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生态恢复是指修复破坏生态系统的活动,其本质是依据生态理论,人为的克服或者消除妨碍生态系统发展的因子,使生态系统能够迅速的恢复。森林被采伐后留的迹地,如果不进行森林的恢复,那么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进而影响当地的气候和环境。本文从采伐迹地的概念以及采伐后,不同的树种造林的生产能力,概括出同一树种连载的使得生产能力低下,以及更换树种后的造林效果,并总结出采伐迹地森林恢复树种选择对国内大面积林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选择树种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根据小兴安岭气候条件和立地类型的特点,提出了采伐火烧迹地保土防冻更新造林技术。并阐明了更新造林的树种选择、整地方式、栽培技术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造林效果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杉木采伐迹地上更新营造的人工纯林及混交林分生长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纯林树种和混交林模式的林分生长状况存在明显差异,纯林树种表现为南酸枣>马褂木>杂种马褂木>杉木>桤木>观光木>木荷;混交林模式以杜英+刺楸混交林模式的生长状况最好;在3种杉阔混交林模式中,桤木与杉木混交更有利于杉木的生长,种间关系更为协调。  相似文献   

4.
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承担着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对保障国土安全以及农牧业丰产丰收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目前,建设高质量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摆在林业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就各种迹地类型的造林特点根据生态学、造林学并结合森林经营理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广义模糊综合决策方法,B=A*R公式,建立各因素的函数式,计算彼此间的隶属程度,并经归一化计算各因素的综合决断,为杉木采伐迹地更新类型的选择,提供可比较的数量值.  相似文献   

6.
引种秃杉在杉木采伐迹地上进行2代更新造林试验,结果表明;秃杉在引种试验区的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平均达到98%以上,2项指标与杉木林相比,相应地分别高出6.65%和28.24%;在未成林阶段,秃杉年均树高、胸径分别达0.52 m和0.44 cm,比2代连栽杉木分别提高了48.57%和33.33%,其生长量比杉木有明显优势。进入中幼林阶段,14年时秃杉林分平均胸径、树高、冠幅、材积和蓄积量分别达13.75 cm、7.37 m、2.97 m、0.058 m3、71.340 m3,年均分别达到0.98 cm、0.53 m、0.21 m、0.004 1 m3、5.095 7 m3,各项生长指标分别比杉木提高了20.93%、18.49%、19.76%、56.76%、43.67%;杉木个体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林木生长的分化程度高,而秃杉个体间差异相对较小,树高、胸径的变异系数分别仅为24.19%和28.14%,其林木生长的分化程度较小,林相相对较为整齐。从适应性和变异性看,秃杉作为杉木更新树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陈良生 《农技服务》2009,26(11):107-107,115
通过试验表明,毛竹造林是加快杉木块状采伐迹地更新的有效方法。造林母竹运输距离的远近对母竹成活率和新竹数量、质量有显著影响。应就近挖取,以减少运输对母竹质量的损坏而影响造林效果。毛竹造林采取施肥措施,能有效提高新竹质量,应合理确定施肥量和施肥时间,以提高施肥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迭部林区每年采伐面积约1,700公顷,每年更新采伐迹地约1,400公顷,荒山造林约500公顷。大面积岷江冷杉林,青杄林,紫果云杉等原始森林采伐后,皆用粗皮云杉苗木更新造林。由于树种选择不当,冷杉林迹地人工云杉林保存率低且锈病严重,难以成林成材。这种采伐优良树种为建群种林分,更折不适生树种苗木或劣等树种苗木的“取优代劣”问题,在本区各林场普遍存在。迭部林区现有优良森林经营树种10余种,辅助树种10余种,珍稀造林树种5种。科学地区划森林经营造林树种,推广繁殖优良乡土树种,探索原始森林异域异居群的小区分居规律,营造团状混交林,优化后备森林资源,是发展迭部林区,保证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必需措施。  相似文献   

9.
从主伐、清理林地、整地、补植、幼林抚育等方面对黄沙坑林场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更新技术进行了总结,为石台县杉木人工林更新和科学经营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舟山群岛松材线虫病迹地更新树种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1992年开始,舟山群岛山地松林惨遭松材线虫病危害,为了尽快恢复和改善森林生态,对受害迹地进行树种更新已迫在眉睫,而更新树种的选择是首先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对更新树种的选择原则和选择对象的评价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更新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从杉木人工林科学经营和自然资源管理保护出发,根据定位研究和群落样地调查结果,分析和比较了湖南杉木中心产区会同杉木人工林不同采伐方式迹地上更新群落的组成结构和数量特征。结果表明:迹地群落中共有维管植物85科164属254种,其中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分别为53种、85种、39种和77种;皆伐和间伐后物种多样性指数高;皆伐8a后迹地群落与皆伐2a后群落相似性较小,而与间伐8a后群落相似性较大;杉木人工  相似文献   

12.
该文针对塞罕坝机械林场3.5万hm2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以林地基本土壤水肥特征为基础,从整地、造林季节、苗木质量、栽植深度及栽前苗木处理等5个方面,深入研究提高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采伐迹地苗木保存率的技术措施,优化不同立地条件下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迹地的造林更新技术。结果表明,采伐迹地进行整地有利于蓄水保墒、缓解土壤酸化和促进营养归还,造林季节最好选择春季或秋季,壮苗在高度上应大于30cm,造林时埋土深度至原土印时效果最佳,造林苗木使用ABT生根粉50mg/kg溶液药剂浸根,对造林保存率的提高具有十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3.
新疆的天山云杉林,由于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加之经营粗放,已出现采育失调局面.为了加速恢复森林,作者在阜康林区对天山云杉采伐迹地的更新问题作了10年的调查与定位研究.本文就历年研究中有成效的人工更新技术(包括迹地区划、更新要点、速生措施)作了简述.  相似文献   

14.
采用正交试验法进行更新设计,通过对试验区的10a田间观测,结果表明,天然过伐林采伐迹地人工更新较好的设计为;择伐迹地,采伐强度40%以下,冠下丛植更新红松,每穴3株,株行距3m×3m,也可营造红皮云杉,皆伐迹地,更新长白落叶松,株行距1m×3m(1m×2m)并借助天然更析保留水,黄等珍贵阔叶树,使之形成“人天混”。  相似文献   

15.
对贫瘠土地上的杉木林进行采伐,更新营造马尾松林。在幼林抚育时对伐桩上的杉木萌芽条采取全面除萌、选择性除萌、每桩留单除萌3种处理方式,分析对比造林10年后3种处理方式下马尾松幼树的树高、胸径、枝下高生长差异。结果表明,马尾松平均树高和枝下高均表现为:每桩留单除萌选择性除萌全面除萌,且差异性极显著;马尾松幼树的胸径则表现为:全面除萌选择性除萌每桩留单除萌,且差异性显著。  相似文献   

16.
基于永新县七溪岭林场杉木采伐迹地再造湿地松和湿地松采伐迹地再造杉木的森林调查,从树高、直径、蓄积量以及林木抗逆能力等方面分析再造树种的生长和适应性情况,发现杉木采伐迹地再造湿地松和湿地松采伐迹地再造杉木的效益显著,表明针叶树种可以互换再造.且能提高林地生产力和降低病虫害对林木的侵扰,对国有林场快速培育森林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马尾松的生物学特性,造林地的选择,不同整地方式,不同造林密度,不同造林方式以及根据龙泉市对马尾松造林的适应性现状,如何做好马尾松造林的推广等作了全面阐述,目的旨在为龙泉泉市今后更好的推广马尾松造林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天然林采伐迹地不炼山造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天然林林分采伐迹地采用不炼山清杂办法清理迹地进行造林生产,并与常规的炼山造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炼山造林不仅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在技术上简单实用,林业生产者容易掌握。建议在永安市内天然针阔叶混交林采伐迹地推广不炼山造林技术,并杜绝炼山造林。  相似文献   

19.
针对炼山引起的物种减少、水土流失和地力衰退等生态问题进行杉木林采伐迹地不炼山造林试验,结果表明:炼山对1~2年生林分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年后炼山林分林木生长不如不炼山林分,随着林龄增大这种趋势起来越明显;炼山破坏了土壤结构,引起了水土流失,土壤肥力比不炼山林分低;炼山引起了物种减少,物种多样性指数降低。  相似文献   

20.
针对2008年南方雨雪灾害后马尾松林地急需造林更新(非春季造林)的现状,研究了苗龄和造林时间对马尾松容器苗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苗龄的增加,马尾松成活率逐渐降低,3个月的幼苗造林当年成活率可达96.1%,而10个月的幼苗造林成活率仅为78.2%;不同的造林时间也对马尾松成活率有重要影响,7月下旬造林成活率普遍高于6月中旬和9月中旬造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