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云南松天然林及人工林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云南省滇中地区云南松天然林和人工林的群落结构调查及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干扰较少的云南松天然林具有较为稳定、合理的群落结构,其乔木层优势种群具有较强的自然更新能力和长远的演替潜力,并且物种多样性和生境多样性。干扰较少的云南松天然林的这些特性均优于干扰较大的云南松天然林,干扰较大的云南松天然林又优于人工林。随着森林起源过程中干扰(人为干扰和自然干扰)程度的逐渐增加,云南松群落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协调平衡能力及自然修复能力相应下降;而入侵种紫茎泽兰的分布范围和数量则相应上升,提示其或可作为森林群落生物多样性、干扰程度和森林健康评价的指示生物。  相似文献   

2.
通过41个云南松种源生长差异性、高生长遗传力及幼、成龄相关分析,初步揭示了生长量各年度的早晚期相关性、联系性和规律性,表明从第9年开始选择云南松优良种源的时机已经成熟,在5~6个位次以下的波动稳定率为805%,排名前10位中有6个云南松优良种源进入最佳早期选择范围,15~20年轮伐期的早期选择年效率为7290%~11047%,其可行性较强,效果也显著,这为加速云南松的良种选育和初步实现造林良种化进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云南松优良种源生长量早期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41个云南松种源生长差异性,高生长遗传力及幼,成龄相关分析,初步揭示了生长量各年度的早晚期相关性,联系性和规律性,表明从第9年开始选择云南松优良种源的时机已经成熟,在5-6个位次以下的波动稳定率为80.5%,排名前10倍中有6个云南松优良种源进入最佳早期选择范围。  相似文献   

4.
采用全样本调查方法,对近年云南松种质资源保存库内云南松的松梢斑螟虫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对云南松受害率、株受害枝梢、受害指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云南松种质资源保存库内云南松上松梢斑螟平均受害株率为5.08%,平均每株受害梢数量为0.28个;云南松种质资源的21个分布区来源地中受害最严重的前5位依次为腾冲、天峨(广西)...  相似文献   

5.
本项研究选取云南切梢小蠹寄主植物云南松的针叶和藏柏、樟树、滇青冈等20种非寄主树种的叶与云南松针叶混合物(质量比为1∶4),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其趋向行为,测试云南切梢小蠹对纯云南松针叶、混合样及空气间的趋向行为选择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以云南松针叶作参照,云南切梢小蠹对云南松+藏柏、云南松+缅桂、云南松+滇朴、云南松+旱冬瓜的趋向率较低,分别为32.3%、33.4%、32.3%、31.5%;以空气作参照,混合样趋向率由小到大依次为云南松+藏柏、云南松+缅桂、云南松+滇朴、云南松+旱冬瓜,分别为38%、39%、40%、42%,均小于50%;藏柏、缅桂、滇朴、旱冬瓜4个树种对云南切梢小蠹表现较强的趋避作用,可作为营建抗云南切梢小蠹虫危害的混交树种.  相似文献   

6.
为给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良种培育提供理论基础,以2年生云南松实生苗为材料,测定其苗高、地径及各组分生物量,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及异速生长分析法分析各器官生物量,建立各器官生物量异速生长数学模型,研究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及异速生长关系,反应云南松2年生时的生长状况及各器官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2个生长性状指标和5个生物量指标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叶的生物量最大,叶在各器官中的生长速度也最快,说明2年生云南松苗木更倾向地上部分的生长。各指标间均存在密切联系,可用于云南松苗期生物量估测,也可通过对某一性状进行培育,提高云南松整体指标,满足生产需求,培育更多优良的云南松苗木。  相似文献   

7.
采用热压、水煮和汽蒸对云南松人工林的云南松材进行了处理,对经处理的云南松材剖面密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3种处理方式对其云南松材的剖面密度都有影响。其中水煮处理的影响最大;而3种处理方式对云南松材不同部位的剖面密度的影响也不同,以对端部的影响为最大。  相似文献   

8.
2005年-2008年间,在攀枝花盐边县和爱乡采用线路踏查和样方调查,共计调查7条样线,52个样方;采集的块菌和菌根样品,在室内对云南松、华山松、板栗等疑似宿主植物进行了接种试验,并采用显微镜检测.结果表明:攀枝花主要的商业块菌种类是印度块菌、假凹陷块菌.共生宿主植物范围包含云南松、华山松、板栗、滇榛等.  相似文献   

9.
从1989年开始在昆明地区的五个点进行辐射松引种试验。四年的试验结果表明:辐射松在昆明地区引种初获成功。在试验点范围内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生长量大大超过乡土树种云南松和华山松。本文对同一生境,辐射松与云南松、华山松的生长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不同生境辐射松的生长规律。初步得出辐射松在昆明地区的适应范围。  相似文献   

10.
IAA和IBA对云南松插穗扦插生根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解IAA和IBA对云南松插穗扦插生根的影响,作了不同浓度的IAA和IBA处理采自5年生实生云南松混合家系人工林的当年生穗条的扦插生根效应试验.其试验数据的回归分析表明:在单因素效应中,用以处理云南松插穗的IAA最佳浓度为0.338 g/L,对应的云南松插穗的理论生根率为55.0 %;用以处理云南松插穗的IBA最佳浓度为0.215 g/L,其对应的云南松插穗的理论生根率为31.0 %;交互效应中,用以处理云南松插穗的IAA和IBA的最佳浓度分别为0.313 g/L和0.163 g/L,其对应的云南松插穗的生根率为63.5 %.  相似文献   

11.
受小蠹虫不同阶段为害的云南松光合生理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15年生云南松在横坑切梢小蠹、云南纵坑切梢小蠹在蛀梢和蛀干为害期的针叶光合生理反应.Dun-can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云南松在小蠹虫蛀梢和蛀干期显著影响了针叶同化CO<,2>的能力,针叶净光合速率分别下降了31%和65%,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等光合指标也出现极显著下降(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针叶净光合速率与各生理生态因子的相关关系以及主要生理生态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在小蠹虫不同的蛀害期而不同.小蠹虫蛀梢和蛀干为害显著降低了针叶叶绿素含量(P<0.05),但受蛀梢为害的云南松针叶叶绿素a/b值显著高于健康或受蛀干为害的云南松.针叶最大荧光(Fm)、最大光量子效率(Fv/Fm)以及Fv/Fo均因小蠹虫蛀梢和蛀干为害而显著下降,尤以在被蛀干时的针叶Fm、Fv/Fm、Fv/Fo下降幅度更大.综合分析表明:受小蠹虫"胁迫"(蛀梢、蛀干)后针叶叶绿素合成受到显著影响,引起了寄主云南松光合机构的破坏,导致寄主云南松树势下降,这必为喜欢攻击亚健康或衰弱林木的次期性昆虫创造合适的寄主.  相似文献   

12.
2007年3月对滇中禄丰村林场具有代表性的3 hm2麻栎次生林的组成及生长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其林分类型,主要乔木树种的径阶分布及其在群落中的重要值,进而对林分的生态效能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麻栎次生林划分为麻栎—云南松和麻栎—云南松—滇油杉2种林分类型,林木株数分布分别集中于径阶8 cm和6 cm处,以麻栎为优势树种,云南松为伴生树种.麻栎林木的优势度达50.77,重要值为71.71.林分主要乔木树种麻栎、云南松及滇油杉的林木密度分别为1 825株/hm2、650株/hm2和325株/hm2,其中伴生树种云南松和滇油杉优势较为明显.林分中乔木层最大树高20.1 m,最大胸径40 cm,均为云南松植株.其群落结构简单,物种较少,生态功能差,为低质低效林分,急需改造.  相似文献   

13.
云南松种质资源与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松是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造林树种,约占云南省森林分布面积的70%,是云南省重要的经济及用材树种.掌握云南松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现状,弄清种源间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变异规律,是完善林木资源、开展林木良种选育的重要基础.因此,对我国近年来学者在云南松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遗传多样性方面进行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整理、分析.结果表明,对云南松的形态、生理、生态、遗传与种质资源保存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许多新的成果,揭示了云南松丰富的遗传资源及多样的地理种源.  相似文献   

14.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估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时空尺度、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子三方面总结了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估算研究进展.阐述了在国家尺度、区域尺度和林分尺度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的地域分布、在不同植被类型中的分布、龄级分布、林分内的分布以及时间动态变化;探讨了经济和人口、气候条件、造林和抚育、林龄、林型种类等对植被碳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滇西云南松天然优良林分半同胞子代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腾冲古永林场所设的9个云南松天然优良林分固定样地为参试单元,设大理、保山商品种作对照,进行滇西地区云南松天然优良林分半同胞子代测定试验。经7年试验,探讨了子测林生长、材质、结实诸性状的关系;估算了优良林分子代初期的实际遗传增益和主要遗传参数。结果显示:该区云南松天然优良林分子代7年生时树高、胸径、材积和木纹理扭转度的实际增益分别达到:37.49%、65.60%、219.84%和269.57%;遗传增益分别为:20.14%、40.46%、107.11%和59.79%,已远远超过云南松天然优良林分子代遗传增益3%的攻关考核指标。通过试验反馈表明了所制定的滇西地区云南松天然优良林分选择方法及标准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以滇中地区磨盘山华山松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在3种林龄(15、30、40 a)华山松林分中分别设置1 hm2的样地,利用混交度、角尺度和大小比数等空间结构参数研究其林分结构特征,并对林分胸径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不同林龄华山松次生林的径级分布特征不同,其中15 a华山松林为"单峰型"的径级分布,而30、40 a华山松林乔...  相似文献   

17.
沾益县林地类型划分及立地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沾益县2004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设置的948块样地和专业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选定以沾益县分布广泛的云南松作为评价树种对林业用地进行立地质量评价.将不同立地类型上的云南松样地的林分蓄积换算成标准年龄、疏密度为0.80的标准林分蓄积,利用星座聚类法分析,划分各立地类型的立地等级,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清华洞林场云南松母树林子代展示林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云南省祥云县清华洞林场采用保山林场、古永林场和白马河林场3片部省合建的云南松母树林种子营建于代展示林,以全省和当地商品种造林作对照,对6年生的幼林进行早期观测分析表明云南松母树林具有较高的实际增益,保山林场、古永林场和白马河林场母树林树高的实际增益分别为33.71%、89.89%和55.06%,地径的实际增益分别为-5.60%、28.71%和22.38%。  相似文献   

19.
森林系统的存在与演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第四纪的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森林,可划分为"单层同龄林分"类型和"复层异龄林分"类型,它们都遵循着由"初始林分"走入"过熟林分"的"优胜劣汰"规则。森林产生的"死亡量"必定小于"净生长量",这种非线性的"物质运动"与热力学过程的"熵"联系起来,则能更深刻地诠释由孢子植物进化为裸子植物,进而进化为被子植物的多样性树种所组成森林的"森林耗散结构"特性。现代的森林包涵着两类林分:一类是由单一树种组成的"单层同龄林分",是不通过"树种演替"就能形成"初始林分"的林分,因而其具有简单的"内部结构"和"内部时间";另一类是由多"种群"组成的"复层异龄林分",其必需通过"树种演替"才能形成"初始林分",因而它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和"内部时间"。对云南的森林,已量测到亚热带阔叶林的"过熟林分"。却缺少"先锋种群"演变为"初始林分"的先前事件,因此不可能描述出其"复层异龄林分"的先前概率。由对云南森林的分析得出,两类"林分"虽都遵循"优胜劣汰"规则,但却只能导算出"单层同龄林分"的"株数递减率和蓄积量递增率"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天然林分生长模型在小班数据更新中的应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当小班调查得到各组成树种的平均高,平均直径以及小班的年龄,每公顷株数,郁闭度,散生木蓄积等因子后,应用天然林分生长模型可以实现无人为干预小班数据的全面更新和连续预测。这些模型应用于小班数据更新时的特点是分别组成树种,以地位级指数评价立地质量,以预估间隔期代替年龄,更适用于天然混交异龄林小班数据的更新。通过吉林省汪清林业局108块复位样地的验证,表明天然林分生长模型的预估结果优于目前生产单位所用的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