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前,在二倍体水平上选育水稻无融和生殖种质的难度较大,而在多倍体水平筛选水稻无融和生殖新种质已成为水稻无融和生殖研究新的生长点。研究者已明确提出水稻无融合生殖育种的主要目标,即全显性和简单性、专一性和自发性、兼有性和致死性、多倍性和杂和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无融合生殖方式固定水稻的杂种优势是一项具有极大诱惑力但难度颇大的探索性研究,目前还未筛选到具有实用价值的水稻无融合生殖种质.禾本科植物中已经鉴定出166 个具有无融合生殖特性的物种,包括二倍体孢子生殖和无孢子生殖,尚未发现不定胚生殖现象.遗传上的异质性和染色体组的多倍性是禾本科中无融合生殖物种最基本的2 个特点.由此认为,如果继续在二倍体水平筛选无融合生殖种质则难度较大,成功的可能性较小,而在多倍体水平通过适当方式先创造具有异质性的杂合群体后再进行水稻无融合生殖种质的筛选则难度较小,成功的可能性将较大.  相似文献   

3.
水稻无融合生殖种质筛选的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无融合生殖方式固定水稻的杂种优势的是一项具有极大诱惑力但难度颇大的探索性研究,目前还未筛选到具有实用价值的水稻无融合生殖种质,禾木科植物中已经鉴定出166个具有无融合生殖特必的物种,包括二倍体孢子生殖和无孢子生殖,尚未发现不定胚生殖现象。  相似文献   

4.
水稻无融合生殖的研究动态及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水稻无融合生殖的意义,研究趋向及进展进行了评价。植物无融合生殖是生物学研究的新生长点,具有固定杂种优势,缩短育种周期,给常规育种带来革命等重要意义。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十分重视植物无融合生殖研究,成立了国际无融合生殖研究协作网,把作物无融合生殖作为重点之一,但是国外尚未发现水稻无融合生殖材料,中国水稻无融合生殖研究者提出了固定水稻杂种优势的4个基本条件和策略,以多胚水稻为材料进行胚胎学,育种学,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已垦和未垦低磷土壤面积在300万hm2左右,筛选耐低磷水稻品种是提高这类土壤的水稻生产潜力的重要途径。研究选用生产上已广泛应用的5个水稻品种,采用不同磷水平砂培法,分不同时期调查水稻根部性状。结果表明,在不同磷营养水平下品种间根部性状有显著差异。品种根部性状值相对较大的材料为耐低磷种质,对磷不敏感的材料为筛选耐低磷种质的首选种质。根部性状中,总根长、根数对磷的最敏感期为分蘖盛期,根重对磷的最敏感期为抽穗期,因此,调查根部性状的适宜时期为水稻分蘖盛期和抽穗期前后;在低磷水平下,根数、根重是筛选耐低磷品种的两个重要指标。水稻植株磷含量在同一磷水平内,不同品种虽有差异,其与生物产量无关。植株吸磷量随磷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的途径之一是通过根表面积的增大而致。筛选耐低磷种质的适宜磷水平为3mg/kg。研究为筛选大量品种初步筛选出耐低磷种质提供依据和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无融合生殖水稻HDAR002的胚胎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无融合生殖水稻材料HDAR002六个株系的胚胎学研究结果表明,6个株系无融合生殖胚的发生具有多源性,未受精胚的发生具有多源性,未受精胚囊内胚的发生有两种方式:即卵细胞的孤雌生殖和助细胞的无配子生殖;此外珠心细胞可直接分裂形成不定胚。无融合生殖胚的启动分裂时期为开花前2-3d,其胚胎发育过程基本同正常水稻,部分材料的胚在形态上与正常水稻有差异。同时还观察到HDAR002胚胎发育中的多极核现象与无胚  相似文献   

7.
TAM诱导剂诱导作物孤雌生殖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遗传领域研究植物无融合生殖(Apomixis.Winkler,1906)将有助于作物遗传育种的一场新革命,已列入“863”规划。我国起步虽晚(麦类,1973;稻类,1978),但已做了大量深入研究,在国外尚无水稻无融合生殖报道的情况下,我国水稻无融...  相似文献   

8.
无融合生殖研究与水稻育种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禾本科植物有性生殖和无融合生殖过程以及无融合生殖体的类型。概括了无融合生殖的遗传学机制。并对水稻无融合生殖育种从供体和受体选择及无融合生殖基因导入水稻的方法上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9.
大黍在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上的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需年年制种的问题,从把外源无融合生殖基因转移到水稻中以固定杂种优势的战略构想出发,论述大黍作为无融合生殖供体的优势特征和将其无融合生殖特性转移到水稻中的方法与应用,指出大黍作为无融合生殖供体,具有巨大的潜力,是比较理想、值得重点筛选的材料。  相似文献   

10.
水稻杂交育种技术的发展 ,除了人们对遗传学的了解外 ,更多的是对生殖系统的操纵。从固定杂种优势出发 ,本文简要介绍了植物无融合生殖领域的研究动态 ,特别是近年来无融合生殖基因转移育种、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克隆等方面的新进展 ,提出了在水稻中开展无融合生殖研究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1.
邹刚  杨建  陈莉 《农林科学实验》2014,(8):124-125,129
西南玉米区生态复杂,玉米病害较多。该文主要介绍了西南玉米生态区的主要病害。通过扩展玉米种质资源,选育优良抗病自交系,选择适合的杂种优势模式,从而选育出抗逆广适的优良玉米新品种是解决玉米病害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同时优化玉米栽培方法,种植适当的密度.氮、磷、钾配施等方式也能减轻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西南玉米区生态复杂,玉米病害较多。该文主要介绍了西南玉米生态区的主要病害。通过扩展玉米种质资源,选育优良抗病自交系,选择适合的杂种优势模式,从而选育出抗逆广适的优良玉米新品种是解决玉米病害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同时优化玉米栽培方法,种植适当的密度,氮、磷、钾配施等方式也能减轻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杜仲种质资源收集与繁殖保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湖北省杜仲资源调查为基础,分析了湖北省杜仲资源的分布特点及生长差异,对不同类型的杜仲种质资源进行了收集和繁殖试验,确定了影响杜仲繁殖保存效果的主导因子,为湖北省杜仲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孢囊线虫抗性基因导入及夏大豆高产材料创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抗孢囊线虫的北京小黑豆和哈尔滨小黑豆为抗源种质 ,以有性杂交导入抗线虫基因并创造高产性能 ,育成了黄豆、茶豆、黑豆抗线虫系列种质和黄豆、黑豆、茶豆抗线虫品种齐黄 2 5、齐茶豆 1号、齐黑豆2号。并相继应用这些创新抗源育成了一批抗孢囊线虫、高产、优质、生育期适于山东种植的有希望的优异材料 9172 4、93746、93747、93748等 ,可望把我省大豆科研、生产推向新台阶、新水平。在早期世代识别出有选择潜力的组合 ,进行重点选育 ,重点鉴定 ,将病地田间选择和病土盆栽抗性鉴定结合交替进行 ,是获得抗病性兼丰产性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5.
以8个早熟高淀粉玉米自交系和8个同型普通玉米自交系,按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方法4组配,得到28个高淀粉玉米和28个普通玉米杂交组合.经遗传分析,除株高、穗位高外,高淀粉玉米的形态发育与普通玉米相近,从而说明在黑龙江省选育高淀粉玉米种质及杂交种是现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1949年以来辽宁省水稻发展形势的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1949年以来,辽宁省水稻生产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总的趋势是面积显增加,单产成倍增长,总产量不断提高,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塑料薄膜及新农药的使用。肥料用量的增加等是水稻增产的基础,杂交粳稻辽优1号和株型理想的直立穗品种辽粳5号等的培育成功,是水稻产量提高的关键,旱育苗,稀播稀插,节水灌溉,平衡施肥,化学除草,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栽培措施的应用,是水稻增产的保证,同时,在籼粳稻杂交,水稻杂种优质利用,理想株型育种,高产优质育种和旱育苗,稀植栽培,节水灌溉,配方施肥,模式化栽培技术等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许多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7.
对24份优质抗稻瘟病水稻种质资源进行了RAMP(random amplified microsatellite polymorphism)标记分析。结果表明,80个RAMP引物组合中,有22个引物组合可扩增出清晰且具多态性的条带。这22个引物组合共扩增出108条带,其中80条具有多态性,占74.1%,每个引物组合可扩增出1~9条多态性带,平均3.6条。RAMP标记遗传相似性系数(GS)平均值为0.462(0.138~0.900)以平均GS值0.462为阈值,可将所有供试材料划分为6类。表明这24份优质抗稻瘟病种质资源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这些优质抗源材料对选育高产、优质、抗稻瘟病新品种(组合)具有重要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There is remarkably rich diversity in the cultivated rices and their wild relatives. Substantial segments of the diverse germplasm have been collected and conserved during the past two decades by national,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s. Multidisciplinary and interinstitutional evaluation and use have drawn substantial rewards. However, nation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that grow and consume rice still face enormous challenges to meet the continuous growth of the human population. Further conservation efforts and improved preservation measures are needed to provide security for the irreplaceable rice germplasm. Modest inputs into conservation programs are highly justified by multibillion dollar returns from the improved varieties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