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毕粳43是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根据贵州粳稻栽培区生态条件和生产实际采用优势亲本组配、定向单株选择育成的优质高产粳稻新品种.该品种综合表现高产稳产,群体整齐,分蘖强,成穗率高,有效穗多,生育期适中,穗粒结构协调,结实率高,适应性广,综合性状好.2008-2009年参加贵州省粳稻区试平均产量570.2kg/亩,比对照毕粳37号增产23.3%;2009年贵州省粳稻生产试验平均产量485.4 kg/亩,比对照毕粳37号增产6.6%.稻米品质达到国家二等优质食用粳稻品种标准.2010年7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2.
毕粳45是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根据贵州省粳稻栽培区生态条件和生产实际采用骨干优势亲本配组、毕节三亚交替选择、同步品质筛选鉴定等育种方法育成的粳稻新品种。2010-2011年贵州省粳稻新品种(组合)区域试验该品种平均亩产484.6 kg,比对照增产5.34%,2012年贵州省粳稻新品种(组合)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2.43 kg,比对照增产4.86%。该品种稻米品质主要指标达部颁三级优质食用粳米标准。2013年7月该品种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黔审稻2013010)。  相似文献   

3.
云粳39号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长粒香型优质高产粳稻新品种,杂交组合为合系41号、云粳20号。2011~2012年参加云南省中海拔粳稻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10 440.00 kg/hm2,较对照云粳26号增产7.90%。2013年参加云南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10 207.50 kg/hm2,较对照云粳26号增产5.06%。该品种具有优质、高产、稳产、抗病等优点,适宜在云南省海拔1 450~1 850 m稻区及周边省份相似生态型稻区推广种植。2014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该研究介绍了云粳39号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4.
安粳698(原试验品系号96H-698)系安顺市农科所1993年用Huaciga Yu124作母本,安粳314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粳稻品种。该品种通过1996-1997两年品比、1998-1999两年省区试、1999-2000两年省生产试验,均比对照增产11.3%-41.5%。株高100-119cm,有效穗19.5-30.9万/667m^2,每穗实粒数108-125粒,全生育期160-166d,中抗稻瘟病、纹枯病;在包含9项指标的米质测定中,有2七指标达二级优质米标准,其余指标达一级优质米标准,2000年11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该品种适于贵州中部灿粳稻混栽稻作区和贵州省西部海拔1500m以下的粳稻稻作区栽种。  相似文献   

5.
南粳0212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和江苏焦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用超级稻"武粳15"与"扬辐粳8号"杂交,经多代选择培育而成的优质、高产迟熟中粳稻新品种。全生育期153 d。株高99 cm,长势较旺,分蘖力较强,抗倒性强,叶色淡绿,后期转色好,灌浆速度快。一般产量9 000 kg/hm2以上,有效穗320万/hm2左右,每穗总粒数130粒左右,结实率90%以上,千粒质量28 g左右。2012—2013年参加江苏省区试,2年平均单产10 174.5 kg/hm2,比对照镇稻14增产4.42%,2年增产均达显著水平;2014年生产试验平均单产9 838.5 kg/hm2,比对照淮稻9号增产13.1%。中感白叶枯病,抗纹枯病,中感条纹叶枯病,感穗颈瘟,2014年穗颈瘟鉴定结果为穗颈瘟损失率5级、穗颈瘟综合抗性指数5.25。稻米品质优,达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2015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江苏省苏中和宁镇扬丘陵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6.
杂交粳稻新组合毕粳杂2035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推动杂交粳稻育种的发展,推广杂交粳稻种植,贵州省毕节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用BT型粳稻不育系BJ-1A与中粳恢复系ZC2035配组育成杂交粳稻新组合毕粳杂2035。该组合生育期适中,株型较好,具有产量高、米质较优、穗大粒多、生态适应性广等优点,2010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7.
南粳9212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日本优质粳稻"关东194"为父本,与江苏高产粳稻"武粳13"杂交,经系谱法综合农艺性状选择,结合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分子标记筛选培育而成的优质高产粳稻新品种。全生育期158 d左右,比对照品种——武运粳23早3 d,株高95 cm左右,株型集散适中,群体整齐度好,生长势旺,叶色淡绿,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穗型较大,半直立穗,后期转色好,成熟期秆青籽黄,抗倒性较强。2012—2013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 963 kg/hm2,比对照品种——武运粳23增产1.7%;2014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0 129.5 kg/hm2,比对照品种——武运粳23增产5.1%。有效穗数300万/hm2左右,每穗总粒数135粒左右,结实率93%左右,千粒质量在27 g左右。在抗病性方面,它抗纹枯病,中感条纹叶枯病和白叶枯病,感穗颈瘟。稻米品质经2012年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检测,整精米率73.6%,垩白率30%,垩白度3%,胶稠度78 mm,直链淀粉含量15.9%,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2015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适宜在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8.
科技动态     
《农家致富》2012,(13):19
水稻品种——武运粳29号武运粳29号由江苏水稻研究所、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于2007年育成,属早熟晚粳稻品种。该品种株型紧凑,长势较旺,穗型大,分蘖中等,叶色绿,群体整齐度好,熟相较好,落粒性中等,抗倒性较强。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22.0万,每穗实粒数122.6粒,结实率89.3%,千粒重26.1克。株高101.5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61.6天,较对照相当。接种鉴定:中抗  相似文献   

9.
武运粳27号原名"武运2743",由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加45/9520//武运粳21号,于2007年育成,2012年通过江苏省审定(苏审稻201209),属中熟中粳稻品种。适宜在江苏省苏中地区种植。一、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1.产量水平2009~2010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600.51公斤,较对照徐稻3号增产3.06%,2009年较对照增产不显著,2010年较对照增产显著,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4.09公斤,较对照镇稻88增产7.4%。  相似文献   

10.
《天津农业科学》2015,(7):118-121
为中早粳晚熟稻区改良杂交粳稻稻米品质,提高粳稻单位面积产量,采用杂种优势利用方法,在育成优良BT型三系不育系金粳13A和恢复系津恢2号的基础上,组配高产、优质、多抗杂交粳稻品种金粳优132,经国家北方稻区中早粳晚熟组2008—2009年区域试验,金粳优132号平均单产9.81 t·hm-2,比对照金珠1号增产12.94%;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单产9.97t·hm-2,比对照增产13.7%。201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准予在辽宁省南部、北京市、天津市稻区种植。金粳优132是我国北方稻区首个米质达国标优质稻谷1级标准的国审杂交粳稻品种。  相似文献   

11.
2004~2005年在贵州省毕节地区、安顺市、黔西南州、六盘水等地州市累计推广毕粳40、41粳稻新品种35 973.70 hm2,平均单产6 349.20 kg/hm2,比对照当地主栽品种增产538.69 kg/hm2,增幅9.27%;2年累计实现总产20 556.36万kg,新增稻谷1 269.53万kg,新增产值2 539.05万元,新增纯收益3 579.02万元,科技投资新增收益率56.69元/元,推广投资新增收益率73.70元/元,新增生产费用收益率22.11元/元。该粳稻新品种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必将对贵州粳稻生产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粳稻新品种毕粳43丰产稳产性和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8~2009年贵州省粳稻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为资料,采用高稳系数法结合产量变异系数和适应度,对毕粳43丰产稳产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毕粳43具有很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和超过平均生产水平的广适性,在贵州粳稻栽培区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3.
水稻新品种“吉农大858”是经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2008-2010年吉林省区域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3年平均产量8 783.8 kg/hm2,比对照“通35”增产5.7%;生产试验结果:平均产量8 466.6 kg/hm2,比对照“通35”增产4.2%.该品种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稻米品质达到二等食用粳稻优质米品种要求,于2011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适宜吉林省的吉林、长春、松原、四平、通化等中晚熟稻区种植.  相似文献   

14.
双季稻区晚稻“籼改粳”品种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为双季稻区适宜品种的选用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2010-2013年,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地区(江西上高),以杂交粳稻(包括籼粳交偏粳型杂交稻、籼粳交偏籼型杂交稻和粳型杂交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3种类型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湿润育秧大苗移栽方式,系统比较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表现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的趋势,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与杂交籼稻相比,4年杂交粳稻的实产增产率为19.20%-28.95%,常规粳稻实产增产率为9.21%-12.17%;通过足量的群体穗数与较大的穗型协调形成足够的总颖花量,并有保持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是粳稻综合改良产量结构获得高产的基本途径。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各生育期均相应推迟,且两者生育期亦延长,其中杂交粳稻生育期平均延长17.1 d,常规粳稻生育期平均延长9.5 d。不同类型品种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不同生育阶段温光利用率均表现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的趋势,其中杂交粳稻生育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利用率最多,分别为3713.3℃、931.9 h、90.9%、93.5%。【结论】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差异大,适宜的粳稻品种可充分利用生育期长优势,提高温光资源利用率,最终提高产量。据此按照全国粳稻生产发展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双季稻接茬特点与热量条件以及栽培轻简化机械化的需求,筛选出一批适合当地种植的晚粳稻高产品种,供大面积生产选用,即甬优538、甬优8号、甬优2640、甬优1538、甬优1540、长江19、长江21、小叶迟熟、镇稻5108。  相似文献   

15.
核心样品种质库是体现作物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并促进有效利用的一项重要资源管理机制。构建贵州稻种资源核心样品种质库时,须遵生气勃勃跃要保证最大可能的遗传多样性,又要避免过多的遗传同一性材料、既便于管理,更有利于利用和交流;既是数量上的精炼,又是特色性优异种质研究成果的体现等基本原则。采取形态特性与生物学特性鉴定为主,畏之同工酶等生化分析作为太评价指标,分层取样,逐层聚类分析的方法,提出了贵州稻种核心样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崇明水稻生产上推广机插秧种植方式提供依据。[方法]以上海市主推的高产优质杂交粳稻新组合花优14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机插秧和人工撒播2种不同种植方式对其产量以及种植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机插秧比人工撒播增产1 000.35kg/hm2,增幅11.40%,经济效益增加1 701.77元/hm2,增幅10.82%。[结论]对杂交粳稻种植而言,机插秧种植方式优势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杂交中粳80优121产量稳定性分析及高产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Eberhat -Rusell模式和方法分析了 1993~ 1994年安徽省中粳区域试验中的 9个品种的稳定性。 80优 12 1两稳定性参数 :( 1)回归系数 (bi)为 0 90 5 8;( 2 )离回归方差 (Sdi2 )为 -5 .0 3 16,比参照种 83 -D两稳定性参数值均小 ,因此认为 80优 12 1是一个稳定性好的杂交中粳组合。在分析 80优 12 1丰产性基础上 ,对其高产途径进行了探讨 ,综合近年来的试验结果 ,总结出 80优12 1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为了筛选适宜贵州稻区机插的优质籼稻品种,建立适宜机插优质籼稻品种的评价关键指标体系,以近年选育的34个优质籼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进行机插试验,对各品种的秧苗素质以及机插条件下水稻分蘖生长、干物质积累、抗倒伏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机插条件下34个优质籼稻的产量变幅为6.1~10.5 t·hm-2,结合两步聚类算法,以产量为依据将参试品种划分为适宜机插和不适宜机插两类。适宜机插优质籼稻类型主要表现为产量均高于8.25 t·hm-2,其成苗率高、秧苗均匀性好、幼苗健壮;分蘖早生快发,易形成充足的有效穗数;植株能获得较高的花前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并重新分配到籽粒;茎秆粗壮,基部3个节间平均抗折力强,倒伏指数小。综合来看,F优498、晶两优534和蓉18优2348等15个优质籼稻品种适宜贵州地区机插,且适宜机插优质籼稻关键评价指标为:成苗率>85%,秧苗均匀性>1.5苗·cm-2;倒伏指数<150%,基部3个节间平均抗折力>1 500 g;产量>8.25 t·hm-2,有效穗数225×104~300×104 hm-2,每穗粒数>140粒,结实率>75%,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15 t·hm-2,收获指数>0.45。研究为机插专用优质籼稻品种选育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筛选适宜贵州稻区机插的优质籼稻品种,建立适宜机插优质籼稻品种的评价关键指标体系,以近年选育的34个优质籼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进行机插试验,对各品种的秧苗素质以及机插条件下水稻分蘖生长、干物质积累、抗倒伏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机插条件下34个优质籼稻的产量变幅为6.1~10.5 t·hm-2,结合两步聚类算法,以产量为依据将参试品种划分为适宜机插和不适宜机插两类。适宜机插优质籼稻类型主要表现为产量均高于8.25 t·hm-2,其成苗率高、秧苗均匀性好、幼苗健壮;分蘖早生快发,易形成充足的有效穗数;植株能获得较高的花前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并重新分配到籽粒;茎秆粗壮,基部3个节间平均抗折力强,倒伏指数小。综合来看,F优498、晶两优534和蓉18优2348等15个优质籼稻品种适宜贵州地区机插,且适宜机插优质籼稻关键评价指标为:成苗率>85%,秧苗均匀性>1.5苗·cm-2;倒伏指数<150%,基部3个节间平均抗折力>1 500 g;产量>8.25 t·hm-2,有效穗数225×104~300×104 hm-2,每穗粒数>140粒,结实率>75%,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15 t·hm-2,收获指数>0.45。研究为机插专用优质籼稻品种选育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松辽6号系公主岭市松辽农业科学研究所于2000年通过品种间有性杂交系普法育成的水稻新品种,具有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米质优良,适应性广等特点,具有较强的稻瘟病性抗性水平,生育期间、年度间及地区间较为稳定,属钝感型品种,最高产量比对照品种吉玉粳增产8.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