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盐渍化农田不同施氮水平对向日葵SPAD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内蒙古河套灌区主要经济作物向日葵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盐渍化程度(S0:0.25%,S1:0.25%~0.5%,S2:0.5%)和施氮量(N)水平(N0:0 kg/hm2、N1:90 kg/hm2、N2:135 kg/hm2、N3:180 kg/hm2)下向日葵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在不同生育期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PAD值可以反映出向日葵的氮素供给状况,其在蕾期和花期与地上部分干物质量(蕾期R=0.576,花期R=0.655)和籽粒产量(蕾期R=0.774,花期R=0.758)均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向日葵SPAD值在不同生育期受到盐分和施氮量水平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轻度盐渍化程度(S0)下,N1水平施氮量下的SPAD值在进入蕾期后均仅次于N3水平,该水平的施氮量可满足该环境中向日葵的生长;在中度盐渍化程度(S1)下,当施氮量水平从N1增加到N2时,SPAD值有明显的增加。在重度盐渍化程度(S2)下,各施氮肥处理的SPAD值相比于不施氮肥的N0水平,不仅没有显著上升,反而有部分出现明显下降。据此,提出了针对不同盐渍化程度农田的推荐向日葵氮肥施用量(S0:90 kg/hm2,S1:135 kg/hm2,S2:0 kg/hm2),为经济合理地施用氮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滴灌条件下,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杂交棉不同生育期叶柄硝酸盐含量,对杂交棉氮素营养诊断及氮肥推荐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杂交棉在现蕾期、初花期、盛铃期和铃期的倒4叶叶柄硝酸盐含量与施氮量之间呈极显著线性相关,各生育期叶柄硝酸盐含量与产量之间也具有极显著相关性,由此确定了杂交棉现蕾期、初花期、盛铃期和铃期的硝酸盐临界值,分别为18596.3、2625.7、3431.3和2462.8 mg L-1;用一元二次模型模拟氮肥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得到在滴灌条件下,最佳产量为6413.7 kg hm-2,对应的最佳施氮量为348.1 kg hm-2;根据杂交棉各生育期叶柄硝酸盐浓度与施氮量和产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各生育期氮肥推荐模型。  相似文献   

3.
棉花氮素营养状况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行棉花氮素营养诊断指标和追肥推荐,应用反射仪开展了不同氮肥用量对棉花倒四叶叶柄的硝酸盐浓度影响的研究。田间试验在新疆阿瓦提县丰收三场二连进行。设5个氮肥用量,分别为N.0、180、240、300、360kg/hm2。结果表明,畦灌条件下的陆地棉花期、花铃期和铃期的叶柄硝酸盐浓度和施氮量之间有显著正相关,用一元二次模型模拟氮肥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得到最佳经济施氮量为304.kg/hm2,对应的经济产量为2420.kg/hm2;初步确立花期和铃期叶柄硝酸盐诊断临界值分别为10463和6901mg/L。花期、花铃期和铃期时棉株叶柄硝酸盐浓度与产量间有极显著相关性。以此为依据,建立了棉花植株硝酸盐诊断的氮肥推荐模型,并根据该模型计算出棉花各生育期不同硝酸盐测试值所对应的氮肥追肥用量。  相似文献   

4.
在设施栽培条件下,研究甜瓜关键生育期不同叶位SPAD值的变异特征及与叶片、植株氮素含量的相关性,探索提出基于SPAD仪诊断氮素营养最佳的测定叶位。结果表明,在各施氮水平下,不同叶位间叶片SPAD值存在一定差异,各叶位叶片SPAD值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适宜施氮(N 210 kg/hm~2)水平下,各生育期顶3叶和顶4叶SPAD值变异系数显著低于顶1叶和顶2叶,不同叶位叶片SPAD值与叶片、植株含氮量有较好的相关性,其中顶3叶与叶片、植株含氮量相关性最高。因此,用叶绿素SPAD仪诊断甜瓜氮素营养,顶3叶为较理想的指示叶或参照叶。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SPAD值在烤烟氮素养分诊断中的作用,以云烟100为试材,设置了6个不同氮肥水平的田间试验,分析了烤烟叶片SPAD值与氮素营养诊断指标、施氮量的关系以及施氮量对产量的影响。结果得出产量与施氮量呈二次函数关系,函数关系式为Y=-0.07X2+18.07X+2165.34,根据产量与施氮量的关系确定了最佳经济施肥量,为124.5 kg/hm2,对应的最佳经济产量为3330.4 kg/hm2;建立了基于叶片SPAD值的烤烟氮肥推荐施肥标准。其中最适SPAD值范围为37.11~46.06,可作为团棵期和旺长期氮素营养诊断的指标,并能推荐氮肥的施用。  相似文献   

6.
应用叶绿素计诊断烤烟氮素营养状况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为探讨叶绿素计在估测烤烟叶绿素和氮浓度上的应用价值,进行了3个田间试验。即:郑州点2003年设施N.51.0.kg/hm2与4个品种NC89、RG17、85048、541;2004年设5个氮肥用量:N.30.04、0.5、51.0、61.5、75.0.kg/hm2与2个品种中烟101、云烟85;玉溪点于2005年设5个氮肥用量:N.02、7.0、54.5、81.8、109.0.kg/hm2与K326品种的试验。测定了不同试验条件下烤烟叶片的叶绿素计(SPAD-502和CCM-200)值和实际叶绿素浓度、全氮浓度,并进行了三者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应用叶绿素计监测烤烟叶片最佳测定部位为完全展开叶的中部。叶绿素计测定值因年份、地点、氮肥水平、叶位、同一叶片不同的部位而异。叶绿素计值与叶绿素浓度、叶片全氮浓度之间有稳定的极显著相关性。叶绿素计SPAD-502的SPAD值和CCM-200的CCI值与叶绿素浓度之间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8755(P0.001)和0.9499(P0.001)。SPAD计值(SPAD)与全氮浓度(N)之间回归方程为N=0.0265SPAD+0.9601(R2=0.7649,P0.001),经检验该模型具有较好的精确性和普适性,利用叶绿素计进行烤烟氮素营养监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基于SPAD-502与GreenSeeker的冬小麦氮营养诊断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用GreenSeeker和SPAD-502测定了不同氮素处理的冬小麦冠层NDVI与叶片SPAD值, 分析了它们与叶片全氮、叶绿素含量及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冬小麦抽穗期SPAD值和NDVI值均与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除抽穗期和返青期外, SPAD值与叶氮含量、叶绿素含量的相关系数在其余各生育期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NDVI值与叶氮含量、叶绿素含量在拔节期、乳熟期的相关性同SPAD值一致; SPAD值可以进行叶绿素的诊断, NDVI值可以进行氮的诊断。氮营养诊断时期应该选择拔节期。通过回归建立了基于SPAD值、NDVI值的产量估测模型, 可以通过SPAD值、NDVI值对冬小麦产量进行估算。  相似文献   

8.
以半湿润地区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壤,采用田问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夏玉米(Zea maysL.)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期3个生育期冠层叶片氮素、叶绿素相对值(SPAt)值)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其差异;同时对各层叶片含氮量、SPAR值与施氮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各生育期不同叶层叶片含氮量按上、中、下层顺序呈明显递减规律,从全生育期不同施氮处理看,上层比中层增加6.64%,中层比下层增加5.18%.随施氮量增加,中上层叶片含氮量差异增大,中下层叶片含氮量差异减小.冠层内叶片SPAD值垂直分布规律与叶片含氮量分布规律相类似.相关分析表明,全生育期各层叶片SPAD值与叶片含氮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R=0.503**).进一步分析发现,各层叶片SPAD值,叶片含氮量与施氮量的相关性以上层叶关系最为密切,揭示了夏玉米氮素营养诊断的较好叶片是上层叶位.  相似文献   

9.
氮肥运筹对水稻农学效应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通过田间试验,以不同氮肥量级为参照,结合关键生育期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指导氮肥施用,以探明潜江地区水稻关键生育期的氮肥适宜用量。结果表明,在施N 90~180kg/hm2间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当超过N 180 kg/hm2,产量降低。根据水稻产量(y)和施氮量(x)拟合得出一元二次关系式:y = -0.0728x2 + 22.335x + 6811.5,R2 = 0.9442。结合当年水稻价格肥料投入费用等计算出水稻的经济效益(Y)和施氮量(X)之间的函数式:y = -0.134x2 + 37.097x + 12533-M,R2 = 0.9331;由此得出经济效益最大时水稻的施氮量是N 138 kg/hm2。该施氮量下水稻的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可保持在40.9%,11.5 kg/ kg和63.2 kg/ kg,与完全依据SPAD值指导关键生育期的氮肥施用量相近似(N 140 kg/hm2),保证了水稻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保持了较高的氮肥利用率,降低氮素表观损失。  相似文献   

10.
播种量和施肥水平对春播甜荞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甜荞起源于中国,具有很高的营养、 药用及保健品质,已成为21世纪人类的绿色食品之一。目前,甜荞从国内市场到外贸出口都比较紧缺,且产量较低。因此,本试验研究播种量和施肥水平对春播西大花荞净光合速率、 叶绿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确定甜荞的最佳栽培措施。【方法】以西大花荞为材料,采用四因素五水平的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播种量和施肥水平对春播甜荞净光合速率、 叶绿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试验因素为播种量、 氮肥、 磷肥、 钾肥,于2012年3月6月和2013年3月6月在西南大学歇马科研基地进行田间试验。小区面积10 m2(2 m 5 m),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行距33 cm,种植6行,试验地四周播种3行保护行。于盛花期一晴天的9: 3011: 30之间在各小区的中间条带随机选择3株植株,用LI-6400 XT光合仪和SPAD 502叶绿素仪测定其倒数第3片功能叶的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SPAD值),待籽粒70%~80%成熟后对每个小区进行单独收获,脱粒风干后称重、 计产。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和SPSS 19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Surfer 8软件作两因子互作效应的等值线图。【结果】产量与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播种量和钾肥对产量有显著影响,随播种量和施钾量的增加,产量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 播种量、 氮肥、 钾肥对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均有显著影响,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随播种量、 施氮量、 施钾量的增加均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在研究的4个因素中,施氮水平、 施钾水平以及与播种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产量有显著影响; 播种量与施氮水平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净光合速率有显著影响; 播种量与施氮水平之间、 施氮水平与施磷水平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叶绿素含量有显著影响。4个因素与净光合速率、 叶绿素含量及产量间的回归关系极显著,拟合程度较高,可用于实际生产预测。使西大花荞产量、 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最大的农艺方案为播种量37.5 kg/hm2、 施N 17.25 kg/hm2、 施P2O5 46.8 kg/hm2、 施K2O 52.5 kg/hm2,预期产量为1656.16 kg/hm2,净光合速率为16.46 mol/(m2s),叶绿素含量(SPAD值)为55.34。【结论】播种量、 氮、 磷、 钾及其相互作用对西大花荞产量、 净光合速率、 叶绿素含量有一定影响。产量与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在本试验条件下,推荐西大花荞的最佳农艺方案为播种量37.5 kg/hm2、 施N 17.25 kg/hm2、 施P2O5 46.8 kg/hm2、 施K2O 52.50 kg/hm2,预期产量为1656.16 kg/hm2,净光合速率为16.46 mol/(m2s),叶绿素含量(SPAD值)为55.34。  相似文献   

11.
【目的】黄河流域棉区是我国三大棉区之一,氮肥管理在棉花生产中至关重要,氮肥供应不足或过量会影响棉花的皮棉产量和纤维品质,过量施氮可能导致棉花营养生长过旺,产量下降,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及棉田环境污染,氮肥供应不足会导致棉花生物量较小,皮棉产量降低,纤维品质下降。本文通过3年不同氮肥用量的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施氮量对棉花功能叶生理特性、氮素利用效率及籽棉产量的影响,旨在探讨黄河流域棉区华北平原亚区中等肥力棉田适宜施氮量,揭示棉花氮素高效利用的相关机理。【方法】田间试验于2011 2013年在河南安阳县中棉所试验农场进行,供试田块为多年连作棉田,土壤为壤质潮土,2011年播种前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N)、速效磷(P)、速效钾(K)含量分别为11.24 g/kg、0.82 g/kg、77.43 mg/kg、16.69 mg/kg、129.82 mg/kg。以转Bt+Cp TI中熟棉花品种中棉所79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4次,设置0、90、180、270、360、450 kg/hm26个施氮水平,氮肥底施和初花期追施各半,磷(P2O5)、钾(K2O)全部底施,施用量均为120kg/hm2。试验小区长10 m,宽4.8米,每小区6行棉花,种植密度57500 plant/hm2。2011年4月17日播种,2012年4月25日播种,2013年5月3日播种。2013年研究了施氮量对初花期棉花功能叶光合速率、不同生育期棉花群体叶面积指数(LAI)、不同生育期棉花功能叶叶绿素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的影响,2012、2013年研究了施氮量对棉花氮素内在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氮肥回收率及籽棉产量的影响。【结果】随施氮量的增加,不同生育期棉花群体LAI、功能叶叶绿素含量、GS活性、初花期棉花功能叶净光合速率呈增加的趋势,而功能叶MDA含量呈下降趋势。施氮量270、360 kg/hm2处理棉花在盛铃期群体LAI较适宜,吐絮期棉花功能叶能维持较高的生理活性,可为棉花高产提供物质保障。棉花氮素积累量、籽棉产量与施氮量间均呈二次曲线关系,棉花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素内在利用率随施氮量增加显著下降,施氮量超过180 kg/hm2时氮素生理利用率下降,施氮量为270 kg/hm2时氮肥回收率高于其他处理。施氮量360 kg/hm2时,籽棉平均产量最高,显著高于施氮量为0、90 kg/hm2的处理,但与施氮量180、270、450 kg/hm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棉花3年籽棉平均产量(Y)与施氮量(N)的效应方程为Y=3143.8036+4.2057N-0.006220N2(R2=0.9805,P=0.002717);棉花的最高产量施氮量为338.1 kg/hm2,经济最佳施氮量为299.7 kg/hm2。【结论】黄河流域棉区华北平原亚区中等肥力棉田施氮量超过270 kg/hm2时,棉花氮肥农学利用率、氮素内在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氮肥回收率开始下降,该区棉田推荐经济施氮量299.7 kg/hm2。  相似文献   

12.
在大田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中期(7月28日)补施75.kg/hm2钾肥对去叶枝常规密度群体和留叶枝稀植大棵群体后期棉花叶片光合特性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类型棉花群体中期补施钾肥,均能延缓叶片衰老,保持生育后期有较高的叶面积,并能显著提高棉花生育后期主茎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效率、PSⅡ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和气孔导度Cs;显著降低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从而提高了后期群体和叶片对光能的利用;有效地增加了总铃数和铃重,使子棉产量提高8.9%~9.3%,纤维比强度增强。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河西绿洲灌区甜叶菊产量和品质,提升该区甜叶菊市场竞争力。以谱星6号为试验材料,比较了不同施钾水平(K2O 0、60、90、120、150 kg/hm2)对甜叶菊糖苷跃变期生理指标以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钾处理下,甜叶菊整个糖苷跃变期叶片各生理指标含量达到峰值的时间有所不同,叶片SOD活力、含钾量均在现蕾前5 d达到最高,可溶性蛋白、SPAD值、含氮磷量、总苷含量以及叶片干物质量在现蕾初期达到最高,POD活力、可溶性糖含量在现蕾后5 d达到最高,以上各指标均以施用K2O 120 kg/hm2处理表现最佳。其中总苷含量最高,达128.4 g/kg,较不施钾肥增加14.19%;产量也最高,达7 007.64 kg/hm2,较不施钾肥增加57.24%;净收益达5.26万元/hm2,比不施钾多3.40万元/hm2。通过甜叶菊叶片理化指标与产量品质的相关性分析,以上各生理指标与产量品质均呈现显著或者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当地甜叶菊生产中施用K2O 120 kg/hm2,且在现蕾初期采摘叶片可获得较好收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棉花生长和品质对氮素施用量十分敏感,研究在氮肥中添加不同比例的硝化抑制剂双氰胺 (DCD) 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棉花生产提供可行的氮肥管理措施。  【方法】  以农大棉601为材料进行了田间试验。在施氮量240 kg/hm2条件下,设置在氮肥中添加双氰胺比例分别为0% (CK)、1.5% (C1.5) 和3% (C3) 的3个处理,研究各处理棉花生长发育指标、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变化。  【结果】  与CK相比,C1.5处理显著提高了棉花初花期、盛铃期、吐絮期株高,蕾期、盛铃期、吐絮期茎粗,蕾期、盛铃期叶面积指数,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棉花形态特征。与CK相比,C1.5处理显著提高了蕾期棉花叶片叶绿素含量,蕾期、初花期和盛花期可溶性糖含量,蕾期和初花期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表明氮肥配施适量DCD对棉花蕾期生理特征 (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以及蛋白质含量) 产生了显著促进作用。与CK相比,C1.5处理显著提高了初花期、盛花期主茎功能叶干物质量,初花期和盛铃期果枝叶干物质量,5个生育时期茎干物质量;蕾期、初花期和盛铃期蕾干物质量,表明氮肥配施适量DCD对棉花干物质 (茎、叶、蕾) 量产生了明显促升作用。但C3与CK相比,以上各指标之间多无显著差异。两年产量结果显示,C1.5处理均显著高于CK,分别增产812和324 kg/hm2;而C3处理理论产量与CK无显著差异。C1.5和C3处理的伏桃、伏前桃和秋桃棉铃纤维品质各项指标与CK均无显著差异。  【结论】  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表明,在不增加施氮量的前提下,在氮肥中配施1.5%双氰胺 (DCD) 可以调控氮素养分的供应强度和时间,不仅提高了棉花生育前期和中期株高、茎粗和叶面积指数,还增加了蕾期、花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提高了棉花的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对棉花纤维的品质没有显著影响。而当氮肥中DCD添加比例为3%时,有可能过度抑制了氮素的硝化反应,影响了棉花生育后期氮素的供应,削弱了DCD的有益作用。因此,在常规施氮量不变的前提下,添加1.5%双氰胺是促进棉花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烤烟氮素营养诊断及精准施肥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为解决烤烟生产中存在过高施氮或不合理的施肥技术措施致使烟叶产质量下降和氮素利用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该研究于2008-2010年在广东韶关烟草产区以烤烟品种K326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不同叶位及叶片不同位置上的叶绿素仪测定值(SPAD值)、叶绿素含量、总氮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产质量的相互关系,分析实时氮肥管理(RTNM)模式下不同SPAD施肥阈值对烟草产质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顶三叶的叶中位置SPAD值与叶片叶绿素含量、总氮含量的相关性最好,且变异系数小,是较为理想的指示叶或参照叶;获得较好产质量烤烟时的SPAD值在伸根期和旺长期的阈值范围为38.3~47.2。在设置不同SPAD阈值的RTNM模式下,SPAD阈值40.5~43范围内(氮肥用量为75~110kg/hm2)能获得较高的烟叶产量、产值,最高产量和产值分别为2844.09kg/hm2和26989.24元/hm2,烟叶化学成分较为协调。此外,通过与农民习惯施肥模式(167.8kg/hm2)相比较,在SPAD设定阈值为43的RTNM模式下,相应的氮肥用量为110kg/hm2,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53.0%、46.5%,产值提高了7.4%,调制后烟叶的淀粉、总氮、烟碱含量显著下降,烟叶化学成分更为协调,内在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6.
塑料簿膜覆盖下棉花氮素营养特性及增产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应用~(15)N标记硫铵研究塑料薄膜覆盖下直播棉花的氮素营养特性及其增产效果。试验表明:盖膜棉花吸收的总氮量明显高于不盖膜处理,苗期尤为突出,盖膜棉株的总氮量为不盖膜处理的244—267%。盖膜并施肥不仅增加了棉株对土壤氮和肥料氮的吸收利用,而且,通过营养器官输往生殖器官的肥料氮量与土壤氮量也分别比不盖膜处理高50.5%和157%,初花期追肥,于初花—盛花阶段形成了吸收肥料氮的高峰,在棉株吸自肥料的氮素中有63.3—76.6%是在这一阶段吸收的。盖膜棉花对氮肥的当季利用率为36%,比不盖膜处理高9%。盖膜施肥处理棉花的产量最高,每公顷产籽棉2472公斤。  相似文献   

17.
种植密度氮肥互作对棉花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种植密度和氮肥投入是棉花生产中重要的管理措施,为提高棉花产量与氮素利用效率,于2013-2014年以转Bt+Cp TI品种中棉所79为材料,在河南省安阳市中棉所试验农场设置了3个种植密度(分别为3.00,5.25,7.50株/m~2),4个氮肥用量(分别为0,112.5、225.0、337.5 kg/hm~2,以N计),探讨种植密度与氮肥对棉花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的叶面积指数、生物量与氮吸收量随种植密度和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收获指数随种植密度和氮肥用量的增加而下降,中密中氮处理(种植密度5.25株/m~2、施氮量225.0 kg/hm~2)单位面积成铃数较多,籽棉和皮棉产量、氮肥回收利用率优于其他处理,高密低氮处理(种植密度7.50株/m~2、施氮量112.5 kg/hm~2)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氮生理利用率高于其他处理,而籽棉、皮棉产量与中密中氮处理较接近,研究表明增密减氮可实现棉花的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8.
小麦与玉米间作是西北干旱灌区常见的高产栽培模式,为了给小麦/玉米带田高效施肥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在干旱灌区进行的小麦/玉米带田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小麦/玉米带田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养分均衡供给与合理运筹为核心的优化施肥模式(施有机肥22.5 t/hm2、N 300 kg/hm2、P2O5 120 kg/hm2、K2O 120 kg/hm2,有机肥、全部磷钾肥及20%的氮肥做底肥,80%的氮肥在小麦三叶期追施10%、小麦挑旗期追施20%、玉米喇叭口期追施30%、玉米灌浆中期追施20%)促进了间作体系作物植株对氮、磷、钾等养分的吸收,相对于增量施肥模式,优化施肥模式的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提高了38.8%和36.9%,氮肥利用效率增加了14百分点,0~12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减少43.9%~58.0%,小麦产量达5 358 kg/hm2,玉米产量达12 453 kg/hm2。  相似文献   

19.
Over application of fertilizer N to cotton is not only a potential threat to environment but also leads to increased costs of cultivation. The study aimed to establish the indicator leaf and its critical greenness for in-season management of fertilizer nitrogen (N) in Bt cotton using chlorophyll (SPAD) meter and leaf color chart (LCC). The response of three varieties and N treatments viz. 0, 30, 60, 90,120, 150 and 180?kg N ha?1 applied in two splits {(50% at thinning and 50% at first flowering) and three splits (50% at thinning, 25% at first flowering and 25% at boll formation)} was studied through split plot design. SPAD values and LCC scores of first, second, third and fourth fully opened leaves from the top of the main stem was recorded at first flowering and boll formation. The physiological efficiency and harvest index was highest for 90?Kg N ha?1 applied in two splits. Beyond 120?kg N ha?1, the N use efficiency parameters were higher for the N treatments applied in three split compared to the respective two split N treatments. The fourth leaf from the top in terms of SPAD values and LCC scores correlated best with N concentration compared to other leaves at all growth stages. The calculated critical SPAD values for the fourth leaf were 45 and 41 at first flowering and boll formation, respectively. Critical score of fourth leaf was 4.1 and 4, respectively at first flowering and boll formation, respectively. It is suggested that color of the fourth leaf from the top of Bt cotton can well indicate N supply from the soil and can help in need based N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