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片面积和叶脉性状是重要的叶片功能性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反映叶片生物量在支撑结构成本和光合收益之间的投资权衡以及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本研究以石楠为材料,通过化学处理去除表皮和叶肉,使用扫描仪获取叶脉的完整图像,再使用LEAF GUI和R软件处理叶脉图像获得所需数据。采用幂函数构建叶片面积和叶脉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经对数转换进而获得线性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获得线性模型的参数。结果显示:石楠叶片中脉长度的平方与叶面积约呈正比关系,总叶脉长度、总叶脉面积均和叶面积呈正比关系,总网眼面积和叶面积约呈正比关系,平均网眼面积和网眼个数在“对数-对数”尺度上呈现出弱的反向线性相关性,平均网眼面积和网眼密度(即单位叶面积上的网眼数量)在“对数-对数”尺度上呈现出强的反向线性相关性。可得结论:叶片面积与总叶脉性状(总叶脉长度、总叶脉面积、总网眼面积)之间存在显著的正比关系;中脉长度与叶面积之间呈现出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接近1/2次方的幂函数关系);平均网眼面积与叶面积无关,但和网眼密度反向相关。换言之,网眼密度和叶片大小无关,意味着植物叶片单位面积的光合能力与叶片大小无关;而平均气孔大小(正...  相似文献   

2.
针对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望江哺鸡竹(Phyllostachys propinqua lanuginosa)和衢县红壳竹(Phyllostachys rutila)3种不同刚竹属竹子,分析了其叶片特征(长、宽、周长、面积)的异速生长关系。结果表明:3种竹子叶片特征的所有异速生长关系中,仅叶长和面积的异速生长指数存在竹种间的显著差异,其他叶片特征的异速生长关系在共同斜率下均发生了沿y轴方向和沿共同斜率方向上的显著移动,说明同为刚竹属的3种竹子间叶片特征的异速生长关系较为稳定,但大小发生了变化,整体表现为红壳竹哺鸡竹淡竹。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种群当年构件的特性,了解其生存策略及对环境的响应。文章研究通过测定各构件的数量、生物量及构件间关系,对不同光照条件和不同径级的构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光照条件下,枝条的长度有显著差异,而枝条鲜重无显著差异;不同径级下,枝条长度差异明显,而枝条鲜重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光照条件下,叶片的数量和鲜重均有显著差异;不同径级下,叶片数量没有显著差异,而叶片鲜重差异明显。生殖构件与营养构件间的异速生长关系不显著,体现了构件间生长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对川南地区常见的12种藤本植物叶片特征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园林中藤本植物叶性状存在较大差异,且不同指标变异程度不同;部分性状相关性显著(P〈0.05),比叶面积随叶片干重的增加而减小,随单位鲜重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单位鲜重含水量、鲜重和叶面积能较好地表征不同种类比叶面积的变化(R^2=0.886,P〈0.01);叶干重、叶鲜重与叶面积呈正相关;叶绿素含量与其它叶性状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叶片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其生理变化可反映不同生境下植物适生策略。探究塔里木河下游不同生长阶段的胡杨叶功能性状差异及其与树形因子的关系,以期为荒漠河岸林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筛选的10个叶功能性状指标存在不同程度变异,变异系数介于10.7%~39.6%之间;其中叶干重变异系数最大,叶片厚度变异系数最小。幼树、中树、成树和老树叶功能性状间均存在相关性,即比叶面积与叶干物质含量、叶组织密度、叶面积、叶鲜重、比叶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叶片厚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树形因子对叶功能性状变异的共同解释量为79.33%,其中,枝下高、树高和冠幅是叶功能性状变异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枝下高对叶功能性状的正效应最为明显。总之,树形因子对胡杨叶功能性状的影响显著,不同生长阶段的胡杨通过叶片多个功能性状的协调和权衡分配来适应荒漠恶劣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林业科学》2021,57(5)
【目的】植株整体形态与枝叶大小、出叶强度关系密切,探究枝叶性状在不同纬度的差异,预测不同环境下植株种内变异及生存策略。【方法】选取4个不同区域阔叶红松林分布区,分析其主要优势种红松的当年生出叶强度、枝横截面积、总叶面积和单叶面积;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检验枝叶性状在不同纬度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应用标准化主轴估计法(SMA),探讨纬度对单叶面积与出叶强度以及枝横截面积与出叶强度、总叶面积、单叶面积关系的影响。【结果】1)红松总叶面积、枝横截面积和出叶强度变化的纬度解释率均小于8%,单叶面积变化的纬度解释率最高为58%; 2)红松枝横截面积与其他叶性状和出叶强度均呈异速生长关系,与叶面积在不同纬度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出叶强度呈显著负相关;在高纬度地区,出叶强度与单叶面积呈负相关的异速生长关系;3)在高纬度地区,红松枝性状与叶性状和出叶强度的关系斜率均最小。【结论】红松枝叶状在不同纬度均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纬度变化,单叶面积变化显著,表明植株会调整其表型性状以适应环境变化,且以叶性状为主。红松枝叶性状关系在不同纬度存在差异,其斜率在高纬度地区相对较小,表明植物会采取不同资源分配策略以适应环境变化,且枝叶协同适应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林分郁闭度对半夏地上部生长性状、块茎形态性状、叶片形态性状和生物量及其分配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分郁闭度对半夏株高、茎基径的生长的影响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且半夏株高随着林分郁闭度的增大而增大;当林分郁闭度为0.5时,半夏块茎长、块茎宽、块茎高,以及单株总鲜重、单株叶鲜重、单株茎鲜重、单株块茎鲜重、单株总干重、单株叶干重、单株茎干重和单株块茎干重均达到最大值;在不同的林分郁闭度下,半夏生物量向叶、茎和块茎传输的分配趋势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8.
《林业科学》2021,57(4)
【目的】枝叶大小、出叶强度之间的关系反映了植物空间资源利用能力,研究不同生活史阶段及不同枝叶年龄的枝叶性状变异及其权衡对预测种内变异和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存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的建群种红松为研究对象,选取4个不同生活史阶段(幼苗、幼树、成年树、老龄树)的样树,测定其不同枝叶年龄的枝横截面积、单叶面积、总叶面积和出叶强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检验枝性状与叶性状在不同生活史阶段、不同枝叶年龄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以标准化主轴估计(SMA)检验不同生活史阶段对当年生枝横截面积与单叶面积、总叶面积、出叶强度,以及单叶面积与出叶强度间相关关系是否存在显著影响,以及枝叶年龄对枝横截面积与总叶面积、出叶强度的相关关系是否存在显著影响。【结果】1)随生活史阶段上升,红松枝横截面积、叶面积呈上升趋势,出叶强度呈下降趋势,且枝、叶性状在4个生活史阶段的不同枝叶年龄间存在显著差异,枝叶年龄可解释最多的枝叶性状变异,生活史阶段可分别解释枝横截面积、总叶面积和单叶面积变异的17%、7%和3%; 2)红松不同生活史阶段当年生枝-叶性状均呈异速生长; 3)幼树、成年树和老龄树阶段的1年生枝横截面积与总叶面积均呈正相关关系;老龄树阶段当年生、1年生和2年生枝横截面积与出叶强度均呈负相关关系。【结论】红松不同生活史阶段植物资源利用策略存在差异,仅幼苗阶段当年生枝-叶性状均存在相关关系;红松不同枝叶年龄枝-叶性状均呈异速生长。  相似文献   

9.
以尚志市帽儿山8种常见绿化木本植物为对象,研究了叶片面积与质量的异速生长关系。结果表明:8个树种叶面积与叶质量异速生长斜率均小于1,即这些植物由于单位叶面积的成本随叶质量增大而不断升高。8个树种的SLA均随叶质量增大而呈降低趋势,也表明该地区叶片符合"收益递减"假说。跨树种尺度上叶片同样符合"收益递减"假说。进一步分析发现,各树种SLA与种内异速生长斜率和截距均呈正相关关系,表明异速生长的斜率和截距对叶片异速生长具有指示意义。北方地区选择绿化树种时应选择叶片和比叶面积较小的树种。  相似文献   

10.
选取3个天然林群落作为研究对象,利用3种包含不同计量参数的生物量碳计量模型,即生物量因子法、异速生长方程法及材积源生物量法,分别计算林分碳储量并比较分析各模型计量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生物量因子法与材积源生物量法计算所得林分平均碳密度相近,分别为155.56和152.82 Mg·hm-2,异速生长方程法的结果偏低,为118.44 Mg·hm-2,生物量因子法计算的不同群落的林分碳储量比异速生长方程法的高22.11%~43.02%;各群落的立木结构及物种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均方根误差分析显示生物量因子法对群落碳密度的差异反应最为敏感,计量精度最高;各方法计量结果均显示中、大径级立木是林分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中径级立木与大径级立木中计量精度较高的模型分别是异速生长方程法与生物量因子法。综合考虑计量精度及参数获取的便利性,3种计量模型各有优势,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较为适合的模型,一般情况下可使用材积源生物量法,能便利地获得与采用包含木材密度参数的生物量因子法最接近的计量结果。  相似文献   

11.
以1年生油茶容器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称重法控制基质含水量,设置CK,T1,T2,T3,T4和T5六个水分处理组,研究基质含水量对苗木成活率和生长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基质含水量低于81%时,苗木成活率开始下降,且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成活率也随之下降。基质含水量为90%~81%时,新梢和新叶生长量、叶片大小为最大,其新梢长达到5.21cm,新叶数为4.89,叶片长×宽为4.23cm×2.43cm;相反;此时的生物量最大(鲜重为7.92g,干重为3.44g)、根冠比最小(鲜重比为0.40,干重比为0.47)。由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得知,叶片电阻主要是由叶片含水量决定的,基质含水量为100%~91%时,各部分电阻为最小(其中新叶老叶基质),其叶片含水量最大(68.5%)。  相似文献   

12.
根据秃杉人工林标准地调查数据,分析因变量与自变量的相关性,筛选最优因子,分别采用异速生长方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构建秃杉树冠轮廓模型和冠幅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最大冠幅深度与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冠长均显著相关。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以胸径、树高拟合的最大冠幅深度模型较优。树冠轮廓模型以三参数幂函数的异速生长方程拟合效果较好。冠幅呈正态分布,以胸径、树高、优势树高、单位面积胸高断面积为模型最佳变量组合,模型残差上下分布比较均匀,不存在明显偏差,且材积随着冠幅的增大而增大,以二次方程模拟效果最佳。经检验,所构建的模型拟合效果较好,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3.
《林业科学》2021,57(2)
【目的】研究阔叶树不同冠层高度对当年生小枝上单叶生物量与出叶强度之间关系的影响,以期探明森林内光照环境变化对树木小枝性状的影响,为揭示阔叶树林冠生长对光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标准化主轴回归估计(standardized major axis estimation,SMA)方法对江西省阳际峰自然保护区内69种阔叶树不同冠层高度的单叶生物量(ILM)与出叶强度(单位茎生物量的叶片数量与单位茎体积的叶片数量,Lim与Liv)的异速生长关系(树木本身某一部分的相对增长)进行研究,分析不同冠层高度(上冠层与下冠层)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内常绿和落叶树种的单叶生物量与出叶强度之间关系的影响。【结果】1)常绿和落叶树种的Liv、比叶面积和单叶面积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两者的叶片数量、ILM、Lim和茎密度均无显著差异(P 0.05)。常绿树种在不同冠层高度处的叶片数量、Liv、比叶面积、Lim和茎密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落叶树种在不同冠层高度处仅与比叶面积存在显著差异(P0.05)。2)常绿和落叶树种不同冠层高度当年生小枝的单叶生物量与出叶强度之间均为负等速关系;冠层高度对常绿树种小枝ILM-Lim的异速生长指数(方程斜率)无显著影响(P=0.95),但上冠层小枝ILM-Lim的异速生长常数(方程截距)显著高于下冠层(分别为1.24、1.05);冠层高度对落叶树种当年生小枝ILM-Lim的异速生长指数(P=0.65)与异速生长常数(P=0.83)均无显著影响。3)冠层高度对常绿树种当年生小枝ILM-Liv的异速生长指数(P=0.43)与异速生长常数(P=0.16)均无显著影响,对落叶树种当年生小枝ILM-Liv的异速生长指数(P=0.69)与异速生长常数(P=0.28)也无显著影响。【结论】冠层高度对常绿和落叶树种当年生小枝的单叶生物量与出叶强度之间的负等速关系未产生影响,但冠层高度对常绿树种的异速生长常数则产生显著影响,表明在一定的出叶强度下,上冠层具有更高的单叶生物量,这可能是受当年生小枝在不同冠层高度处的枝、叶资源获取策略不同所引起。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选择小黑杨、迎春5号杨和中绥12号杨3个杨树品种在添加不同质量浓度NaCl溶液的基质中进行了扦插试验,调查生长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随着NaCl溶液质量浓度的升高,3个杨树品种插穗的新梢长度、叶片数量、根数、根长、插穗地上及其地下部分鲜重和干重等均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品种间插穗新梢长度、叶片数量、根长、地上部分鲜重和干重、地下部分鲜重和干重差异达到极显著性水平(F值分别为12.88**、10.91**、22.96**、148.60**、27.01**、29.40**、31.55**),NaCl溶液质量浓度间插穗新梢长度、叶片数量、根数、根长、地上部分鲜重和干重、地下部分鲜重和干重差异达到极显著性水平(F值分别为11.63**、10.45**、13.10**、10.12**、43.22**、10.80...  相似文献   

15.
低温是含笑属植物引种栽培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探明含笑属新品种‘锦绣含笑’的耐寒性,了解其与台湾含笑、深山含笑和乐昌含笑在耐寒适应性上的差异,对该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有重要意义。该文对4种含笑的叶片在自然低温条件下受冻后的形态特征进行观测,利用相对电导率配合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并运用聚类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对叶片解剖结构进行耐寒指标的筛选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4种含笑受冻后的叶片形态特征有较大差异,低温半致死温度的变化范围为-11.599—-15.263℃;通过聚类分析将叶片9个结构指标分成3组,分别筛选出栅栏组织厚度、叶片厚度和细胞结构紧密度等3个指标进行隶属函数综合评价,锦绣含笑的耐寒性介于台湾含笑和深山含笑之间,4种含笑的耐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台湾含笑锦绣含笑深山含笑乐昌含笑。  相似文献   

16.
银杏叶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对银杏实生成龄优树叶子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30个性状指标的F检验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性状的遗传方差、变异系数及重复力(R)的枝龄有关.1年生枝段的ECV>GCV,而2、3年生枝段恰好相反.2、3年生枝段叶性状的R>1年生枝段.有10个指标的R大于80%.3个重量指标的相对遗传增益达70%以上.有9对性状的遗传相关达0.80以上.单叶面积与叶宽、单叶鲜重;单叶鲜重与干重;单叶干重与叶干重/m·长枝相关遗传力达70%以上.银杏叶个体间变异较大.本研究对银杏叶性状指标的直接和间接选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杨树农田防护林带单木叶面积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豫东平原5,7年生欧美杨107杨农田防护林带单木比叶面积、叶面积的变化,建立预测林带单木叶面积的异速生长模型。结果表明:5,7年生单木比叶面积平均分别为136.6,138.2 cm2.g-1,两者差异不显著;叶面积平均分别为45.4,85.8 m2,两者差异显著。冠层位置对比叶面积、叶面积均有显著影响,从树冠的上层到下层,比叶面积显著增加;而叶面积在两林龄中垂直层次表现出差异性,在水平层次,由内层到外层,叶面积均显著增加。不同林龄林带具有不同级别的枝,各级别枝的叶面积间均有显著差异。异速生长关系表明:树高、胸径、冠长因子都能可靠地预测林带单木叶面积,相比而言,胸径和单木叶面积之间的异速生长模型在测算单木叶面积及其指数时较可靠、方便。  相似文献   

18.
对银杏2年生苗苗高、地径生长过程运用Logistic方程进行模拟,相关系数均在0.97以上,银杏高生长在萌芽展叶后直接进入速生期,地径生长速生期开始与结束均要晚于苗高生长速生期,不同家系苗高、地径生长速生期的停止期差异较大。银杏苗期叶片的叶长、叶宽、单叶干重、单叶鲜重、平均单叶面积等形态指标的年生长节律呈S型曲线、内含物的年变化规律呈双峰型曲线。研究表明:苗高与地径生长的速生期终点、成熟健康叶片的叶面积、9月初的叶片总内酯含量、9月底的叶片总黄酮含量等性状可作为叶用银杏家系苗期选择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为了认识引种栽培的八月竹叶片对不同生境的可塑性适应规律,在浙江省龙泉市板栗林套种八月竹示范基地内调查不同生境下(林窗、林内、纯竹林)八月竹的叶片形态特征,并采用标准主轴回归(SMA)分析不同生境下八月竹叶片形态之间的异速生长关系。结果表明:叶长、叶宽、叶周长和叶面积彼此之间关系的异速生长指数为0.820~2.051,其中仅叶长和叶周长间呈等速生长,其余5对关系均呈异速生长模式;各指标间关系的异速生长指数在不同生境条件下均没有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得到不同生境下各指标间异速生长SMA主轴沿y轴或斜率方向上发生了极显著移动(P<0.01),主要有相同叶长下,叶面积为林内>林窗>纯林,叶片大小整体也呈现为林内>林窗>纯林。板栗林套种八月竹的不同生境条件对八月竹叶片形态特征间异速生长指数没有显著影响,但在叶片大小上发生了可塑性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苗龄植物各性状间的异速生长能客观反映其生长关系随植物发育的变化,探究苗龄差异对云南松异速生长的影响及表型可塑性,为云南松高效培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不同苗龄云南松苗木为对象,用异速生长分析法对各苗龄云南松生物量和针叶长进行量化分析.[结果]不同苗龄云南松地径、苗高、主根长、侧根长、针叶长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