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晚清学者桂文灿编撰的《经学博采录》,是清代重要的经学史著作,长期以来,该书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始终未能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文章由“其人与其书”、“荟萃与实录”、“汉学与宋学”三部分组成,作者认为该书作为学案体的经学史著作,收录了乾、嘉、道、咸四朝的汉学传习活动,较之江藩的《汉学师承记》内容更为详实丰富,全面地展示了晚清汉学研究的延伸与演变的基本脉络。该书既是晚清学术语境中的集中体现,也是他归依汉学的真正祈向所在。桂氏的某些见解未免失之偏宕,有欠圆通,但是都显示出桂氏对传统经学的人文关怀,有利于现在的学者进一步了解晚清经学研究的实态。  相似文献   

2.
南宋时期,理学家与书院深度相契,开创出书院与学术的一体化传统。位列天下“三书院”、“四书院”、“五书院”中的岳麓与石鼓,更是湖湘之学与书院一体化的典型代表。乾淳之际,朱子所作《石鼓书院记》意在为天下书院建设提供范式,实为湖湘文化自立自强的重要标志。石鼓书院在纠正科举俗学之余,倡导传道济民,开湖湘实学之风。山长讲学兼采诸家,辑成《石鼓论语问答》,刊刻《尚书全解》,扩大湖湘之学谱系。宋末石鼓于战火中重建,习武备战,扩充田产,担起乱世中传承文脉的重任,成为湖湘学派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3.
在诂经精舍和学海堂的影响之下,专门研习汉学的书院数量大为增加,不少科举出身的地方官吏将创立汉学书院作为改变书院片面追求科举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乾嘉汉学地位的日渐式微,汉学书院也不得不教授科举之学。与此同时,不少以培养科举人才为主要任务的考课式书院也重视汉学教学,汉学书院与考课式书院都向培养科举人才方向靠拢,二者以是否开展科举教学为界线的区别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4.
在晚清社会变革的历史场景下,王闿运致力于书院教育,其中尤以在船山书院的时间最长,前后长达二十余年,培育了一批英才。清末书院改学堂,船山书院在王闿运的主持下经历了"反对——应付——缓改"三步曲,其中除却王闿运本人的原因外,也有现实的客观因素。船山书院改制的过程和王闿运对于书院改制的态度对于我们理解近代学者在晚清所作的历史选择以及对中国教育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认识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5.
改书院为学堂和改造传统书院、创建新型书院并列为晚清书院改革的三个方案之一。虽然历史的现实是改制取代改造、新创,书院被强令改为学堂乃至学校,但我们仍然主张要慎言书院改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认为它更多的是晚清社会这一特殊背景下的一种无奈的政治选择,未必定然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书院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基点与起点,但由于改书院很快变成废书院,不仅1600余所改成学堂的书院在历史的虚无中被稀释幻化,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更使得中国近现代学校制度从此就沿着不断与传统决裂,不断西化的方向奔跑,强烈的反传统意识与几乎连续不断的否定和革命也就成了中国近现代教育最鲜明的印记。  相似文献   

6.
清代书院主要有以科举考课为主的书院,以讲习理学为主的书院,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以学习西方近代科技知识为主的晚清西学书院等四种类型。清代各类型书院在办学宗旨上都高度重视道德教育,具体教学制度也充分体现道德教育功能。这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诸多的启示:要注重发挥我国传统经典文献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思想道德教育和知识能力培养同样重要;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者首先要具备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注重发挥礼仪仪式和规章制度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7.
魏源是晚清经世致用学术思想的有力提倡者和实践者,是来自湖湘的有识之士。《诗古微》和《诗比兴笺》是魏源的两部重要学术著作,前者是一部经学研究著作,后者是一部特色鲜明、具有诗论性质的诗选,却集中体现了魏源的诗学思想。这两部著作表明,魏源的诗学思想除受当时今文经学思潮影响之外,还深受湖湘地域文化传统的熏染,后者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先秦屈骚的崇拜与追慕,对清初王夫之《诗广传》的大量引用,以及对近代湖湘经世学风的自觉传承。  相似文献   

8.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官学和私学共处于教育舞台之上。至唐末,书院作为一种特殊的私学,与官私两学共存。在书院存续的960余年的历史中,尤其是在其官学化之前,书院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学术发展起过重要的推动作用,它在人文主义传统和治学方面的诸多特点,给后世教育留下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嘉道之际,兴盛一时的乾嘉汉学在总体上开始走下坡路,但在原有汉学不发达的地区却呈现局部上升的趋势。嘉道间福建鳌峰书院学风转变就反映了这点。当时福建境内社会危机加剧,促使福建学者关注现实,思想逐步由虚空转入务实。在传统士人眼里,社会风俗的变化与学术人心的改变紧密相关。于是反思学术人心成为扭转危机的重要途径。陈寿祺等人通过改革作为福建书院教育中心的鳌峰书院,促使福建的学风发生了变化,在福建兴起崇经致用的新学风。同时,陈寿祺所倡导的学风也体现了注重经世致用、汉宋学并重等嘉道以后的汉学新风气。  相似文献   

10.
陈澧是晚清汉宋调和思潮的代表人物。他早年遵信乾嘉汉学,中年以后论学不分汉宋门户,强调通经致用。王懋竑和顾炎武的经学思想对陈澧会通汉宋、回归孔孟的经学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孙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755-6755,6806
介绍了清代松花江流域的自然概况,分析了清中期该流域经济的开发过程及特点,论述了清中期的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清朝第一部刑律《大清律》及其附例 ,直承《唐律》《宋刑统》与《明律》,应为同一体系。《大清律》以及为适应清朝政治需要而增附的条例 ,都可以证明 :清朝刑法源于礼制并维护礼制。礼制仍然是决讼办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吴开宝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558-15559
晚清时期,我国农业科技期刊是传播国外农业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阵地。在介绍晚清主要农业科技期刊的基础上,探讨了晚清农业科技期刊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作用,并分析了晚清农业期刊办刊经验对当前办好农业科技期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明清丰城水灾与河工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ing&Qing Dynasty,Fengcheng flood disasters is very serious.Ming Dynasty,the time interval floods greater frequency low;Qing Dynasty,floods frequency volatility strong,after Jiaqing period,the flood of Fengcheng fluctuations decrease,but the sharp rise in the frequency,making the total number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floods in Fengcheng disaster goes far beyond the Ming Dynasty.Faceing of the increasing floods,from private to official attention to the local community,in particular,the construction of emb...  相似文献   

15.
清代一统天下之后,曾一度禁止民间养马。对此,有研究者认为,清代民间养马业一蹶不振。本文介绍了清代马禁的历史背景,对不同时期的马禁政策和马禁松弛现象列举、分析,并结合大量官方、民间的原始文献,分析了民间养马业繁荣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张研 《古今农业》2006,(1):67-75
18世纪前后,中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0%左右。农家的生活消费与生计来源代表了全社会普通人家收支的主流。本文拟对清代农家生计收入的研究进行归纳和介绍,以期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清代生活与生产水平的一般状况。  相似文献   

17.
高超  张杰  章璐 《农业考古》2020,(1):50-54
苏州甪直保圣寺藏有一方清代乾隆时期严氏祭田"执帖"碑,碑文主要涉及的是苏州甪直严氏祭田的由来,以及政府对义田的优免措施和破坏义田行为的量刑规定。这方碑刻是重要的地方社会史资料,对于研究清代苏州地方历史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同时对研究清代禁碑的铭文制度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地揭示天津野生稻对稻瘟病抗性的遗传机理,以天津野生稻与感病品种CO39杂交构建的F2群体为研究对象,利用稻瘟病菌株CHL1743、110–2和318–2进行室内接种鉴定,F2群体的抗感单株分离比符合3∶1,表明其对3个稻瘟病菌株的抗性均由1个主效基因控制,命名为Pi2–1。利用群体分离分析法和隐性群体分离法进行初步定位分析,将Pi2–1基因定位在水稻第6号染色体着丝粒附近的SSR标记AP5659–5到RM7213之间,与2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9 cM和1.4 cM。  相似文献   

19.
清人注释苏诗特别重视辑佚与校勘、训诂与考订 ,诗注与诗评结合 ,针对性强 ,而选评苏诗则多直觉式的感悟 ,侧重于艺术分析 ,尤喜探讨苏诗的艺术渊源 ,清人论评苏诗所涉问题的深度与广度较之前人有较大的发展 ,尤其是对苏轼在用典、和陶诗、以文为诗及其诗史地位的评价颇有精妙之论。形成这种繁荣局面的原因在于 :首先 ,清人标举、学习宋诗 ,风气日渐浓厚 ;其次 ,清代考据学风的兴起与整理旧学的兴盛 ;再次 ,清代研究苏诗的学者学问淹博 ,对苏轼其人其诗推崇有加。  相似文献   

20.
清代湖南米谷外运量考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与以往学者对湖南米谷外运量粗略的估计不同,本文对清代湖南人口、耕地、亩产量、总产量和当地米谷消费量进行了比较具体和深入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清代湖南米谷的外运量。研究表明,有清一代,湖南的米谷外运量在不同时期因人口、耕地、亩产量、平均年收成、总产量和当地米谷消费量的变化而有较大的变化,从清初到乾隆,外运量不断增大,乾隆以后则不断减少。但总的看来,其外运量非常大,除了清初的几十年,一般每年都能输出上千万石的稻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