性之间差异明显,而20~40 cm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之间土壤酶活性差异较小,研究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土壤微生物数量差距较大.本研究利用因子分析法来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主要肥力指标,并根据各因子之间综合得分得出:日光温室的土壤肥力效益最好,然后依次为农田、拱棚、经济作物、果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番茄大棚土壤酶活性作为评价其土壤肥力指标的可行性。[方法]以廊坊市番茄大棚土壤为材料,研究其土壤肥力状况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廊坊市番茄大棚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中等偏下,全磷、缓效钾、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极高,有机质严重缺乏,土壤养分含量极不均衡。磷酸酶活性与全磷、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有机质、全氮、缓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番茄大棚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不是很好。[结论]磷酸酶活性能很好的指示土壤中有机质、全氮、缓效钾、速效钾的状况,可以作为评价番茄大棚土壤肥力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唐庆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4,(7):1967-1968,1978
[目的]为了探讨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生化特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方法]对红皮云杉红松林、蒙古栎红松林、椴树红松林及2种对照林型的土壤微生物、土壤养分因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3种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养分含量显著相关,土壤肥力均高于2种对照林型。土壤养分含量表现为红皮云杉红松林椴树红松林蒙古栎红松林落叶松人工林白桦人工林。[结论]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养分含量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探明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设置秸秆覆盖和深埋2种秸秆还田方式, 研究了不同处理(秸秆覆盖于玉米长期连作土壤CT1、秸秆深埋于玉米长期连作土壤CT2、秸秆覆盖于米麦轮作土壤T1、秸秆深埋于米麦轮作土壤T2)对下茬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同的秸秆还田方式下, T1和T2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主要微生物及生理类群和土壤酶活性均高于CT1和CT2处理。(2)在玉米长期连作土壤中, 秸秆深埋更能提高下茬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 增加土壤细菌、放线菌、主要微生物生理类群(氨化细菌、好气性固氮菌、硝化细菌)和降低土壤真菌数量, 提高土壤脲酶和转化酶活性。而在米麦轮作土壤中, 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根际土壤真菌和主要微生物生理类群(氨化细菌、好气性固氮菌、硝化细菌)、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不大。在吉林省玉米长期连作种植区, 秸秆深埋比秸秆覆盖更能有效改善土壤微生物结构。  相似文献   

13.
茶树/大豆间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盆栽试验,设置(单作茶树、单作大豆和茶树/大豆间作)3种种植处理,探讨茶树/大豆间作种植下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酶活性的变化及二者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与单作处理相比,茶树/大豆间作增加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及微生物总量,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提高作物根际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与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存在正相关关系,以茶树根际相关性最显著。说明茶树/大豆间作具有显著的种间促进效应,能有效调节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及土壤酶活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探讨了秸秆还田不同处理方式对黑土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土壤微生物采用稀释平板法及四分法进行测定。过氧化氢酶和脲酶的测定分别采用高锰酸钾滴定法和靛酚比色法。[结果]在秸秆施入量相同的情况下,施腐熟秸秆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增幅分别为61.1%、111.3%和113.5%。秸秆还田处理和施用有机肥处理对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有促进作用,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结论]该研究可为退化黑土耕地的恢复和秸秆还田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基质诱导呼吸法和CO2释放量法研究了棉花秸秆还田对棉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不同年份和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两年试验结果0~20 cm土层除2012年8月和9月份外其它时期和20~40 cm土层除2013年8月份外其余时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含量均是秸秆还田显著高于秸秆未还田,而40~60 cm土层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土壤微生物活性在不同年份和不同土层,除20~40 cm2013年4月和9月份以及40~60 cm土层的2013年5月和8月份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外,其它时期秸秆还田均显著高于未还田处理。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呼吸速率,不同年份和不同土层,除20~40 cm的2012年9月份和2013年6月份以及40~60 cm土层的2012年6月份、2013年5月份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外,其它时期秸秆还田均显著高于未还田处理。  相似文献   

16.
贵州中部喀斯特森林退化过程中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喀斯特环境脆弱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对贵州中部喀斯特森林退化过程中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含量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喀斯特森林从原生林→次生林→灌木林→灌草丛方向的演替过程中,土壤pH由中性偏向微碱性,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含量明显下降,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也明显下降、而土壤蛋白酶和蔗糖酶活性变化不明显;与原生林地相比,灌丛草地的土壤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下降了60%、38%、43%.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降解小麦秸秆纤维素的真菌并分析C/N比对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方法]应用刚果红鉴定培养基和滤纸条降解度分析法筛选菌株,通过比对真菌rDNA的ITS区域序列鉴定菌株类型,通过调节培养基葡萄糖和(NH4)2SO4的比例研究了纤维素降解酶活性。[结果]从土壤中筛选出有2株分解纤维素能力较强的真菌,分别命名为NY01和NY02;真菌ITS保守序列比对结果显示,NY01与木霉的相似性最高达99%,NY02与毛霉的相似性高达99%;培养基中C/N比值在8∶1时2个菌株的CMC和FPA酶活性均达到最高。[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探索秸秆纤维素降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了选育和定向培育云南松高产脂优树,比较高产脂量和低产脂量云南松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差异,并且分析其产脂量与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高产脂量云南松土壤养分中速效氮、速效磷、铁、锰、锌、铜的质量分数以及蛋白酶、过氧化氢酶、脲酶的活性显著高于低产脂量云南松。随着土壤养分中速效氮、速效磷、铁、锰、锌、铜的质量分数以及蛋白酶、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的增加,云南松的产脂量也不断增加(P0.01)。因此,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可作为培育高产脂云南松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施肥对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施肥对烟田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对土壤养分含量有显著影响,施肥能显著增加土壤养分的含量,尤其以施用烟草专用肥+菌液最为显著。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对不同施肥处理响应是不同的,施肥能够显著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增强土壤酶的活性。将土壤养分与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发现,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与土壤养分相比,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变化更加敏感,其作为土壤肥力的评价指标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空间变化规律,在塔里木河中游以柽柳为建群种的群落中,选取3种不同大小冠幅的柽柳灌丛类型,按根部、灌丛下和冠幅边缘分别采集0~20 cm土样,测定土壤脱氢酶、多酚氧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碱性磷酸酶6种酶活性和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结果表明,无论柽柳灌丛冠幅大小,从根部、冠幅下到冠幅边缘,土壤中6种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均依次表现为由高到低的变化规律;随着柽柳冠幅的增大,在相同取样部位,6种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数量均相应增加;土壤中6种酶的活性与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均呈现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