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棉红铃虫是一种危害棉花世界性大害虫。黄河流域棉区五十年代普遍发生严重,进入六十年代,经过冷藏处理和田间防治,已基本不再发生为害。到七十年代末期,红铃虫开始少量发生。棉农在摘、存、卖、轧、入库等过程中,扩大了红铃虫越冬场所,越冬虫量大,造成棉田发生逐年加重。由1980年开始回升很快,1981年衡水调查红铃虫害铃率达64.5%,1982年每公斤内有虫25—37头。1986年我所对衡水地区红铃虫发生情况进行全面摸底。结果表明全区均有发生,上升势头较大。虫量最大的饶阳县五公大队一组高斯性诱盆三个世代诱  相似文献   

2.
稻纵卷叶螟在我县原属间歇性发生,局部稻区为害较重,自七十年代以来,早晚稻均有发生,为害程度逐年上升,造成的损失已接近甚至超过水稻螟虫,成为常发性的主要害虫之一。为进一步了解其发生规律,现将我县10年来发生情况及其原因分析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岑溪县推广种植杂交水稻自1975年开始,至1989年的15年间,双造杂交稻种植面积在12—16万亩的年份有1977—1981年,3—10万亩以下的有1982—1985年,20—31万亩的有1987—1989年(表1).而我县的稻瘟病、稻纹枯病和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与其相关密切.本文将依次评述此三种病害在杂交稻上的发生为害情况及其控制策略,供商榷.一、稻瘟病  相似文献   

4.
在50年代里,棉花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曾在河南棉区造成严重为害,后种群一度下降,80年代以来,籽棉和棉籽分散贮藏,植棉方式变革,后期防治失控等原因(高宗仁等,1991),红铃虫再度猖獗(戴小枫等,1991)。作者于1984-1990年调  相似文献   

5.
本文系根据1950—1962年的部分研究结果。从红铃虫各期虫态发育与温湿度关系、食料对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幼虫滞育的一些有关生态特性,来探讨它的发生规律。根据分析:西北无虫区的原因,主要是受冬季低温强度大,夏季温差大,湿度低的限制,红铃虫既不能越冬,又不能繁殖;已感染的地区,根据红铃虫的有效繁殖日数,可以划分为四个世代类型:即二代区、二三代区、三四代区和多代区。关于红铃虫数量变动原因,与发生基数、气候条件和繁殖期的食料条件关系最为明显。与此同时,也指出了不同地区控制红铃虫种羣数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是以作物群体为中心形成的,害虫的综合防治问题应与作物生产紧密结合。了解棉花生长和发育是设计与执行棉虫综合防治不可忽视的部分。棉红铃虫的防治措施不仅要根据蛾量,而且更重要的应考虑棉株发育时期。如果红铃虫蛾量达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报道1977~1980年棉花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田间种群消长及杀虫剂对其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红铃虫成虫数及卵量在上海郊区除1977年外,基本表现为逐代递增的第三代多发型;1977~1980年蛾量与卵量发生不一致,这与成虫产卵期的气侯因子有关。红铃虫第二、三两代的卵量和棉铃被害关系密切。第二、三两代产卵盛期这一批的卵孵化后为害棉铃的程度,在8月上中旬和10月中旬前后吐絮花中的单铃幼虫数中得到反映。由于每年红铃虫发生量不同,杀虫剂对其影响也有差异。在发生轻的年份7~9月用药2~4次其单铃幼虫数与对照比较,其差异不显著。但中等发生年与大发生年,在第二代、第三代成虫产卵高峰前各用药一次可以减少虫50%以上。这表明可以减少田间用药次数。作者另对红铃虫第一代是否要进行防治,第二、三代的防治指标以及早期用药对棉田天敌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山东省泰安市核桃园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其化学防治的用药流程,于2017—2018年采用田间调查法进行主要病虫害的调查,于2019年采用常规喷雾法对不同防治对象进行化学防治,研究不同用药时间及用药次数下3种农药对核桃的保果效果及对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效果,确定用药流程。结果表明,2017年泰安市核桃园主要病虫害以核桃细菌性黑斑病、核桃炭疽病和核桃举肢蛾Atrijuglans aristata为主,造成的病虫果率达83.25%。5月中旬至6月下旬,以核桃细菌性黑斑病和核桃举肢蛾单独发生为主;7月上旬至8月上旬,以核桃细菌性黑斑病和核桃炭疽病单独发生为主;8月中旬至下旬,以核桃炭疽病单独发生和核桃炭疽病+核桃细菌性黑斑病共同发生为主。2018年3种病虫害造成核桃的总体落果率为79.84%,共出现2次落果高峰,即在6月下旬以核桃举肢蛾造成的落果和在8月下旬以核桃炭疽病单独发生和核桃炭疽病+核桃细菌性黑斑病共同发生造成的落果。针对以上3种主要病虫害,在核桃生长期应至少喷药6次,其总体的保果效果和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6.58%和93.70%,分别显著高于喷药4次的83.72%和70.56%,与喷药8次处理差异不显著。在实际生产中,建议对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自5月上旬至8月上旬,每15~20 d用药1次,至少用药6次;对核桃炭疽病自6月下旬至8月上旬,每15~20 d用药1次,至少用药4次;对核桃举肢蛾在5月下旬和7月下旬各用药1次。  相似文献   

9.
10.
安义县历年三化螟发生特点与防治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化螟的发生数量近年来在我县呈上升趋势 ,尤其水稻混栽区、双季稻地区发生数量大 ,为害严重。一些地方虽然花了大量劳力、农药 ,却收效不大 ,产量损失严重。其主要原因是对三化螟发生为害特点认识不足 ,有效防治技术尚未完全掌握 ,本文仅就我县三化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意见谈一点初浅看法。1 三经螟历年发生特点及影响因 素分析1 .1 三化螟历年发生特点三化螟在我县常年发生四代 ,通常年份一、三代为害造成枯心 ,四代造成白穗 ,根据历年资料分析 ,我县三化螟发生为害较严重的年份有1 959年、1 963年、1 964年。到 1 965年 ,第四代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11.
1975~1980年在肖山县棉区应用高斯(Gossyplure)性诱剂预测棉红铃虫的发生,并用常规测报方法作比较。第一代红铃虫80%发蛾日,室内蛾峰比高斯诱蛾峰早3~10天,平均6.8天。与棉田百株棉卵高峰比较,室内蛾峰与卵峰相差8~17天,平均13.7天;高斯诱蛾与卵峰相差1~13天,平均6.8天。高斯诱蛾预测更为可靠。第二代查虫花预测50%蛾峰与高斯诱蛾峰相差2~6天,平均4.2天。虫花预测蛾峰与卵峰相差1~6天,平均2天;高斯诱蛾峰与卵峰相差3~7天,平均4.5天。两种预测方法均为可靠。第三代以二代至三代的30天期距预测与高斯诱蛾峰相差1~15天,平均7.3天。期距预测与卵峰相差2~16天,平均6.6天;高斯诱蛾峰与卵峰相差2~8天,平均4.7天。高斯诱蛾要比期距预测更为可靠。六年的二代蛾量(7/21~8/20)与青铃被害率的相关系数为r_(0.1)=0.729<0.75水平;降雨量(7/21~8/15)与青铃被害率的相关系数r_(0.05)=0.811<1-0.8561,达显著水平。根据以上关系,得到二元回归预测式为:Y=46.843+0.0176X_1—0.1235X_2。 x_1为二代蛾量,x_2为降雨量,y为青铃被害率。当y>50为重发年,y<35%为轻发年,y在35%~50%之间为中发年,求得各年的危害率理论值与实测值基本符合。应用高斯性诱剂诱蛾,越冬代单盆累计蛾量达300头时,棉仓和棉秸堆第一次喷药,此后每七天一次,直至一代蛾羽化末期;第二代150、400、700头;第三代100、250、400头,分别施药,可以提高防效,节约农药。  相似文献   

12.
<正>豌豆彩潜蝇[Chromatomyia horticola(Goureau)]又称豌豆植潜蝇、豌豆潜叶蝇,属潜蝇科。主要寄主有大蒜、洋葱、豌豆、菜豆、豇豆、甘蓝、花椰菜、白菜、油菜、萝卜、莴苣、番茄、茄子等超过  相似文献   

13.
稻瘿蚊自1996年传入吉安市以后由南向北不断扩展,2002年发生严重,主要原因:一是冬季气温偏高,早春气温回升快,二是夏秋多雨,降雨期和幼虫发生期相吻合。  相似文献   

14.
红铃虫卵田间分布的研究曾有报导,但是作者提出的理论抽样数和均数之间的关系。与我们的实践有很大距离。为此,我们在1981—1983年进行了调查研究。一、材料的获得八一年二、三代红铃虫发生期间,根据病虫测报的传统办法,成片连续调查,每个单株随机抽查一个成铃上的卵量,先后调查了七块田,计9309个单株,平均单铃卵量0.16—0.67  相似文献   

15.
50年代后期以前,棉花红铃虫 Pectinophora gossypiella Saunders 曾在河南棉区猖獗发生,此后,一度下降为次要害虫,然而,80年代以来,红铃虫在河南棉区再度猖獗,重新成为威胁河南棉花生产的重要害虫。1984年以来,我们经过调查、分析,认为棉红铃虫再度猖獗主要受下列诸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达州地区历年水稻稻飞虱发生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达县近20年来水稻稻飞虱发生为害情况连续监测结果的分析研究,基本摸清了本地区稻飞虱的发生演变规律.明确了白背飞虱是本地区水稻致害成灾的主要虫种,7月上、中旬的四(2)代和7月下旬至8月上旬初的五(3)代是本区一季中稻上的主要为害世代,并对本地区稻飞虱发生为害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为本地区稻飞虱的监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江西临川二化螟历年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年来通过我区二化螟发生数量。危害程度分析。得出结论如下:二化螟发生发展规律是呈波浪式向前发展,二化螟的发生期有提前趋势;灯下二化螟成虫量与发生程度有着非常密切关系。根据上述结论预计二化螟在今后几年有走高的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8.
张月季 《植物保护》2005,31(1):74-76
喜树角斑病由病原真菌拟尾孢菌(Pseudocercospora camptothecae LiuetGuo)寄生引起,被害喜树叶片形成褐色的角斑,严重时大量叶片枯黄脱落,导致树枝衰退,植株枯死。此病的发生与高温及雨水有密切关系。病菌从叶背侵入引起叶片正面角斑症状。病菌主要在病叶组织上越冬。在马铃薯蔗糖培养基上形成淡黄白色至灰绿色、最后呈黑色的菌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及厚垣孢子。病菌接种侵染的潜育期为4d。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2011-2019年广东省玉米种植情况和病虫害发生面积、防治面积等数据,总结了广东省近9年玉米病虫发生危害特点及趋势,阐述了种植结构调整、种植制度、抗性品种、防治技术对玉米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2008年黄冈市油菜菌核病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我市油菜菌核病发生面积15.68万hm^2,实际发生程度为5级。据统计全市油菜菌核病药剂防治一次面积9.71万hm^2,占56.65%,防两次面积2.01万hm^2,占11.74%,采取农业措施清沟排渍面积占83%,摘老黄叶面积占37%,累计综防面积32.29万hm^2(次)。5月上、中旬武穴市、蕲春县、浠水县、团风县、黄冈市、麻城市对205块油菜田定点调查,油菜菌核病平均茎病率18.5%~53%,病指7.3~32.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