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河北省西瓜枯萎病菌生理小种鉴定与AFLP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明确河北省西瓜枯萎病菌生理小种类型和遗传多样性,为西瓜抗病育种和西瓜枯萎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本文对采自河北省12个西瓜种植地区的46个西瓜枯萎病菌菌株和4个已知生理小种的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和AFLP分析。【结果】根据菌株对3个鉴别寄主表现出的致病性强弱,将河北省46个西瓜枯萎病菌菌株划分为3个不同的生理小种,即0号、1号和2号,分别占供试菌株的17.4%、65.2%和17.4%,其中1号生理小种为优势小种,分布在河北省所有西瓜种植区。21对AFLP引物对供试菌株扩增出1 157条带,其中多态性带389条,占总带数的33.6%。河北省西瓜枯萎病菌的遗传距离变化在0.33~0.95之间,平均为0.66,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基于AFLP标记聚类分析表明,50个菌株被划分为3个类群(AFLP Groups,AGs)。AGI包含4个菌株,均为2号生理小种;AGII包括4个菌株,均为0号生理小种;AGIII包括42个菌株,以1号生理小种为主(32个),占该类群的76.2%。【结论】河北省西瓜枯萎病菌存在明显的致病性分化,其AFLP类群划分与致病性鉴定划分的生理小种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但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无关。  相似文献   

2.
利用鉴别寄主法对40个新疆棉花枯萎病菌菌系进行了生理小种测定,同时采用nit硝酸还原酶缺陷型突变体技术对棉花枯萎病菌菌系进行了营养亲和性测定。结果表明,28个供试菌系高度侵染海岛棉、陆地棉及K102,属典型的7号生理小种,其余12个菌系在鉴别寄主上的反应与7号生理小种略有差异;供试菌系属于一个营养亲合群,且与7号生理小种的标准菌系相亲和,与3号、8号小种的标准菌系不相亲和;新疆棉花枯萎病菌依旧以7号生理小种为主。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比,新疆棉花枯萎病菌的群体组成基本没有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
我国棉枯萎镰刀菌生理小种变异监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986~1997年在我国10个主要产棉省(区)采集的84个棉枯萎镰刀菌代表菌系进行了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总体上生理小种类型和分布与1985年报道的基本相同,仍为第3、7、8号3个小种,其中7号小种占83.3%,是我国毒力强的优势小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棉区;3号和8号小种分别局限于新疆吐鲁番地区和湖北新州地区。同时发现局部地区有些菌系出现了变异,特别是1991~1994年采集的3号小种5个菌系出现了对鉴别寄主萨克尔的致病力明显减弱的变异型。鉴于国际通用的鉴别寄主中的所有棉属寄主均被7号小种菌系高度感染,不能明显区分不同菌系间的致病力强弱,笔者增加了我国抗、感性不同的棉属辅助鉴别寄主,并改用病情指数划分棉属鉴别寄主3个反应型(R,W,S),依据平均病指大小将7号小种内的菌系分为强、中、弱3个类群。  相似文献   

4.
新疆西瓜枯萎病菌生理小种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苗期浸根法接种,对采自新疆不同地区西瓜田的32株尖孢镰孢菌中的10个分离物进行了专化型、生理小种鉴定和致病力测定。发现新疆西瓜枯萎病菌存在着生理小种分化,主要以1号小种为主。同一小种的不同菌株间致病力存在着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1997~ 1 999年 ,从长绒棉区采集 1 80个病株 ,分离获得 84个棉花枯萎病菌菌系 ,选出具有代表性的 1 9个菌株作 , 型鉴定。结果表明 ,供试 1 9个菌系均高度侵染海岛棉 ,高度或轻度侵染陆地棉 ,不侵染中棉 ,均属于生理 型 7号生理小种 ,尚未发现生理 型菌系。根据在 6个鉴别寄主上的致病性反应 ,可将长绒棉区供试菌系划分为强、中、弱 3种类型 ,主要为弱致病型 ,占供试菌系的 47.4%。大分生孢子大小为 ( 1 3.7~ 2 3.6) μm× ( 2 .7~5.4)μm,多为马特型 ,菌丝白色 ,菌落底部紫色或浅紫色 ,部分菌系易产生粘分生孢子团  相似文献   

6.
辣椒疫病是辽宁省辣椒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开展辽宁省辣椒疫病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可为抗疫病辣椒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对来源于辽宁省不同辣椒产区的30个病样进行了分离鉴定,经致病性测定和形态特征观察,确定所分离的病菌均为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利用中国辣椒疫霉菌生理小种鉴别通用寄主,对其进行了生理分化鉴定。根据供试菌株在鉴别寄主上的抗感反应,鉴定结果表明:辽宁地区辣椒疫霉菌划分为1号、2号和3号生理小种,发生频率分别为3.33%、26.67%和70%;其中3号生理小种为辽宁省辣椒疫霉菌的优势小种。从不同地区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生理小种的分布与地域间的相关性不强。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我国香蕉主要种植区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FOC)的致病力及其遗传多态性,本研究采用对寄主鉴定和RAPD技术分析来自海南、广西、广东、福建、云南的FOC 生理小种、致病力分化及遗传多态性。结合巴西蕉和粉蕉鉴定与RAPD技术,与香蕉枯萎病菌1号(FOC1)和4 号生理小种(FOC4)对比,55 个FOC 菌株中,有28 个菌株属于1 号生理小种、海南10 个、广西8 个、广东4 个、福建4 个、云南2 个;27 个菌株属于4 号生理小种,海南20 个、广西4 个、广东1 个、福建1 个、云南1 个。强致病力菌株有23 个菌株,中致病力菌株有15 个,弱致病力菌株有17 个;通过遗传多态性分析,9 条引物PCR扩增供试菌株,共扩增出136 条谱带,其中多态性的条带有126 条,多态性位点频率为93.4%,在遗传阈值为0.68 时,55 个供试菌株与FOC1 和FOC4划分为4 个RAPD 菌群,除1 号生理小种BF26 菌株单独形成郁菌群外,4 号生理小种和其余1 号生理小种均未单独形成菌群,Ⅰ、Ⅱ、Ⅲ群同时含有1号和4号生理小种。因此,我国香蕉种植区香蕉枯萎病菌仍以1号和4 号生理小种为主,但是生理小种的遗传分化在分子水平上趋于复杂化,香蕉枯萎病菌群体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其致病力的强弱和菌株遗传关系无直接的相关性,跟地理分布也没有相关性,香蕉枯萎病菌的遗传多态性可能更多依赖其寄主。这些结果为香蕉的抗病育种、品种的合理布局以及香蕉枯萎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烟草黑胫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河南省宜阳、登封、渑池等15个烟叶主产区分离到烟草黑胫病菌36个,采用TTZ颜色反应和游动孢子悬浮液注射接种鉴别寄主两种方法鉴定其生理小种类型。结果表明:36个菌株在TTZ培养基上均呈现红色反应,有32个菌株对L8和NC1071都有较强的致病力,将其鉴定为1号生理小种,占供试菌株的88.9%,为河南省烟草黑胫病菌的优势小种;其他4个菌株有1个菌株对L8无致病力,2个菌株对其致病力较弱,1个菌株对NC1071无致病力,生理小种类型尚未确定。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大白菜根肿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河南省大白菜根肿病菌的生理小种类型,从新野县十字花科蔬菜种植基地采集2份大白菜根肿病菌样品(XY-1为原始菌,XY-2为新引菌),采用菌液注射接种法,利用Williams和ECD 2套鉴别系统分别对其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显示,采用Williams鉴别系统鉴定的2份大白菜根肿病菌生理小种相同,均为4号生理小种;采用ECD鉴别系统鉴定的大白菜根肿病菌生理小种明显不同,原始菌XY-1为ECD16/15/31,新引菌XY-2为ECD21/31/31,后者较前者的致病性更强。以上结果表明,Willams鉴别系统有一定的局限性,当病原菌致病力强于4号生理小种时无法区分,而ECD鉴别系统由于所用寄主数量及种类较多,可以将4号生理小种进一步区分为不同的类型,鉴定结果更为精确。  相似文献   

10.
石河子地区棉花枯萎镰刀菌种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于石河子不同生态环境选取棉花枯萎镰刀菌的3个代表菌株,用当前国内外统一使用的一套主要鉴别寄主进行生理小种鉴定,依据它们在这些寄主上的致病结果,确认它们为棉花枯萎镰刀菌7号小种。  相似文献   

11.
Sugar Baby susceptible to Fusarium axysporum f.sp.niveum was crossed with high resistant male parents D3-1 and D3-2 ,respectively,F1 hybrids showed high resistance,The segregation rations of resistance to susceptibility of F2 and of BC1 hybrid population from Sugar Baby tallied with 3:1 and 1:1 ,respectively,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resistance to Fusarium wilt was a kind of dominant inberitance controlled by mono-gene or mono-segment DNA,Furthermore,5 hybrid combinations with fine character wre bred,Among them,3 were high resistant to Fusarium wilt,and 2 were medium resistant.  相似文献   

12.
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用2个马铃薯品种:春薯4号(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表现高度抗病)和津引8号(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表现高度感病)对采自中国马铃薯主产区(河北、云南、四川、黑龙江)的60个马铃薯晚疫病菌菌株进行了致病性(侵染率、病斑面积、产孢能力)和寄生适合度的测定。结果表明:菌株的致病性、寄生适合度和其地域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来源于河北的菌株致病性和寄生适合度最强,而来源于四川的菌株致病性和寄生适合度最弱。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番茄晚疫病菌小种鉴定及品种抗性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离纯化72份采自江苏省的番茄晚疫病标样,获得番茄晚疫病菌菌株35株.采用亚洲蔬菜研究与发展中心提供的5个鉴别寄主进行生理小种鉴定,鉴定结果表明:江苏省番茄晚疫病菌的小种类型有T0、T1、T1.2、T1.2.3、T1.3.4,其中T1.2地理分布最广,出现频率最高,占鉴定总数的37.2%;其次为T1,占总数的34.3%;T1.2.3、T1.3.4和T0分别占鉴定总数的17.1%、5.7%和5.7%.采用优势小种T1.2对54份番茄品种或育成品系进行苗期喷雾接种,结果表明:高抗、中抗、高感品种分别占鉴定总数的14.8%、7.4%和77.8%,其中高抗材料均来自野生材料和野生材料杂交转育的后代,而江苏省生产上大部分主栽品种对晚疫病菌均表现为感病.因此,江苏省番茄生产应该高度重视抗病品种的引进和培育.  相似文献   

14.
15.
采用菌落直径法测定了河北省和吉林省部分马铃薯产区的晚疫病菌对嘧菌酯、精甲霜灵和甲霜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两省被测的97个晚疫病菌株对嘧菌酯均表现为敏感.在被测的河北围场65株晚疲病菌株中,多数对精甲霜灵高抗,其中高抗、中抗和敏感比例分别为72.3%、26.2%和1.5%,而在被测的32株吉林长春菌株中,多数对精甲霜灵敏感,其中敏感、中抗和高抗菌株所占比例分别为81.3%、15.6%和3.1%.在被测的35株河北省围场县晚疫病菌对甲霜灵的敏感性中,所有菌株都为抗性菌株,并且高抗菌株占97.1%;而在18株吉林长春晚疫病菌株中,多数为敏感菌株,其中敏感、中抗和高抗比例分别为77.8%、16.7%和5.5%.研究还发现精甲霜灵和甲霜灵对部分高抗菌株具有刺激菌丝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陆地棉黄萎病抗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7个陆地棉品种配制的6个组合的P1,P2,F1,F2,BC1,BC2群体和6个组合的P1,P2,F2群体为材料,接种菌系采自于河北省棉区的2个中等致病力菌系,在人工生长室条件下研究了陆地棉的黄萎病抗性遗传方式。结果表明,陆地棉品种93抗12,鼓泽70和苏2028具有中等致病力菌系的抗性。在抗,感材料杂交分离群体中,抗,感植株的分布表现为主基因控制的质量遗传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7.
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在河北省的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研究利用91个河北省的小麦白粉菌菌株对13个已知抗白粉基因的品系接种,测定各基因的毒力频率。结果表明,Pm2,Pm4a和Pm4b的毒力频率低于18%,是高抗基因;Pm1,Pm3c,Pm5和Pm8的毒力频率高于78%,不宜单独应用;Pm3a,Pm3b,Pm6和MA介于以上两种类型之间,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基因间的互作是复杂的,并不只是简单的累加。Pm3a,Pm3b,Pm3c和Pm6对不同地区的白粉菌群体的毒力频率不同,在利用抗性基因及其布局时应考虑各地区小麦白粉菌毒性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8.
 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引起的烟草黑胫病是烟草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之一,其生理小种的分布与种植品种影响着病害的发生程度, 研究疫霉病菌的生理小种十分重要。本文采用鉴别寄主在田间的抗病反应与采集菌株在TTC固体培养基平板上的颜色变化相结合的方法,对病圃中烟草黑胫病菌小种进行了鉴定。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鉴别寄主Nicotiana nudicaulis, L8, NC1071,N. plumbaginifolia, MD609, NC95对烟草黑胫病菌表现为抗,N. stocktoii表现为中抗,Barley 21表现感病,结合已报道的8个小种的寄主反应,判断该田块黑胫病菌为0号生理小种,从该大田中随机采集的4个烟草品种潘圆黄、BL-921,CV78-5,K326上的烟草黑胫病菌,根据培养物引起TTC固体培养基颜色变化的情况,分离纯化的4个菌株均显示0号和1号小种的特征,故所鉴定病圃中烟草黑胫病病原为0号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19.
Soybean bacterial spot disease caused by Pseudomonas syringae pv.Glycinea which is a bacterial disease seriously affects soybean yield.Ten soybean germplasms and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s) population were used to identify the resistant trait after inoculated with P.sg (P.sgneau001) in this study.High-density genetic mapping was obtained by specific length amplified fragment sequencing (SLAF-seq) of 149 RILs population which was derived from the crossing between Charleston and Dongnong594.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0 germplasm resources had four resistant germplasms included highly resistant cultivar Charleston,four susceptible varieties included Dongnong594 and two moderately resistant cultivars.Five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s) were detected in RILs population by the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 (CIM) method,and located on Linkage Group (LG) D1b (chromosome two),LG C2 (chromosome six) and LG H (chromosome 12),respectively.LOD scores ranged from 2.68 to 4.95 and the phenotypic variation percentage was from 6% to 11%.Six candidate genes were detected,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gene annotation information.Four of them had relationship with protein kinase activity,protein phosphorylation and leucine rich repeat (LRR) transmembrane protein,which had high expression after inoculated with P.sg by qRT-PC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