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永磁交流电动机采用永久磁铁产生气隙磁通而不需要外部励磁,由此可以设计出具有极好效率特性的永磁同步电机。另一方面,合理应用永久磁铁可能带来的低损耗,可使得电机设计获得极高的功率密度以及转矩/惯量比。这些特性对那些要求快速动态响应的加速器和伺服系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为此,介绍了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分析了系统的控制策略和设计方法,最后给出了系统流程和软件框图。  相似文献   

2.
以脉振高频电压信号注入法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为基础,设计了永磁同步电机位置传感器容错控制系统。对高频电流信号和解调信号间存在相位延时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该相位延时是逆变器延时、定子电阻延时和AD采样延时的共同作用。分析了互感和谐波电感对位置估计误差的影响,提出相应的补偿方法。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位置传感器容错控制系统跟踪精度高,具有一定的抗扰动能力,可以很好地进行零速和低速时的速度和位置估计。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探究永磁同步电机不同结构参数对电磁性能的影响,通过使用Maxwell软件设计永磁同步电机,深入分析了电机槽口宽度、气隙长度以及永磁体宽度等结构参数对永磁同步电机电磁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增加槽口宽度,电机空载气隙磁通密度基波幅值呈增加的态势,空载反电动势基波幅值呈减小趋势,齿槽转矩增加较为明显;增加气隙长度,电机气隙磁通密度基波幅值呈逐步减小趋势,空载反电动势呈减小态势,但减小幅值不大,气隙长度在一定范围内使得齿槽转矩先增加后减小;永磁体宽度的增加使得气隙磁通密度幅值、电机空载反电动势基波幅值以及齿槽转矩均呈增大态势。通过对不同电机结构参数对电磁性能的影响分析,可为设计优化永磁同步电机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5.
本文概述了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在分析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各组成部分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Simulink的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所搭建的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仿真模型完全符合要求,可满足电机控制器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表面式永磁同步电机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原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的电动助力转向表面式永磁同步电机变频调速系统由永磁同步电机、逆变器、转子位置检测装置和控制单元构成。表面式永磁同步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控制包括扭矩控制和矢量控制。扭矩控制是表面式永磁同步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控制目标,矢量控制是对表面式永磁同步电机定子电流矢量的控制。阐明了表面式永磁同步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控制过程,分析了表面式永磁同步电机电动助力转向控制系统的助力特性设置、坐标变换和脉宽调制技术。  相似文献   

7.
对于永磁同步电机这种非线性、多变量复杂系统,运用传统的PI控制器控制效果并不理想。为了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和更好的动态响应,运用了一种基于模糊PI的控制方法,在传统PID控制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建立了PMSM的模型,并且在MATLAB/Simulink中根据数学模型搭建仿真环境,将模糊控制后的PI控制器和基于传统PI的控制器对电机的转速、扭矩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模糊PI控制器相对于传统PI控制器有更小的超调量,更好的稳定性、动态响应。该研究的算法运用到工程控制中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崔权 《南方农机》2023,(8):145-147
抗干扰能力是永磁同步电机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提升永磁同步电机的抗干扰能力,笔者应用ADRC技术替换传统的PID技术,通过Simulink建模并仿真,模拟永磁同步电机稳定运行时面对外来载荷的自抗干扰能力。在无载荷作用下给予电机额定初始转速,然后给定某一时刻,给电机施加5 N·m的负载,测量电机输出转速的变化值,在示波器系统中观察转速波形、转矩波形的变化响应情况。Simulink仿真研究结果显示:输入小于5 N·m的电机初始外向载荷,电机转速值在经过一个极短的响应时间就快速自动恢复至原来给定的参考电机转速值,从而可以说明预先设计好的电压调节器参数已具有较好的抗动态性能和抗扰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10.
永磁同步电机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工作效率高等优势,在我国工业发展、航空航天和新能源汽车制造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与发展。但是永磁电机由于高负荷长时间运行会造成各种电机故障,如线路老化、退磁故障等,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因此,保证永磁同步电机的稳定运行、及时发现电机故障,对于保证电路系统的稳定运行,保证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传统数学模型和信号转换下永磁同步电机故障诊断效率和精度低的问题,以卷积神经网络技术为例,通过构建GoogleNet神经网络模型,对永磁同步电机不同运行状态进行图像特征提取与识别,提高电机故障诊断效率。研究结果可以对永磁同步电机快速、高效、准确地进行故障识别提供技术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针对传统的直接转矩控制方法中存在的电机转矩和定子磁链脉动大的问题,提出基于扩展电压矢量的永磁同步电机转矩预测控制,通过扩展有限控制集中备选电压矢量的个数,采用两步预测得到最优电压矢量,降低电机稳态转矩波动,减少逆变器开关损耗.与传统的直接转矩控制和模型预测控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策略有效降低了电机转矩和定子磁链...  相似文献   

12.
针对分析参数变化对电机损耗效率的影响建立了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损耗模型,推导出电机损耗最小的最优定子电流。然后,分析铁损电阻、铜损电阻以及磁链变化对损耗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铁损电阻变为原来的1.2倍时,总损耗效率增加1.0%;当铜损电阻变为原来1.5倍时,总损耗效率下降28%;当磁链变为原来的1.4倍时,总损耗效率下降1.4%。通过电机损耗的参数敏感性分析,为基于模型的电机高效率控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电机基速以下采用最大转矩/电流控制策略,高速采用最大功率弱磁控制策略进行研究,并通过Matlab/Simulink对最大转矩/电流控制方式和最大功率弱磁以及电动汽车部分运行状态加以仿真。  相似文献   

14.
以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为基础,分析了转子谐波磁通和电动机参数变化对电流控制器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复矢量模型,指出高速下耦合电压使得电流控制性能恶化.针对励磁电流分量和转矩电流分量之间的交叉耦合问题,提出了一种偏差解耦控制方法,并与传统的反馈解耦控制进行了仿真和实验对比.结果表明,所提偏差解耦控制方法实现了宽调速范围内的电流解耦控制,具有很好的参数鲁棒性和扰动抑制能力.  相似文献   

15.
对于电机存在两种损耗最小控制方法,即损耗模型控制方法和搜索法。前一种方法需要依靠电机参数和繁琐的数学计算来搭建电机损耗模型;后一种方法需要多次采样进行搜索,从而导致控制震荡和系统不稳定。在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损耗模型的搜索法,在搭建好损耗模型后,在搜索期间使用黄金分割算法搜索PMSM当前工况下的最优定子磁链,并采用直接转矩控制下滑模控制,增强了其鲁棒性。在Simulink中搭建了仿真模型,并与传统的额定磁链输出算法和搜索法进行了比较。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介绍了永磁推进电机损耗分布及其冷却系统,以及永磁推进电机温度场计算方法,并计算了某永磁推进电机额定工况下的温度场,将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数值计算方法的准确性。最后对永磁推进电机的冷却效能进行了评估,从而为永磁推进电机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科技不断发展,永磁无刷直流电机已成为电力电子一体化高科技产品,凭借其结构简单、运行可靠、效率高,在航天、医学、家用民用产品制作中得到广泛应用。文章对永磁无刷直流电机设计、控制以及建模方法进行分析,展现其对生产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永磁电机转子的接触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殿起  赵清  姜彤 《农机化研究》2004,(3):77-78,81
应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永磁电机转子中永磁体和转子铁心的接触非线性状态,进行了三维有限元分析,得出了永磁电机转子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该结构转子的机械强度和刚度可满足电机最高转速时的机械性能要求,可以保证电机的安全运行。此分析求解过程也为类似的接触有限元分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梁秀娟  嵇海旭 《农机化研究》2021,43(2):208-211,216
针对自动采棉机的电机在作业过程中较难控制的问题,对自动采棉机进行了设计,并对其电机的永磁性能进行了分析。自动采棉机的主要组成为主控模块、电源管理模块、存储模块、数据采集模块、路径规划模块和执行模块。采棉机的电机采用双凸极永磁电机,通过对电机的结构进行简化,对电机进行等效磁路模型分析和磁导的计算,对电机的永磁性能进行了分析。为验证该自动采棉机的永磁性能和采棉性能,对其进行试验。试验得到了电机的永磁性能曲线,表明自动采棉机采棉效果良好,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根据无刷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和运行原理,通过MATLAB软件的SIMULINK和PSB模块,搭建了电机及整个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的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基本吻合,为系统的设计和调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