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解决丘陵旱薄地甘薯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冀南地区丘陵旱薄地地力特点,介绍了冀南地区丘陵旱薄地甘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地广大农民种植甘薯提供相应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冯希省 《现代农业》2008,(10):33-34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常年花生种植面积4.1万亩,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为丘陵旱薄地种植。近年来通过在科技局立项实施《花生新品种试验与开发》《万亩优质花生生产示范开发》等科技项目,通过设立试验,研究并推广配套了花生高产栽培技术。为了稳定提高旱薄地春花生产量,课题组针对纯旱作条件下旱薄地花生种植方式,从耕作制度、抗旱保墒、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花生高产栽培技术试验,形成了丘陵地区纯旱作条件下旱薄地花生“十项”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几年来。累计推广面积达1万公顷。  相似文献   

3.
<正>山东省种植的甘薯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旱薄地上,也有一部分分布在有水浇条件的平原沙壤地上。为此,我们围绕这两种典型地区的甘薯,组装了旱薄地和水浇地甘薯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规程,用于指导甘薯生产。1.旱薄地甘薯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规程该技术规程主要内容有:深耕改土,使松土层达到50厘米以上;增施有机肥和氮素化肥,每667平方米施土杂肥4000千克左右,铵态氮肥(N)8~12千克;选  相似文献   

4.
《新农业》2021,(16)
临沭县是我国重要的甘薯产区,农民栽植甘薯密度普遍偏低,一般在每亩3000株以下,导致产量偏低,商品薯率不高,效益较差。2017年研究人员在临沭县店头镇袁闽庄村开展了丘陵旱薄地甘薯栽植密度对产量及商品率的影响试验,试验表明,随着济薯25栽植密度的增加,无论从甘薯产量、商品薯率、经济效益都会呈现出先增后降的特点。其中,当密度达到3000~3300株/亩之间时,表现出来的效果最佳。建议地理条件相似的甘薯种植区,广大农户在种植济薯25时,春甘薯栽植密度控制在3000~3300株/亩之间;夏甘薯栽植密度控制在3300~3700株/亩之间。  相似文献   

5.
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旱地小麦育种组选育的运旱20410小麦新品种通过审定。该品种属冬性、中早熟、优质、抗旱、高产。参加山西省南部早地区试及生产示范试验,年型气候为平偏旱和严重干旱及倒春寒年型,分别比对照晋麦47增产7%和6.9%,居参试品种第一位。品质分析达强筋小麦品种标准。适宜我国黄淮旱薄地种植。  相似文献   

6.
种甘薯要想获得高产,必须根据地力选择适宜的品种,这是我多年种植甘薯得到的经验。  比如,苏薯8号宜在肥水条件较好的地块种植,在旱薄地种植易感根腐病,难以获得高产;而烟251则相反,在肥水条件好的地块种植易感软腐病,反而不高产。我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山地、岗坡地、旱薄地,应选种抗逆性强、抗根腐病的品种,如脱毒徐薯18、卢选1号、豫薯7号、豫薯12、烟薯14、脱毒北京533、脱毒138、烟251、52-7等优良品种;有水浇条件、土质中等的,可选种脱毒冀薯4号、苏薯8号、西农431等优良品种。种甘薯要根据地力选品种@高国子!河北省元氏县野鹿头…  相似文献   

7.
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旱地小麦育种组选育的运旱20410小麦新品种通过审定。该品种属冬性、中早熟、优质、抗旱、高产。参加山西省南部早地区试及生产示范试验,年型气候为平偏旱和严重干旱及倒春寒年型,分别比对照晋麦47增产7%和6.9%,居参试品种第一位。品质分析达强筋小麦品种标准。适宜我国黄淮旱薄地种植。  相似文献   

8.
<正> 土壤瘠薄且保水性差的旱薄地,产量低而不稳,一直影响着玉米生产的平衡发展。提高旱薄地春玉米产量对提高丰南市粮食总产起着重要作用。为此从90年代初开始,对旱地春玉米种植形式,从栽培、耕作、生物、激素等多方位进行了抗旱综合增产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形成了旱薄地春玉米蓄水保墒高产栽培技术体系。1992年示范1.2万亩,平均亩产424.3公斤,比常规种植的对照田增产91.5公斤,增产率达到27.5%;1993年示范推广3.5万亩,在严重干旱的条件下(玉米生育期自然降水较正常年份少55毫米,少13.5%),平均亩产375.5公斤,比对照田增产85.5公斤,增产率达到29.5%;到2001年推广面积达20万亩,平均亩产  相似文献   

9.
鲁西南山岭薄地土质偏沙性,土层浅,保肥保水能力差,基本无水浇条件,农作物浇水基本“靠天吃饭”,常年仅能种植甘薯、花生等耐旱耐瘠作物[1],如遇春、夏高温干旱,易造成黑斑病等病害发生较重,产量不高,品质下降等问题。水肥一体化技术将对土地施用水肥转变为对作物植株根系直接施用,具有节水、节肥、高效等特点[2]。将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于山岭地鲜食型甘薯栽培,研究其对山岭旱薄地鲜食型甘薯产量及商品性的影响,以指导甘薯生产实现绿色、经济、高效目标。  相似文献   

10.
正河南南阳盆地旱薄地春花生面积达150万亩,主要分布在浅山丘陵区域,种植花生是当地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但该区域花生产量低,多年亩产徘徊在180~210 kg,种植效益不高。调查表明,导致该区域花生产量低的主要原因是种植技术问题。因此,分析南阳旱薄地春花生生产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甘薯又称为甜薯、地瓜、番薯、白薯、红薯。我国甘薯产区,大多种植在山岭旱薄地上。因此,春薯应选择耐旱、耐瘠薄和生长期较长的高产优质品种。紫薯的营养保健功能高于普通甘薯,但产量略低于普通甘薯。目前紫薯主要用于鲜食,可从济薯18号、彩紫、  相似文献   

12.
笔者针对山西忻州地区寒、旱、薄地带玉米栽培问题进行分析试验,提出了适合该地区自然条件的玉米种植方法.  相似文献   

13.
正邹城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每年甘薯种植面积在30万亩以上。近几年随着市场对甘薯产品需求的多样化,甘薯种植品种、种植方式不断更新,2014年邹城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开展了甘薯一年两季种植模式的探索,平均每亩收益达到5000余元。由于种植效益高,种植面积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2016年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由一家一户零星种植向种植大户转移,由收获后上市销售向收获后上市与贮藏相结合满足市场不同时期对甘薯产品的需求。现  相似文献   

14.
<正> 魏县属黄淮海冬麦区,地处黑龙港流域,旱、薄是小麦生产的两大障碍因素。全县47.5%的耕地无灌溉条件。而且土壤瘠薄,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含量低于国家土壤分类5级标准的面积分别占46.8%、50.4%和53.4%,氮磷失调面积占79%。全县60万亩小麦,旱薄地麦田就占28万亩。悠久的旱薄地小麦种植史,造就了我县的旱薄地种植技术。我们针对旱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鲁薯7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郗光辉,张立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济南250100)鲁薯7号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育成的适合山东春薯产区尤其是丘陵旱薄地种植的甘薯新品种。该品种是以具有野生基因源的日本高淀粉品种南丰为母本,以高产抗病的当...  相似文献   

16.
<正>甘薯是鲁西南丘陵山区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其中邹城市常年种植面积在30万亩左右。山区河谷冲积洼地等少数地势平坦地块,多实行小麦—甘薯一年两熟种植模式,其他丘陵地块大部分土壤贫瘠、水源缺乏、水浇条件差,多以甘薯—花生两年轮作或甘薯—甘薯—花生三年轮作模式为主。丘陵山区一年一作甘薯种植模式,一方面造成春秋大量光热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常年春薯种植,甘薯全生长期170~180天以上,单个薯块偏大,蛴螬、茎线虫危害严重,  相似文献   

17.
<正>易县是甘薯生产大县,目前甘薯种植面积4 666.7 hm2左右,是当地主要的经济作物。近十年来,易县农业局依托国家现代甘薯产业技术体系,进行了甘薯抗病虫品种的引进和筛选、高效低毒农药的筛选鉴定,以及截断甘薯茎线虫病传播途径的技术研究,并将多年试验结果总结归纳成综合治理技术进行示范推广,现将示范结果报告如下。1示范品种与技术1.1示范品种。徐薯25、徐薯27、冀薯98、冀紫薯1号。该4个品种是从徐州甘薯研究中心和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引进的上  相似文献   

18.
甘薯是福建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为了进一步鉴定福建省近年来新育成甘薯品种的生产力、品质、适应性及抗逆性,以便尽快筛选出适合闽东旱地种植的接班种,提高该地区的甘薯种植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03年福建省霞浦县种子管理站在旱地开展了甘薯新品种的生产试种试验,现将试验结罢煎结电口下.  相似文献   

19.
沪旱优3号杂交稻在广西试验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沪旱优3号是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育成的耐旱杂交稻新组合,2005~2006年在广西进行一系列的试验示范,文章根据试验示范结果,介绍沪旱优3号在广西的表现:经济性状好,产量较高,耐旱、耐寒性强,米质优,适宜多种种植方式;并对沪旱优3号在广西种植的前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洛阳丘陵旱地谷子种植效益分析及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洛阳有代表性的丘陵旱薄地和丘陵旱肥地,调查了谷子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并与同等肥力条件下种植玉米的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如果选用谷子新品种,单位面积种植效益将是玉米的2.6~2.8倍;即便是生产上种植普通谷子品种,效益也与种植玉米相当,且免去了清理玉米秸秆的巨大劳动量。结合偃师(丘陵旱薄地)、宜阳(丘陵旱肥地)谷子示范县的谷子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工作,调查了不同种植情况下(种植时间、茬口、谷子品种、施肥情况、留苗密度)的谷子产量,总结了适合洛阳谷子生产的一些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