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辑录《翼教丛编》闻名的苏舆著有《春秋繁露义证》一书,专揭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春秋董氏学》诸书中的“诧异”之论,力图恢复董仲舒思想的真实面貌。是书力主《公羊》学说,但能以一种比较平实理性的态度,超越门户之见,但凡是合理的说法,无论是古文经师,还是今文经师,无论是汉学家,还是宋学家,皆摭取其说,无所排斥。甚至对于以谶纬附会为说的纬书,他也能吸收其中的可取成分,来作为注解董子思想的资源。  相似文献   

2.
《春秋》与礼关系密切,礼的本末、常变关系,历来是《春秋》学讨论的热点。礼有本末之分、文实之别,礼有常亦有变。胡安国的《春秋传》提出了“正身治人礼之本、威仪文辞礼之末”的思想,强调“礼以敬为本”观点。胡安国认为,礼之“本”与“实”是不可更改的“礼之常”;而礼之“末”与“文”则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的“礼之变”。在“礼之常”与“礼之变”之间,有一个基本的法则是必须遵守的,那就是“变而不失礼之正,则犹可矣”、“变而不越乎道之中”。  相似文献   

3.
刘会会 《甘肃农业》2006,(2):205-206
礼玉,指作为礼仪代言的玉器。我国礼玉文化源远流长。《周礼》中记载的以玉为礼的礼玉制度,通过对礼玉的种类、质地、颜色、形状、大小以及文饰等的分析,阐释了礼玉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在等级制度中的功能,并从礼玉文化的角度采阐释先秦社会的等级制度。  相似文献   

4.
5.
《文子》具有丰富的礼学思想,对礼的起源、本质、作用及礼的弊端、制礼的原则等都有独到的思考,其礼学思想上承老子,下启庄子,是先秦道家礼学思想发展的重要一环。《文子》认为礼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末世的产物,其本质在谦和敬。礼与德、仁、义一起构成圣人治理天下、统御万物的四种手段,但道德是本,礼是道德派生出来的,对于治理天下来说,是末之又末的手段,其作用仅及于一乡的范围。末世不可缺少礼,但礼破坏了人美好淳朴的天然本性,礼的出现带来了诈伪。制礼应该遵循简单易行的原则,因人情而制,因时变而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礼>古记"之说,指出这种<礼>类战国古文记文,是一种长期为人所忽略的古代学术文体.近年出土的战国楚简中,见有多种此类"<礼>古记"的作品,与传为子思之学的儒家传统有关.研究出土文献中的"<礼>古记"类作品,不仅使我们得以考察传为子思学派作品的早期面貌,而且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学术文献的文献形式与文体.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以礼说《诗》的因缘、源头在于《诗经》反映周礼的客观实际。《左传》可以证明以礼说《诗》的阐释实践早在孔子之前,孔子的言论不是以礼说《诗》的源头。以礼说《诗》应该遵循实事求是原则。  相似文献   

8.
武闻宇 《农业考古》2020,(2):208-211
本文对《四库全书总目》之《茶经》条作出疏证:对《四库全书·茶经》的分类进行简单辨析;对陆羽生平和《茶经》的成书过程作简要介绍,对提要所及陆羽所授官职和时间进行订正;考证《四库全书·茶经》的版本;详述七之事可以旁资考辨的条目;补充《茶经》的意义与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礼记>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家礼的实质就是将个人固定在家族的宗法关系之中,贯穿家礼的是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的等级思想,这种宗法等级观念对于维系整个社会的等级秩序有重要作用.家礼的各种仪式都有鲜明的政治意义,尤其是家礼的核心观念孝,与政治伦理忠是一致的,这也反映出古代家国同构的历史事实,齐家就可以治国.家礼培养的是孝父尊君的社会观念.  相似文献   

10.
方健 《农业考古》2004,(4):223-229,91
<茶谱>,五代茶书.前蜀·毛文锡撰,一卷,已佚.陈尚君辑本已辑佚文四十一则.毛文锡,字平珪.高阳(治今河北高阳县东旧城)人.父龟范,咸通(八六0-八七四)间为岭南刺史,历任潮州刺史等.文锡通音乐,能诗工词,时名颇重.年十四,登进士第,仕唐宦历未详.入蜀依王建,累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迁承旨.永平三年(九一三)七月,为太子元膺贬逐、拘捕,挝之几死.太子败死,仍复原职,四年八月,迁礼部尚书,判枢蜜院事.通正元年(九一六),兼文思殿大学士,寻进位司徒.天汉元年(九一七)八月,为飞龙使唐文房所谮,贬茂州司马.其后事迹无考.撰有<毛司徒词>三卷,有王国维辑本,录词三十二阕.又有<前蜀王氏纪事>二卷,记王建称前帝事,佚.<茶谱>一卷,至迟撰于唐亡后不久;前蜀初,已流传于世,这从康末诗僧贯休<禅月集>卷一七<和毛学士舍人早春诗>可考知.其诗有云"茶癖金铛快"(注云"舍人有<茶谱>").<崇文总目>卷三、<晁志>卷一二、<通志·略>四、尤袤<遂初堂书目>、<解题>卷一四均著录是书.陈振孙<解题>称"后蜀毛文锡撰",实误;此书撰于五代前蜀之初无疑.但因此书久佚,自宋至明真见过此书者,不会太多.乃至对其书作者著录多误,如<文献通考>误称为"燕文锡",<说郛>作"王文锡",<山堂肆考>又称"毛文胜";<天中记>则误书名为<茶品>等,不一而足.晁公武谓"记茶故事,其后附以唐人诗文";实亦未能概括是书内容.据南宋浦国宝<金堂南山泉铭·序>(<全蜀艺文志>卷四四)称"毛文锡作<茶谱>,(水品)又增至三十有八"云,则似<茶谱>亦仿<茶经>有品水之内容,但今已无可辑佚.从佚文看,<茶谱>着重记述中唐以后名茶的产地、品性等,间或附以茶事及茶诗文.从宋以后人刊行<茶经>时,多取<茶谱>之文作注文,足见此书之价值,是继<茶经>以后的又一部重要茶书.佚文中,附有关于陆羽、张志和、胡生、志崇、陆龟蒙、蒙山僧及湖常二州太守境会亭制贡茶的茶故事七则,唐人诗文则无存.这有两种可能一为诗文已佚,今已无从搜辑,二为<晁志>误记.<茶谱>佚文中涉及唐七道三十六州产茶情况,记载了五十余种中唐以后的名茶品目和性状.较<茶经>已大为拓展.从明清茶书中录存的<茶谱>佚文中存在不少与宋人书中引文不同的异文判断,似还无从论定此书佚于宋元之际,至少,明代尚存其残本或从类书、方志中转录的条文.<茶谱>是仅次于<茶经>的茶学巨著,其久佚不传,无疑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的一大损失.今其佚文虽存有三千余字,但仅全书一部分.佚文主要辑自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吴淑<事类赋注>、陈景沂<全芳备祖>、晏殊<类要>、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唐慎微<重修政和证类本草>等.日本学者青木正儿有<茶谱>辑本,刊其<中华茶书>(东京春秋社一九六二年版)中,又收入其<全集>.今蒙台湾王德毅教授赐示覆印本,其辑本无出拙辑之右,今不取.今拟将<茶谱>佚文重加裒辑,谢维新书不仅多出今传各本数则,且有些条目文字亦详且胜,故多用作底本,并详加校证.所幸上列前三种书均有宋本存世(<寰宇记>约存百分之四十),无疑提供了辑校的善本.由于有些条文已被宋人用作<茶经·八之出>之注,<太平寰宇记>有几条可确证为<茶谱>之文者,往往误注出处为<茶经>,这种现象绝非偶然,疑宋初乐史所见之<茶经>,已有<茶谱>文窜入为注,今也尽力予以辨析.必须指出,今辑<茶谱>诸条或已多非毛氏原文,已由宋人以意改写,这从上引诸书文字略有不同可证.  相似文献   

11.
宁蔬春早是以早熟豇豆品种之豇28-2为母本,以引进另一个材料94-7为父本杂交,经8代系统选择育成的极早熟品种,始花节位3-4节,比之豇28-2早5-7d,商品荚绿白色,荚长67.4cm,单荚质量25g,前期产量高,每hm2前期产量12000kg左右,总产量30000kg左右,播种至始收历时80d左右.适合早春长江流域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