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传勇 《中国蜂业》2007,58(5):22-22
流蜜期养蜂要确保生产群全力采蜜、繁殖群大力支援蜂源、产蜜产浆任务的完成,必须要遵循:"强群取蜜,弱群繁殖"、"新王群取蜜,老王群繁殖"、"单王群取蜜,双王群繁殖"的原则。笔者根据多年  相似文献   

2.
李海燕 《中国蜂业》2002,53(6):13-13
目前 ,产生我国蜂蜜质量低劣的原因之一是生产者采用“勤取蜜”的方法生产稀薄蜂蜜 ,由此引起后续的一系列问题。为了从源头上纠正生产低质量蜂蜜 ,必须改“勤取蜜”的生产方法为养强群、取成熟蜜。众所周知 ,强群哺育力强 ,群势发展快 ,能采集早期蜜源 ,提高蜂产品质量 ;蜂群越大 ,采集量也越多。有人曾精确试验过 ,在椴树大年 ,3框蜂小群只采 7公斤蜜 ,而 12框蜂的中等强群 ,却采了 49公斤蜜 ,两者相差 7倍 ;而且蜂蜜的浓度后者比前者高。培育强群的工作要从上一年秋季培育适龄越冬蜂时抓起 ,争取做到强群越冬。所谓强群 ,因各地养蜂季节…  相似文献   

3.
在养蜂技术迅速提高的今天,有些养蜂员争相养起了双王群。其中有不少成功者,但也有的虽下了不少功夫,蜂群群势却时涨时落,不见增收。究其原因,笔者觉得有以下几点:首先,思想上和物质上没有充分准备。有些养蜂员看到人家养的双王群,已经是群势强大,产量高,再看养双王群无需上下调脾,就片面地认为比饲养单王群还要容易。事实上,饲养双王群更要管理精细,碰到棘手的事更多;另外,双王群蜂群大,蜜源期收获量虽多,而缺蜜期就得大量饲喂。据统计,饲料消耗量通常比单王群多三成左右。饲喂若跟不上,蜂王浆产量减少不说,还会盗蜂四起,全场大乱。因此,改…  相似文献   

4.
蜂蜜是天然食品之一,提高蜂蜜质量不能只靠加工,应从生产入手。提高养蜂技术水平,饲养强群才能优质高产,开创我国养蜂业的新局面。材料和方法根据蜂群生物学的特性,在繁殖季节,3~4框蜂的蜂群(注1),每单位蜜蜂培育蜂儿最多,4框以上逐渐减少。而取蜜时期,强群采的蜜多,成熟也快,12框蜂的群势比3框蜂的群势,其单位蜂蜜的产量可提高75%。这是多王繁殖强群采蜜的理论基础和成功的经验。我国南方的紫云英,北方的刺槐,都是大面积生产优质蜜的资源,由于花期早繁殖期短,养不了强群,大好蜜源只能利用一部分。采用多王繁殖强群采蜜技术,既能  相似文献   

5.
韩令宇 《中国蜂业》2004,55(5):13-14
一、要养双王群 有人说养双王群麻烦,其实只要掌握了双王群的规律并不麻烦,还有的师傅说养双王群费饲料,我却认为省饲料,因为双王群相对强大,维持群体适宜生存的环境比弱小蜂群容易,也省力.所以我认为是省饲料的.双王群培育的蜂多、子脾多,饲料消耗肯定是多了些,但不能看到双王群吃得多而就说饲养双王群不足取,我们应该看到双王群产出得更多.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利与弊,我们不能说饲养双王群是一种全优的养蜂方法,应该说到目前为止,养双王群是一种繁殖强群和保持强群的有效方法.春、夏、秋三季只要不让蜂群缺蜜断粉,双王群都能保持相对较强的群势投入生产和繁殖,饲养强群有很多好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增强了蜂群的抗病力和抗逆性.从而生产出符合出口标准的蜂蜜,这对提高我国蜂业的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饲养双王群太麻烦,管理不方便,很难实现规模化。饲养单王群只要外界条件好,管理得当,饲料充足,也能发展成20多脾的特强群。笔者用三强养蜂法管理蜂群,即强群繁殖、强群产蜜、强群越冬。开春3脾蜂以上的越冬蜂群,经过90~100天繁殖都能发展成三箱体群势,为当地椴树蜜增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一、顺应蜜蜂生物学特性,用科学的方法管理蜂群,充分发挥蜂王产卵积极性,不人为干扰限制。蜂王  相似文献   

7.
生产实践证明,同样的蜂种和群势,在同一蜜源场地放蜂,由于管理措施不同,产蜜量相差很大。怎样提高产蜜量,我们对蜂群管理的主要措施是: 一、分散繁殖,组织强群采蜜。蜂多产蜜多,但同样的蜂数,如分散平均、产蜜量就不高。平时采取分散繁殖,流蜜期合并成强群采蜜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蜂群的产蜜量。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的目的在于查明生产实践中双王群与单王群繁殖力和产蜜量谁高谁低的问题。试验结果 (一)繁殖和保持群势方面复壮阶段(春季)繁殖,双王群比单王群快,可提前十余天达到九足框以上的群势。四月十二日平均足蜂,试验组为9.75框,对照组只有7.5框。试验组比对照组多增殖蜜蜂30%,对照组直到五月四日才达到9.2框,接近试验组四月十二日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正近50年的养蜂实践,笔者深有体会,双王群具有能在短期内快速壮大的优点,并且在采集期变单王群蜂,出现蜜、粉、浆稳产高产。秦巴、绥汀地区大多养蜂人习惯养单王群,虽然在流蜜期也能收到一定的商品蜜,但远不及"双王群繁殖,单王群采集"的蜂群壮,产量高。而且单王繁  相似文献   

10.
《养蜂科技》在2002年第1期发表了《饲养双王三箱群是今后养蜂发展的方向》后,各地开展了双王群的饲养,并结合当地蜜源、气候情况创造出一套管理方法。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略作介绍: 1 饲养双王群春、秋繁殖快,群势常年稳皖南蜂友谈:自从改养双王群后,开繁时间推迟了半个多月,尽管如此,相同的群势靠双王产卵,比单王群要早加继箱7~10天。秋季更能显示出快速繁殖的优势。我们每年都在8月下旬—9月上旬囚王断子,换王治螨,虽然蜂群  相似文献   

11.
强群是提高蜂群产蜜量和养蜂经济效益的基础。由于中蜂在长期的自然条件下形成了爱分蜂的特性,一般很难维持8框以上的强群,给管理带来麻烦,影响产量和收益。作者在观察中蜂生物学特性及当地蜜源特点的基础上,于1986年进行了中蜂双王群饲养技术的试验,现将有关情况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12.
育王群又称养王群或处女王哺育群.那么哺育群的群势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呢?我选择无病而且繁殖速度较快的强群,一般应达到16框蜂以上的群势.如果单王群未能达到16框蜂,可合并蜂群组成16框哺育群.  相似文献   

13.
蜂多蜜足、王台好是提高王浆产量的有效方法。具体是: 一、强群是提高蜜浆产量的基础在大流蜜期到来前一个半月左右,开始培育适龄蜂。采用双王繁殖的方法,在大流蜜期到来时,单王群取蜜取浆;另一蜂王组成小群繁殖,为王浆生产提供幼虫。在流蜜后期,又恢复双王群。  相似文献   

14.
《中国蜂业》2014,(12):30-31
<正>早春蜂群开始繁殖时,组织上下双王群可充分利用两只蜂王在同一蜂箱内产子,比单王群繁殖快,可以使群势快速达到1012张子脾。在当年第一个油菜蜜源既可以获得高产,提前生产蜂王浆,使蜂群常年保持强群,又能繁殖好越冬蜂,为来年繁殖强群打好基础。一、继箱群上下双王的组织方法要想饲养继箱群上下双王,必须在上年多培育蜂王,要求每箱蜂有两只蜂王。早春蜜蜂开始繁殖前,与平常饲养的单王群、双王群一样,先用水剂杀螨药进行  相似文献   

15.
《养蜂科技》2005年第6期载有《双王群的魅力》一文,该文说:“《养蜂科技》在2002年第1期发表了《饲养双王三箱群是今后养蜂发展的方向》后,各地开展了双王群的饲养,并结合当地蜜源、气候情况创造出一套管理方法。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现谈些看法:1、饲养双王群春、秋繁殖快,群势常年稳皖南蜂友谈:自从改养双王群后,开繁时间推迟了半了多月,尽管如些,相同的群势靠双王产卵,比单王群要早加继箱7~10天。秋季更能显示出快速繁殖的优势。我们每年都在8月中旬~9月上旬囚王断子,换王治螨,虽然蜂群繁殖耽搁了一个时期,但当新王产卵约20天,两只王…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生长着大面积早期开花泌蜜的植物(如紫云英、刺槐等),所产蜂蜜品质好,颇受国内外市场欢迎。但由于花期早,蜂群不强,不能生产大量的蜂蜜和蜂王浆。为求提高早期蜜源产蜜量和质量,根据蜜蜂生物学的特性和中国的具体情况,采用联合繁殖养大群取成熟蜜的方法,既能提高蜂蜜质量,又能增加产蜜量。在中国的南方和北方试验的结果:试验群比对照群的产蜜量提高25~38%,蜂蜜浓度提高1~1.5波美度,达到原蜜出口的要求,蜂王浆可提前10天生产,增产60~90%,特别是在灾害年大群的优势更加明显,产蜜量可提高94%。  相似文献   

17.
喀意×意杂交的蜂王个体大,腹部呈黄色,有较宽的黑环,行动稳重,产卵率高。早春比意蜂繁殖快,又能维持大群,产浆量、产蜜量比意蜂高。去年八月在内蒙通辽地区采葵花蜜源时,原意群5—6天蜜成熟;而喀×意和喀意×意群仅4—5天蜜就成熟而且贮蜜量、成熟度都高。平均每群取蜜120斤,比意蜂群高30%左右。但喀×意杂交群产浆量低。本地有两户饲养退化、混杂的蜜蜂,平均每群仅取蜜20—30斤。要想蜂产品获高产,必须进行蜜蜂换  相似文献   

18.
先进的养蜂家对蜂群管理所掌握的原则是:“1.采蜜期前,奖励保温,充分发展群势。2.采蜜期中,补充蛹脾,延续群势。3.采蜜后期,强弱调配,恢复群势。”这样才能获得蜂、蜜、蜡三高产。过去有人认为繁殖与取蜜有矛盾,他们的论调是“繁殖快了不能多采蜜,取蜜多了。又会影响繁殖”但是却不知道“蜂即是蜜,蜜即是蜂”经验证明只要掌握“早取蜜,勤取蜜”适时取蜜的原则,抓季节,抢蜜源,追花夺蜜的精神,可以促进繁殖。而繁殖快了,  相似文献   

19.
周道义 《蜜蜂杂志》2015,35(5):13-16
<正>1论流蜜期巢箱6张脾高产我学养蜂时饲养双王群巢箱放8张脾,无论在油菜花期还是荆条流蜜期,总喜欢满巢箱8张子脾毫无间隙,结果是摇蜜总赶不上巢箱控制在6张子脾保留空间的产量高。通过学习蜂业杂志上报道的高产典型,逐步认识到养蜂要注重策略,科学养蜂提高养蜂效益才是养强群的根本所在。下面谈谈笔者的体会,与蜂友们共同讨论。1.1盛花期繁蜂少取蜜,流蜜抓子一场空目前蜂场采用"十框标准箱"的较多,也有蜂场采用内围宽度为40.5 cm型的蜂箱,饲养双王箱强群4 kg(16框)蜂量,在1个繁殖周期(21 d)双王箱内拥  相似文献   

20.
杭州市肖山县靖江镇东村养蜂专业户洪德兴,男,36岁,与爱人陆秋凤、一名学徒,1986年早春饲养蜜蜂90群,核定平均每群蜂量0.75公斤。早春曾运蜂去江西繁殖,而后均在肖山县内放蜂。全年共产王浆184公斤,平均群产浆2.04公斤,浆框的一次单产最高达65克,一般42—53克;产蜜3600公斤,平均群产蜜40公斤;造牌520张,平均每群造脾5.8张,繁殖蜂36群,增加40%。1987年早春核定蜂量,平均每群1.5公斤,蜂量提高一倍。198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