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离岸深水网箱养殖的鱼群安全问题,采用多波束水声技术监测鱼群状态的方法.结合信号处理技术、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无线传输技术及串口通信技术,开发了一套多波束水声鱼群状态监测仪.监测仪完成1次网箱扫描只需5s;实现了监测数据的即采即发功能,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改进了电路结构,降低了系统复杂度,减小了系统体积,降低...  相似文献   

2.
深水网箱养殖中的声学监测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深水网箱养殖过程出现的一些诸如网衣安全、鱼类逃逸等问题,介绍了几种类型的监测技术应用:(1)声学警戒带方式构成的被动式网衣安全监测技术,监视声纳可以是单波束,也可以是机械扫描的多波束或电子扫描的多波束,同时采用水下机器人进行巡视;(2)基于网箱中鱼的目标强度,实现对网箱中养殖品种大小、数量的统计监测,鱼的目标强度主要取决于鱼的体态特征,同时也与发射声波的波长有关;(3)数量识别技术以及饵料投饲过程中的声学监测技术,通过将声纳输出信号反馈到投饵机,实现饵料投放自动化。  相似文献   

3.
深水抗风浪网箱监测系统研制方案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探讨一种声学监测方案,用高频、窄脉冲和分裂波束技术,实时监测养殖鱼的进食、生长情况,随时评估网箱内总量的增长情况,并且从水产行业的成本可承受性的实际出发,将成本控制在用户可接受的水平上。  相似文献   

4.
深水网箱鱼群监测仪换能器转向驱动机构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水网箱养殖是目前国内外海水鱼类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趋势,就我省的情况而言,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已发展到99组396口。面临众多的深水养殖网箱,鱼群在网箱中的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养殖户,比如网衣是否完好?鱼是否逃逸?鱼的摄食情况怎样?针对这些问题,厦门大学海洋学院研发出  相似文献   

5.
构造了基于声纳信号处理的深水网箱生物量评估数学模型。运用单回波脉宽检测和跟踪方法,结合二维低通滤波器,对声纳数据进行处理,去除背景噪声和其他回波,在单体鱼连续的回波踪迹中可以检测出鱼的游速和方向。同时,结合图像分析有效压缩噪声,提取有用特征来识别检测到的鱼迹,形成一种自动计数方法,提高生物量的检测概率。该方法通过提取和使用原始的回声图像,检测出运动目标,同时压缩回声图中的噪声,从而在低信噪比数据中实现对网箱中生物量的检测和估计,适合实际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6.
胡荣炊 《福建水产》2011,33(2):62-64
于2009年4月至2010年11月在平均水深18m、流速0.7m/s的福建省罗源湾岗屿海区,采用2口(c/)12.8m、入水深10m的深水网箱放养 110.3g/尾规格鱼种进行大黄鱼养殖试验.经19个月养殖,平均规格达到597.5g/尾,养成成活率约43.7%.试验结果表明:相对小网箱养殖,大黄鱼深水网箱养殖成品鱼体色...  相似文献   

7.
何丰 《现代渔业信息》2004,19(8):8-10,18
深水网箱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初步显示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潜力。养殖技术和经验也在逐步摸索中,本文试就生产中遇到的一些技术环节作一粗浅分析,以供生产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深水网箱养殖是我国新兴的海水鱼类养殖方法。通过2001~2004 年的养殖试验和生产实践,在深水网箱国产化和工程技术研究等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网箱抗风浪性能优良,已能在有屏障的半开放海区抵御12 级以上的强台风,但在深水网箱鱼类养殖技术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是深水网箱养殖业的当务之急,本文就深水网箱鱼类养殖技术进行了全面探讨。  相似文献   

9.
多视角深水网箱水下监视器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适应深水网箱养殖状况观察和安全监控,研制一种由外罩壳体、水下密封探头、控制器、发射机、接收机等部件组成的深水网箱水下监视器。外罩壳体将4个水下密封探头呈多视角布设,通过手持遥控器可随时按键切换观察不同方位水下探头拍摄的图像。试验与应用结果表明,该监视器的耐压水深可达50 m;当海水能见度为5 m以上时,在半径8 m范围内可比较清晰地观察到网箱内的鱼类活动和网箱状态,为养殖用户提供经济、实用的水下观察设备。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真鲷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在2005年6月于福建罗源湾岗屿海区进行试验,共收获5695kg成品鱼,成活率88.1%,经济效益良好。实验表明,深水网箱养殖与传统小网箱相比优势明显:养殖容量大,病害少,成品鱼体色好,肉质鲜美,饵料转化率高。  相似文献   

11.
The effects of water flow, fish feed and cage position on net biofouling was examined in a floating cage fish farm. Fouling of 16 mm mesh net panels suspended inside and outside net cages and exposed to different treatments were monitored weekly until net apertures were completely occluded by the fouling organisms (8 weeks). Results indicate a dramatic reduction in water flow velocity throughout the fish farm due to the cage units themselves and net biofouling. The reduced water flow (<10 cm s?1) inside net cages promoted rapid net biofouling, while rapid water flow outside the net cages (>25 cm s?1) kept the net fouling organisms at bay. Although fish rearing in net cages with inputs of commercial pellet feed increased sessile biofouling (222% higher than outside the net cages) and non‐sessile biofouling (570% higher), the type of fish feed used did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biofouling development. The study recommends that the geometry of serially arranged net cages, as commonly deployed in tropical tidal estuaries, be reconfigured to improve flow through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impact of fouling.  相似文献   

12.
几种深水网箱养殖鱼类行为习性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常文 《水产学报》2006,30(4):481-488
运用鱼类生态学、鱼类行为学以及水产养殖学研究方法,对几种深水网箱养殖鱼类的行为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对干露的耐受力强弱依次为黑鲷、真鲷、鲈鱼、美国红鱼和大黄鱼;大黄鱼分布于中下层网箱边缘、集群、不争斗,美国红鱼均匀分布于中下层、集群、争斗激烈,鲈鱼均匀分布于中下层、较少集群、争斗激烈,真鲷分布于下、底层网箱边缘、较少集群、争斗,黑鲷分布于下、底层网箱边缘、较少集群、争斗;摄食节律明显,与潮水涨落有关,在接近早晨、傍晚的平潮或停潮时间内形成两个摄食高峰;对饵料具有选择性,对饥饿的耐受能力较强,不同投饵方式对鱼类摄食强度有影响,对饥饿的耐受力随着水温的降低而增强;7-8月份日平均摄食率最高,2月份最低,鱼类的摄食率与水温有密切的关系;昼夜活动习性不明显,流急时分布于网箱底部或下游网箱边缘,流缓时活动分布范围明显扩大;抗风、浪、流能力强弱依次为美国红鱼、鲈鱼、大黄鱼、黑鲷、真鲷。  相似文献   

13.
朱钧 《水产学报》1997,21(4):462-464
  相似文献   

14.
人工鱼礁作为海洋牧场建设的基础生态工程,在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和渔业资源增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人工鱼礁的大量投放,海洋牧场海床逐步转变为高度异质性的底栖生境,底栖生态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底栖及底层生物的栖息与繁衍。针对传统调查方法在海洋牧场中的局限性,聚焦天津海洋牧场,基于侧扫声纳后散射数据和多波束测深数据,从侧扫图像亮度、图像纹理及地形起伏度等3个维度,探索了天津海洋牧场海床类型识别、分类和面积量化的新方法。研究表明,天津海洋牧场共发现人工鱼礁、牡蛎类、淤泥类、蛤仔泥混类、牡蛎泥混类及碎贝泥混类等6种海床类型,基于声学图像特征的海床类型识别方法准确率达90%,可满足海洋牧场底栖生态研究的需求;通过对比分析,天津海洋牧场本底淤泥类海床消退为58.19%,贝类海床增至7.96%,贝类资源增殖效果明显;人工鱼礁周边新生牡蛎礁0.246 km2,并伴有0.303 km2的牡蛎泥混海床待发育为牡蛎礁,海洋牧场建设对牡蛎礁具有重要的修复作用。本研究探索了适宜于海洋牧场的海床声学分类方法,探讨了声学技术对传统底栖调查方法的补充与完善作用,明确了海床类型与声学图像特征的紧密联系,验证了海洋牧场对牡蛎礁的修复作用,成果可有效应用于近岸海域生境修复、贝类资源量精准评估及牡蛎礁演化机理等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海南陵水湾口海域不同季节鱼类资源声学探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14年11月至2016年1月间的不同季节,利用便携式分裂波束科学探鱼仪对海南陵水湾口海域的鱼类资源进行了4次声学调查。通过回波积分方法并结合拖网采样对调查海域内渔业资源结构组成、数量密度、资源量密度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了探查与评估。结果发现,2014年11月共捕获游泳生物和底栖无脊椎动物86种,其中55种声学评估种类平均资源数量密度和平均资源量密度分别为9.34×105尾/km2和5.08 t/km2。2015年8月共捕获游泳生物和底栖无脊椎动物114种,其中63种声学评估种类平均资源数量密度和平均资源量密度分别为1.12×105尾/km2和0.93 t/km2。2016年1月共捕获游泳生物和底栖无脊椎动物105种,55种声学评估种类平均资源数量密度和平均资源量密度分别为0.16×105尾/km2和0.32 t/km2。2015年5月共捕获游泳生物和底栖无脊椎动物56种,其中声学评估种类34种。2014年11月和2015年8月鱼类回波均匀分布于30 m以浅水层,2015年5月主要集中于10~20 m水层,2016年1月则主要分布于20 m以浅水层,20~30 m水层次之且略大于0~10、10~20 m水层的一半。调查海域内单体目标强度以小于–58 d B的小规格鱼类目标为主,目标强度有随水深增加而增大的趋势,且大于–50 d B的单体目标均分布于10 m以深水层。  相似文献   

16.
南极磷虾生物量估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南极磷虾是南大洋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关键种,在南大洋中上层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连接作用,其资源的养护和持续利用受到国际社会日益关注。磷虾研究已有90多年的历史,其生物量及其分布一直是研究的重点。生物量评估方法也在不断发展,从早期的浮游动物干重法、生产量与生物量比例系数转换法,到网具采样法以及现在流行的声学法,评估手段也变得更为高效。本文通过系统梳理磷虾生物量的主要评估方法,分析其优缺点,并着重从磷虾目标强度模型(TS)参数的海上实测、声学数据中磷虾信号的提取,磷虾单位平方海里声学反射系数(NASC)的计算,基于渔船声学数据修正磷虾渔业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基于渔船声学数据的磷虾集群、洄游和渔场形成机制研究等5个方面对现行生物量声学评估法提出改进建议,提高资源评估的精度,以期为磷虾生物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为了研究黄海近海鱼类活动规律,采用自主研制的科研型鱼探仪于2015年11月22日至12月5日对调查海域的鱼类活动进行了首次声学调查,统计分析鱼类活动规律。在调查海域布放4套鱼探仪设备对鱼类进行定点长时间监测,并将采集到的鱼类回波数据利用水声技术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到调查海域单体鱼类目标强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鱼类目标强度大小的分布以及鱼类在不同水层和不同时间段的活动情况。结果显示,调查海域冬季鱼类主要活动在4~10 m的中上水层,鱼类分布随着水层深度的逐步增加而急剧减少;从9∶00至13∶00鱼类活动频度呈增大趋势,并在13∶00至14∶00频度达到顶峰(约为38%),随后频度减弱;统计得到该海域鱼类目标强度主要以-49~-40 d B占比最高,目标强度大于-40 d B的鱼类均匀分布在整个水层,目标强度小于-40 d B的鱼类主要分布在4~10 m浅水层。研究表明,采用水声技术能够实现对鱼类活动的监测;调查海域的鱼类目标强度分布比较集中,鱼类在深度上的分布主要集中于中上水层,鱼类在不同时间段的活动情况随水温变化而变化,温度升高鱼类活动频度增加,反之则降低。由此可知,该海域鱼类的种类以暖水物种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