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6~2007年采用种子萌发法,对香格里拉亚高山不同退化森林群落的土壤种子密度、丰富度,物种组成及地上植被组成开展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亚高山土壤种子库中共有42个种子植物,种子密度为471~891粒/m2;(2)退化林地种子库中的物种密度依次为重度退化>极度退化>中度退化>轻度退化>未退化,物种丰富度依次为轻度退化>未退化>极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3)多年生草本植物在5类群落中均占绝对优势,只在未退化林地中发现木本植物;(4)土壤种子库及地上植被在物种组成上具有较小的Jaccard相似系数;(5)11月份物种数量及种子密度比4月份及7月份高;(6)0~5 cm表土种子库中具有较高的物种数量及种子密度;(7)种子扩散、地上植物的无性繁殖及人工造林是恢复香格里拉亚高山退化植被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森林类型与水土流失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坡地设置径流场、雨量点进行定位实测方法,分析降雨量与林草地表土流失、森林类型与地表径流及土层孔隙性关系,阐明森林和灌草地均有很好的减少表土侵蚀的功能.多层次的植被覆盖和保持良好的地面枯落物层的森林地,只有4.3%以下的降雨量形成地表径流,比单层乔木结构纯林减少以上.多年实测资料表明,减少林地表土侵蚀功能最好的森林类型为乔、灌、草或乔、草加枯落物层结构,其植被垂直投影盖度接近1,各层累加总盖度>1.4.灌草结构坡地也有较好的防止表土侵蚀功能.郁闭度过大单层乔木纯林,地表裸露时功能最差.要减少林草地表土流失,坡地在雨季必须有良好地面覆盖.  相似文献   

3.
研究桂西北喀斯特山区4种森林植被类型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养分特征,与国内喀斯特土壤有机碳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为该区域天然林管护、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提供参考。4种森林植被类型表土SOC含量表现为:常绿阔叶林(151.31 g/kg)常绿落叶阔叶林(145.33 g/kg)针阔叶混交林(90.61g/kg)灌草丛(86.92 g/kg);其中,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与针阔叶混交林表层SOC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而与灌草丛之间差异显著(P0.05)。土壤SOC含量与速效N、速效K和全N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土壤氮素积累与土壤有机碳的输入关系密切。表土SOC含量明显高于该研究区域内耕地(19.36g/kg)、退耕还草(15.31 g/kg)和退耕还林地(18.89 g/kg)以及受干扰林地(46.14 g/kg)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也高于贵州开阳和贵州关岭等地区森林植被类型,与云南曲靖不同森林群落土壤SOC含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在流动沙丘区植被恢复中,多年生植物有性繁殖的作用被低估。本研究旨在阐明多年生植物芦苇的有性繁殖在流动沙丘植被恢复中具有重要作用。监测2个流动沙丘与丘间低地过渡带的芦苇幼苗的出土和定居;同时还监测土壤水分和芦苇的土壤种子库。研究表明:在多数幼苗出土时,土壤水分和出苗率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5);幼苗的定居和出苗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生长季末期54.1%的幼苗都定居下来。这些结论显示:1)在雨季来临之前,种子传播;2)一旦接触潮湿的土壤表层,种子就能萌发,其萌发和出土依赖于良好的土壤水分。在过渡带的裸沙区,多年生植物的有性繁殖开始一个新的植被演替过程,在流动沙丘的植被恢复中起到重要作用;过渡带导致良好土壤水分的风蚀作用有利于多年生植物的种子萌发、出苗和定居。  相似文献   

5.
一、概况:路南彝族自治县隶属昆明市,位于滇东高原的腹心部分,地形起伏平缓,80%的地区海拔在1660-2150M之间,丘陵连绵.全县面积1725平方公里.气候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由于雨季降水集中,在森林植被较少地带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因此,发展林业,搞好人工造林更新和森林管护工作,恢复提高森林植被,对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极为重  相似文献   

6.
森林植被和降水量是区域生态环境中的两个重要地理要素,森林植被覆盖率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降水量。以广西金城江区、贵州七星关区、湖南零陵区3个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遥感技术基于地理空间数据云Landsat4-5TM、Landsat8 OLI_TIRS卫星数字资料,提取3区1988-2017年的森林覆盖率,并从中国气象数据网获取相应年份的年降水量、雨季降水量等数据,使用SPSS 17.0进行了森林植被覆盖率与降水量的相关性分析与线性回归分析,并对3个区域的年降水量、雨季降水量、森林植被覆盖率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1988-2017年间的森林植被覆盖率与降水量具有线性相关趋势;不同地形条件下,森林植被覆盖率对降水量作用强度不同;不同大气环境下,森林植被覆盖率对降水量作用强度不同;森林植被覆盖率增加,区域气候趋于稳定。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态恢复及自然灾害的防治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森林火灾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十分严重,植被恢复是灾后重建的重要部分,森林火灾后植被恢复重建对保护城区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对隆阳区"呢喃山"森林火灾后植被恢复重建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隆阳区"呢喃山"火灾后植被恢复的技术措施。以期促进隆阳区的生态与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8.
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任务是边坡稳定性治理和植被恢复.常绿阔叶林是浙江原生的地带性植被,浙江矿山边坡植被恢复的目标宜为常绿阔叶林,但受边坡特殊条件和物种生长对策的限制,阶段性的目标宜创造原生植被自然更新的良好条件,逼近周边植被类型并成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越大,森林化程度越高,群落的稳定性就更好.要把握最终和阶段两个目标,如果阶段目标明确,最终目标模糊,就很难把握恢复的效果.建议营造以美丽胡枝子等乡土树种为优势的边坡森林化阶段性植被,采用种子喷播、容器苗建植等多种营造方法.  相似文献   

9.
扬州市丘陵岗地植被恢复选择树种时必须考虑乡土树种、经济林树种和园林景观植物,提出了意杨(populus Canadensis)等9个备选树种为扬州市丘陵岗地森林植被恢复的主要树种.  相似文献   

10.
香格里拉县藏族神山与非神山植被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香格里拉县域内典型的藏族聚居村落--尼西乡汤堆村中村为调查研究区域,在神山和非神山中选取高山松群落进行植被样方调查和比较研究,以探讨藏族神山对当地森林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神山土壤质地明显比非神山差,而神山的森林群落总物种数(47:36)、物种Simpson多样性指数(0.585:0.533)、Shanon-Wiener指数(0.477 5:0.448 2)及Pielou均匀度指数(0.354 4:0.327)均比非神山更高;在森林群落结构对比中,神山中森林群落结构也比非神山更为合理.神山更有利于森林植被的恢复,对森林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宫胁造林法恢复和重建辽宁森林植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简要介绍了国际著名植被生态学家、日本横滨国立大学教授宫胁昭创造和倡导的造林法———环境保护林重建法(即生态造林法,简称宫胁造林法)。该方法的创新和重要之处就是将植被生态学理论应用于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并取得成功,依据潜在自然植被和演替理论,提倡和强调用乡土树种重建乡土森林植被,目的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当地的森林生态系统。辽宁省的森林覆盖率较低、森林恢复和造林难度大,宫胁的生态造林法对辽宁森林植被恢复和重建将会很有借鉴和帮助的。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小流域森林植被变化对径流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植被的变化可以调节森林水文过程。本文以广元市碗厂沟的5个小流域为研究对象,根据实测水位资料,分析了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流域径流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森林植被的不断恢复,(1)流域降水转化为径流的数量(即径流系数)降低;(2)在相同的雨量级与相似的雨强情况洪峰得到削弱,洪峰时间延长;(3)在相似的降雨历时的条件下洪水过程线历时增长。  相似文献   

13.
霸王岭长臂猿栖息地植被恢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升华  杨世彬 《热带林业》2006,34(4):10-12,7
通过对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植被现状、猿食植物种类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以东干线公路“生态走廊”的建设和低地森林(主要包括次生林、灌草丛和松林)植被恢复改造等为主要方式来促进森林植被的恢复,并初步拟定167种用于“生态走廊”和12种用于低地森林植被恢复的乡土树种。预期森林植被恢复后可为长臂猿生活区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森林环境,以期实现长臂猿栖息环境及其周边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初步恢复和形成可以向顶级群落发展的热带雨林群落,为实现保护区总体目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湘中丘陵区不同恢复阶段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亚热带植被恢复过程中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在各层次(植被层、枯落物层、土壤层)分配格局的变化,为揭示植被恢复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影响机制和分阶段实施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湘中丘陵区选取地域毗邻、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的檵木+南烛+杜鹃灌草丛(LVR)、檵木+杉木+白栎灌木林(LCQ)、马尾松+柯+檵木针阔混交林(PLL)、柯+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LAG)作为一个恢复序列,设置固定样地,采用收获法建立部分主要树种相对生长方程和引用部分主要树种通用生长方程估算生物量,采集0~10、10~20、20~30和30~4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植物、土壤碳含量,估算生态系统各层次的碳储量。【结果】植被层各组分碳含量随植被恢复而变化,同一恢复阶段各组分碳含量基本上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碳含量以PLL最高,其次为LAG,LCQ最低;同一土层碳含量随植被恢复而增加;从LVR到LAG,植被层、枯落物层、0~40 cm土壤层和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增加了70. 80、1. 17、67. 05和139. 02 t C·hm~(-2);植被层、生态系统碳储量各阶段间的增长速率均呈先快后慢的特征,而土壤层呈快—慢—快的特征;不同恢复阶段生态系统碳储量具有一致的垂直分配格局:0~40 cm土壤层植被层枯落物层;随植被恢复,植被层碳储量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贡献率呈增加趋势,而土壤层碳储量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枯落物层变化不大;生态系统、植被层、土壤层碳储量与植物多样性指数(除植被层外)、植被层生物量、土壤碳含量显著(P0. 05)或极显著(P0. 01)正相关。【结论】随着植被恢复,植物多样性、植被层生物量、土壤碳含量、植被层碳储量、土壤层碳储量和生态系统碳储量均增加,但各阶段的增长速率不同。为了提高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在植被恢复早、中期阶段,可合理经营促进植被恢复,通过提高植物多样性、植被层生物量、土壤碳含量来提高植被层和土壤层的碳储量;在植被恢复后期阶段,要通过保护好植被来保证土壤碳含量持续增高。  相似文献   

15.
<正> 为了加快土地利用的周期,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采伐迹地更新造林应以速度快、质量高为标准,力求快速恢复森林植被,并能丰产。在长白山林区采用乡土树种大青杨(Populus ussuriensis)和香杨(P.koreana)进行采伐迹地(特别是皆伐迹地)更新造林,不仅成本低、林木易成活、生长快、森林植被恢复快,而且可以改变多年来以落叶松为主要更新树种的格局,对迅速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显著的效益。1975年,我们在吉林省黄泥河林业局上马  相似文献   

16.
夏季森林火灾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夏季森林火灾的特点,确立了以下几个重点研究领域:(1)定量研究夏季森林火灾对树木、林下植被以及人体的为害机制;(2)降低夏季森林火灾对树木生长和植物多样性负效应,以及对树木直接伤害的预防措施;(3)探索烧伤木的自然恢复机制和人工辅助恢复的技术手段;(4)建立典型森林可燃物烟气有害成分警示系统,建立扑救中防、避烟预案等.同时提出了实地调查、室内外模拟、时空替代法等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川西亚高山森林不同恢复阶段生长季蒸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定量揭示我国川西亚高山地区不同恢复阶段森林的蒸腾耗水特征,为当地森林恢复树种选择、水源涵养功能提升与低效林改造等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择川西亚高山地区植被恢复系列中无论是林龄、类型还是面积都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岷江冷杉老龄原始林、红桦次生林和粗枝云杉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热扩散技术监测生长季树木蒸腾量;利用林分边材面积进行尺度上推,估算林分冠层蒸腾耗水量。基于机器学习技术(随机森林回归算法)估算整个生长季(5—10月)的林分冠层蒸腾耗水量。【结果】各森林类型平均日冠层蒸腾量表现为粗枝云杉林红桦林岷江冷杉林;在整个生长季观测到的粗枝云杉林、红桦林和岷江冷杉林日最大冠层蒸腾量分别为3. 17、2. 08和1. 69 mm;基于多气象因素,随机森林回归算法可有效估算森林蒸腾耗水量;整个生长季的林分冠层蒸腾总量估算结果表现为粗枝云杉林(314. 1 mm)红桦林(199. 3 mm)岷江冷杉林(125. 5 mm)。【结论】处在演替早期的红桦次生林冠层蒸腾耗水量明显高于处于演替晚期的岷江冷杉原始林;人工林蒸腾耗水量明显高于天然林(岷江冷杉原始林和红桦次生林),因此可将森林蒸腾耗水特征作为研究区森林恢复度的评价指标。该区大量营造的粗枝云杉人工林已步入中龄林阶段,高蒸腾特征可能会对流域产水量构成压力,建议进行抚育性结构调整。通过综合分析多项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一个"森林水分利用生态演替"假说:伴随着亚高山森林植被自然恢复进程(正向演替),林地蒸腾耗水量趋于减少,地带性演替顶级群落亚高山暗针叶林具有最低蒸腾耗水特征。这个假说可作为川西亚高山区区域水文平衡维持和植被结构调整的参照体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川西南山地安宁河流域干热河谷和干性森林的水分收支状况。结果表明:(1)干热河谷和干性森林的年降水量分别为1 067.95 mm和1 371.73 mm,年降水量的90%以上集中在6月~10月的雨季和夏秋季节;(2)干热河谷和干性森林年蒸发量为1 280 mm和1 089.75 mm,春夏蒸发占年蒸发量的65%和66%,旱季蒸发占年蒸发量的58%和61%,4月~6月是蒸发旺季,其次是7月~8月;(3)干热河谷和干性森林年水分盈余量分别为43.6 mm和481.95 mm,均存在季节性水分匮缺期,7月~10月、夏秋季节和雨季均是水分盈余期,其余为水分匮缺期;(4)干热河谷和干性森林年干燥度分别为1.205和0.8,表明该地区分别为半湿润和湿润性气候,还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7月~10月、雨季和夏秋季节气候湿润,其余时期为半湿润或干旱气候;(5)干性森林在年降水量和水分盈余量上高于干热河谷,在年可能蒸发量和干燥度上明显低于干热河谷,这种差异还体现在水分参数的月分配、四季分配、旱雨季分配上;(6)干热河谷湿润程度差于干性森林,干热河谷植被和干性森林对各自水分收支状况具有良好的适应性;(7)封山育林需要注意旱季防火,人工促进还需要考虑土壤水分平衡规律和适地适树,进行"适度"造林。  相似文献   

19.
森林植被恢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论述了森林退化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森林植被恢复的概念与基本策略,国内外森林植被恢复研究现状与问题,以及森林植被恢复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喀斯特断陷盆地小流域中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即桉树(Eucalyptus maideni)林、冲天柏(Cupressus duclouxiana)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以及天然次生灌丛、高盖度车桑子(Dodonaea viscosa)灌丛和低盖度车桑子灌丛为研究对象,探究断陷盆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水分时空变异规律,为该地区植被生态恢复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和土壤水分传感器同步监测2016年5月—2017年4月期间小流域降雨量与各林地土壤水分,采用变异系数与克里金插值分析方法,对6种植被恢复模式林地的土壤水分时空异质性以及持续干旱条件下土壤水分衰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同一植被类型不同土层雨季和旱季土壤体积含水量垂直变化趋势相同,且雨季土壤水分含量显著高于旱季(P0.05),均为中等变异(Cv:12.88%28.66%)。(2)同一乔木林雨季和旱季的土壤活跃层与次活跃层垂直分布不同,但同一灌丛雨季和旱季分布相同。(3)6种植被恢复模式土壤体积含水量均在降雨量较充足的8—9月达到最大值,其变化范围介于26.25%44.08%之间,在降雨量明显不足的3—4月达到最小值,土壤体积含水量介于9.48%17.47%之间。(4)3种乔木林0 30 cm土层、3种灌丛0 10 cm土层充分降雨后约10 d土壤水分恢复为降雨前1 d水平,低盖度和高盖度车桑子灌丛10 30 cm土层土壤水分降雨后15 d恢复为降雨前1 d水平,并且接近植物萎蔫系数。[结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间雨季、旱季和月均土壤体积含水量均表现为桉树林天然次生灌丛冲天柏林马尾松林高盖度车桑子灌丛低盖度车桑子灌丛。喀斯特断陷盆地季节性干旱和临时性干旱问题严峻,乔木林和灌丛经充足降雨,达到田间持水量后,在连续放晴天气下林地土壤水分可供植物10 15 d的消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