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黄冈市为研究区域,利用RS和GIS技术对Landsa5 TM影像进行处理。采用监督分类方法提取了黄冈市2001年和2009年两期土地利用信息,生成土地利用类型转置矩阵,应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对黄冈市土地利用的未来时空变化的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9年间黄冈市耕地、建设用地和其他类型一直处于增长趋势,耕地和建设用地增幅较大,其他类型增幅较小;林地、裸地和水体面积处于下降趋势,其中林地下降最快,其次是裸地,而水体下降较小。黄冈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总变化面积大小为:其他类型耕地建设用地裸地林地水体沙洲,沙洲、耕地和林地的变化速度快,其他3种类型的变化速度相对较慢;沙洲、裸地和水体的年变化率较大,其中沙洲最大。  相似文献   

2.
以1991年、1998年和2006年3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动态度、利用度和生态环境效益指数模型,研究了漓江流域1991年以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于1991~2006年间发生了较大变化,变化的总体趋势为林地、耕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减少,并转化为园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1991年以来,漓江流域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和园地的正向变化速度较大,而林地和草地的负向变化速度较大。漓江流域土地利用综合变化速率呈现增加趋势;土地利用度变化呈现波动特征;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人文驱动力为经济因素、政策因素等方面;1991~2006年间土地利用变化降低了漓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效益,林地向园地的转化及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是区域生态环境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分析平潭综合实验区20年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因素,以期从景观格局角度为今后实验区的景观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策略依据。【方法/过程】以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的30 m分辨率的全球地表覆盖产品GlobeLand30为数据源,将土地覆被类型分为7类,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驱动力因素进行探讨。【结果/结论】结果显示:在2000—2010年间,平潭综合实验区各项景观类型指数差异值相对较小,主要表现在建设用地的增加,以及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的减少;2010—2020年间,从景观水平看,实验区分维数、蔓延度指数持续下降,香农多样性指数明显增加,景观破碎度态势严重,人为活动干扰对当地景观格局的影响较大;森林景观类型面积在2010—2020年间明显增多,斑块数量大幅下降,斑块凝聚度值升高,森林景观类型的破碎化程度降低;湿地与水域的景观类型斑块类型面积在2010—2020年间呈现下降趋势,周长—面积分维数与斑块凝聚度值降低,斑块边界形状趋于简单,内部自然链接程度下降。驱动因素分析表明,社会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均在很大程度上直...  相似文献   

4.
基于3S技术的黄龙山林地时空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黄龙山林区1986年、1997年、2008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在"3S"技术支持下分析了黄龙山近20a林地变化的时空特性。同时,结合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对黄龙山林地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并建立了各类林地的社会经济驱动力模型。结果表明:1986-2008年黄龙山林地经历了较大幅度的波动变化。主要表现为有林地和其他林地面积持续增加;灌木林地、疏林地面积逐年减少。林地内部存在相互转化,主要转化方向为灌木林、疏林地向有林地转化。相比于1986-1997年、1997-2008年黄龙山林区林地的转化速率在逐渐减缓,有趋于向稳定状态发展。同时,驱动力模型揭示,国民生产总值与黄龙山林区有林地及其他林地变化有较大相关性,灌木林地面积变化主要受社会固定资产总投入影响,农业人口比重是黄龙山林区疏林地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舒城县近5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安徽省舒城县近50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研究表明:近50年间,舒城县林地急剧减少,耕地和水体面积变化不大,居民用地和园地逐渐增加并有加速上升的趋势;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主要受舒城县人口、经济发展和行政政策等驱动力因素影响和控制。  相似文献   

6.
基于欧洲宇航局全球气候变化计划(Climate Change Initiative)2000、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对"一带一路"沿线林地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一带一路"沿线林地呈下降趋势。俄罗斯、东南亚大部分国家以及印度等林地面积下降突出,仅中国林地面积呈增加趋势。林地转为耕地(52 473 km~2)和草地(14 848 km~2)是主要转出类型,耕地转为林地(19 539 km2)以及林地内部转移(386.55 km~2)是主要转入类型。俄罗斯和中国林地转入面积较大(>20 km~2),南亚的印度、孟加拉国,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以及俄罗斯等林地转出面积较大(>2 000 km~2)。  相似文献   

7.
基于遥感的临安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浙江省临安市为研究区,利用1991年、1998年和2007年3期遥感获取资料和地形图,对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动态度以及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变化进行探讨分析,并结合自然、社会经济和制度等因素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临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现为耕地锐减,建设用地大幅增加,林地小幅减少,水域略增。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动态度以及各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程度差异较大。图1表4参11  相似文献   

8.
利用广西都安县1977年航片数据以及1988、1999和2005年遥感影像数据,运用信息熵、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分析方法,对都安县1977~2005年28年来喀斯特土地利用结构动态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7~2005年28年间都安县土地利用系统演变过程表现为无序度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有序度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的变化趋势,在空间分布上,东部和北部为信息熵高值区,东南部和西南部为低值区。28年来,坡耕地、裸岩地、建设用地、灌丛地与绝对均匀线距离较近,基尼系数较小,在各乡镇的分布较分散;疏林地、有林地、草地、沟谷耕地与绝对均匀线距离较远,基尼系数较大,主要集中分布在少数乡镇。从动态变化特征看,草地、沟谷耕地和灌丛地呈现远离绝对均匀线、基尼系数渐增的变化趋势;而坡耕地、裸岩地、疏林地、有林地和建设用地呈现靠近绝对均匀线、基尼系数逐渐减少的趋势;草地、灌丛地、疏林地、有林地和沟谷耕地在各用地类型中变化幅度较大,是决定都安县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差异的主要用地类型。  相似文献   

9.
利用1988~2008年的珠海市遥感图像,对珠海市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提取和识别。结果显示,珠海市耕地、园地面积逐年减少,建成区、新开发区、水面及道路面积逐年增大;珠海市林地面积也有逐年增大的趋势,说明珠海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了林地的保护;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在1998年达到最大值,2003、2008年略有下降,但均高于1988年;经济发展、城市规划、人口增长及产业调整是珠海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96-2006年包头市土地利用现状年度变更调查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和土地利用动态度等模型,对包头市土地利用10年间变化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牧草地和耕地是包头市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二者总和超过全市总土地面积的90%.10年期间,包头市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林地、居民点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未利用土地呈逐年上升趋势.用地主要以耕地向林地、交通运输用地、居民点工矿用地转移以及水利设施用地向林地、园地、牧草地转移为主.经济发展、城镇化、人口增长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包头市土地利用强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1.
以1996~2008年高淳县土地变更数据为基础资料,分析了12年中土地变化的特点及主要驱动力因子,表明:(1)12年来全县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的大幅度下降和建设用地的增加;(2)通过NOSA分析得出,影响该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是经济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3)GM(1,1)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的总趋势为耕地和未利用地持续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加速增长,园地和林地相对较稳定。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93、2004和2013年3期遥感影像,综合运用RS和GIS技术,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对河南省许昌市21年间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93-2013年,林地、水域、未利用地、耕地面积都有所减少,分别减少了3 592.06、323.22、22 582.48、8 133.70 h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33 817.55 hm2;土地利用变化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未利用地、建设用地、林地、水域、耕地,变化整体比较均匀,另外,根据土地利用程度计算结果,许昌市土地整体处于开发利用阶段.21年间许昌市各类型景观指数有升有降,状态比较复杂,其中斑块数量呈现出大幅度下降的趋势,而斑块形状指数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西安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西安市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以1995年和2013年的TM5遥感影像图为数据源,借助ERDAS9.1、ArcGIS9.3工具对此进行空间分析,得到西安市1995-2013年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通过FRAGSTAT4.1软件得到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研究区域各县区的景观格局特征,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景观变化驱动力。结果表明,西安市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林地为主,占50%左右,主要分布于山地丘陵地区;耕地是西安市较为重要的景观类型;1995-2013年林地、城镇建设用地与园地面积增加,呈"涨势",耕地、水域与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呈"落势",趋势状态指数Pt为0.4,表明土地利用变化整体接近动态平衡,呈双向转换趋势;西安市景观多样性指数从1.238下降到1.213,均匀度指数从0.691下降到0.677,优势度指数从0.554上升到0.578,破碎化指数从0.086下降到0.074,表明景观异质性程度降低;其中,经济与人口因素是耕地向城镇建设用地、园地转化的主要驱动力,亦是水域、未利用地发生转化的主要影响因子,政策因素是林地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土地整理是区域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其生态影响可以通过景观格局的变化表现出来。结合竹镇镇重点土地整理项目区双龙村,选取5个类型尺度、3个景观尺度景观指数,在Map GIS平台上提取与处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并计算出各指标量整理前后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地整理后耕地、道路的面积与数量大量增加,优势度增高且更具有连通性;草地、林地等生态用地大量减少,趋于破碎化;景观异质程度下降,景观类型有向单一化和非均衡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土地整理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危害。  相似文献   

15.
以中部典型城市合肥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时相TM影像数据的市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重点分析1987—2014年不同时相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对其驱动力予以分析。研究表明:(1)耕地面积在持续减少,而建设用地面积在27年间持续增加,水域面积呈现先减少后增加而后保持平衡的态势,林地与草地所占比例较小,其中林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而后保持平衡的态势,草地面积则基本保持不变;(2)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流向情况,主要为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入,而耕地的转入主要靠林地、草地和水域的少部分补给;定量分析表明,人口增长是土地利用变化的第一驱动力。  相似文献   

16.
东江湖、水府庙水库和大通湖是湖南典型水库,以上述3个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土地利用类型遥感解译结果、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及水质监测数据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对研究区水质变化驱动力进行比较分析,为探究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对水库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东江湖流域的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大通湖流域以耕地为主,水府庙水库流域内耕地和林地比例差异较为相似。土地利用类型和人类活动对3个水库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东江湖水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为经济因素、林地及建设用地的面积比例。水府庙水库的水质变化主要驱动力为经济因素、建设及耕地面积比例的变化。大通湖水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经济因素、人口因素以及建设用地面积比例变化。湖泊受污染情况是大通湖水府庙水库东江湖。  相似文献   

17.
基于洞庭湖1987、1996、2008年三期LANDSAT-TM影像及1∶10 000土地利用现状图,以钱粮湖单退垸为例,应用GIS技术及FRAGSTATS景观分析软件,从斑块类型和景观水平上分析了其近20多年来的景观格局动态变化,通过建立转移矩阵及计算转移贡献率,分析了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987-2008年间,湖区景观要素类型发生了明显变化,总体上表现为旱地和园地面积持续减少,水域、水田、道路和建筑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林地面积先减后增;景观格局总体变化趋势是多样性增加、均匀度增加、破碎度增大、景观形状由简单趋于复杂;人口增长与城镇化建设、产业结构调整、退田还湖工程实施是导致研究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三大驱动力。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南宁市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规律,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和土地利用动态度、利用程度和转移矩阵等方法,深入分析1990—2020年南宁市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90—2020年南宁市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明显、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速度加快,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增加且表现为增速,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减少且表现为减速;南宁市的土地利用程度处于中等水平,随着人为活动对土地的不断干扰和影响,土地利用程度水平呈逐渐升高的趋势;30年间南宁市共有1 051.61 km2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转移,其中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表现为净转入特征,耕地、林地、草地、水域表现为净转出特征。  相似文献   

19.
该文旨在分析沂河流域近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为未来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建议.基于1995—2015年遥感影像,通过计算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沂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比例60%以上,其次是草地、林地、建设用地,其中耕地和建设用地是减少和增加趋势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二者转移程度最为显著.耕地向建设用地转移是城市化过程中的趋势,定向的人类活动是地类间转移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以山东省莱州市为研究对象,从斑块类型和景观水平2个层次入手,筛选12个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莱州市的土地利用程度及整体景观变化;并采用景观干扰度和景观脆弱度两大指标进行景观生态安全分析,划分生态安全等级,分析2009—2018年的生态安全趋势.结果表明:莱州市受城市经济建设活动的干扰,耕地、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的景观格局在2009—2018年间发生了一定变化,耕地、园地和林地的生态安全度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