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就做好“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总结过去5年的工作时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在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又强调要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2.
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的一个新字,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它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它体现的是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决策和新举措,凸显的是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条件和新机遇;它还是农村振兴历史进程的新起点,是“三农”事业发展的新希望。  相似文献   

3.
一、要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种什么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静态目标,它规定了到2020年全国要实现全面小康的具体目标任务;而新农村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所不同,一是新农村建设是针对农村而言的,不包括城镇;二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动态,而不是静态;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标准不同,要达到的目标也不同。另外,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目标也会有所变化。比如,目前的新农村建设,可以围绕农民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和增收难等问题展开;待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完全可以按照新的目标和标准,开展新的建设。[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建设下农业职业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农业职业教育为新农村服务应农科教相结合,推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农业职业教育要灵活多样;加强专业建设,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2006年以来,保山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部署,新农村建设起步扎实、进展顺利、成效明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成立了市县(区)两级新农办,建立了“领导挂帅、单位挂点、城乡互动、优势互补”的帮扶机制;成功举办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五班子挂钩联系的5个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  相似文献   

6.
黄侦  邓才华 《农业考古》2007,(6):311-314
发展、壮大农村经济,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课题;而建构完善的流通体系则是搞活农村经济,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但是,当前江西新农村建设中对于流通的发展关注比较少,流通的功能未能发挥出来,农村商品流通成为江西农村发展面临的新瓶颈。如何探索一务适合江西农村特点,真正让农民“活”起来的现代流通发展模式,是江西新农村建设的一项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7.
子长县新农村建设具有观念新、思路新,发展重点突出,政策落实到位等特点。但子长县新农村建设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要从加强基础建设,破解农民增收难题,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促进子长新农村建设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8.
刘国普 《甘肃农业》2006,(10):22-23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后,各地兴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湖,涌现出了一大批典型,汉泗村就是其中一个,作者在对湖南省汉泗村新农村建设有益探索实践调研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的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建议是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建立社会各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和参与机制;努力保持农村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的领导核心与战斗堡垒作用;正确处理好农民自力更生与国家扶持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农村法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当前,省委、省政府提出“法治浙江”和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我们应把两大决策有机地融合起来贯彻,研究探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的法律制度,乡村的依法治理,农民的权益保障,农村的违法犯罪控制等问题,提出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新办法新措施,提出解决推进乡村依法治理进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以此来促进我省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0.
韩伯成 《甘肃农业》2006,3(7):17-18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的重大决策。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内涵,务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这一主题。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坚持自觉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既是一项伟大光荣的历史任务,又是一项复杂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对农民的化素质、技术能力、思想道德水平和公民意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培养造就一大批既具有较高科学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又有专业技能、明守法的新农民;培育农村市场的新主体,重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强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化素质、转移就业能力、科学种田水平,展现新时期农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国建设新农村面临的各种障碍,而城乡分治的惯性思维又是各种障碍中影响最大,危害最严重的。它存在于一些人的潜意识当中,会以各种看似合理的理由影响新农村建设。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很可能由于这些惯性思维的影响而前功尽弃。因此,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克服惯性思维,统筹城乡发展;其次,要有政策和法规的保障,并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最后,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快城市化进程,特别是农村人口的转移速度。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广安市广安区在自身财力十分有限、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农业基础条件差、农民素质低、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工业反哺农业的局面尚未形成的大环境下,立足自身实际,大力实施“三三”制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即“三重”夯基础、“三建”铸特色、“三制”促保障,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产业经济快速发展。通过集中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全区23个新农村建设重点村都形成了1—2个主导产业。二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23个新农村重点村基本实现社社通公路,院院通便民路;整治山平塘9511,新建、整治蓄水池127口,修排洪沟1350米,维修提灌站19处;改造中低产田1.88万亩,农业抗灾避灾能力明显增强;新打机井2439口,85%的农户用上了清洁的卫生水。三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14.
我们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致力于城乡和谐发展的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建设。新农村建设,绝不仅仅是农村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新农村建设,越来越需要科技的力量、文化的力量、知识的力量、人才的力量。实践证明,新农村建设需要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应该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而且能够为新农村建设作出历史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村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直接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精心配备一支高素质的村级干部队伍是确保建设新农村顺利成功的保证;村干部只有明确建设新农村的思路,才能完成历史和人民赋予的重托。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而要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要求并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切实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只有加强文化建设,才能促进生产发展,使农民生活富裕;只有加强文化建设,才能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只有加强文化建设,才能有利于促进管理民主。  相似文献   

17.
何展 《甘肃农业》2006,(9):16-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农村、农业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民的问题,人的问题。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农民素质,只有农民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8.
围绕“新”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区域发展战略的历史进行对比,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新战略,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新农村建设具有的新内涵,最后阐述了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坚持以农民为本的价值取向,一切为了农民,把农民全面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一切依靠农民,把农民塑造成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能否做到以农民为本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北京农学院学报》2006,21(2):64-64
2006年4月6日九三学社中央及北京市委、市教委、科委、农委、市人事局等有关部门领导出席了城郊新农村建设丛书首发仪式。 《城郊新农村建设丛书》共分14册,以服务城郊新农村建设为宗旨,紧扣城郊新农村建设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以强村富民为中心,立足农业整体产业链,围绕主要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农产品贸易、农业新类型、企业发展、小城镇建设、组织创新、干部培养、农民权益维护等重要问题,系统反映了城市郊区新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研究新成就和新进展。它是北京农学院结合城市郊区的实际情况,摸索出的具有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解决城市郊区“三农”问题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与经验。也是以北京农学院为主体、以院长王有年教授为代表长期致力于城郊农业、农民、农村研究的专家、学者集体合作的结晶。这套丛书的出版为培训新型农民提供了一套合适的教材,为农民致富提供一系列新技;卡。它的出版、发行得到了北京市农委、北京市科委、北京市教委及金盾出版社的鼎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