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水稻花药培养技术在常规粳稻育种上有广泛的应用,育成了中花和龙粳系列品种。常规籼稻的花培育种品种不多且应用有限。近年来对籼粳交F1和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花药培养成为研究热点,其花培后代因所用材料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2.
水稻花药培养是水稻育种中的重要技术。通过研究总结水稻花药培养技术中影响花药培养力的主要因素及存在问题,分析得出在完善花培育种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花培技术的应用领域,并讨论了花培育种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结合我院花培育种实践,概述水稻花药培养的基础理论研究及水稻花药培养在水稻育种方面的应用,并对水稻花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水稻花药培养与花培育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稻花药培养及花培育种的基本概念、研究意义、研究进展、研究内容、应用领域、技术要点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结合花培育种实践,总结了水稻花药培养技术中影响培养力的主要因素,分析提出花培技术和遗传育种应用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并对水稻花培的发展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安徽农业科学》2020,(1):39-41
[目的]研究基因型对粳稻花药培养效率的影响。[方法]利用水稻花药培养技术,对16个农艺性状优良的粳稻品种进行了花药离体培养。根据其愈伤诱导率和绿苗分化率,筛选花药培养力强的优良粳稻品系。[结果]17y155适用为花药培养F1代的亲本,在水稻花药培养领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结论]该研究对水稻花药培养高效体系的建立以及创制优良水稻新品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采用3种培养基对4个典型水稻品系进行花药培养,结合2002—2004年工作分析了低温预处理时间、碳源、激素浓度、培养基、基因型对水稻花药培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花培材料取样后,粳稻经低温处理8天接种最好,籼稻10天最好。碳源以蔗糖最佳。MET理想浓度为2mg/L时可提高移栽成活率。不同的培养基影响花药培养力。培养力和基因型之间有一定的互作效应。N6、A4培养基适应性较广,A5适应于籼型水稻。  相似文献   

8.
以晚粳稻条纹叶枯病感病和抗病品种、品系为材料,应用花药培养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抗条纹叶枯病主效基因和微效多基因聚合到水稻品种中,快速选育出抗条纹叶枯病晚粳稻新品系。  相似文献   

9.
花药培养在杂交水稻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就杂交水稻花培育种的技术、程序和主要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花培技术、花粉植株遗传、纯合选优育种和“三系”、“两系”的提纯等,尤其阐述了我国花药培养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水稻花药培养创造水稻新质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水稻花药培养的基本涵义,重点讨论了花培在杂交稻、常规稻育种及水稻种质创新上的作用、意义,并揭示出21世纪水稻花药培养技术将结合传统育种、杂交稻育种及生物技术等对水稻质源创新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更好地研究水稻单倍体育种和转基因技术,加速水稻育种进程,以10份寒地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研究培养基的琼脂浓度、激素配比、马铃薯水提取液附加物添加及培养方式等因素对水稻花药培养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优化寒地水稻品种花药组织培养条件。结果表明:10个品种花药组织培养,愈伤组织诱导率差异明显;在琼脂浓度为0.75%左右时,愈伤组织的诱导率达到最高;培养基中激素配比为KT(2mg·L^-1)+IAA(1mg·L^-1)时诱导效果最佳;培养方式研究中,在双态培养方式下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最好,其次为液态培养,再次为固态培养;培养基中添加马铃薯水提取液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培育水稻新质源雄性不育系是保证杂交水稻高产、稳产和避免因细胞质单一引起的遗传脆弱性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分别具有野生稻、籼稻和粳稻细胞质的无花药不育材料M01、M02、M03 的研究发现:①水稻无花药雄性不育可由核质互作产生;②水稻无花药雄性不育特性可稳定遗传;③当水稻花药退化到仅剩余花丝时,其雌性生殖器官也发生相应的退化,从而导致雌性败育( 结实率极低);④水稻无花药不育系的恢复谱与现有所有水稻三系不育系的恢复谱不相同  相似文献   

13.
寒地水稻花培育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寒地水稻花培育种30年来的研究情况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花药培养技术研究和花培后代遗传规律研究以及采用花药培养技术育成水稻品种的特征特性及其生产应用状况,并讨论了水稻花培育种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通常水稻花药培养以二倍体作为材料,因此研究四倍体水稻的花培效率很有研究及应用的意义。本实验以四倍体原种零轮、02428及其二倍体做 为材料,共设计3组22种培养基配方,分别研究碳源浓度、琼脂浓度、基本培养基类型和激素对诱导率的影响。结果显示6%的蔗糖和0.75%的琼 脂浓度的组合对于四倍体水稻的诱导效率最佳;以蔗糖为碳源的N6和NB培养基更适合四倍体水稻花药培养;激素浓度为0.5 mg/L的情况下,四倍 体材料的诱导效果是二倍体材料的2倍,激动素对于零轮的效果较好,而6-苄基腺嘌呤对于02428的效果较好。总体来说在相同的培养基条件下, 二倍体和四倍体的诱导率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同一培养基条件下不同品种之间的诱导率没有统一模式,说明基因型是花药培养中的一个关键影 响因素。 因此对于特定材料花培诱导率的提高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寒地水稻花培优异种质龙粳8号的选育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龙粳8号选育评价研究表明,常规育种与花培技术的结合,充分发挥了花培缩短育种年限及提高选择效率的作用;选育出的花培品种龙粳8号,为寒地稻作区早粳早熟品种,各项品质指标均达国家优质食用米标准,具有Pi-z#+t等主效抗瘟性基因,属高抗稻瘟病种质,是集早熟、优质、抗病于一体的优异种质,具有极其重要的利用价值,在育种上已被省内外各育种单位用作亲本,在生产上已成为一些地区的主栽品种。  相似文献   

16.
以克螟稻或其衍生抗虫材料为亲本,与农艺性状优良的粳稻品种杂交,经常规筛选、花药培养、分子辅助选择等手段进行选育,结果表明:采用分子辅助选择手段对育种材料进行检测,并通过加大双亲遗传距离,或采用与最新高产品种杂交,以及增加低世代(F2和F3)群体规模,均有利于打破克螟稻中转基因和其它不良基因可能存在的连锁关系,增加获得高产抗虫株系的机会,同时,发现回交、花培技术可以迅速获得B t转基因纯合的新品系。此外,采用上述方法育成了6个集高产和抗虫于一体的优良粳稻新品系,经品比试验和田间抗虫试验,选育出的转基因新品系较克螟稻极显著增产,其中1个新品系的产量与当前本地主栽品种(秀水63)相仿,田间表现高抗鳞翅目害虫。  相似文献   

17.
铁是水稻花培培养基的重要成分.通过对7份寒地早粳组合F1(或品系)花药在不同Fe2 含量培养基上离体培养,发现培养基中的Fe2 的含量对诱导率、绿苗分化率影响较大.结果表明在N6培养基中将Fc2 提高到32~40mg/kg诱导率最大,高于N6培养基(Fe2 含量为5.6mg/kg)1.4倍以上.在此以内随着Fe2 含量的增加诱导率增加,大于此含量诱导率降低,呈单峰曲线分布.分化培养基中Fe2 含量增加到40mg/kg分化率显著降低.但在32~40mg/kgFe2 培养基上诱导出的愈伤组织在MS培养基上的绿苗分化率差异明显,85.7%材料可使绿苗生产率提高到7.8%左右.因此适当提高诱导培养基中Fe2 含量可提高寒地早粳的花培效率.  相似文献   

18.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花药培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光温敏核不育系材料蜀光 6 37S、蜀光 5 70S、蜀光 5 82S ,研究了花粉发育的不同时期、头季稻和再生稻、低温预处理时间、诱导培养基和分化培养基等 5个方面对花粉愈伤组织的形成与绿苗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 :小孢子发育单核中 ,晚期的花药诱导效果优于其他时期 ;头季稻的愈伤及绿苗诱导率明显高于再生稻 ;低温预处理时间的延长有利于花粉诱导率的提高 ,处理 8d左右达到最高诱导率 ;培养基SK3、NB对大多数材料的诱导效果优于其他培养基 ;增加IAA和少量的 6 -BA对提高分化率有益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高温对黑龙江省粳稻品种萌发的影响,将22个寒地粳稻品种放置在25、28、30、32和34℃5个温度梯度中培养3d,比较其发芽势、根长和芽长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熟期品种对温度的适应性不同,供试的5个早熟品种对高温具有较好的适应性;30℃对大多数品种是比较适宜的发芽温度;适当的高温有利于水稻根和芽的生长,对寒地粳稻的萌发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寒地早粳近5年审定和参加黑龙江省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的水稻品种316个为材料,对稻瘟病抗性与水稻生育特性、产量性状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人工接种还是在自然感病条件下,寒地早粳品种的叶瘟、穗颈瘟与生育日数、活动积温呈极显著负相关,平均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2647、-0.1796和-0.2090、-0.1743;叶瘟、穗颈瘟与穗长呈极显著负相关,平均相关系数为-0.3027和-0.2765,而与平方米穗数呈显著正相关,平均相关系数达到0.1953和0.1481,穗颈瘟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792.表明在寒地稻作区生育日数越长、活动积温越高叶瘟和穗颈瘟的发病越轻,平方米穗数越多稻瘟病越重,品种抗病性越强产量越高.因此,通过对品种生育性状的适当选择,在寒地稻作区完全可以选育出既高产又抗病的水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