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调查河北省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变化。[方法]2006~2010年连续5年在河北省11个地区采集2 550个地下水样品,用紫外可见光光度计测定硝态氮含量。[结果]河北省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变幅为0~203.06 mg/L,平均为8.02 mg/L。以不同作物种植类型的地下水硝态氮含量超标率(〉10 mg/L)比较,春玉米〉菜地〉小麦玉米〉其他〉果树〉棉花。地下水硝态氮平均含量以及超标率随着地下水埋深加深而明显降低,埋深大于100 m地下水最好,30~100 m次之,最差的是地下水埋深小于30 m。[结论]按照我国饮用水标准,河北省地下水硝态氮超标率为9.37%,地下水硝态氮含量低于5 mg/L的优良饮用水占总样品的57.69%,基本符合我国饮用水质量标准(Ⅲ类≤20 mg/L)。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宁夏地区不同作物种植体系下地下水中的硝态氮含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对宁夏地区的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作物种植体系下地下水中硝态氮含量具有明显差异,其中果园>温室菜>葡萄地>林地>小麦玉米>水稻>盐碱地,地下水中硝态氮的总体平均含量都低于20mg/L,均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果园所对应地下水的硝态氮含量最大,平均为7.94mg/L,盐碱地所对应地下水的硝态氮含量最小,平均为0.74 mg/L.综上,宁夏地区地下水情况比较乐观,但个别地区已接近污染警戒,如果不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情形将趋向恶化.地下水中硝态氮含量随埋深的变化,有可能受土壤地质层或地下水补给途径的影响,没有呈现明显的规律性,这也可能与样点的选取和样点多少有关.  相似文献   

3.
以辽河流域典型种植区为研究区域,对其地下水硝态氮含量进行分析,为合理施肥及有效防控种植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超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辽河流域不同典型种植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差异明显,具体表现为花卉种植区(37.4 mg/L)玉米种植区(22.3mg/L)蔬菜种植区(21.9 mg/L)水稻种植区(19.2 mg/L),各典型种植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除水稻种植区外都超标,但水稻种植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变异系数较大,有超标的风险;地下水硝态氮含量超标率差异也较明显,其中玉米种植区超标率为12.5%~87.5%,水稻种植区为9.4%~75.5%,蔬菜种植区为17.9%~58.9%,花卉种植区为21.4%~96.0%。另外,对于同一井深,不同种植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总体均表现为雨季前雨季后。  相似文献   

4.
辽河流域典型种植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辽河流域典型种植区为研究区域,对其地下水硝态氮含量进行分析,为合理施肥及有效防控种植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超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辽河流域不同典型种植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差异明显,具体表现为花卉种植区(37.4 mg/L)玉米种植区(22.3 mg/L)蔬菜种植区(21.9 mg/L)水稻种植区(19.2 mg/L),各典型种植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除水稻种植区外都超标,但水稻种植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变异系数较大,有超标的风险;地下水硝态氮含量超标率差异也较明显,其中玉米种植区超标率为12.5%~87.5%,水稻种植区为9.4%~75.5%,蔬菜种植区为17.9%~58.9%,花卉种植区为21.4%~96.0%。另外,对于同一井深,不同种植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总体均表现为雨季前雨季后。  相似文献   

5.
以辽河流域典型种植区为研究区域,对其地下水硝态氮含量进行分析,为合理施肥及有效防控种植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超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辽河流域不同典型种植区地下水硝态氮含最差异明显,具体表现为花卉种植区(37.4 mg/L)>玉米种植区(22.3mg/L)>蔬菜种植区(21.9 mg/L)>水稻种植区(19.2 mg/L),各典型种植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除水稻种植区外都超标,但水稻种植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变异系数较大,有超标的风险;地下水硝态氮含量超标率差异也较明显,其中玉米种植区超标率为12.5%~87.5%,水稻种植区为9.4% ~75.5%,蔬菜种植区为17.9%~58.9%,花卉种植区为21.4%~96.0%另外,对于同一井深,不同种植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总体均表现为雨季前>雨季后.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蔬菜高产区化肥施用对地下水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北省蔬菜高产区中的7个县区进行了地下水硝酸盐含量监测,并研究了过量施肥对地下水硝酸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07年河北省蔬菜高产区地下水硝态氮平均值在5.18~7.54mg/L之间,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饮用水水质标准(〈10mg/L),但呈上升趋势。不同深度的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差异明显,总体趋势是随着水体深度的增加,硝态氮含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地下水硝态氮污染主要集中在≤30m的水体层。从土壤硝态氮含量与地下水硝态氮含量的相关性来看,两者呈正相关,即地下水硝态氮含量随土壤硝态氮的上升而上升,表明蔬菜高产区过量施肥会对土壤中的硝态氮经过雨水或灌溉水向下淋洗,个别地区已经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地下水硝酸盐污染。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焉耆盆地绿洲区水体硝态氮的污染现状,通过野外采样及室内分析,对绿洲区地表水(65个)、不同埋深地下水(281个)的硝态氮含量进行测定,并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绿洲区水体硝态氮含量总体水平较低,为2.69mg/L,水质状况良好,但不同水体类型、区域之间硝态氮含量差异明显;河流、水库等水质良好,农田排渠硝态氮含量明显高于其余地表水样;地下水硝态氮含量与埋深呈负相关关系,平均含量:包气带水手压井水农田灌溉水饮用水。手压井硝态氮含量城镇明显低于灌区;农田灌溉水方面,粮食种植区明显低于蔬菜、瓜果种植区,表明氮肥及其施用水平与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密切相关。近年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利用率偏低是焉耆盆地绿洲区水体硝态氮污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巢湖流域地下水硝态氮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巢湖流域地下水硝态氮的空间分布规律,2009年11月至12月在巢湖流域采集了253个地下水样品,分析了其硝态氮含量。结果表明,巢湖流域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平均值为7.13 mg/L,超标率(10 mg/L≤NO-3 N<20 mg/L)和严重超标率(NO-3 N≥20 mg/L)分别为15.81%和7.11%。不同土地类型的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村庄>菜地>果园>旱地>城镇>水稻-油菜(或小麦)轮作田>单季水稻田>养殖场。巢湖流域绿色水稻产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比非绿色水稻产区低。农田地下水硝态氮含量与化肥氮施用量、人口密度和耕地面积比例呈正相关。农田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具有随地下水位的下降而降低的趋势,但两者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当化肥氮的年施用量超过100 kg/hm2或地下水位低于9 m时,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存在超标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焉耆盆地绿洲区水体硝态氮污染现状及地下水空间分布规律.[方法]2014 ~2015年通过野外采样及室内化验,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地表水(80个)、不同埋深地下水(284个)水体硝酸盐含量,并运用统计分析及克里金(Kriging)法研究盆地现状硝态氮量及空间分布.[结果]除包气带水体外,绿洲区水体硝态氮量水平总体较低,但不同类型、区域水体间差异性明显,变异性较高.主要河流与农田排渠均受到人为因素干扰,部分农田排渠硝态氮量已超过10.0 mg/L.地下水硝态氮量与埋深密切相关,包气带水>手压井>灌溉井>自来水井,随着埋深的增加,硝态氮量呈减小的趋势.氮素进入田间后,富集于耕作层等包气带土层,为进入地下水的起点.普通克里金插值(Or-Kriging)结果显示,部分典型灌区地下水已接近甚至超过国际(WHO)地下水安全允许浓度(硝态氮量>10.0 mg/L),较高的区域多分布于典型灌区.[结论]集约化种植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利用率偏低是焉耆盆地绿洲区水体硝态氮量升高的主要原因,包气带中积累过多的氮素是水体污染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和评价地下水硝酸盐态氮污染状况,以长沙市芙蓉区、雨花区、岳麓区和开福区等4个行政分区为研究区域,共采集115个4~40m深的地下水样,分析测定了其硝酸盐态氮含量.结果表明,长沙市城区周边地区的地下水硝酸盐态氮的平均值为10.02±9.90 mg/L,最高值为77.51 mg/L.各行政分区地下水硝酸盐态氮的平均含量以芙蓉区的最高,为13.66mg/L,雨花区次之,为11.28 mg/L,开福区和岳麓区的较低,分别为7.23 mg/L和6.34 mg/L.参照我国饮用地下水硝酸盐态氮标准评价,结果表明,在115个水样中,硝酸盐态氮平均含量超标率达35%,除开福区和岳麓区的未超标外,芙蓉区和雨花区的均超标,分别是标准值的1.4和1.1倍.硝酸盐态氮含量分级中,各区均以占Ⅲ类标准的比例最大(30%).周边环境为水泥地、地表水的取水点地下水硝酸盐态氮含量超标率较大.  相似文献   

11.
就河北平原山前地区包气带土体中的氮素循环转化及污染地下水的过程、包气带土体中反硝化细菌对硝酸盐转化的作用强度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反硝化作用是土壤包气带氮素转化的主要作用之一。该区包气带土体中由于有机物较少并随深度增加而减少,因此对NO-3细菌的反硝化作用强度也随深度加大而减弱,从而造成包气带土体中硝酸盐积累,进而污染地下水。如对包气带的有机碳源加以调控,可阻止地下水的污染。  相似文献   

12.
寿光设施菜地土壤养分累积与农产品硝酸盐污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寿光市中南部7个典型设施蔬菜种植区,分析了其地下水、土壤理化性状和农产品氮素污染情况,结果表明:寿光市典型设施蔬菜种植区耕层土壤未出现酸化现象,pH值平均为8.10;耕层土壤EC值平均为0.339 mS/cm,与土壤中硝态氮含量显著线性相关(R2=0.7429);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1.9 g/kg,57%调查样本的有机质含量超过30 g/kg;土壤0~150 cm剖面中硝态氮累积曲线呈近似"S"型,在90~150 cm土层中大量累积,而铵态氮的累积则呈明显的"S"型变化趋势,主要在90~120 cm土层累积;速效磷、速效钾累积曲线均呈现"倒L"型,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含量明显降低,90 cm土层下速效钾累积量大于速效磷;所调查21个农产品样本中硝酸盐平均含量为109.34 mg/kg,最高含量为176.09 mg/kg。而农产品未出现明显的硝酸盐污染。  相似文献   

13.
高太忠  付海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667-6670
[目的]为了揭示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在褐土和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方法]以河北平原的褐土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土柱的淋滤实验,建立数学模型,预测其迁移规律。[结果]在施氮周期内,氨氮浓度最高为15.86 mg/L,最低为0.09 mg/L,平均为2.02 mg/L,超标10.1倍;亚硝酸盐氮最高浓度为37.456 mg/L,最低浓度为0.002 mg/L,平均浓度为4.854 mg/L,超标242.7倍;硝酸盐氮浓度最高为16.35 mg/L,最低浓度为2.12 mg/L,平均浓度为6.51 mg/L的未超标,占标率为32.57%。[结论]在浅层地下水中,硝酸盐氮和氨氮是污染地下水的主要2种氮素存在形态。在深层地下水中,氮素主要存在形态为硝酸盐氮。所建数学模型可以定量地预测氮在包气带和地下水中的迁移规律。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华北平原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分布状况及影响因素,对石家庄市滹沱河冲洪积扇四个地下水单元的地下水样品进行采集与分析。结果表明:在115个样品中,64.35%的样品水质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 14848—1993)Ⅴ类标准,地下水质量总体较差,主要的污染指标为硝酸盐和总硬度,超标点位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两个地下水单元。硝酸盐的浓度范围为0.24~440 mg·L~(-1),其平均浓度与最高浓度分别为GB/T 14848—1993中硝酸盐Ⅲ类标准值的3倍与22倍,属于严重污染;不同地下水单元中硝酸盐浓度差异较大,在研究区内基本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浅层到深层逐渐降低趋势。除水文地质条件对地下水中硝酸盐含量有重要影响外,污染源类型及其分布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相关性分析,初步认为研究区西北部两个地下水单元中硝酸盐污染主要来源于点源类型的生活污水及畜禽养殖废水,东南部的两个地下水单元的硝酸盐污染主要来源于面源类型的农业施肥。  相似文献   

15.
高太忠  张昊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589-17592
通过室内土柱淋滤试验,揭示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在潮土和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确定迁移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在施氮周期内,淋出液氨氮浓度最高为15.86 mg/L,最低为0.09 mg/L,平均为2.02 mg/L,超标10.1倍;亚硝酸盐氮浓度最高为37.456mg/L,最低为0.002 mg/L,平均为4.854 mg/L,超标242.7倍;硝酸盐氮浓度最高为16.35 mg/L,最低为2.12 mg/L,平均为6.51 mg/L,未超标.当潮土中硝化作用强时,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氮浓度升高,氨氮浓度降低.当反硝化作用增强时,硝酸盐氮浓度降低,氨氮浓度升高.地下水中主要的污染物质为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低于Ⅲ类标准).氮在河北平原潮土和地下水中的迁移过程可以用所建模型进行定量预测.  相似文献   

16.
合肥市滨湖新区硝酸盐污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硝酸盐是污染地下水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来自农业活动的硝酸盐已成为地下水的主要污染源。采用GIS地统计学方法,结合调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分析,对合肥市滨湖新区85个样点的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进行分析研究,并分析了NO3^--N的污染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结果表明:该地区地下水硝酸盐污染较严重,50%以上的区域NO3^--N含量〉20 mg/L;流域内NO3^^--N浓度随地下水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7.
为定量分析复杂流域下垫面氮磷面源污染对流域水环境的影响,研究以南京市云台山河流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原位观测,并构建降雨-径流水文模型以及面源污染负荷模型,对云台山河总氮(TN)、总磷(TP)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流域不同下垫面TN面源污染产生及入河特征进行分析。水质监测结果表明:云台山河TN平均浓度为5.1 mg·L^-1,各河段TN均超Ⅳ类水质标准。TP平均浓度为0.14 mg·L^-1,仅阳山河支流超Ⅳ类水质标准。TN浓度整体表现为下游高于上游,旱季高于雨季。TP浓度空间变化不明显,年内变化缓慢,表现为逐渐下降的趋势。水文模型及面源污染负荷模型对TN的模拟效果较好,模拟结果表明云台山河流域TN年产生量为581.1 t,主要来自农田径流与农村生活源,胜利河片区和主干流片区是TN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区域。流域TN年入河量为187.8 t,占面源产生量的32%。受土地利用方式及城镇化程度影响,不同片区TN面源污染入河量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为达到目标水质,流域TN需削减量为137.3 t·a^-1,其中农田径流与农村生活污染需削减量分别为55.5 t·a^-1和39.7 t·a^-1。研究表明在流域水文资料较缺乏的情况下,结合原位观测与模型构建,可实现流域面源污染物负荷的定量估算。  相似文献   

18.
黄土坡地几种退耕植被土壤硝态氮分布特征与迁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荒坡地为对照,研究了黄土高原退耕还林中广泛种植刺槐、柠条、苜蓿、杨树、侧柏的土壤中NO3--N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0~160cm土层中上述不同植被土壤NO3--N的平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柠条>刺槐>苜蓿>侧柏、杨树>荒坡地(P<0.05);人工林地土壤NO3--N含量大于荒坡地,豆科植被大于其他植被;从整个土壤剖面看,这几种植被在0~20cm表层土壤中NO3--N含量均高于其底下各土层,以苜蓿最高,达到6.12mg.kg-1,柠条次之,为5.82mg.kg-1;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在20~60cm柠条、苜蓿和刺槐土壤中NO3--N含量随深度增加逐渐下降,并于60cm以后趋于稳定,杨树、侧柏与荒坡地NO3--N含量随土层的加深变化不大;各植被在140cm以下土层中均存在NO3--N富集现象;不同坡位的NO3--N均呈现坡顶>坡中>坡底的趋势,阴坡土壤的NO3--N含量显著高于阳坡(P<0.05)。  相似文献   

19.
魏秀琴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570-6572
近期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浅层地下水氮的污染以硝酸盐氮(NO3^-N)和亚硝酸盐氮(NO2^-N)为主,超标区主要分布于人口较为集中、工农业较为发达、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黄淮海平原中部和南阳盆地,面积分别占平原区总面积的24%、15%。硝酸盐氮(NO3^-N)污染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已经出现了硝酸根型地下水。其原因主要为“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