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Twenty-nine facultative anaerobic cellulose-degrading bacteria were isolated from soil, rumen fluid, rumen residues and diet of dairy cow. Based on 16 Sr DNA analysis by BLAST algorithm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ost of the strains were Bacillus genera, and six of the 29 strains were bigger than 10 mm of diameter of clear zones. For them, two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rumen fluid(L5 and L7) and other two were isolated from rumen residue(N5 and N9), while others were isolated from soil(T1) and diet(S6), respectively. Strains from rumen fluid and residue had higher activities of FPCase and CMCase, but lower β-glucosidases.  相似文献   

2.
姜瘟病发生规律调查及防治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舒城、铜陵、临泉、体宁等主要栽姜区姜瘟病发生规律的调查、病原菌鉴定和防治研究,明确了引起姜瘟病的病原菌为姜青枯假单胞菌,除少数菌株属生物型Ⅲ外都为生物型Ⅳ。新栽姜区的菌原主要来自带病种姜,而老姜区土壤带菌和带病种姜都是主要侵染源。病害发生与轮作、种姜处理、气候、姜田管理、土质、施肥等关系密切。采取轮作、选留无病种姜建立留种田、种姜处理、加强田间管理等,结合大田期药物防治能有效的控制病害。  相似文献   

3.
酸面团酵母菌Sy22的分离与发酵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获得性能优良的面团发酵菌株,本试验从来自内蒙古的发酵酸面团中分离获得5株酵母菌株,分别对其发酵性能进行测定,最终选取性能优良菌株Sy22进一步研究。基于形态学、生理生化试验以及26SrDNAD1/D2区序列分析综合测试结果,菌株Sy22被鉴定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在30℃下发酵12h,分别对单独添加该菌株面团的发酵性能以及该菌株与类食品乳杆菌412联合发酵面团的发酵性能、活菌数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单一酵母菌株发酵后,面团pH由6.07降至5.36,滴定酸度由3.6°T增加到5.02°T,发酵力为0~1.32%;联合菌株发酵后,酸面团pH由5.58下降至3.85,滴定酸度由5.24°T增加到14.02°T,发酵力为0~1.79%,酸面团中的酵母菌活菌数为8.2×108 CFU/g,乳杆菌412活菌数为9.6×109 CFU/g。由此得出,菌株Sy22可单独作为面团发酵菌株使用,能很好的参与面团的发酵;与类食品乳杆菌412联合后发酵能力好,并表现出良好共生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东北黑土深松结合秸秆还田措施对土壤呼吸变化特征影响不清晰、土壤有机碳平衡不确定的问题,以东北典型黑土区--绥化市青冈县为例,开展了田间原位监测试验,研究了不同深松深度(深松25 cm、深松35 cm)结合不同秸秆还田(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处理对土壤呼吸(包括根呼吸)和土壤有机碳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田间管理条件下,土壤呼吸速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在7月中旬至8月初呼吸速率达到峰值的变化特征;各个生育期土壤累积呼吸量对总呼吸的贡献有所差别,其中以春玉米拔节期和吐丝期土壤呼吸对总呼吸贡献最大,分别占35.3%~41.2%和25.9%~31.9%。与农民习惯处理(不深松、秸秆不还田,FP)相比,深松结合秸秆还田处理提高了土壤呼吸速率并显著提高土壤呼吸累积量53.2%~108.0%(P<0.05);FP处理土壤有机碳表现为入不敷出,土壤有机碳平衡值为-647 kg C·hm^-2。单独深松处理(T1)土壤有机碳平衡表示为碳亏损,碳支出比FP高102.3%,有机碳损失最严重。单独秸秆还田处理(T2)、深松25 cm+秸秆还田处理(T3)和深松35 cm+秸秆还田处理(T4)较FP分别增加了土壤有机碳收入448.5%、477.7%和448.9%,土壤有机碳平衡均为正值,均能有效固存有机碳;与FP相比,深松和秸秆还田及两者结合的处理均能显著增加玉米产量13.8%~22.4%(P<0.05),达到12 t·hm^-2高产水平。深松结合秸秆还田措施能有效增加土壤活性,提高作物产量,是东北黑土地力提升和有机碳固存的推荐田间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5.
核酸提取是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基础,提取高质量的核糖核酸(RNA)是构建cDNA文库和进行基因表达研究工作的前提。笔者比较了TRIREAGEN法、D.S.G法、异硫氰酸胍氯化铯密度梯度分离法、D.S.G和TRIREAGENT结合法、TRIREAGENT和D.S.G结合法等5种烟草RNA提取方法,结果表明D.S.G和TRIREAGENT两种试剂的配合使用均可有效地去除烟草植物细胞壁中的多聚糖及其它成份,获取较高质量的RNA。这说明新型试剂-D.S.G与TRIREAGENT的配合使用有利于获得高质量的RNA,但D.S.G单独使用效果并不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广西百色生姜根际土壤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AM)真菌与生姜的共生情况及其与根际土壤因子的关系,为筛选对广西生姜有促生及防病效果的菌株及推动AM真菌在生姜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0年7月在广西百色生姜种植区采集5份生姜根际土壤样品和根系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性质、菌根侵染率和AM真菌孢子密度,并对AM真菌孢子进行形态学鉴定,研究AM真菌的定殖特性及物种多样性。【结果】不同采样点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明显,土壤pH为4.95~6.37,土壤全氮、速效磷、有机质和交换性镁含量分别为0.175%~0.327%、8.5~95.0 mg/kg、25.1~40.0 g/kg和0.51~3.61 cmol/kg。不同采样点的生姜根系均有AM真菌定殖,定殖率在3.23%~29.06%。5个采样点共分离鉴定出AM真菌8属13种,包括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3种、球囊霉属(Glomus)2种、根内球囊霉(Rhizophagus)3种、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1种及未知种属4种。优势种Rhizophagus mosseae在5个生姜采样点的土壤中均有分布。AM真菌孢子密度为44~288个/20 g干土。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根系内AM真菌定殖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501,P<0.01),孢子密度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603,P<0.05)。【结论】不同采样点生姜根际土壤具有较丰富的AM真菌资源,AM真菌物种多样性差异明显,新植生姜地块的AM真菌孢子密度大于连作生姜地块,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是影响生姜根际AM真菌群落组成和分布的主要土壤因子。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农用三唑类化合物的使用与烟曲霉抗药性之间的潜在联系,研究采集了西安市区周边大田土壤样品36份,其中15份土壤样品中共分离出34株烟曲霉菌株,烟曲霉菌株的分离率为41.7%。34株烟曲霉中有2株(R-5和R-17)表现出三唑类药物的抗药性,抗性菌株占烟曲霉菌株总数的5.9%。经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菌株R-5其cyp51A基因无点位点突变,R-17菌株cyp51A基因存在TR34/L98H/S297T/F495I型突变。  相似文献   

8.
开展生姜田间施用养分构成与姜腐烂病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生姜在中等土壤肥力水平,栽植密度83 333穴/hm2(穴距35.3 cm,行距34.0 cm)下,施用有机肥料30~50 t/hm2,配合施纯N 200~300 kg/hm2、P2O5 100~150 kg/hm2、K2O 150~500 kg/hm2,比例为1∶0.3~0.7∶0.5~1.7,植株抗性较好,群体生长势较强,可获得30~35 t/hm2的较高产量。用生物农药青萎散处理姜种和土壤,可提高抗病性,减少姜腐烂病发病率,增产17.1%~24.9%。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孜然芹在4种密度下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等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复伞形花序数、分枝数、有效分枝数、二、三级分枝数、单株粒数、千粒重及单株产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密度对一级分枝数的影响不显著;220万株/hm2时植株个体优势明显,产量最高;在产量组成中一级分枝对单株产量的贡献最大;成熟时干物质主要分配至果实,约占总量的60%,其次为茎枝,根系占的比重较小。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对胡杨幼苗生长有效的地表覆盖物。以1年生胡杨幼苗为试材,设置覆膜(T1)、覆草苫子(T2)、覆沙(T3)和裸地(CK)共4种处理,利用相关性分析和隶属函数值法全面评价3种地表覆盖物对植株产生的效果。结果表明:T1、T2、T3处理均显著提高了不同月份的土壤含水率(P<0.05),平均土壤含水率较CK分别提高了26.1%、27.9%和23.5%;各覆盖均显著提高了成活率、株高及地径的生长,T2增长幅度最大;各覆盖均显著提高了叶片净光合速率(P n)、气孔导度(G s)、蒸腾速率(T r)(P<0.05),生长初期T1值最大,生长中后期T2值最大;T2处理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 max)、光饱和点(L SP)最大,光补偿点(L CP)和暗呼吸速率(R d)最低;各覆盖对水分利用效率(W UE)和表观量子效率(A QY)影响较小;植株生长与土壤含水率、P n、G s、P max、L S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合效果由强到弱顺序为T2、T3、T1、CK。覆草苫子较适宜在胡杨幼苗栽植过程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1.
水分胁迫对异株荨麻光响应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饱和含水量为100%、70%、60%及40%条件下,异株荨麻的光合作用—光响应特性.结果表明:非直角双曲线模型能很好地拟合异株荨麻的光合作用—光响应曲线;净光合速率在同等光合有效辐射时基本上表现为T2>T3>T1>T4;异株荨麻叶片的表观量子效率、最大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和光饱和点均在适度水分胁迫下达到最大,在重度干旱胁迫下最低,这说明适度水分胁迫有助于提高异株荨麻对光能的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12.
西藏色季拉山主要林型土壤的水文功能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运用典型样地法,对林芝地区的林芝云杉、高山松、方枝柏等6种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的水文生态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林芝地区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总厚度林芝云杉最大,为8. 55cm;川滇高山栎林总厚度最小,只有2. 52cm;其它各种林分凋落物总厚度介于林芝云杉和川滇高山栎之间。总储量高山松林最高,为82.26t/hm2,川滇高山栎林最低,仅为10. 81t/hm2。林芝地区主要林分中林芝云杉的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已分解层最大持水量最大,分别为52. 44、54. 50、63. 00t/hm2,未分解层川滇高山栎林最低,为5. 82t/hm2,半分解层糙皮桦最低,为9. 52t/hm2,已分解层西藏箭竹最低,为5. 78t/hm2。方枝柏土壤容重最小,为0. 50g/cm3,土层最薄(0. 70m),但总孔隙度和最大持水量最大。森林土壤蓄水能力大小排序为:方枝柏(7 987. 00t/hm2 )>林芝云杉(7 291. 00t/hm2 ) >糙皮桦(6992. 00t/hm2 ) >川滇高山栎(634. 70t/hm2 ) >高山松(5 980. 00t/hm2 ) >西藏箭竹(4 696. 50t/hm2 )。土壤渗透性高山松林最好,林芝云杉最弱;川滇高山栎、方枝柏林A层渗透速度远远大于B层、C层;糙皮桦和西藏箭竹林B层、C层相差不大,但都稍低于A层。  相似文献   

13.
番茄和黄瓜茎秆堆肥还田对生姜生长及根区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番茄、黄瓜茎秆堆肥还田对生姜生长、产量及根区环境的影响,为蔬菜茎秆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生姜品种山农1号为供试材料,开展番茄和黄瓜茎秆堆肥还田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0 t/hm2(对照)、处理1:20 t/hm2、处理2:40 t/hm2、处理3:60 t/hm2、处理4:80 t/hm2【结果】以最大处理80 t/hm2还田量的效果最好,此处理土壤容重为0.91 g/cm3较对照显著降低了17.27%,孔隙度为60.54%较对照显著增加了26.64%,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的含量分别为35.93 mg/kg、186.67 mg/kg、0.256%、168.33 mg/kg、14.85 mg/kg、1 380.91 mg/kg、102.63 mg/kg、175.47 mg/kg,分别较对照显著增加了10.11%、39.13%、55.15%、32.54%、25.12%、46.88%、48.96%、50.14%,还田量80 t/hm2的处理对土壤葡萄糖苷酶、氨基肽酶、磷酸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结论】番茄、黄瓜茎秆堆肥还田可以改善生姜的根区环境,根区环境的改善促进了生姜植株生长,提高了生姜产量,80 t/hm2是最适宜的堆肥还田量。  相似文献   

14.
对梁启超前期的新闻思想 ,用“去塞求通”四个字是无法全面准确地加以概括和反映的 ,“去塞求通”仅仅是其新闻思想的一部分。梁启超前期的新闻思想集中表现在对“报馆有益于国事”及“报章体例”的探讨上 ,提出了开风气、求通达、教愚民的报刊功能观以及文义并举的新闻业务思想。  相似文献   

15.
以贵州省六盘水市特产小黄姜茎尖为外植体,进行了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消毒时间对茎尖成活率影响很大,以0.1%HgCl_2消毒15 min最有效。筛选出了不定芽分化的最适培养基(MS+6-BA 3.5mg/L+NAA 0.1 mg/L),实现了小黄姜的继代和增殖同步化,组培苗移栽到营养土与珍珠岩为3∶1的混合基质中生长,成活率达到94%。  相似文献   

16.
采用紫外线诱变处理与含药(百菌清)培养基驯化相结合的方法,对拮抗木霉菌株T32进行改良,获得了4株在百菌清杀菌剂2 000 mg/L浓度水平下仍能较好生长的抗性菌株,并通过测定其生长速率、产孢量、敏感性、拮抗作用以及遗传稳定性等指标,筛选出了性状优良的抗性菌株T32-5-10m。试验结果表明,经诱变的木霉菌株T32-5-10m与亲本木霉菌株T32相比较,其抗药性提高了20倍,生长速率和产孢能力均高于亲本菌株,连续转接10代,其抗药性十分稳定,且对供试3种土传病原真菌的抑制率达87.56%~89.11%。  相似文献   

17.
选用1日龄AA肉鸡400只,随机分成4组。1 ̄4组饮水中肌肽的添加量分别为0、20、40、60mg/L,每周末测定各组肉鸡的胸肌和腿肌肌纤维直径,观察肌肽对肉鸡肌纤维直径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周龄肌肽试验组胸肌和腿肌肌纤维直径均大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2周龄,中、高剂量组的胸肌肌纤维直径分别显著或极显著地大于对照组(P<0.05,P<0.01);高剂量组的腿肌肌纤维直径极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3周龄,高剂量组的胸肌肌纤维直径极显著大于低剂量组和对照组(P<0.01),高剂量组的腿肌肌纤维直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4周龄,低剂量组的胸肌和腿肌肌纤维直径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5周龄,中剂量组的胸肌肌纤维直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低、中剂量组的腿肌肌纤维直径分别极显著或显著地小于对照组(P<0.01,P<0.05)。6周龄,肌肽试验组肌纤维直径均小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1 ̄3周龄肌肽各剂量组肌纤维直径的发育速度快于对照组,而4 ̄6周龄肌纤维直径的发育速度低于对照组,1 ̄3周龄肌肽处理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治沟造地”重大工程项目(GLCP)中新增耕地快速改良的方法,达到营造良好土壤、提升新增耕地生产能力的目的,以延安羊圈沟流域的GLCP为背景,利用马兰黄土(ML)和红黏土(RC)对新造耕地0~30 cm土层进行复配试验。结果表明:当RC为20 cm、ML为10 cm(T3处理)时,复配层土壤孔隙度较对照处理增加了16.7%,容重下降了11.1%。与对照组相比,T3处理0~10、10~20、20~30 cm土层中>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0.25)显著增加,分别增加了11.8、12.3倍和27.9倍;T2(RC为25 cm、ML为5 cm)、T3处理更利于大团聚体的形成,较对照组除在0.25~0.5、0.5~1 mm的粒级有较大增加外,在2~5 mm和>5 mm粒径范围也有明显增加。0~20 cm土层中,即使在考虑对照组前期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情况下,T3处理的土壤有机质也与对照组相近甚至更高,且高于其他试验组,表现出更好的有机质赋存能力。T3处理的玉米生长状况较好,其地上生物量最高,较对照组提高了23.9%。研究表明,当复配土壤RC为20 cm、ML为10 cm时,土壤具有最佳的性状和生产力。试验初步证明土层复配是一种可行的快速营造高质量土壤的方法,该方法可为GLCP新造地的改良及类似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冬小麦全生育期实施不同土壤水分控制下限,研究冬小麦的耗水规律,分析水分胁迫对其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并建立了产量与水分关系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不同水分处理的冬小麦耗水规律基本一致,但日耗水强度和总耗水量各处理间差别明显。各生育时段耗水量占全生育期总耗水量的百分比以孕穗灌浆期最大,达到45%;其次为拔节期,在20%左右;越冬期最小,只有4.0%~10.0%。土壤水分控制下限为55%的处理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约为1.75kg/m3,对应的耗水量在350-400mm之间。  相似文献   

20.
生物质材料与营养物配施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营养物质、玉米秸秆碎屑和生物炭材料对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影响,对4个处理组修复后土壤理化性质、修复中和修复后土壤生物特征和石油烃类物质的去除率,以及上述指标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添加玉米秸秆碎屑和生物炭能够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并提高土壤田间持水量(P0.05)。在石油污染土壤中添加营养物和两种疏松材料均能提高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其中生物炭与营养物联合处理组效果最佳,修复90 d微生物数量达到7.24×107CFU·g~(-1)。修复后玉米秸秆碎屑与营养物联合处理组和生物炭与营养物联合处理组总石油烃和不同组分烃类物质明显减少,尤其是生物炭联合处理组,明显高于单独营养物处理组和对照组。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石油烃去除率三者之间多呈显著相关,其中土壤孔隙度和总氮对微生物影响较大,微生物对石油烃类的去除作用明显。因此,添加生物炭材料并配施营养物质既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又能够为微生物提供充足的养分,进而增强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