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吴家全等[1]研究了氮磷钾不同配比对玉米免耕产量的影响;牛金宇[2]研究了氮磷钾有效用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表明了氮、磷、钾肥在施肥量较小时,随着用量的增加玉米产量递增,当施肥量达到一定量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玉米产量反而逐步减少;玉米是重庆市秀山县主要粮食作物,为了分析氮、磷、钾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为全县化肥减量增效技...  相似文献   

2.
1995-2014年陕西省粮食产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陕西省1995-2014年统计年鉴,采用通径分析的方法,对陕西省粮食产量结构的变化特征及粮食产量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20 a以来,陕西省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粮食作物总产量和主要粮食产量呈现上升趋势,主要粮食作物单产量依次为 稻谷>玉米>小麦>大豆;粮食结构和粮食产量有较为显著的相关性,通径分析显示,玉米对陕西省粮食总产量贡献最大,稻谷单产的提高对粮食平均单产增加的贡献率最大;地膜使用量和平均单产呈显著正相关,地膜使用量的增加或减少可以使平均单产对总产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正> 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表明,在一定范围内粮食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对一个时期的施肥与产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确立施肥与产量问的某种函数关系,对于制定粮食生产、化肥用量及结构规划,进行以产经济施肥,以致农业经济宏观调控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拟通过四平市粮食产量与施肥品种、用量资料的相关分析,并根据90年代粮食发展规划提出化肥(NPK)结构及用量规划。  相似文献   

4.
新疆化肥投入量与粮食增产潜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新疆人口不断增长,对粮食的消费也在不断增加,根据新疆1980~2004年化肥施用量和作物产量,以粮食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不同年份单位播种面积的粮食产量和肥料施用量变化,求出相应的单位播种面积可能达到的粮食生产潜力,并以此为基础计算出新疆单位播种面积的粮食增产潜力.并为保证新疆的粮食安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研究表明:新疆粮食单产与单位面积施肥量之间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粮食单产还有一定的增产潜力,增施化肥的增产效率也较高.  相似文献   

5.
豫西地区不同类型农田化肥增产效益及增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化肥在豫西地区不同地形农田的增产效益与增产潜力,为引导和实现化肥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施用、提高豫西地区粮食产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豫西地区平川地、坡平地、坡地等3种典型地形农田化肥施用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并对3种典型农田化肥消费量与粮食产量的多年统计资料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对豫西地区粮食增产潜力进行了预测。【结果】作物单产以平川地最高,坡平地次之,坡地最低。尽管在3种类型农田上使用化肥均可大幅度增加作物产量,但化肥增产效益以坡地最高,坡平地次之,平川地最低;对3种典型地形农田化肥消费量与粮食产量多年统计资料的分析也获得相同结论。根据田间试验结果对未来豫西地区粮食产量及增产潜力进行的预测表明,当采用本研究中最大施肥量时,豫西地区粮食总产量可达到4.24×109 kg,是2003年该地区粮食产量的2.1倍;并预测在增加粮食产量中,坡地贡献率占50.1%、坡平地占33.7%、平川地占16.2%,坡地和坡平地粮食生产对该地区粮食总产量具有决定作用。【结论】豫西地区3种典型地形农田中化肥增产效益存在差异,以坡地化肥增产效益最大。因此,加强坡地化肥投入,可有效地提高本区粮食总产量,对今后本区粮食的增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根据江西省2005—2019年粮食生产数据及相关影响因素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近15年来江西省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5—2019年江西省粮食产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依次为:稻谷>玉米>小麦;(2)宜春市和吉安市粮食产量在江西省各市位居前列,新余市、萍乡市、鹰潭市及景德镇市粮食产量一直相对偏少,市域粮食产量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相似类型集聚分布特征,且随着时间变化空间集聚特征愈发明显;2005—2019年江西省的粮食高产集聚区由抚州逐步聚集于上饶;(3)农业肥料、播种面积和农业塑料薄膜与粮食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对粮食生产均具有显著性正向效益。  相似文献   

7.
玉米倒伏的原因及其防止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是高产的粮食作物,在我国粮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种植面积仅次于稻、麦,位居杂粮之首,发展玉米生产,对增加粮食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玉米的种植在民和地区得到长足发展,在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玉米倒伏现象在近几年发生普遍,对产量的影响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河南省优势粮食作物生产空间布局,确定粮食作物生产优劣分区,为优化河南省粮食生产的空间布局、调整粮食结构发展方向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基于2011—2020年粮食生产数据,利用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研究河南省优势粮食作物生产格局变化,再借助比较优势指数法对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进行比较优势分析,通过比较优势指数对河南省18个市在粮食生产力和生产规模方面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优劣粮食产区。【结果】(1)水稻和玉米生产重心往东南方向迁移,小麦生产重心往西南方向迁移,大豆生产重心往西北方向迁移,优势粮食作物自北向南呈现出“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的分布格局。水稻生产空间变化呈现向南集聚的趋势,小麦呈现向东南集聚的趋势,大豆呈现向西北集聚的趋势。(2)河南省优势粮食作物生产存在明显的比较优势差异。小麦生产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水稻和大豆具有明显的比较劣势。(3)河南省水稻优势产区2个,小麦优势产区10个,玉米优势产区14个,大豆优势产区11个。【结论】在保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不变的基础上还要通过加大粮食生产的投入力度来提高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从而实现农业资源利用最大化;因地制宜,合理调整河南...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中国粮食作物化肥施用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探究了1994年以来化肥施用强度对早籼稻、中籼稻、晚籼稻、粳稻、小麦、玉米6种粮食单产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1)中国粮食作物的化肥施用强度增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6种粮食作物的化肥施用强度持续增加,且均超出国际安全施用标准;小麦与玉米的化肥施用强度显著高于水稻;部分品种的化肥施用强度已出现优势产区和非优势产区、东中西部的区域差异。2)粮食作物的化肥施用强度与其单产水平具有显著的关联效应。3)晚籼稻、粳稻和玉米的化肥施用强度对其单产仍存在正向作用,但已呈现边际效用递减特征;小麦、早籼稻和中籼稻的这种影响不再显著,已有过度施用特征。今后在坚持化肥施用零增长前提下,注重科学施用化肥、有效提高化肥利用率,在保障粮食安全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达成平衡,是坚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以兖州市为例,分析了1985年以来高产粮区的肥料施用和养分平衡状况。结果表明:1985- 1993年兖州市的化肥施用量呈逐年递增趋势,1993年以后化肥施用量基本趋于稳定。小麦单产从 1985到1997年稳定增加,1997年以后有下降趋势;玉米单产从1985-1994年稳定增加,1995年以 后变化很大。粮食总产和单产在1985-1994年稳定增加,1995以后波动比较大。化肥用量与粮食总 产和单产之间显著相关。施肥现状调查表明,小麦上化肥N、P2O5、K2O平均用量分别是289.3 kg/hm2、 212.1 kg/hm2、112.7 kg/hm2。分别占粮食作物肥料总投入量的22.6%、16.6%和8.8%;玉米上化肥N、 P2O5、K2O平均用量分别为462.3 kg/hm2、143.0 kg/hm2、58.8 kg/hm2,分别占粮食作物肥料总投入量的 36.2%、11.2%和4.6%。  相似文献   

11.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养分与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7,自引:1,他引:57  
 【目的】研究探讨长期施用有机肥、化肥、有机无机结合等不同施肥条件下的作物增产效果与土壤养分演变规律。【方法】以在山东禹城连续22年的长期施肥定位试验为依据,对历年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测试结果进行系统总结。试验采用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二熟栽培制度,分别设置①无肥对照,②常量有机肥无机肥配施,③常量有机肥,④常量化肥,⑤高量有机肥,⑥高量化肥,共6个施肥处理。【结果】在作物产量方面,试验之初的8~10年间表现为化肥对冬小麦的增产作用优于有机肥,而在夏玉米上则表现出相反结果,有机无机结合处理大部分年份作物产量处于较高水平;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各施肥处理产量逐渐趋于一致;22年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始终表现出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高,且有逐年增长之趋势;化肥在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等营养方面受生物产量和根茬残留量影响而与施肥量无明显关系,增施化肥可以迅速提高速效养分含量,并在一定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结论】长期施用有机肥与化肥均表现出持续提高作物产量的良好作用,且二者效果不相上下,常规栽培条件下,当产量提高到一定水平后,继续高量施肥无助于作物产量的提高;有机肥与化肥均表现出持续提高土壤有机碳、氮含量之作用,有机肥效果明显优于化肥,且表现出随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继续提高化肥施用量无助于土壤有机碳、有机氮的积累;一向被认为钾素含量的黄淮海平原土壤在连续施用氮磷化肥5~8年左右作物即表现明显缺钾现象,由此揭示出高产条件下氮磷钾平衡施肥的重要作用;在对提高土壤速效养分效果方面的差异表现在,化肥可以迅速提高速效养分含量并在这一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而有机肥则具有持续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根据山西省50多年来粮食生产的相关调查与统计资料,运用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山西省粮食产量和作物结构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49年以来山西省粮食总产与单产在波动中呈增长趋势;粮食作物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粮食总产的提高主要归功于粮食单产的增加,其中玉米单产的增加对粮食平均单产的提高作用最大,其次是小麦。并提出如下建议:依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增加粮食单产;稳定小麦播种面积,满足人们对小麦口粮消费的需求;玉米作为粮食和饲料兼用的高产高效作物,今后的种植面积应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3.
With the aim of increasing the grain crop yield and the level of soil nutrition in the fluvo-aquic soil in North China, the effects of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K fertilizers and straw returning on crop yield and soil nutrient supplying capacity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long-term K localization experiment (1992–2009).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wheat and maize responded to K fertilizer in an identical manner and the average yield of wheat and maize for 17 years were NPKSr > NPK > NPSr > NP. Application of K fertilizer on the basis of NP fertilizers could increase the yield of wheat and maize while the grain and straw yields in each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for maize than for wheat. The yield of wheat and maize was increased by 6.74% and 22.32% respectively when applied with NPK fertilizers compared to NP fertilizers. With the NPSr fertilizing mode, the yield of wheat and maize was increased by 2.84% and 10.62% compared to the NP mode respectively. The NPKSr fertilizing mode gave the best yield for wheat and maize, resulting in 10.34% and 23.81% increase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the NP mode. The yield stability of whea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maiz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ong-term fertilization, the K uptaken by wheat and maize was degressive by the sequence of NPKSr > NPSr > NPK > NP, mainly deposited in the straw but not in the grain. In this work, the soil natural ability for applying K was gradually reduced as the planting years proceeded and the changes were fitted by linear equations. The natural supply ability of K element in land planted wheat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land planted maize.  相似文献   

14.
引进T errafit肥在沙荒地进行玉米、小麦种植试验,初步结果表明:T erraetit肥对沙区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与当地施肥方式相比,可使玉米出苗率提高2.1个百分点,增高3.3%,叶面积增大3.4%,使玉米、小麦籽粒增产量分别达到对照产量2.1和2.9倍,秸秆增产量分别达到对照产量1.6和3.1倍,各产量之间差异极为显著。T errafit肥是目前沙荒地改良利用较好的肥料之一,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5.
长期施肥下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变化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7  
 【目的】阐明长期不同施肥下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变化态势及其差异,为评价和建立长期施肥模式、促进粮食持续生产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主要长期试验不施肥(CK)、施化肥(NPK)、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3个处理的玉米、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产量700多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长期不施肥的玉米和小麦产量总体上表现为极显著(P<0.05)下降趋势,年下降量分别为110.9和33.4 kg?hm-2,而水稻产量基本保持稳定。施用化肥,玉米、小麦和水稻的产量均呈极显著(P<0.01)下降趋势,年平均下降量分别为90.9、48.5和25.3 kg?hm-2。化肥配施有机肥,3种作物的产量随时间没有显著变化,均比较稳定,与NPK比较,玉米、小麦和水稻产量变异系数分别降低了8%、4%和3%。3种作物比较,小麦和玉米产量年际间变异较大,而水稻产量相对稳定。施肥的作物产量与不施肥的作物产量(反映土壤基础地力)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基础地力产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施肥产量增加量NPKM处理比NPK处理小0.12~0.31 kg?hm-2?a-1,表明长期施用化肥作物产量对基础地力的依赖程度高于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结论】中国农田长期不施肥或施用化肥的作物产量变化趋势为玉米和小麦下降,水稻基本稳定;化肥配施有机肥具有明显的增产和稳产效果,是农业生产可持续性的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6.
利用建立于1980年的砂壤质潮土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对30年的肥效演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小麦、玉米历年产量顺序基本趋势为NPK> NP>N>CK;有机肥与化肥配合,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均高于相对应的化肥,且稳产性好.单施化肥前3年,氮肥养分效率明显,磷、钾肥效果不明显,3年后氮效下降,而磷、钾效上升;磷肥连续施用有明显的残效迭加效应,比一次足量施用具有更好的增产效果,且小麦的磷肥肥效高于玉米;砂壤质潮土增施钾肥有明显和稳定的增产效果,配施有机肥后肥效明显下降.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有机肥肥效随N、P、K配合比例的增加而降低,有机肥长期施用有明显的后效.养分供应不协调会引起作物缺素而严重影响生长发育,以致减产.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要素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基于历年来河北粮食生产的统计资料,分析了1949年以来河北省粮食生产发展的变化趋势,以及影响粮食产量增长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单位面积产量、有效灌溉面积、耕地面积、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和农业机械总动力与粮食产量均呈显著相关;科技创新水平在粮食生产中起重要作用。提出了河北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四项战略措施:即推动粮食生产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依存型转变;科学利用和严格保护农业资源;增强集约运作能力,提高农机装备水平;通过粮食生产优惠政策的支持,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河南是中国重要的小麦种植地区,小麦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约占全国的1/4,因此河南的小麦生产和发展状况对全国的小麦生产与供求平衡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笔者利用统计数据,结合生产实际对河南省1949年以来小麦生产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表明:58年间小麦播种面积增加21.24%,总产量增加了8.8倍,单产提高了7.1倍。自1999年以来,河南省优质小麦面积和总产也不断增加,2006年优质小麦播种面积占到河南省小麦播种面积的41.75%,总产量占到河南省小麦总产的39.32%。近年来,随着高产小麦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技术的改进,河南省小麦高产、超高产面积不断增加,但是河南省小麦单产平均水平还不到6000kg/hm2,不同区域之间小麦单产水平差别较大,品种潜力没有充分发挥,生产资料投入较高,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作者认为今后应该要大力推广高产、超高产栽培技术,充分发挥品种的生物学潜力,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加强优质小麦的研究与管理,加强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小麦的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不同的作物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明显,与单施化肥的对照相比,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容重下降。添加了秸秆的处理都比单施化肥的对照稻谷产量高,最多增产500.00 kg/hm~2,增产率为7.62%;添加了秸秆腐熟菌剂的秸秆还田处理均比不添加秸秆腐熟菌剂的秸秆还田处理的稻谷产量高,最多增产438.34 kg/hm~2,增产率为6.62%。化肥+麦秸+腐熟菌剂与化肥+油菜秸+腐熟菌剂的稻谷产量最高。不同的秸秆还田处理都比单施化肥处理的有效穗多。秸秆还田能够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增加水稻的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