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李勋  崔宁洁  彭彬 《现代农业科技》2023,(7):178-180+184
本研究以甜高粱品种得胜、大力士为研究对象,对比和分析不同品种、不同茬之间的营养物质(粗脂肪、粗蛋白、粗纤维、粗灰分)含量差异。通过对比同一品种两茬之间的养分差异可知,得胜和大力士在不同茬仅粗脂肪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不同茬的粗蛋白、粗纤维以及粗灰分含量并无显著差异(P>0.05)。两个甜高粱品种的粗脂肪含量均表现出第一茬显著低于第二茬(P<0.05);通过对比同一茬两个甜高粱品种的养分差异可知,第一茬和第二茬两个甜高粱品种的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以及粗灰分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均表现为得胜的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大力士(P<0.05),而粗纤维和粗灰分含量则显著低于大力士(P<0.05)。总体上看,相较于大力士,得胜的饲用品质更高。  相似文献   

2.
饵料对雌中华绒螯蟹可食部分含量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40 d养殖试验,研究了不同饵料对不同育成规格的中华绒螯蟹雌蟹可食部分含量和体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不同饵料的不同育成规格中华绒螯蟹雌蟹肝胰腺指数、性腺指数和出肉率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营养成分测定表明:不同育成规格和饵料肌肉粗脂肪、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配合饲料组雌蟹粗蛋白含量中规格显著高于小规格(P<0.05),而杂鱼组雌蟹粗蛋白含量小规格显著高于大规格(P<0.05);不同饵料相同育成规格粗蛋白含量,小规格杂鱼组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肝胰腺营养成分测定表明:不同育成规格和饵料肝胰腺粗蛋白、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配合饲料组雌蟹粗脂肪含量小规格和中规格显著高于大规格(P<0.05),而杂鱼组雌蟹粗脂肪含量小规格和大规格显著高于中规格(P<0.05);不同饵料3种育成规格粗脂肪含量,杂鱼组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卵巢营养成分测定表明:不同育成规格和饵料粗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配合饲料组3种规格水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粗脂肪含量随着规格增大显著递减(P<0.05),粗灰分含量大规格显著高于中规格和小规格(P<0.05);杂鱼组粗脂肪含量大规格显著低于小规格(P<0.05);不同饵料相同育成规格间,小规格水分含量配合饲料组显著高于杂鱼组(P<0.05),3种规格粗脂肪含量杂鱼组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总体实验结果表明,投喂不同饵料以及不同育成规格中华绒螯蟹雌蟹可食部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相同饵料不同规格以及相同育成规格不同饵料组可食部分营养成分含量有一定差异(P>0.05或P<0.05)。研究亮点:目前国内外有关饵料对不同育成规格的中华绒螯蟹可食部分含量以及体成分影响的比较研究较少。本文以中华绒螯蟹雌蟹为研究对象,分析投喂基础饲料添加3%的全豆油的配合饲料和冰鲜野杂鱼对不同育成规格雌蟹可食部分含量和体成分的影响,为市场购蟹提供指导,也为中华绒螯蟹配合饲料的研发和推广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机取水库养殖和池塘养殖鳙鱼、鲢鱼和鲤鱼各8条,分别测定各鱼肌肉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钙和磷占鲜鱼重的百分比。结果表明,水库与池塘养殖方式3种鱼的粗蛋白含量由高至低均为,鲢鱼、鳙鱼、鲤鱼,鲢鱼高于鲤鱼(P<0.05);2种养殖模式3种鱼的粗脂肪含量由高至低均为,鲤鱼、鳙鱼、鲢鱼,鲤鱼高于鲢鱼(P<0.01);2种养殖方式3种鱼的粗灰分、磷、钙含量的高低趋势却不同。2种养殖模式中,同品种鱼粗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而池塘养殖模式鱼的粗脂肪含量均高于水库养殖模式的鱼。3种鱼的粗灰分含量,池塘养殖模式均显著低于水库养殖模式(P<0.01),而磷、钙的含量3种鱼在2种养殖模式下表现的高低趋势却不同。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榆林市毛乌素沙区采集的紫穗槐与沙柳各20份样品,进行主要常规营养成分的测定和分析,并利用永久性瘘管羊6只,用尼龙袋法测定和分析紫穗槐与沙柳中的干物质、粗蛋白、粗纤维在12、24、48、72h的瘤胃降解率。结果表明,紫穗槐与沙柳干物质、粗灰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含量均存在较大差异,且差异极显著(P>0.01(,沙柳中的干物质含量明显高于紫穗槐;紫穗槐中的粗灰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含量均高于沙柳。紫穗槐与沙柳干物质、粗蛋白、粗纤维降解率均存在差异,且差异极显著(P<0.01(,紫穗槐干物质降解率比沙柳低,粗蛋白、粗纤维降解率比沙柳的高。从粗蛋白角度分析紫穗槐的饲用价值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5.
投喂频率对星斑川鲽幼鱼生长和体组成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1次/d、2次/d(周日不投)、2次/d和3次/d对星斑川鲽幼鱼生长、摄食率、饲料利用情况和全鱼及其组织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星斑川鲽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显著升高,2次/d(周日不投)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1次/d组(P<0.05),但与2次/d和3次/d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2次/d(周日不投)组饲料转化率和蛋白质效率稍高于2次/d和3次/d组,但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全鱼水分和粗蛋白含量不受投喂频率的显著影响(P>0.05),全鱼粗脂肪含量2次/d(周日不投)组显著低于2次/d组(P<0.05),全鱼灰分含量1次/d组显著高于2次/d(周日不投)组和3次/d组(P<0.05),其余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水分含量随投喂频率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肌肉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与水分含量呈负相关,肌肉灰分含量1次/d组显著高于2次/d组(P<0.05),其余各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水分和粗脂肪含量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粗蛋白含量1次/d组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其余各组之间...  相似文献   

6.
昭苏马场季节草地牧草经济类群营养成分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昭苏马场春秋草场、夏草场、冬草场牧草不同经济类群营养成分,确定草群的营养价值,为合理配置草地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常规分析方法,测定不同利用方式下不同季节牧场牧草的粗灰分、粗纤维、粗脂肪、粗蛋白和无氮浸出物含量.[结果]春秋草地牧草营养成分含量:粗蛋白含量在传统放牧方式下最高;粗脂肪平均含量以围栏内利用方式下牧草经济类群的粗脂肪含量最高;粗灰分含量围栏外最高.夏草地牧草营养成分含量:粗蛋白含量围栏内利用方式偏低;粗脂肪含量围栏外>围栏内;粗纤维含量围栏内>围栏外;牧草经济类群中粗纤维含量均低于25;;粗灰分含量围栏外>围栏内.冬草地牧草营养成分含量:粗蛋白含量豆科草最高;粗脂肪含量以杂类草最高;其粗纤维含量均高于25;,并以杂类草含量最低;粗灰分含量鸭茅最高.[结论]围栏外利用方式下草地营养略好于围栏内利用方式下草地营养;春秋草地和夏草地各利用方式下牧草营养成分的平均含量之间均未表现差异显著(P<0.05)和差异极显著(P<0.01)水平.  相似文献   

7.
凡纳滨对虾是一种优质对虾,隶属于广盐虾类,盐度会影响其营养成分、质量和味道。为了研究盐度对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肌肉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与含量的影响,选取盐度5、26、30、50 环境下养殖90 d的凡纳滨对虾进行营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1)肌肉的水分随盐度升高而呈下降趋势,粗蛋白和灰分含量随盐度升高而升高,而不同盐度组中肌肉粗脂肪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2)氨基酸总量(TAA)和必需氨基酸含量(EAA)在盐度26时最高,呈味氨基酸含量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呈下降趋势。18种常见氨基酸中有3种氨基酸(Ser、 Glu 和 His)的含量随着盐度的升高而下降,有10种氨基酸含量在盐度26时含量最高。(3)肌肉中主要饱和脂肪酸(SFA)含量为14.5%~23.2%,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为15.3%~27.1%,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为9.0%~24.6%;凡纳滨对虾的气味前体脂肪酸含量在盐度26或30时略高于其他其他盐度组(P>0.05)。不同盐度条件下养殖的凡纳滨对虾体内的水分、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等生化成分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8.
以二倍体山女鳟Oncorhynchus masou(初重为113.53 g±1.65 g)和三倍体山女鳟(初重为115.49 g±1.66 g)为对象,研究了饲喂高蛋白和高脂肪饲料对山女鳟生长性能和生化成分的影响。试验设二倍体普通饲料组(G1)、高脂肪饲料组(G2)、高蛋白饲料组(G3)以及三倍体普通饲料组(G4)、高脂肪饲料组(G5)和高蛋白饲料组(G6),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30尾鱼。试验期间,水温为10.5~16.7℃,pH为7.2~7.5,溶氧〉6.0 mg/L,试验共进行140 d。结果表明:各处理组山女鳟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和肥满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二倍体对照组(G1)与三倍体对照组(G4)鱼肌肉中的粗脂肪、粗灰分和初水分无显著差异(P〉0.05);各处理组鱼肌肉中的粗蛋白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二倍体高脂肪饲料组鱼肌肉中的粗脂肪水平显著高于其对照组(P〈0.05),三倍体高脂肪饲料组鱼肌肉中的粗脂肪水平显著高于其对照组(P〈0.05);各处理组鱼肌肉中的氨基酸组成及各种氨基酸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二倍体高蛋白饲料组鱼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指数显著高于其对照组(P〈0.05),三倍体高蛋白饲料组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指数显著高于其高脂肪饲料组(P〈0.05)。与二倍体山女鳟相比,三倍体山女鳟其生长和营养成分并不好于二倍体鱼;投喂高蛋白饲料增加了二倍体山女鳟肌肉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但未显著提高三倍体鱼的必需氨基酸含量;饲喂高脂肪饲料可提高二倍体和三倍体鱼肌肉中的脂肪水平。  相似文献   

9.
龙丽娜  陆诗敏  刘晃 《农学学报》2022,12(11):50-54
为探讨生物絮团养殖系统在低盐度条件下对凡纳滨对虾生理健康的影响,本研究以凡纳滨对虾为养殖对象,在生物絮团养殖系统中设置5‰(S5组)、10‰(S10组)和15‰(S15组)3个不同的低盐度组,进行为期4周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各处理组间的水质指标没有明显区别(P>0.05),均在适合对虾养殖的范围内。凡纳滨对虾的生长、肌肉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在各组间没有明显区别(P>0.05),但S10组的灰分含量显著高于S5组和S15组(P<0.05)。在S5组的盐度条件下,凡纳滨对虾肠道的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S15组的盐度条件下对虾的血清抗氧化水平显著提高(P<0.05)。由此可见,凡纳滨对虾在低盐度生物絮团养殖系统中的生长不受显著影响,但抗氧化水平和消化酶活会受到显著影响。本研究可为对虾生物絮团养殖系统的盐度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以800尾左右体重0.8~1.8g的日本沼虾为实验材料,随机分成4组,每组设置两个平行组,研究不同投喂频率对日本沼虾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不同投喂频率对日本沼虾的增重率和含肉率有显著影响,投喂频率为3次/d时,增重率最高;对日本沼虾的性腺发育无显著影响,但投喂频率在3次/d时性腺指数最高。(2)不同投喂频率对日本沼虾的虾体肌肉主要营养成分(初水分、粗灰分、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的影响不显著,但粗灰分含量有随投喂频率增加而上升的趋势;而粗脂肪含量有随投喂频率增加而下降的趋势。(3)根据不同投喂频率对日本沼虾各项生理指标的影响,日本沼虾的适宜投喂频率为3次/d。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基塘农业模式下,不同饲料养殖草鱼的生长性能、常规营养成分和经济效益的差异。【方 法】设置蛹肽蛋白饲料组、混合料组、普通料组进行养殖对比试验,每组选择初始体重为 770(±11.2)g 的草 鱼 610 尾,分别放入面积相同的试验池塘养殖 180 d,试验期结束后每组随机抽取 4 尾草鱼,采集侧线上方背脊 肌肉,制成 4 个质量均为 50(±3.8)g 的混合样作为每组 4 个重复,另外试验前随机抽取 4 尾初始规格鱼种的 背脊肌肉制成混合样设置为空白对照。【结果】蛹肽蛋白饲料组草鱼增重率最高(134.3%),肌肉粗脂肪含量 (1.74%)显著高于其他组,从增重率与特定生长率两个指标看,均呈现出蛹肽蛋白饲料组 > 普通料组 > 混合料 组的显著性差异;混合料组的草鱼粗蛋白含量(20.7%)和鲜味氨基酸含量(6.37%)均最高,而脂肪含量最低 (1.27%),投入产出比最低(0.941)。初始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71.07%)显著高于 3 个试验组,3 个试验组 草鱼肌肉油酸(C18:1)含量与氨基酸总量均高于初始组,蛹肽蛋白料组与普通料组的鱼肉营养成分无显著差异。【结 论】摄食蛹肽蛋白饲料的草鱼增重率高,但容易沉积体脂,导致体型肥胖;混合料组的草鱼生长速度慢,但鱼 肉粗蛋白含量最高(20.7%),脂肪含量最低(1.27%),肉质更鲜美。基塘农业模式下利用闲置区域种青养鱼, 能有效降低饲料成本,改善鱼肉品质。  相似文献   

12.
对野生及人工养殖瓦氏黄颡鱼的肌肉营养成分和营养品质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野生瓦氏黄颡鱼肌肉中水分显著高于人工养殖瓦氏黄颡鱼(P <0.05),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人工养殖瓦氏黄颡鱼(P < 0.05),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两者无显著差异(P >0.05)。野生和人工养殖瓦氏黄颡鱼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均含有17种以上氨基酸(色氨酸含量较低未测定)。除酪氨酸外,其余各项氨基酸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氨基酸平衡性分析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氨基酸组成符合FAO/WHO标准,具有较好的平衡性,蛋白品质较好。野生瓦氏黄颡鱼较养殖瓦氏黄颡鱼ω3脂肪酸高。瓦氏黄颡鱼肌肉贮存脂肪高,是一种较优的经济鱼类。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中的栽培试验观察了地肤的生长发育状况,对地肤全株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高度的营养成分及生物产量进行分析,比较,旨在选择最佳利用期。结果表明,地肤花前期粗蛋白(18.5%)、粗灰分(10.3%)、粗脂肪(2.5%)、钙(1.08%)含量均高于花后期粗蛋白(12.1%)、粗灰分(8.6%)、粗脂肪(2.4%)、钙(0.9%)、磷与无氮浸出物含量间无显著差异,粗纤维含量花后期(21.7%)比花前期(1  相似文献   

14.
饲料淀粉水平对淡水黑鲷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配制5组等蛋白质等脂肪,不同淀粉水平(26%、30%、34%、38%、42%)的饲料,网箱养殖淡水黑鲷(Hephaestus fuliginosus)60 d,初始体重为(4.02±0.11)g,探讨其饲料中淀粉适宜添加量。结果表明,淀粉含量34%组相对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各组间肠道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38%和42%组肠道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26%和30%组(P<0.05);34%组全鱼以及肌肉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26%、30%和42%组(P<0.05),全鱼以及肌肉水分、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淡水黑鲷脏体比和肥满度无显著差异(P>0.05),42%组肝体比显著高于26%、30%和34%组(P<0.05);各组间成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实验结果分析,淡水黑鲷饲料中淀粉适宜添加量为34%~38%。  相似文献   

15.
选用540尾翘嘴红铂,随机分成高、中、无碳水化合物3组,每组设3个重复。日粮保持总能一致,以等量可消化糖替代等量蛋白,即分高碳水化合物组(含可消化糖23.98%(以下均为质量分数),粗蛋白40.53%)、中碳水化合物组(含可消化糖14.45%,粗蛋白50.14%)、无碳水化合物组(含可消化糖为0,粗蛋白63.38%),饲养8周,测定鱼体血液指标、糖代谢酶活性及生长等指标。试验结果表明:与无碳水化合物组比较,中碳水化合物组显著增加了血液胆固醇含量,降低了己糖激酶活性(P〈0.05);高碳水化合物组显著降低了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肌肉粗蛋白及粗灰分含量(P〈0.05),显著增加了血糖含量、葡萄糖激酶含量、丙酮酸激酶活性、肝胰脏粗蛋白及粗脂肪含量(P〈0.05)。与中碳水化合物组相比,高碳水化合物组也显著增加了肝体比、血液甘油三酯含量、葡萄糖激酶活性、肝胰脏粗蛋白及粗脂肪含量(P〈0.05),无碳水化合物组显著降低了胆固醇含量(P〈0.05)。两者之间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因此高糖日粮可诱导翘嘴红铂肝脏葡萄糖激酶、丙酮酸激酶等糖代谢酶活性,促进了营养物质在肝脏等内脏中沉积,但是可能不利于生长。  相似文献   

16.
将15只成年小尾寒羊母羊随机分为3组,1组为对照组,2组为试验组.对照组羊只仅喂基础日粮,试验组羊在喂基础日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油菜籽和红花籽进行饲喂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平均采食量红花组和油菜组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8.9%和6.5%;平均日增重油菜组和红花组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61.7%和21.9%;料肉比红花组和油菜组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11.2%和34.4%.胴体品质中仅屠宰率油菜组显著高于红花组,其他指标组间差异均不显著.羊肉常规营养成分中水分、干物质、粗灰分和粗蛋白含量组间差异不显著,粗脂肪含量油菜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油菜组的效益最好,为17.96元/只.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高密度和常规密度养殖模式下刀鲚幼鱼营养成分的差异,评估高密度养殖刀鲚幼鱼是否存在环境拥挤胁迫。【方法】采用池塘高密度(108 240 尾/hm2)和常规密度(62 505 尾/hm2)模式养殖刀鲚0+龄幼鱼,测定鱼体鲜样中水分、粗灰分、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及干样中常见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采用氨基酸评分(AAS)、化学评分(CS)、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及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的比值(F值)等评价幼鱼肌肉的营养品质。【结果】高密度模式养殖刀鲚幼鱼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4.07%和2.50%)均较常规密度养殖模式(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5.16%和3.97%)显著降低(P<0.05),而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高密度养殖模式的精氨酸和色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常规密度模式(P<0.05),而组氨酸含量显著低于常规密度模式(P<0.05),其余15种氨基酸的含量在两模式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刀鲚幼鱼干样中常见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EAA)、半必需氨基酸(HEAA)、非必需氨基酸(NEAA)、鲜味氨基酸(DAA)、EAA/TAA、EAA/NEAA和DAA/TAA在两模式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2种养殖密度模式下刀鲚幼鱼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和F值均非常接近。在检测到的28种脂肪酸中,有22种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在两模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主要脂肪酸中,高密度养殖模式的C18:1n9c、C16:1、C18:3n3、C20:2和C20:5n3(EPA)相对含量均显著低于常规密度模式(P<0.05),而C18:0、C22:2、C20:4n6、C22:5n3(DPA)和C22:6n3(DHA)的相对含量均显著高于常规密度模式(P<0.05)。高密度养殖模式的饱和脂肪酸(S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n6多不饱和脂肪酸显著高于常规密度模式(P<0.05),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显著低于常规密度模式(P<0.05)。【结论】池塘高密度养殖不会造成刀鲚幼鱼鱼体蛋白质品质的下降,但高密度养殖模式下刀鲚幼鱼鱼体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和MUFA显著下降,PUFA和n3PUFA/n6PUFA显著升高,说明高密度养殖模式下刀鲚幼鱼已经受到环境拥挤胁迫,因此刀鲚幼鱼的池塘养殖密度以不超过108 240 尾/hm2为宜。  相似文献   

18.
采用饲料常规养分分析方法对黄粉虫粪和蚕沙非常规饲料样品中的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钙和磷含量进行测定,并将黄粉虫粪与玉米粉、鱼粉,蚕沙与玉米粉、豆粕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黄粉虫粪粗灰分比鱼粉低,显著高于玉米粉;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鱼粉,但显著高于玉米粉;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鱼粉;钙含量比玉米粉和鱼粉均高;磷含量显著高于鱼粉和玉米粉;干物质含量显著低于鱼粉。蚕沙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豆粕和玉米粉;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玉米粉,低于豆粕;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豆粕;钙含量显著高于玉米粉和豆粕;磷含量显著低于豆粕;干物质含量均显著高于玉米粉和豆粕。  相似文献   

19.
选取平均体重(42.47±1.00) g的健康中华鳖,随机分为4个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0.05%、0.10%、0.15%添加组分别饲喂添加了相应比例复方植物提取物(植康素,主要提取自粗老茶叶、甜橙皮、桔子皮、马齿苋、野菊花、苦荞)的基础饲料,每个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中华鳖,饲养30 d后采样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0.05%添加组中华鳖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增加(P<0.05),0.15%添加组中华鳖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降低(P<0.05),而0.10%添加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中华鳖的肝脏水分、机体水分及粗蛋白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添加组中华鳖的肝脏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0.05%添加组中华鳖的机体粗脂肪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0.10%和0.15%添加组中华鳖的机体粗脂肪含量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中华鳖的血清总蛋白、葡萄糖、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各添加组中华鳖的血清尿素氮含量和乳酸脱氢酶活力均显著下降(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均显著增加(P<0.05), 0.10%添加组中华鳖的血清溶菌酶活力和丙二醛含量分别显著增加(P<0.05)和显著降低(P<0.05),而0.05%和0.15%添加组中华鳖血清溶菌酶活力和丙二醛含量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以上结果,得出中华鳖日粮中添加0.05%此复方植物提取物可提高中华鳖的生长性能和抗氧化及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20.
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两个试验组对仔猪末重和平均日增重无显著影响但均有提高的趋势(P>0.05),处理组B的仔猪生长性能最好,显著降低仔猪的料肉比和腹泻率(P<0.05);处理组A和B均可以极显著提高仔猪对干物质、粗灰分、粗蛋白和磷的消化率(P<0.01),显著提高对粗脂肪的消化率(P<0.05),而对中性洗涤纤维(NDF)无显著影响(P>0.05);处理组B能够显著降低结肠、盲肠中大肠杆菌和大肠中总需氧菌的数量(P<0.05),同时显著提高大肠中乳酸杆菌和盲肠、直肠中总厌氧菌的数量(P<0.05)。因此复方中草药可以提高仔猪的生长性能,促进仔猪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改善肠道菌群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