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呋喃和马来酸酐为原料,分别经Diels-Alder反应、还原反应和酰亚胺化反应,合成了10个去甲斑蝥素酰亚胺化合物,化学结构经NMR、MS等确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5%去甲斑蝥素微乳剂对小菜蛾的田间防治效果。【方法】采用浸叶法,测定了5%去甲斑蝥素微乳剂对小菜蛾的室内毒力;选用不同剂量5%去甲斑蝥素微乳剂和不同施药时期进行田间防治试验,观察该药剂对小菜蛾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5%去甲斑蝥素微乳剂对小菜蛾3龄幼虫具有较高毒力,24h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85.10mg/L。在田间施用剂量为111.11~138.89g/hm2时,5%去甲斑蝥素微乳剂对小菜蛾药后7d的防效可达90%以上;进一步用111.11g/hm2 5%去甲斑蝥素微乳剂在小菜蛾不同龄期施药,结果表明,在1龄幼虫盛发期施药药效最好,7d后对小菜蛾的防效可达90.96%。【结论】5%去甲斑蝥素微乳剂在室内和田间对小菜蛾均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具有防效高、持效时间长和安全等优点,有产业化开发前景。建议在甘蓝处于包心初期施用5%去甲斑蝥素微乳剂,施用剂量以111.11g/hm2为宜。  相似文献   

3.
【目的】寻找新的高活性杀虫化合物。【方法】以松油烯-4-醇为原料,对其4位羟基进行修饰,设计合成了6种松油烯-4-醇酯类衍生物Z1~Z6和2种松油烯-4-醇醚类衍生物M1~M2,其中Z3、Z5为新化合物,其结构经核磁共振谱、高分辨质谱等方法确证;并分别测定了合成衍生物对家蝇的杀虫作用。【结果】目标化合物普遍对家蝇具有一定的熏蒸和触杀活性,其中熏蒸活性均弱于松油烯-4-醇;丙酸酯衍生物的触杀活性明显提高,其LD50为0.038 7mg/头,触杀毒力是松油烯-4-醇的3.42倍;苯甲酸酯、苯磺酸酯和对甲苯磺酸酯衍生物的触杀活性也有所提高;而丙烯酸酯、甲醚、乙醚衍生物的活性大幅下降。【结论】4位羟基的改变对衍生物的杀虫活性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七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醚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杀虫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苦皮藤(Celastrus angulatus Max.)提取物水解产物中的1β,2β,4α,6α,8β,9α,12-七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为起始原料,经丙酮保护,甲磺酰化,四氢铝锂还原,脱丙酮保护4步反应得到了1β,2β,4α,6α,8α,9α,12-七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并以此设计合成了11个新的二氢沉香呋喃醚类衍生物(5.1~5.11),其结构经核磁共振谱、质谱等方法鉴定。初步的杀虫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5.1~5.11)对3龄粘虫(My-thimna separata)幼虫均具有一定的胃毒和拒食活性,其中化合物5.1在1%浓度下的拒食活性为95.2%;化合物5.1,5.8对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具有显著的活性,其中5.1在150 mg/L的浓度下对白纹伊蚊的死亡率为94.6%。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天然产物斑蝥素的杀虫谱和作用方式。【方法】采用不同生测方法,测定斑蝥素及1.0%斑蝥素乳油对11种害虫的室内毒力,观察了家蝇成虫的中毒症状。【结果】斑蝥素对家蝇成虫具有一定的胃毒作用,其48,72h的胃毒LC50分别为781.90,397.23mg/L,无触杀、熏蒸作用,其中胃毒作用较缓慢,处理约18h后才表现出明显的中毒症状;对玉米象成虫的48h胃毒LC50和触杀LD50分别为373.17mg/L和0.36μg/虫,无熏蒸活性;对大叶黄杨斑蛾4龄幼虫的24,48h触杀LD50分别为0.084,0.049μg/虫;1.0%斑蝥素乳油对烟蚜、菊姬长管蚜、桃粉蚜、萝卜蚜和月季长管蚜5种蚜虫无翅成蚜的12h触杀LC50分别为19.52,15.84,16.63,25.94,26.20mg/L;1.0%斑蝥素乳油对朱砂叶螨、麦圆蜘蛛和山楂叶螨成螨的12h触杀LC50分别为8.26,13.38,8.46mg/L。【结论】斑蝥素对多种害虫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杀作用,其主要作用方式为触杀和胃毒。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嘧啶胺类、嘧啶(硫)醚类、稠杂环嘧啶类和其他嘧啶类衍生物的杀虫活性研究工作,并对具有杀虫活性的嘧啶类衍生物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7.
【目的】寻找新的具更高杀虫活性松油烯-4-醇类化合物。【方法】以松油烯-4-醇为原料,对其4位羟基进行修饰,设计合成了6种未见报道的具有杀虫活性的松油烯-4-醇卤代类及双键改变类衍生物(L1~L3,S1~S3),对其结构采用核磁共振谱、质谱等方法进行鉴定,并分别采用三角瓶熏蒸法和毛细管点滴法测定合成衍生物对家蝇的杀虫活性。【结果】目标化合物均对家蝇具有一定的熏蒸和触杀活性,卤代类衍生物中氟代产物L1的熏蒸活性明显高于松油烯-4-醇,其熏蒸毒力(LC50)为2.4242μL/L;双键改变类衍生物中环氧化衍生物(S2)的活性较松油烯-4-醇明显提高,其LC50为1.5152μL/L,触杀毒力(LD50)为0.0573mg/头。【结论】4位羟基与双键的修饰对松油烯-4-醇衍生物的杀虫活性有较大影响,双键环氧化能明显提高其熏蒸及触杀活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25种斑蝥素类化合物对小菜蛾胃毒活性的构效关系,为开发高效、易得的斑蝥素类杀虫剂提供依据。【方法】以斑蝥素(Ⅰ)为原料合成了斑蝥酸(Ⅱ),以去甲斑蝥素(Ⅲ)为原料合成了去甲斑蝥酸(Ⅳ)、去甲斑蝥酰亚胺(Ⅴ)、10种N-取代去甲斑蝥酰亚胺类化合物(Ⅵ)和10种N-取代去甲斑蝥酰胺酸类化合物(Ⅶ),其结构通过1 H NMR(核磁共振氢谱)和HRMS(高分辨质谱)表征;分别测定上述化合物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杀虫活性。【结果】25种化合物中,Ⅰ、Ⅱ的杀虫活性最高,LC50分别为12.37和13.77mg/L;化合物Ⅲ、Ⅳ的LC50分别为140.47和129.35mg/L;Ⅴ在设定的最高质量浓度下未表现杀虫活性;除Ⅵ-8外,Ⅵ均未表现杀虫活性;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Ⅵ,Ⅶ中活性最好的是Ⅶ-8,LC50为134.43mg/L。【结论】斑蝥素类化合物4、5位甲基的存在能极大地提高其杀虫活性;开环(二羧酸)形式的斑蝥素类化合物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取代基的电负性与空间位阻效应对斑蝥素类化合物的杀虫活性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松油烯-4-醇酯醚类衍生物杀虫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松油烯-4-醇为原料,合成了6种松油烯-4-醇酯类衍生物Z1-Z6和2种松油烯-4-醇醚类衍生物M1-M2,分别采用三角瓶熏蒸法和毛细管点滴法测定了合成衍生物对家蝇的杀虫作用。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普遍对家蝇具有一定的熏蒸和触杀活性,其中丙酸酯衍生物触杀活性明显提高,其LD50为0.0387 mg/头,触杀毒力是松油烯-4-醇的3.42倍;苯甲酸酯、苯磺酸酯和对甲苯磺酸酯衍生物的活性也有所提高;而松油烯-4-醇的丙烯酸酯、甲醚、乙醚衍生物的活性则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10.
3,13-酯基中乌头碱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杀虫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乌头碱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和杀虫活性的关系。[方法]通过酸酐或酰氯酯化合成中乌头碱的衍生物3.乙酰中乌头碱、3-丙酰中乌头碱、3-乙酰-13-苯甲酰中鸟头碱和3-丙酰-13-苯甲酰中乌头碱,并对其进行杀虫活性测试。[结果]在浓度为500mg/L时,中乌头碱对稻褐飞虱和苜蓿蚜的杀虫活性分别为50%和30%;3-乙酰中乌头碱、3-丙酰中乌头碱、3.乙酰-13-苯甲酰中乌头碱和3.丙酰-13-苯甲酰中乌头碱对苜蓿蚜的杀虫活性分别为40%、30%、30%和20%。[结论]中乌头碱羟基酯化后杀虫活性下降。3位羟基的存在对中乌头碱的杀虫活性的影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寻找具有更高杀虫活性的新型多杀菌素衍生物。【方法】以盐酸水解获得的多杀菌素C-9假糖苷配基为受体,以3种单糖(D-葡萄糖、D-半乳糖、L-鼠李糖)为供体,采用三氯乙酰亚胺法进行糖苷化反应得到C-9位不同糖基大环内酯类衍生物;用核磁共振谱(1 H-NMR、13 C-NMR),MS和IR对所合成衍生物进行表征,并分别测定所合成衍生物的杀虫活性。【结果】1 H-NMR、13 C-NMR、MS和IR谱图分析表明,新合成的3种多杀菌素衍生物分别为9-0-(β-D-吡喃葡萄糖)多杀菌素衍生物、9-0-(β-D-吡喃半乳糖)多杀菌素衍生物、9-0-(β-L-吡喃鼠李糖)多杀菌素衍生物;杀虫活性测定表明,3种新型多杀菌素衍生物在20mg/L剂量下对锯谷盗、赤拟谷盗、米蛾等均表现出一定的杀虫活性,致死率为31%~59%。【结论】新合成的多杀菌素衍生物均具有一定的杀虫活性,其构效关系还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Diamide derivatives are biologically active molecules that have been widely applied in recent years in research on pesticides,especially insecticides.Using a simple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scheme,a series of new diamide derivatives containing a trifluoromethylpyridine skeleton was designed,synthesized,and confirmed by 1 H,19F and 13C NMR,and HR-MS.Their insecticidal activities against Plutella xylostella and Helicoverpa armigera were measured and the relatio...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以无水碳酸钾为催化剂,低毒的二甲基亚砜为溶剂,采用酯交换法在减压条件下高效合成了一类新型绿色杀虫剂——辛酸蔗糖酯,并针对其合成条件进行了初步的优化.通过单因子实验得到合成辛酸蔗糖酯最佳条件为:蔗糖与辛酸乙酯的投料摩尔比2∶1,反应温度95~100℃,反应时间5 h,催化剂用量(占辛酸乙酯质量分数)16%,反应绝对压力11 kPa,产率为79.11%.所得产物经柱色谱分离、质谱表征,以及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确定分离得到的为辛酸蔗糖单酯、二酯和三酯.合成的辛酸蔗糖酯、分离得到的单酯、二酯和三酯分别对舞毒蛾1龄幼虫进行杀虫实验,单酯的杀虫活性为最高;对农业害虫大豆蚜虫的室内防治实验,在施药5 d后,高浓度处理的校正虫口减退率在80%左右,证明了产物具有一定的杀虫活性.   相似文献   

14.
以α—对氯苯基甘氨酸为起始原料,经N—甲酰化后,与2—氯丙烯腈进行1,3—偶极环化加成反应,得到中间体2—(对氯苯基)吡咯—3—腈;该中间体经吡咯环上的Vilsmeier甲酰化后,与伯胺R^1NH2进行加成反应及进一步的溴化,合成了9个2—(对氯苯基)吡咯—3—腈类新化合物。化合物结构经MS和^1H NMR分析确认。初步的生物测定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显示了良好的杀虫活性。  相似文献   

15.
以N-特丁基双酰基肼结构为先导,利用分子等排原理和类同合成的方法,在分子结构中主要引入苯并呋喃环(稠杂环)基团,合成了4个含有苯并呋喃环的N-特丁基双酰肼类新化合物。初步的生物活性测定(普筛研究)结果表明,4个新化合物对鳞翅目靶标害虫黏虫均表现出A级杀虫活性(死亡率〉90%)。进一步的复筛结果表明,化合物4对甜菜夜蛾表现出高于对照药剂虫酰肼的杀虫活性。  相似文献   

16.
苦竹提取物杀虫活性测定及有效成分初步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蚜虫为供试昆虫,系统评价苦竹提取物的杀虫活性,并采用生物活性追踪法对其杀虫活性有效成分进行初步分离。结果表明,苦竹提取物对蚜虫有较强的杀虫活性,在5.0 g.L-1浓度下,24 h和48 h校正死亡率分别达82.91%和94.20%;经萃取得到石油醚与乙酸乙酯组份,其中石油醚组份具有较强的杀虫活性,在5.0 g.L-1浓度下24 h和48 h对蚜虫的触杀作用,校正死亡率分别达89.06%和98.35%;对石油醚组份进行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8个组份,其中第2组份(F2)具有显著的杀虫活性,在2.0 g.L-1浓度下F2对蚜虫的24 h和48 h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7.61%和93.24%。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氟虫腈结构为骨架,寻找具有杀虫活性和对环境友好型的苯基吡唑类化合物。【方法】以不同取代基的苯胺为原料,经2步法合成含有不同取代基的苯基吡唑类化合物1~21;产物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ESI-MS分析确定;采用浸液法测定目标产物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生物活性;测定化合物1、5、12和16对中华蜂Apis cerana的急性经口毒性。【结果】化合物1、5、12和16处理小菜蛾24 h的LC50分别为0.26、0.95、0.33和1.10 mg·L~(-1),其中化合物1和12对小菜蛾的活性优于氟虫腈。化合物5、12和16对中华蜂的急性经口毒性比氟虫腈(0.05mg·L~(-1))低,但仍属于剧毒,LC50分别为0.21、0.22和0.09 mg·L~(-1)。构效关系表明,苯环的取代基对苯基吡唑类化合物的活性影响很大,当苯环邻位存在—Cl或—Br、对位为—Cl、—CF3或—OCF3时,化合物对小菜蛾表现出极好的活性。【结论】氟虫腈苯环取代基的替换可以提高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降低对中华蜂的毒性,研究结果对今后芳基吡唑类杀虫剂开发、结构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寻找高活性的米尔贝霉素衍生物.【方法】以伊维菌素为原料,经脱糖后,将其进一步转变为13-氨基米尔贝霉素类似物,通过三组分反应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的米尔贝菌素磺酰脒类化合物(7a-7i),并初步测定了其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和豆蚜(Aphis craccivora)的室内活性.【结果】各衍生物对豆蚜、朱砂叶螨均有较好的触杀活性,其中7f,7h和7i对朱砂叶螨24h的LC_(50)值分别为0.010 4、0.009 6、0.014 4mg/L,7i对豆蚜24h的LC50值为7.807 2mg/L.【结论】米尔贝霉素13位氨基上磺酰化的结构修饰有助于提高米尔贝霉素类化合物的杀螨、杀蚜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