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粗毛黄褐孔菌多糖降血糖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粗毛黄褐孔菌多糖降血糖的作用,分别用不同剂量野生粗毛黄褐孔菌多糖,灌胃正常小鼠与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结果显示,野生粗毛黄褐孔菌多糖对正常小鼠无明显影响,对糖尿病小鼠在给药21 d后,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间差异极显著,与阳性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用野生粗毛黄褐孔菌与人工栽培、液体发酵菌丝体多糖相同剂量灌胃糖尿病小鼠21 d后,三者降血糖作用无显著差异,均能一定程度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  相似文献   

2.
桦褐孔菌人工培养菌丝体、菌核及野生菌核成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桦褐孔菌人工培养菌丝体、菌核及野生菌核为材料,对它们的粗蛋白、粗脂肪、灰分、粗纤维、粗多糖和几种主要矿质元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培养菌丝体的一般营养成分明显高于人工培养菌核和野生菌核,特别是粗蛋白、粗多糖、灰分含量较高。人工培养菌丝体、菌核的矿质元素含量均明显高于野生菌核,其中人工培养菌核的Ca、Cu、Zn含量高于人工培养菌丝体,而Mg、P含量却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3.
灵芝多糖降血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灵芝多糖对四氧嘧啶致高血糖小鼠、去甲肾上腺素致高血糖小鼠及正常小鼠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制备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模型及去甲肾上腺素致高血糖小鼠模型,给药2周后取血测定血糖水平。结果:灵芝多糖能明显降低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小鼠及去甲肾上腺索所致高血糖小鼠的血糖水平,其中高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意义(P〈0.05),而对正常小鼠血糖水平影响较小,低、中、高剂量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灵芝多糖对四氧嘧啶致高血糖小鼠及去甲肾上腺素致高血糖小鼠具有明显降血糖作用,而对正常小鼠血糖水平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采用显微鉴定和理化检识的方法对栽培桦褐孔菌和野生桦褐孔菌菌核进行生药学的比较。结果显示显微鉴定中栽培与野生桦褐孔菌菌核差别在于前者菌丝松散,分枝较少;后者相反。理化检识方面,薄层层析比较得到二者均含有白桦酯醇;GC-MS联用分析鉴定出栽培桦褐孔菌菌核石油醚提取物中8个化合物,占总量的70.31%;野生桦褐孔菌菌核石油醚提取物中4个化合物,占总量的16.04%,并且二者没有共同的化合物;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出栽培桦褐孔菌的粗水提取物和野生桦褐孔菌菌核的粗水提物在相同条件下,栽培桦褐孔菌菌核粗水提取物明显的峰有2个,保留时间分别为85.026 min和107.920 min;野生桦褐孔菌菌核粗水提物明显的峰有4个,保留时间分别为76.310 min、77.130 min、87.546 min和97.423 min。可以看出,相同条件下二者比较,并未发现相同的成分。  相似文献   

5.
几种药用真菌粗多糖降血糖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为动物模型,对虫草属(Cordyceps)、针层孔菌属(Phellinus)和灵芝属(Ganoderma)的几种药用真菌粗多糖降血糖作用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戴氏虫草(C.taii)与勿忘虫草(C.memorabilis)菌丝体粗多糖降血糖效果较好,其高低两个剂量组(1 g/kg和0.5 g/kg)的血糖和模型对照组比较都表现极显著差异;赤芝(G.lucidum)和蛹虫草(C.militaris)子实体粗多糖降血糖作用稍差,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其高剂量组降血糖作用表现极显著差异,低剂量组的降血糖作用表现显著差异;针层孔菌(P.sp)菌丝体粗多糖的降血糖作用较弱,使用低剂量时血糖和模型对照组比较无差异,高剂量时血糖和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黑木耳多糖对糖尿病小鼠降血糖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宗灿华  于国萍 《食用菌》2007,29(4):60-61
目的:研究黑木耳多糖对正常小鼠及四氧嘧啶小鼠的降血糖作用。方法:黑木耳多糖灌胃30d,观察其对正常小鼠血糖的影响、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结果:黑木耳多糖对正常小鼠血糖有降低作用;糖尿病小鼠血糖显著降低。结论:黑木耳多糖具有显著降血糖作用。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灰树花复方制剂对正常小鼠的空腹血糖和体重以及对四氧嘧啶诱导高血糖小鼠的空腹血糖、体重和糖耐量的影响.灰树花复方制剂对正常小鼠的空腹血糖和体重无显著影响,对四氧嘧啶诱导高血糖小鼠具有抑制空腹血糖升高和提高糖耐量的作用,对体重无影响.表明,灰树花复方制剂具有降血糖的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8.
采用以棉籽皮或阔叶木屑为主料的混合培养基实现桦褐孔菌菌株JS-1的人工栽培.预结实试验证明了人工栽培桦褐孔菌具有可行性;研究了菌丝体由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的条件选择与控制,证明采用V配方,在温差10℃条件下,经过菌丝体后熟期和转色可形成菌核;且菌核在20~25℃范围内生长良好;发现控制通气是关键技术环节,菌株JS-1菌核形成和生长具有"限氧"的特性,氧气充足反不利于菌核生长.上述条件下,以棉籽皮为主料,一茬菇生物学效率可达到47%左右,干品得率8%.  相似文献   

9.
采用液体培养的方法,探讨不同碳、氮源对桦褐孔菌F1菌株菌丝体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桦褐孔菌F1菌株菌丝体对碳源利用比较广泛,单糖、双糖、多糖、醇类均可利用,但利用效果有所不同。通过对菌球生长性状的观察,pH、菌球干重、发酵液多糖含量等的测定及方差分析,明确葡萄糖和甘薯淀粉是桦褐孔菌F1菌株液体培养较适宜的碳源。桦褐孔菌F1菌株菌丝体对氮源利用也比较广泛,有机氮、无机氮均可利用,但利用效果以蛋白胨为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桦褐孔菌菌质不同溶剂提取组分对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方法:将桦褐孔菌菌质醇提后分别梯度萃取获得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提物,将残渣沸水浸提醇沉得粗多糖;将获取的各活性组分分别用于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测定,同时与桦褐孔菌菌核进行比较。结果:桦褐孔菌菌质和菌核各组分对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随其质量浓度的递增而增强(其中石油醚提取组分的抑制率为0);菌质和菌核粗多糖组分对这两种酶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各自的其它组分(P0.01);菌质粗多糖对这两种酶的抑制率比菌核粗多糖低(P0.05)。结论:运用双向固体发酵技术获得的桦褐孔菌菌质粗多糖有较好的抑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禚同友  周丽洁  陈艳秋 《食用菌》2007,29(4):59-59,61
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影响桦褐孔菌菌丝体粗多糖提取的浸提时间、浸提温度、乙醇沉淀浓度等因素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桦褐孔菌菌丝体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80℃浸提温度,2.5h浸提时间,85%乙醇沉淀浓度。  相似文献   

12.
通过胰岛素诱导法建立胰岛素抵抗HepG2(insulin-resistant HepG2,IR-HepG)细胞模型,探讨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菌质多糖对IR-HepG2细胞的影响,同时与桦褐孔菌菌核多糖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相对分子质量(Mr)为1×10~4~3×10~4的菌质多糖和菌核多糖能显著增加IR-HepG2细胞对葡萄糖的消耗能力,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  相似文献   

13.
桦褐孔菌提取物对糖尿病大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桦褐孔菌提取物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和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桦褐孔菌提取物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具有降血糖、调脂、抗氧化应激、清除自由基以及改善受损肝功能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多耱的降血糖作用和单宁酸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桦褐孔菌多糖的提取及对肝癌细胞SMMC7721的抗增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探讨用超声提取法提取桦褐孔菌中桦褐孔菌多糖的工艺条件及桦褐孔菌多糖时肝癌SMMC7721细胞株的抗增殖作用。设计正变实验.时桦褐孔菌的超声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并用MTT比色法研究桦褐孔菌多糖时肝癌SMMC7721细胞株的抗增殖作用。桦褐孔菌多糖超声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95℃、15倍水、20kHz、超声60min,桦褐孔菌多糖在1.0-16.0wg/mL范围内时肝癌SMMC7721细胞株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且表现出浓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根据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酸性蛋白酶(Acid protease,AP)基因(IO-AP)序列密码子的偏好性优化选择酶切位点和载体,成功构建pGEX-4T1-IO-AP原核表达载体;用热激法将该载体转化到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中,构建桦褐孔菌酸性蛋白酶(IO-AP)重组菌。以此重组菌表达的IO-AP以包涵体形式存在,重组蛋白分子质量约为60kDa。以获得的较高纯度的重组IO-AP作为免疫原,采用传统3-2-2-2免疫方式免疫4只Balb/c小鼠,通过间接ELISA法测定抗血清效价,4免之后,4只小鼠抗血清效价均大于121500,成功制备了IO-AP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明,IO-AP在桦褐孔菌菌核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以第二个时期(栽培130d,菌核长至1.33g时)AP蛋白表达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为确定桦褐孔菌发酵液提取物的毒性级别,研究对H22肝癌小鼠的抗肿瘤及免疫调节作用。依据2004年实施的《急性毒性试验国家标准》进行急性毒性研究和级别鉴定,同时建立H22肝癌的荷瘤小鼠模型进行小鼠体内抗肿瘤的研究,并采用MTT法检测荷瘤小鼠自然杀伤细胞活性(NK)及T淋巴细胞增殖情况。结果表明,桦褐孔菌发酵液提取物(IOFE)的LD50为15.02 g·kg-115 g·kg-1,属无毒级别。与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比,体重、采食量均稳定增长,抑瘤率为44.25%,可显著提高NK细胞活性67.13%(p0.01),但对T淋巴细胞增殖率效果不明显。桦褐孔菌发酵液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作用,且毒性极低,抗肿瘤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活性尤其是NK细胞的杀伤活性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探讨Bcl-xl、p53基因在桦褐孔菌多糖诱导人卵巢癌SKOV3细胞凋亡中的作用。不同浓度桦褐孔菌多糖作用于人卵巢癌SKOV3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人卵巢癌SKOV3细胞凋亡作用,RT-PCR法检测Bcl-xl、p53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桦褐孔菌多糖能诱导人卵巢癌细胞凋亡,并且上调p53和降低Bcl-xl表达。桦褐孔菌多糖促进SKOV3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激活p53、抑制Bcl-xl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孙勇  蒋继宏  陈凤美 《食用菌》2007,29(4):44-45
采用不同培养基对桦褐孔菌进行人工驯化栽培,其中3种配方可得到其菌核,并以桦木屑培养基产量最高,平均干重为17.24g,生物学效率为3.83%,同时对人工菌核和野生菌核的体外抗肺癌细胞NCI-H460的活性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9.
孙勇  蒋继宏 《食用菌》2007,29(1):30-30
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是世界性的木腐性真菌.又是一种药用真菌,桦褐孔菌(chaga)是俄国民间治疗癌病的药用菌。由于其独特的疗效和经济价值,桦褐孔菌被菇农任意采集,导致野生菌核资源临近枯竭,而桦褐孔菌人工培养仍存在困难,研究者们开始尝试从其菌丝发酵物寻找有效成分。桦褐孔菌菌丝生长速度较慢,为更好的进行其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研究,我们进行了桦褐孔菌母种培养基的筛选工作,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超声提取桦褐孔菌子实体多糖及多糖对癌细胞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桦褐孔菌子实体多糖的超声提取工艺条件,并对提取多糖的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桦褐孔菌多糖超声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时间70min,温度80℃,频率20kHz,加水量12倍水,其多糖在体外对肝癌HEPG2细胞株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体内实验发现多糖可显著抑制小鼠S180肉瘤的生长,并具有增强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