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漫话宋代北苑贡茶南平地区《建茶志》编委会巩志“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1)”。建指建州,北苑是宋代全国精制茶制作中心。北苑贡茶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北苑龙凤团茶是我国茶叶生产中一颗绚丽璀灿的明星。北苑茶园始于南唐,盛于宋元,止于明初的四百多...  相似文献   

2.
巩志 《农业考古》2001,(2):324-327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中国武夷山 ,以其丹山碧水、秀峰奇茗著称于世。素有“风景秀甲东南、岩茶蜚声中外。”名胜与名茶 ,双绝于人寰。名山出名茶 ,名茶耀名山。武夷山古属建州 (今福建建瓯市 )位于闽江上游的建溪流域。“茶笋满山 , 利通天下” ,( 2 ) 是建州的特色。福建之茶“以武夷之产声名最著” ,自古有“建溪官茶天下绝”( 3) 之誉。十七世纪武夷茶率先走出国门 ,是中国茶叶输向欧洲最早的茶类 ,欧人称颂 :“茶是治百病良药。”英国国会文献上最早记载中茶的文字就“Bohea” ,以“武夷”为中国茶叶之代称。十八世纪中期 ,瑞典…  相似文献   

3.
郑立盛 《农业考古》2003,(2):286-289
北苑位于福建省建瓯市东面 (宋属建安县 ) ,北苑茶产生于闽龙启元年 (933年 ) ,作为贡茶持续了四个朝代 4 5 8年 ,上贡时间之长、影响之大为我国茶叶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特别是在宋代 ,北苑贡茶的精工制作 ,把我国团茶加工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天下之茶建之为最 ,建之北苑又为最” ,( 1) 翻开宋代茶书 ,北苑之名随处可见 ,关于北苑茶的专著最为丰富和系统 ,由皇帝为北苑而作的茶的专著《大观茶论》也是史无前例的。朱自振教授曾两次专程到北苑考察 ,指出 :“建安不但形成为宋朝茶和茶学的中心 ,而且宋朝茶书大多以建安贡茶为内容” ,进…  相似文献   

4.
“名泉”剖议江西婺源茶厂王广彬“名泉”分别开说:名,是出名,名冠天下。泉,是从峡谷岩隙中,长年不断、涓涓流出的活水。俗称山骨水、合二而一,就叫“名泉”。“茶为水之神、水为茶之体。”有好茶而无好水,茶难以发其香;有好水而无好茶,水难以显其灵。好茶好水互...  相似文献   

5.
建溪系闽江上游,建溪流域自然条件优越,厥土宜茶,品质极佳。北苑茶“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而武夷茶更是“臻山川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建溪茶即建溪流域所产之茶。郑奕诗“头钢八饼建溪茶,万里山东道路赊。此是蔡丁天上贡,何期分赐野人家。”主要分布在武夷山、建阳、建瓯、南平等地,古时也有称之为建州茶,今泛指闽北所产之茶叶(南平地区范围),简称“建茶”。建茶最早称“建茗”。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上:“逸人王休君太白山下,日与僧道异人往还,每至冬时,取溪冰敲其精莹者煮建茗,共宾客饮之”。…  相似文献   

6.
传统文化,指的是保持在某种文化群体内绵延流传下来的文化。查阅史书,五代时“建茶”就已脱颖而出,闽龙启中年间,建安张延辉遂将“凤山茶”献于闽王而受赏。南唐时,建安首创“龙焙”,岁率六县茶农采制“北苑茶”,得享“独冠天下,非人间所可得也”之美誉,至唐末“北苑”出之为“最”。诚然,兴衰荣辱难以人们意志为转移,譬如武夷茶中的姣姣者“金佛茶”,当年曾以北苑在凤茶“斗品”的身价,参加“斗茶”,并一举夺魁,从而绵延几代而长盛不衰,不料明代一纸“罢贡建茶”的诏书,遂使其迅速从官宠地位一落千丈,只得“脱去蟒袍换袈…  相似文献   

7.
建瓯,在福建省中部偏北、建溪上游。1913年由建安、瓯宁两县合并设置。自古盛产茶叶,建茶历史悠久。据说,2800多年前,叔熊居濮地,尔后有“七闽”之谓。认为濮,即居于武夷山脉的闽越族。东晋.常璩撰《华阳国志》载:当周武王伐纣,南方8个小国率兵来会,濮国参加会盟,带去茶叶献给武王。其茶便是闽越土著所产。徐表然《武夷山志》载:“武夷茶原属野生,非人力所植,为一老人所发现,初献茶,死为山神,立庙祀之。”这一说法成了后人对宋诗“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的注脚。建茶有文字记载者约在南北朝时期(479~502年),南齐.永明间(484~493年…  相似文献   

8.
侯军 《农业考古》2004,(4):179-183
天下爱茶人都讲究“茶缘”二字。有缘者,一杯清茗足慰平生;无缘者,相识一世形同陌路。我与范曾先生结下茶缘是因了他的画,因而确切地讲,这是一种特殊的“茶画之缘”。因茶画而识茶而爱茶而迷茶,进而成了一介茶人,这在我实在是一件难得的幸事,也足证我与范曾先生的茶缘确实是异常的深厚。  相似文献   

9.
品茶悟道(一)茶与儒通。通在中庸。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还说:“礼之用,和为贵。”(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如果能够“致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儒家的理想境界。而在茶的理念中,“和”是一个最常见的概念。茶性柔和,茶境平和,日本茶道里千家讲究的是:“清、静、和、寂”;中国茶学大师应晚芳提出的中国茶德为:“廉、美、和、静”,都有这个“和”字。要达致“和”的境界,须经过“中”的修炼。在儒家看来,“…  相似文献   

10.
茶,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陆鸿渐。茶,弥漫于人间,融合于生活,升华为文化。它既不是饮食文化,又不是娱乐文化,而是纯正的、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它和茶人追求着一个至高无尚的理想,就是政通人和,国富民强。这是出于茶的本质。陆羽《茶经》一本正经;茶之德行,俭是本性。政通人和“政通”。就是政治清明,“人和”,就是人民团结。“政通人和”出自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正是茶文化所追求的。陆羽《茶经》,反复强调了一个“俭”字,在“一之源”中,谈茶“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五之煮”中,提出了“茶性俭…  相似文献   

11.
林蔚文 《农业考古》2002,(2):129-134
福建种茶、饮茶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 ,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光阴了。从现有的古籍文献记载看 ,唐宋时期福州的方山和闽北的武夷山即已名闻中外。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已经分别提到福州的方山之茶和建州的武夷之茶 ,称之为“其味极佳”。宋代在建州北苑建立御茶园 ,其茶列为贡品 ,于是武夷之茶名声大振于天下 ,上至宋徽宗 ,下至一些文人墨客 ,无不对其称赞有加。如苏东坡喝武夷茶后有“两腋清风起 ,我欲上蓬莱”之吟 ,范仲淹则以“溪边奇茗冠天下 ,武夷仙人自古载”的诗句赞誉武夷茶为仙品。此外 ,蔡襄的《茶录》、宋徽宗的《大…  相似文献   

12.
杭州泉话     
杭州是名茶之乡,俗话说,“好茶需好水”。这是因为茶与水的关系至深,明代许次纾《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张大复的《梅花草堂笔谈》中也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可见,水质能直接影响茶质,中国人历来很讲究泡茶用水,尤其是古代文人雅士更是对佳水孜孜以求。古人以“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也就是认为“清轻甘洁”的泉水最宜泡茶。作为“茶都”的杭州,同样名泉荟萃,宜茶之水很多。宋人耐德翁在《都城纪胜》书中说:从五代吴…  相似文献   

13.
林更生 《农业考古》2004,(2):207-208
位于福建北部山区的建瓯市,古称建州,是著名的茶业产地,现今所说的“建茶”,实际上是指产于建溪流域的茶叶,其“建茶”也并因产于建溪流域而得名。建溪横贯建瓯市,经南平市下汇闽江。宋代建州北苑所产的龙凤茶,精奢无比,被认为是中国茶的“龙头”,是中国最高制茶工艺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14.
陈耀铭 《农业考古》2003,(4):202-205
陆羽《茶经》,“一之源”:有人断句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又有人断句为:“……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中国古代茶叶全书》中又看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  相似文献   

15.
客来敬茶的文化现象寻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客来敬茶的文化现象寻觅宜宾市三江茶厂张富森宜宾市茶叶总公司颜泽文四川宜宾刘盛龙(执笔)自唐代陆羽《茶经》问世以后,“天下盖知茶矣。……其后尚茶成风。”(《新唐书·陆羽传》)“茶之风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风接千载,悄然动容,茶通万里。”(刘勰《文心...  相似文献   

16.
余悦 《农业考古》2002,(2):300-303
“酒壮英雄胆,茶引文人思。” 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与酒作伴;多少文人墨客,与茶结缘。“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此为茶诗;“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此为茶联;更有茶匾,如“陆羽遗风”;茶碑,如“龙井问茶”。以茶为题材……  相似文献   

17.
黄桂枢 《农业考古》2005,(2):333-333
普茶天下扬,思茅有奇观。北回归线穿过全市,思普区是“世界茶乡”。有幸避过第四纪之冰川袭击,有缘保存第三纪之宽叶木兰。茶树祖先化石出土于景谷盆地,距今三千五百四十万年始称冠。野生型千年大茶树,生长在镇沅千家寨哀牢山;过渡型千年大茶树,活化石活在澜沧县邦崴山;栽培型千年古茶林,万亩连片在澜沧县景迈山。三种茶树类型最为齐全,垂直演化系统在为祖国争光。实乃全球茶树发展之天然博物馆,更是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举世无双。邦崴大茶树已成国家邮票,茶树文物传遍四海受赞扬。“世界茶源”在思茅市,有物为证续谱新章。  相似文献   

18.
吴怡仁 《农业考古》2007,(5):268-270
中国之茶以“闽中茶品天下高”著世,在明末清初以前,武夷之茶,都称“‘武夷茶’而不能称‘武夷岩茶’”。武夷岩茶顾名思义是在大山岩或岩石上所生的茶,两者是有根本的区别,前者属蒸青团饼茶包括炒青绿茶;后者是专指乌龙茶类,即生产加工在武夷山的半发酵茶。闽茶以武夷产者声名为最著,昔时武夷茶充为贡品,今以武夷岩茶(乌龙茶类)品质优异,脍炙人口,声振中外。世界茶叶市场上概以武夷(Bohea)为中国茶叶代称,武夷所产之茶却有武夷茶与武夷岩茶的区别;它有两种不同含义,是不能混淆的。武夷茶始于唐,兴于宋,衰于明而盛于清,历史久远。历经宋元…  相似文献   

19.
叶舟 《农业考古》2004,(4):117-117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境内,素有“纵横入百里,有峰三十六”之称。在那层峦叠幛的山峰中,云雾飘渺不定,古木参天,曲径通幽,被誉为“青城天下幽”。在青城山上,有一条江水潺潺不绝,清澈甘甜。这里的气候、土壤,十分适宜于茶树的生长,据考证,早在唐代时已是有名的茶产区,并入贡,这就是名闻中外的“青城茶”。唐代茶圣陆羽曾在《茶经》中记有:“青城县有散茶、贡茶”。  相似文献   

20.
宋代江西是一重要的茶叶产地,“绍兴末年,东南十路六十州二百四十县,岁产茶一千五百九十余万斤”,其中“江西隆兴府、赣、吉、袁、杭、江、筠州、建昌、兴国、临江、南安军共四十五万三千一百九十七到十四两四钱”,还有属于江东的饶、信二州都盛产茶叶。《宋史》说:“江南东西路……文物颇盛,而茗荈、冶铸、金帛、杭税之利,岁给县官用度,盖半天下之入焉”。可见茶叶生产之多了。江西不仅茶叶生产多,而且名茶也多,其中以双井茶最负盛名,“其品远出日注上,遂为草茶第一”。宋代南安军产茶,以焦坑茶,又名焦坑寺茶为最有名。焦坑茶产于南康县浮石之焦坑,也是宋代名茶之一,为当时士大夫所重,但后世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