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通过对科尔沁沙地南部章古台地区多年的气象数据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章固台地区1997—2014年的年平均相对湿度比1957—1996年提高了10.4%;1997—2014年的年均蒸发量比1957—1996年降低了17.6%,年均风速降低了41.8%。分析认为这种变化可能与多年营建生态公益林有关。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迁入型黄脊竹蝗在云南省的迁飞路径及潜在适生区分布,基于2020年云南省黄脊竹蝗监测防治区数据结合云南省地形,利用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 HYSPLIT)在线轨迹分析模型,模拟分析黄脊竹蝗在云南省的迁飞轨迹;采用云南省黄脊竹蝗的位点分布和全球气候数据库(WorldClim)历史气候数据,利用最大熵生态位模型MaxEnt,预测黄脊竹蝗在云南省的潜在适生分布情况。结果显示:黄脊竹蝗在云南特有的高山河谷地形因素的影响下和西南季风的助力下,由南部低海拔地区沿着河流及衍生地带逐渐向北迁移扩散,主要路径为勐腊和江城—宁洱—墨江—元江—新平—双柏;黄脊竹蝗可在云南大部分地区生存,高适生区主要位于滇南及主要的河谷或峡谷(怒江、澜沧江、礼社江、元江、金沙江、南盘江、云岭山脉南段)周边。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黄脊竹蝗在云南省的适生分布的限制生态因子;云南特有高山河谷地形地貌特征及其气候因子对迁入型黄脊竹蝗迁移过程的时空分布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西南季风助推了迁飞型黄脊竹蝗深入云南内地。  相似文献   

3.
以滇中地区典型常绿阔叶林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从群落物种组成、树木径级结构、群落层次结构和林下更新等方面分析该地区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滇中地区元江栲和锥连栎样地内共有木本植物59种,隶属于31科50属,优势树种明显.元江栲林具有较高的Shannon-Weiner指数(为1.548~1.785),锥连...  相似文献   

4.
<正> 1989年春西双版纳地区有部分橡胶树只开花不抽叶(下称只花不叶),这种异常物候在云南植胶史上还未出现过,国内外也未见有报道。为此,我所于1989年5月16—19日组织了专题调查,先后对本所4队、7队和允景洪中学的橡胶林地进行了现场考察,尔后制定了调查研究方案,于6月1—15日对景洪、东风、橄榄坝、勐养、勐腊、勐捧等农场进行大面积的抽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火灾频发,研究其季节性变化趋势及空间动态分布特征,对今后该地区森林防火期划分和防火资源的合理分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滑动t检验法对1981—2018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火灾数据进行趋势和突变分析,使用分位数回归法研究影响森林火灾过火面积的时间与空间因素,得出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火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火灾整体呈先下降(1981—1999年)再上升(2000—2007年)又下降(2008—2018年)的趋势。森林火灾主要发生在春、夏、秋三季,春季森林火灾变化较复杂,波动明显,在1991年发生突变;秋季森林火灾波动较平缓,但在1994年发生突变;2004—2011年期间夏季森林火灾明显增长,火险期向夏季发生偏移和延长;冬季发生火灾较少。森林火灾过火面积与火灾持续时间呈正相关,尤其在高分位点处,正相关性更加显著。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火灾主要发生在鄂伦春自治旗等地,从空间横向动态变化来看,整体呈现由西南向东北递增的趋势;从空间纵向动态变化来看,海拔对森林火灾过火面积的影响并不显著。建议应加强内蒙古大兴安岭东北...  相似文献   

6.
根据影响干热河谷稀树灌木草丛分布的温度、数字高程模型(DEM )以及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三个因子,使用BIOCLIM模型模拟元江县干热河谷稀疏灌木草丛空间分布,实现了元江县干热河谷空间分布的可视化表达。结果表明:干热河谷分布主要集中于除元江县城外的河谷两侧,其中东部分布较为集中,而在南部地区分布较为分散。加之近年来人为活动的加剧,对元江河谷生态环境的变化也有一定影响,该模型很好地预测了未来元江县干热面积的分布情况,以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植被恢复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浅谈元江干热河谷地区的人工造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江河谷地段以及周围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区,由于受大气环流下沉以及局部环流焚风效应的影响而形成了特球的干热气候。由于历史上的乱砍滥伐、山林火灾以及过渡放牧等原因,使森林消失,山地地力严重退化。炎热干燥的气候、干旱和风沙等自然灾害已成了元江干热河谷地区严重的生态和社会问题。建国以来,元江县曾在这些地方进行了大量的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工作。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坝区的四旁绿化已取得较好的效果,但荒山的绿化仍旧十分困难。为了探索干热河各地区人工造林的技术,寻求恢复山地植被的有效方法,认真总结本区近三十年来绿化造林的经验教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乡村聚落景观格局和空间分布有深远的影响,但目前对于海岛熔岩台地型的乡村聚落景观研究较少。【方法】应用ENVI遥感影像处理软件和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定量分析海口市羊山地区2008年与2018年乡村聚落规模和格局变化,并选取相关景观格局指数,探究湿地、林地等环境因素对乡村聚落分布的影响。【结果】1)随着时间的演进,羊山地区乡村聚落的形态、数量、规模、分布均发生了改变。2008—2018年乡村聚落斑块数量激增,斑块总面积和斑块密度增加,斑块间的邻近距离和平均斑块面积相对减少。2)对比斑块形状指数发现,整体区域内聚落斑块形状整体趋于规整,其中邻近湿地的聚落斑块更趋于带状、边界更为曲折。3)从空间分布看,2008年和2018年乡村聚落均呈现聚集的格局,且2018年聚集度略高于2008年。4)随着乡村聚落离湿地、林地的距离增加,斑块数量和面积均产生锐减。此外,耕地斑块与道路斑块对羊山地区乡村聚落斑块分布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结论】目前羊山地区乡村聚落发展现状分为两类:一类为区位优势明显,得到优先发展,但由于缺少科学规划,村落传统风貌和生态环境被破坏;另一类地区较偏远,发展缓慢,许多古村落、古建筑得不到良好的保护而且遗弃。需要政府把握乡村聚落变化发展规律,因地制宜进行新农村规划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引导乡村聚落朝集约化、内涵式方向发展。本研究揭示了海口羊山地区乡村聚落动态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可为城乡协调发展区的聚落景观布局优化、城乡土地空间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干湿状况的变化是影响荒漠化地区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因素。利用近15年的静止气象卫星和地面气象资料,运用能量水平衡的监测方法,得到我国荒漠化15个分区的干湿状况及植被生长情况变化。自2002年以来,我国荒漠化地区平均土壤湿润指数呈增加趋势,植被生长环境向好。其中,2002—2006年及2012—2016年分别较常年偏高0.7%和2%,说明这两个时期偏湿润,有利于减轻荒漠化程度;2007—2011年这一时期土壤湿润指数较常年偏低2.6%,有导致荒漠化程度加重的影响。近15年植被生长环境向好的有北疆、南疆、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河套、毛乌素沙地和三江源地区,偏差的区域有内蒙古后山、乌珠穆沁、科尔沁沙地地区。  相似文献   

10.
对2000年从泰国引进的3个甜角优良品种的嫁接苗,在云南省的元江流域干热河谷地区进行小面积栽培驯化试验,结果表明,泰国甜角能适应云南省元江流域的干热河谷地区,其生长、开花、结实表现均比较正常.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西双版纳大范围的橡胶种植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利用1957—2017年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气候资料以及1980—2017年橡胶种植面积数据,采用气候倾向率估计、滑动t检验和Pearson相关系数等分析方法,研究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橡胶种植的关系。结果表明,1957—2017年勐腊县多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日降水量≥0.1 mm日数分别为21.5℃、29.0℃、17.6℃、83.7%、1528.78 mm和160.7 d;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随时间变化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相对湿度和降水日数则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降水量稍有增加,但增加不明显;西双版纳气候呈现显著的干热化趋势,且干热化趋势在1980年代明显增强,至2000年代中期以后进一步增强;1980年以来,橡胶林种植面积快速增大,且其随时间增大的趋势与当地干热化趋势基本一致;西双版纳橡胶种植面积与气候要素均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大范围橡胶种植在当地气温上升和相对湿度减小的变化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元江干热河谷海拔1 000 m以下的困难立地上残存的植被较少,且立地条件衰退严重,林相单调、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较差,加之受干热河谷特有焚风、酷热、干燥的天气影响,形成了荒凉的植被景观,已成为区域重大生态问题。通过对元江干热河谷困难立地类型上的植被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前期众多试验结果和经营措施,提出了适宜于不同困难立地类型的生态修复造林技术措施,以期在生产中得到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王俊杰 《甘肃林业科技》2009,34(3):33-35,48
甘肃省黄土高原区林业生态建设面对的难点是自然气候条件严酷,气候干旱少雨则是这种严酷性的重要表现之一。秋雨型降水、降水年际变化大、有效降水少、大气干燥多风等因素叠加在一起,构成了甘肃省黄土高原区气候干旱的本质所在,频繁的自然灾害进一步导致该区林业生态建设难上加难。  相似文献   

14.
武定县干热河谷地区包括东坡乡等7个乡镇1365.9km^2,由于立地条件差,气候干热,因此造林成活率低。自1999年以来,随着中德合作造林、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其造林成活率达91.9%,保存率89%。文章总结了历年造林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认为采取良种壮苗、树种选择、集水保墒、适时造林、加强抚育等措施,干热河谷地区的造林会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川西南山地安宁河流域干热河谷和干性森林的水分收支状况。结果表明:(1)干热河谷和干性森林的年降水量分别为1 067.95 mm和1 371.73 mm,年降水量的90%以上集中在6月~10月的雨季和夏秋季节;(2)干热河谷和干性森林年蒸发量为1 280 mm和1 089.75 mm,春夏蒸发占年蒸发量的65%和66%,旱季蒸发占年蒸发量的58%和61%,4月~6月是蒸发旺季,其次是7月~8月;(3)干热河谷和干性森林年水分盈余量分别为43.6 mm和481.95 mm,均存在季节性水分匮缺期,7月~10月、夏秋季节和雨季均是水分盈余期,其余为水分匮缺期;(4)干热河谷和干性森林年干燥度分别为1.205和0.8,表明该地区分别为半湿润和湿润性气候,还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7月~10月、雨季和夏秋季节气候湿润,其余时期为半湿润或干旱气候;(5)干性森林在年降水量和水分盈余量上高于干热河谷,在年可能蒸发量和干燥度上明显低于干热河谷,这种差异还体现在水分参数的月分配、四季分配、旱雨季分配上;(6)干热河谷湿润程度差于干性森林,干热河谷植被和干性森林对各自水分收支状况具有良好的适应性;(7)封山育林需要注意旱季防火,人工促进还需要考虑土壤水分平衡规律和适地适树,进行"适度"造林。  相似文献   

16.
印榕仙人掌利用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印榕仙人掌用途非常广泛,可作果、菜、药、饲料用的经济植物,又是荒山绿化、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的先锋树种。同时,也是胭脂虫的优良寄主植物以及、办公室的净化,街道、公园、单位绿化美化的好树种。我国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元江等干热、半干热河谷,山大、坡陡、石多,造林极为,可用印榕仙人掌绿化、固土、保水,这将会产生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就印榕仙人掌的综合利用以及发展前景提出几点建议,供西部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草)、生态环境治理时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90—2018年云南省云南松分布区气象数据和森林火灾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对比分析法以及相关性分析研究气象指标与森林火灾的动态变化趋势和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防火期平均气温在1998—2018年达显著上升水平,年均与防火期的平均相对湿度均在1995—2018年达显著下降水平;年均及防...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的影响多被认为是负面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然而对林业生产也存在着正面作用。文中借助3个例子来说明降雨量和气温的变化可能对林木生长潜势的影响,以及在气候变化和发展森林资源中如何予以善用。气温升高和降雨量增加,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林木生长量,特别在生长明显受温湿度约束的温带、寒温带、高海拔、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改变各地区引种树木的种植分布,扩大生长快、效益好树木的种植范围;改变树木受温湿度所制约的边缘分布区,使其逐步变成适生区或种植区。可以利用现有气候、生物地理、引种、遗传改良等知识,结合进一步的系统试验研究,在林业实践中把气候变化变成机遇,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9.
采用1999年TM卫星影像及2006年SPOT 5卫星影像,借助已有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对此期间勐腊县象明乡土地利用变化状况进行分析.对分析的原理、方法、步骤作了论述.分析结果表明,期间总的趋势是林地面积增加,农地面积减少;有林地面积增加、宜林荒山减少;乔木经济林增加,其它灌木林减少.分析结果符合当地同期土地利用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20.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determine whether a detectabl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is apparent in Austrian forests. In regions of complex terrain such as most of Austria, climatic trends over the past 50 years show marked geographic variability. As climate is one of the key drivers of forest growth, a comparison of growth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regions with different trends i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can give insights into the impact of climatic change on forests. This study uses data from several hundred climate recording stations, interpolated to measurement sites of the Austrian National Forest Inventory (NFI). Austria as a whole shows a warming trend over the past 50 years and little overall change in precipitation. The warming trends, however, vary considerably across certain regions and regional precipitation trends vary widely in both directions, which cancel out on the national scale These differences allow the delineation of 'climatic change zones' with internally consistent climatic trends that differ from other zones. This study applies the species-specific adaptation of the biogeochemical model BIOME-BGC to Norway spruce (Picea abies (L.) Karst) across a range of Austrian climatic change zones, using input data from a number of national databases. The relative influence of extant climate change on forest growth is quantifi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far greater impact of non-climatic factors. At the national scale, climate change is found to have negligible effect on Norway spruce productivity, due in part to opposing effects at the regional level. The magnitudes of the modeled non-climatic influences on aboveground woody biomass increment increases are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ly reported values of 20-40 kg of added stem carbon sequestration per kilogram of additional nitrogen deposition, while climate responses are of a magnitude difficult to detect in NFI da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