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调查草地贪夜蛾入侵深圳对玉米植株造成为害情况,为深圳及广东入侵害虫预报预警及防控奠定基础。[方法]在深圳市坪山区、龙岗区、光明区、宝安区和大鹏新区玉米种植地,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调查10株,记录玉米生育期、调查面积、玉米受害株数、卵块或幼虫数量、幼虫龄期、玉米受害部位,统计草地贪夜蛾虫口密度和玉米受害株率。[结果]坪山区、光明区、宝安区和大鹏新区玉米种植地已发现草地贪夜蛾,在该虫发生区域中,玉米平均受害株率为23.2%、平均百株虫量为32.0头/百株;草地贪夜蛾可为害玉米心叶、雄穗和雌穗,且为害玉米的部位随着玉米生育期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幼虫从苗期玉米心叶开始为害,雄穗抽出后为害雄穗,雌穗抽丝后又为害雌穗。[结论]草地贪夜蛾已入侵深圳并取食为害玉米植株,应采取应急措施进行防控并加强对该虫在全市发生的动态监测,避免该虫进一步扩散。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在广西玉米主要种植区的种群动态及发生为害规律,为草地贪夜蛾周年繁殖区和其他玉米主产区草地贪夜蛾的预测预报和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0年在广西崇左市、南宁市和河池市选择7个固定调查监测点,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在玉米生长期每隔7 d调查草地贪夜蛾幼虫数量及对玉米植株的为害特征,计算植株受害率和百株虫量;在7个调查监测点各放置2组桶型诱捕器和诱芯,每隔7 d调查记录1次诱虫情况,统计成虫数量。【结果】各调查点草地贪夜蛾幼虫发生量春秋季各有1次高峰,春秋季百株虫量最高值分别为35.00头和64.67头,秋季虫量明显高于春季。幼虫发生动态呈区域性差异,崇左市扶绥县、南宁市江南区和武鸣区幼虫发生期较短且集中,3个点春季百株虫量和峰值均较高。玉米各生育期均受幼虫为害,苗期以低龄幼虫为主,开花期和成熟期以5~6龄幼虫为主,其他生育期可见各龄期幼虫,世代重叠明显。各调查点春季草地贪夜蛾成虫数量总体上呈抛物线增加趋势,春季每诱虫桶最高虫量为25.33头;秋季虫量呈波浪状,约21 d出现一次峰值,每诱虫桶最高虫量为34.67头;秋季成虫数量总体上高于春季。【结论】草地贪夜蛾在广西全年均可发生,年发生代数在7代及以上,秋季虫量明显高于春季,发生程度随温度升高而加重。幼虫发生期和虫量存在区域差异,幼虫可为害各生育期玉米。草地贪夜蛾严重为害玉米生长,应进一步加强监测预报,根据区域气候和玉米长势,强化低龄幼虫和成虫高峰期的防控力度,以降低草地贪夜蛾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草地贪夜蛾在贵州省黔西南州的发生和越冬情况,以及越冬幼虫对不同温度环境的适应性,为贵州省草地贪夜蛾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贵州省黔西南州年均温较高的望谟县、兴仁市、兴义市、安龙县、册亨县和贞丰县为目标调查点,采用灯诱、性诱、田间调查等方法于2019年冬季和2020年春季调查草地贪夜蛾的越冬寄主及越冬虫态,统计虫源数量和百株虫量。将冬季采自望谟县的草地贪夜蛾幼虫以玉米叶分别饲养于室内、室外和人工气候箱,观察草地贪夜蛾冬季幼虫在3种环境条件下的存活率和化蛹率。【结果】性诱捕器和高空测报灯分别于2020年1月13日和2020年3月18日首次在望谟县诱集到成虫,之后在兴义市、兴仁市和安龙县也有发现,虫情测报灯未诱集到草地贪夜蛾。田间调查2019年冬季仅在望谟县桑郎镇发现草地贪夜蛾幼虫,虫龄以3~6龄为主,寄主为散落的再生玉米苗,首次调查百株虫量为34.67头,未发现成虫和卵;2020年春季最早仍在望谟县桑郎镇发现草地贪夜蛾幼虫,虫龄以1~3龄为主,寄主为栽种玉米苗,百株虫量最高为28.00头,且在该地土壤中发现草地贪夜蛾蛹1头,2020年晚春在兴仁市马马崖镇九盘村亦发现1龄幼虫,百株虫量最高达30.00头。草地贪夜蛾越冬幼虫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饲养第1~2周后的存活率均表现为室内 > 室外 > 气候箱,第3周后的化蛹率则是室内饲养的最高,室外最低。【结论】草地贪夜蛾在贵州省黔西南州能终年繁殖,但冬季虫源基数较少,不足以成为本地春季草地贪夜蛾暴发的主要虫源。草地贪夜蛾越冬幼虫更适应偏冷的环境,对突变的温暖环境和较低温度环境均不适应。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特性和田间种群自然消长规律,明确其对玉米造成的产量损失,对不防治田秋玉米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进行系统观测调查和测产。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对玉米全生育期均有为害,为害特性表现为趋嫩性、隐蔽性、世代重叠、低龄幼虫群聚性和高龄幼虫自相残杀等特性。不防治田秋玉米苗期至成熟期被害株率从30.5%增长至97.0%;百株虫量苗期为41~44头,抽雄至灌浆期为72~91头,成熟期为18~23头;为害造成玉米鲜重减产382.2 kg/亩,减产率24.3%,实际经济损失81.5%。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玉米不同生育时期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指标,为草地贪夜蛾的精准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人工接虫和模拟防治方法,以河南省主栽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分别在玉米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接入草地贪夜蛾3龄初期幼虫,设0、1、2和3头·株-14个处理,重复3次,接虫后第7天喷药杀灭幼虫,待受害叶片完全长出后调查玉米叶面积,至玉米收获期调查株高、穗长、穗直径、百粒质量、穗粒质量、产量等指标,计算草地贪夜蛾为害造成的产量损失率及防治指标。【结果】玉米受害叶面积、叶面积损失率和产量损失率均随幼虫密度提高而加大,2021年夏玉米3个生育时期平均每头幼虫造成的产量损失率分别为7.54%、4.99%和3.96%,2022年分别为7.33%、5.34%和4.59%。产量水平7 500~12 000 kg·hm-2条件下,化学防治为主时,夏玉米小喇叭口期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指标为11.1~17.6头·百株-1,大喇叭口期为15.9~25.4头·百株-1,吐丝期为21.9~35.0头·百株-1<...  相似文献   

6.
总结了2019年岳西县草地贪夜蛾发生特点,即发生扩散速度快,为害时间长,世代重叠严重,总体偏轻发生,局地虫量大。根据草地贪夜蛾发生特点,采取了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控对策,为指导草地贪夜蛾今后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草地贪夜蛾在福建省的入侵动态及应急药剂防治技术。【方法】通过田间实地调查,开展福建省玉米草地贪夜蛾发生与为害监测;利用茎叶喷雾法开展杀虫剂田间药效试验评价。【结果】2019年5月6日,福建省首次发现草地贪夜蛾在玉米上发生为害,随后全省多地陆续发现草地贪夜蛾侵入为害,截至11月4日,草地贪夜蛾在福建省的寄主范围仅限于为害玉米,共有53个县(市、区)发生草地贪夜蛾,累计发生面积达646.23 hm2;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乙基多杀菌素、虫螨腈、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效氯氟氰菊酯对草地贪夜蛾具有良好的田间防效,药后3 d、10 d的防效分别为88.08%~91.46%和91.41%~94.01%,可以有效控制草地贪夜蛾的发生为害。【结论】草地贪夜蛾已侵入福建省并在玉米上发生为害;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乙基多杀菌素、虫螨腈、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效氯氟氰菊酯等6种杀虫剂可作为草地贪夜蛾应急防治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8.
草地贪夜蛾自5月17日迁入安徽省以来,发生范围迅速扩大,2019年已在全省16市89个县(市、区)发生为害。草地贪夜蛾在安徽省具有发生范围广、面积小、为害较轻;在春玉米和夏玉米上分散为害、在秋玉米集中为害;田间虫态世代重叠严重、为害时间长等特点。安徽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实施"标本兼治,突出重点,分区治理"的防控策略,采取成虫诱杀与幼虫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措施,将总体为害损失率有效控制在0.79%。  相似文献   

9.
为摸清2019年新迁入的草地贪夜蛾在河南省秋播小麦上的为害及越冬情况,为制订防治技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河南省植保站于2019年11月组织了全省108个农业县(市、区)植保部门开展了秋播小麦田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普查,重点普查了对有自生玉米苗的麦田和自生玉米苗和麦苗上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并进行了草地贪夜蛾越冬情况系统调查。普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108个农业县(市、区)中,14个县(市、区)的小麦田里自生玉米苗上查到草地贪夜蛾幼虫为害,其中6个县部分田块发现有为害麦苗的现象,但自生玉米苗被害株率都很高,麦苗受害轻,说明草地贪夜蛾是可以为害小麦的,但更喜食玉米。越冬情况系统调查结果显示,草地贪夜蛾幼虫在日均温10℃以上活动能力正常,在日均3℃以下,最低温1℃以上,活动能力低,最低温度0℃以下不能成活。河南省冬季最低气温均可达-10℃以下,说明草地贪夜蛾幼虫在河南省不能正常越冬。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J. E. Smith)]种群动态及发生规律、筛选具有抗虫性的玉米种质资源,有助于对其进行有效防控。【方法】通过5点取样法对30个玉米品种进行了定期、定点、定株的田间系统调查,记录草地贪夜蛾幼虫种群数量、为害部位和龄期,明确幼虫种群数量动态、垂直分布动态、空间分布型及不同玉米品种对草地贪夜蛾种群的抗性。【结果】草地贪夜蛾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均能造成危害,抽雄期种群数量达到最高,随着果穗成熟种群数量逐渐减少;不同玉米品种上草地贪夜蛾幼虫种群数量消长趋势大体一致,但发生数量存在差异。不同玉米生育期,幼虫种群在玉米上的垂直分布情况不同,喇叭口期为害上部心叶,抽雄期及以后为害雌穗及其苞叶。草地贪夜蛾种群在玉米抽雄期呈聚集分布,聚集原因为自然因子引起,其他生育期呈均匀分布,总体上呈聚集-扩散-聚集的趋势。受害最轻的品种瑞白6号与受害最重的品种TR151之间的虫情指数相差3.5倍以上。【结论】草地贪夜蛾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均能造成危害,发生高峰期为8月上旬玉米抽雄期;不同玉米品种草地贪夜蛾种群数量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可为石林县草地贪夜...  相似文献   

11.
在玉米3~4叶期,草地贪夜蛾幼虫3龄前,开展氯虫苯甲酰胺对玉米草地贪夜蛾的田间防治效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一次施药后7 d,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处理小区玉米的受害株率防效为83.33%,叶片受害率防效72.54%;一次施药后9 d,活虫防效为94.83%;二次施药后,处理小区玉米的受害株率防效为100%,叶片受害率防效91.36%;二次施药后9 d,活虫防效为100%。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农户自防处理区,二次施药后7 d,玉米的受害株率防效为66.66%,叶片受害率防效59.82%,二次施药后9 d,活虫防效为79.3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诱虫灯能否有效地监测与防治草地贪夜蛾以及灯诱草地贪夜蛾的交配状态。[方法]从玉米田中灯诱得到疑似草地贪夜蛾成虫,对其进行生殖系统解剖与分子鉴定,明确其生物型、性别、交配及产卵状态。[结果]诱虫灯共诱捕到43头疑似草地贪夜蛾,经分子鉴定,确定其中40头是草地贪夜蛾;灯诱草地贪夜蛾中,雌虫全部已交配,占总数的62.5%,其中已产卵雌虫占总雌虫的88%,单灯平均每晚诱捕已产卵雌虫5.3头,交配未产卵雌虫为1头。[结论]草地贪夜蛾具有趋光性,可使用灯光诱控技术对草地贪夜蛾进行监测或防控;灯诱草地贪夜蛾雌虫中,大部分都已交配产卵。  相似文献   

13.
正2019年,易门县高度重视草地贪夜蛾防控工作,认真落实省、市相关工作部署,采取"虫口夺粮"有效防控措施,全县玉米产量危害损失率控制在8%以下,成效明显。一、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易门县于2019年4月26日首次在十街乡和绿汁镇玉米植株上发现草地贪夜蛾为害;5月10日全县7个乡镇(街道)玉米植株上均发生为害;7月16日在十街乡甘蔗上发现为害症状但没  相似文献   

14.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测报消息称,截至8月17H,草地贪夜蛾在我国24个省份的1,366个县(市、区)发生,草地贪夜蛾目前已北扩至河北省。据悉,草地贪夜蛾全国发生面积1,431万亩,防治面积2,065万亩,各地平均防控面积比率144%,平均防效在90%左右。进入8月份,草地贪夜蛾新增发生县数86个,新增发生面积170万亩,新增防治面积302万亩。  相似文献   

15.
《山东农业科学》2019,(6):160-168
草地贪夜蛾是一种原产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重大迁飞性农业害虫,可以为害包括玉米、棉花、水稻、花生、大豆、马铃薯、小麦、果树等在内的80余种植物。2019年1月,该虫首次入侵我国云南省,截止5月10日,已在13省61市(州)261个县(市、区)为害玉米,发生面积7.2万公顷。伴随着西南季风,草地贪夜蛾可能继续北迁进入山东省,山东省夏玉米区是该虫种群繁殖、迁飞与再定殖的绝佳栖境。因此,必须早监测、早发现、早防控,减少其对全省玉米安全生产的威胁。本文总结了草地贪夜蛾的形态特征、为害特点、监测预警技术、防治措施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植保人员和相关科研人员对该虫进行监测预警和精准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抗虫棉种植面积的连年扩大,棉田用药次数及用药量减少,致使棉盲蝽的发生与为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据笔者2000~2001年调查,百株虫量达20~30头,最高达65头,棉花平均百株受害率57%,叶片平均受害率82%,脱落蕾铃中有50%~60%是由棉盲蝽造成的。棉盲蝽的为害严重影响叶片的功能和蕾铃的形成,使棉花产量下降,品质降低,极大地影响棉农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50%氯虫苯甲酰胺、40%溴酰·噻虫嗪和50%吡虫·硫双威3种悬浮种衣剂对糯玉米苗期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与持效期,将糯玉米种子采用种衣剂包衣法处理,从出苗后10 d开始,每隔7 d调查不同种衣剂对田间草地贪夜蛾的防效和叶片被害级别。结果表明,3种种衣剂对糯玉米出苗率和苗后10 d株高均无显著影响,对玉米安全;出苗后第10天,3种种衣剂处理对草地贪夜蛾为害的株防效在64.1%~74.2%,对玉米叶片均具有一定的保护效果;出苗后24 d,3个处理均失去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有效防治。50%氯虫苯甲酰胺、40%溴酰·噻虫嗪和50%吡虫·硫双威3种种衣剂可以控制苗期草地贪夜蛾为害,在较高虫口压力地区的有效控制时间为出苗后10 d左右。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抗虫棉种植面积的连年扩大,棉田用药次数及用药量减少,致使棉盲蝽的发生与为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据笔者2000~2001年调查,平均百株虫量达20~30头,最高达65头,棉花平均百株受害率57%,叶片平均受害率82%,蕾铃脱落中有50%~60%是由棉盲蝽造成的,造成叶片破碎、破头疯大量发生,严重影响叶片的功能和蕾铃的形成,使棉花产量下降,品质降低,极大影响棉农的经济收入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性信息素诱捕对玉米草地贪夜蛾的实际田间控害效果,为性信息素诱捕应用于实际生产及制定有效的草地贪夜蛾综合治理技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生长期和田间管理条件一致、占地面积均约1.40 ha的2块玉米田,分别作为性信息素诱捕试验处理区和对照处理区。试验处理区内均匀设置21个诱捕器,于试验处理后3个不同时段内,定期调查试验处理区的草地贪夜蛾雄成虫诱捕数量及试验处理区和对照处理区的草地贪夜蛾产卵卵块数量、卵粒数、不同龄期的幼虫虫口数量,统计玉米新叶(雌穗)为害株率和为害指数等,综合评价玉米生产上性信息素诱捕对草地贪夜蛾的田间控害效果。【结果】在性信息素诱捕处理后的3个不同调查时段内(2020年7月15日-2020年7月24日、2020年7月25日-2020年8月2日、2020年8月3日-2020年8月11日,下同),每个诱捕器可分别平均诱捕到260.48±21.17、34.95±3.64和7.76±1.45头草地贪夜蛾雄成虫。与对照处理区相比,性信息素诱捕处理可减少草地贪夜蛾产卵,同时幼虫虫口数量也显著降低(P<0.05),3个调查时段内相对虫口减退率分别为42.86%、88.24%和73.08%;在3个调查时段内,试验处理区均未发现4龄及4龄以上高龄幼虫,而对照处理区则可发现较多4龄及4龄以上高龄幼虫。试验处理区内草地贪夜蛾幼虫为害玉米植株的为害株率和为害指数明显降低,3个调查时段内试验处理区的为害指数校正防效分别为37.13%、89.78%和59.50%。【结论】性信息素诱捕具有较好的田间控害效果,可用于构成草地贪夜蛾综合治理技术措施,提高防控效果,有效减轻草地贪夜蛾的田间危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对广东省广泛种植的22个玉米品种果穗的为害情况。方法 采用“Z”字形五点取样法调查玉米果穗被害情况。记录每株玉米上部和下部果穗被害情况,包括玉米果穗中的1~3龄、4~6龄幼虫、活虫和蛹的数量,以及玉米果穗上被幼虫钻蛀的位置。结果 草地贪夜蛾在不同品种玉米上的为害均较为严重,所有品种的植株被害率均大于25%,但不同品种的被害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甜玉米受害最严重,其中,‘粤甜16号’的被害率高达99.67%。除‘粤农19号’、‘广彩糯19号’外,其他品种的玉米上、下部果穗的被害情况差异不显著(P>0.05)。绝大部分玉米果穗中存在草地贪夜蛾幼虫,含有1~2头幼虫的果穗比例为26%~85%,含有3头幼虫的果穗比例仅为2%~17%,未在同一果穗内发现3头以上的幼虫。除‘广糯9号’和‘广糯2005’外,其他品种的玉米中发现的4~6龄幼虫数量均要多于1~3龄幼虫。38%~71%草地贪夜蛾幼虫都是从玉米丝钻入玉米果穗内为害并在果穗内化蛹,平均每百株果穗的蛹为9~32个。结论 草地贪夜蛾偏爱取食甜玉米和糯玉米并在其果穗内化蛹,对饲料玉米的为害较轻。1~3龄和4~6龄幼虫在玉米乳熟期的取食行为相同,都喜爱从玉米丝钻入果穗内为害。研究结果可为选育玉米抗性品种和草地贪夜蛾的精准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