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水象甲(Lissovhopitrns oryzopnilus Kuschel)、二化螟是我市早稻前期主要害虫。稻水象甲以成虫取食叶片,幼虫藏在土中为害根部,造成早稻分蘖减少、坐苗;二化螟以一代幼虫钻蛀水稻,造成枯梢、枯心。近年来,我市早稻一代二化螟发生和危害呈上升趋势,稻水象甲发生面积逐年扩大,严重影响早稻生长和产量,据笔者多年的调查和田间试验,初步摸清了稻水象甲和二化螟在我市的发生特点、危害规律与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2.
水旱轮作防控稻水象甲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稻水象甲是我国水稻二类检疫性害虫。1988年首次入侵我国,现已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研究水旱轮作与水稻连作对稻水象甲发生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旱轮作能有效防控稻水象甲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水稻稻水象甲是20世纪末传入中国的水稻上的重要检疫害虫,在中国大部分省市先后发生.目前已传入黑龙江省,有扩散蔓延的趋势,对该省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有效做好稻水象甲的监测和防控,对保护该省的粮食生产安全,发展水稻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简要综述了稻水象甲的发生规律及危害特点,对今后如何加强稻水象甲的防控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稻水象甲传播扩散调查与实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水象甲是我国检疫性水稻害虫,目前已经传入我国25个省市自治区,控制稻水象甲扩散是稻水象甲防控的重要工作方向。宁夏是2014年发现稻水象甲入侵的最新地区。通过对新传入稻水象甲的水稻种植区进行调查分析显示,稻水象甲的远距离扩散主要是借助交通工具携带的稻谷或稻草及其制品传播。入侵区域内的扩散与稻田的灌渠及排水系统没有确定的关系,田间不均匀分布显示稻水象甲的飞翔能力不是区域内扩散的主要原因。不同水稻种植区土壤对稻水象甲有一定的影响,宁夏稻区盐碱地区域的稻田至今未发现稻水象甲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稻水象甲是一种具有毁灭性的检疫害虫,稻水象甲的存在已经严重危害到了水稻生产,通过野外观察以及室内饲养,对于稻水象甲综合防治技术以及自身所具有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稻水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稻水象甲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国际性的水稻检疫害虫,稻水象甲来自于美国,在1976年传入到了亚洲地区,在1988年于我国的唐山市唐海县第一次发现,成为了我国粮食作物领域中进行终点治理的一种检疫性害虫。当前形势下,稻水象甲已经在我国的湖南、浙江、天津、辽宁以及河北等等多省市发现,本文中,笔者就对稻水象甲生物学进行分析,研究其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6.
稻水象甲是一种具有毁灭性的检疫害虫,稻水象甲的存在已经严重危害到了水稻生产,通过野外观察以及室内饲养,对于稻水象甲综合防治技术以及自身所具有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稻水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稻水象甲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国际性的水稻检疫害虫,稻水象甲来自于美国,在1976年传入到了亚洲地区,在1988年于我国的唐山市唐海县第一次发现,成为了我国粮食作物领域中进行终点治理的一种检疫性害虫。当前形势下,稻水象甲已经在我国的湖南、浙江、天津、辽宁以及河北等等多省市发现,本文中,笔者就对稻水象甲生物学进行分析,研究其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7.
<正>稻水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又名稻水象、稻根象,主要危害水稻,还可取食麦类、红苕、玉米及禾本科、莎草科等多种杂草,是我国危害较大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为全国二类检疫性害虫,原产北美洲。1发生与危害1.1危害特点。稻水象甲的成虫和幼虫均危害水稻,成虫在幼嫩稻叶上取食叶肉,在叶片的叶缘或中间沿叶脉方向啃食叶  相似文献   

8.
正稻水象甲是一种检疫性害虫,主要危害水稻,一般可使水稻减产20~50%,严重时绝收。为了有效控制稻水象甲发生危害,下面对稻水象甲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稻水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主要为害水稻,也为害白茅、稗、芦苇、玉米等禾本科作物、杂草及其他植物。成虫啃食叶片,沿水稻叶脉啃食叶肉,一般从正面取食,被取食的叶片仅存透明的下表皮,故在叶片上形成白色长条斑。幼虫咬食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稻水象甲田间调查与检验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水象甲是我国对内、对外检疫性有害生物,是水稻生产上一种毁灭性害虫。自1991年传入辽宁省以来,目前已在全省13个市、56个县(市、区)、413个乡(镇、场),发生面积约35.5万hm2。稻水象甲成虫和幼虫均可危害水稻,成虫取食叶片,幼虫啃食根部,影响水稻光合作用和分蘖,严重时造成漂苗。一般危害可减产20%~30%,严重时可减产50%~70%,甚至绝产。对辽宁省水稻生产、稻田养殖和水稻产品出口构成严重威胁。本文着重介绍了稻水象甲的田间检验和调查方法,旨在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率,指导农民适时防治,减少施药次数和用药量,防止农药对生态环境及农…  相似文献   

10.
稻水象甲是我国水稻生产上重要的检疫性害虫,属鞘翅目象甲科。主要危害水稻,该虫传播速度快,生命力极强,防治难度大。铁岭县自1998年发生以来,虫口密度越来越大(2008年平均越冬成虫数量为96头/平方米),发生时间越来越早。疫情控制越来越难。因此做好稻水象甲防治工作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稻水象甲是危害我省水稻的一种主要害虫。近年来在我省发生面积逐步上升。危害程度有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我国新疆伊犁河谷地区稻水象甲生物学及发生规律,为科学防治稻水象甲提供依据.[方法]对察布查尔县纳达齐乡等伊犁河谷主要水稻生产区稻水象甲的系统观察、调查,研究稻水象甲越冬习性、越冬场所、取食寄主出土后的种群转移规律和生活史.[结果]稻水象甲在伊犁河谷一年发生一代,4月下旬出土,5月上中旬迁入稻田,5月底至6月初为产卵期,6月为孵化期和幼虫危害期,7月上旬为化蛹期,7月中旬为新一代成虫期.[结论]明确了伊犁河谷稻水象甲主要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为监测和防治稻水象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稻水象甲的发生与防治初探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稻水象甲是一种外来人侵的有害生物。为害湖南省水稻的新害虫。介绍了稻水象甲近年在湖南的发生动态、描述了其形态特证、生活习性、发生规律与危害特点,并初步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14.
稻水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是严重危害水稻的一种害虫,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全球100种最具威胁性的外来人侵生物之一,也是我国对内、对外重要检疫性有害生物。1988年在河北唐山首次发现,目前已蔓延到全国15个省、市,发生面积达1500万亩,经济损失3亿元。四川省虽尚未发现稻水象甲,但笔者通过亲临稻水象甲发生区陕西汉中考察,并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初步掌握了稻水象甲的监测及防控技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稻水象甲为我国二类植物检疫对象,是危害水稻生产上的一种具有毁灭性检疫害虫,该害虫繁殖速度快、危害重、损失大,成虫啃食稻叶,造成白叶,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幼虫蛀食稻根,造成水稻矮缩,影响水稻生长,受害田块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达80%,甚至绝收,是典型的较难防害虫。近年来扩展为害加重,严重影响了水稻生产,现开展"送嫁药"防治稻水象甲,客观科学评价其防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多种药剂防治稻水象甲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稻水象甲又名稻水象、稻根象和稻象甲等,属鞘翅目象虫科沼泽象亚科稻水象属。该虫主要危害水稻,是水稻上一种毁灭性害虫。该虫因适生范围广、繁殖能力强、危害时间长、越冬场所多、扩散速度快等生物学特性,防控难度很大。为了有效控制该虫害,2014年,我们做了多种药剂防治稻水象甲田间防效试验,为大田有效防治稻水象甲提供依据。一、材料与方法1.供试作物供试水稻品种为农林315。  相似文献   

17.
水稻稻水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昆虫,是严重危害水稻的植物检疫性害虫。为切实做好水稻稻水象甲的监测防控工作,在孟连县6个乡镇水稻种植区进行监测。实时掌握水稻稻水象甲发生为害实况,及时指导防控,2017年孟连县水稻稻水象甲发生呈轻偏中等程度发生,共发生9750亩,防控21500万亩次,有效控制了稻水象甲蔓延发生为害,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业生产健康稳步发展,就必须要做好稻水象甲的监测与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8.
稻水象甲为我国重大植物检疫对象,在我国有10多个省市发生分布。隆昌县自2011年5月率先在四川发现后,到2012年已在9市(州)、19个县(市、区)发生,呈快速扩散蔓延之势,稻水象甲的传入危害,对我县粮食生产安全和水稻制种基地的健康发展构成长期威胁。为了科学有效地防控稻水象甲,笔者对隆昌县稻水象甲的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等进行了两年的调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稻水象甲最初发现于美国的东部地区,而后蔓延至日本、朝鲜各个国家。在1988年第一次发现稻水象甲在河北省唐山市,其后迅速使我国许多省份成为严重灾区,2010年贵州省首次发生稻水象甲疫情。稻水象甲在水稻种植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这点被国际上认同,本文将详细对稻水象甲的特点及防治进行剖析,让各位水稻种植的朋友提前进行防治,达到将稻水象甲对水稻产量危害的损失降到最低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是我国重要的植物检疫害虫。通过对稻水象甲的疫情分布、越冬情况、虫情监测、传播途径等系统调查,明确了稻水象甲在四川省广元地区的发生危害规律,提出了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