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讨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边缘木对林隙干扰的响应,通过对60个林隙485株边缘木的调查,研究其数量、种类、大小结构、偏冠率的分布及其与林隙面积大小的关系.结果表明:边缘木的径级结构呈偏左的正态分布,而高度结构呈正态分布.约17.32%的边缘木未出现偏冠现象,绝大多数边缘木的偏冠率在0.5~0.7之间(占63.30%),不同树种间的偏冠有显著差异.单个林隙边缘木的平均偏冠率与冠林隙和扩展林隙面积大小均无显著的线性关系.单个林隙的边缘木最少为4株,最多为16株,平均每个林隙拥有8.08株边缘木.  相似文献   

2.
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边缘木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边缘木对林隙干扰的响应.通过对60个林隙485株边缘木的调查,研究其数量、种类、大小结构、偏冠率的分布及其与林隙面积大小的关系。结果表明:边缘木的径级结构呈偏左的正态分布,而高度结构呈正态分布。约17.32%的边缘木未出现偏冠现象,绝大多数边缘木的偏冠率在0.5~0.7之间(占63.30%),不同树种间的偏冠有显著差异。单个林隙边缘木的平均偏冠率与冠林隙和扩展林隙面积大小均无显著的线性关系.单个林隙的边缘木最少为4株,最多为16株,平均每个林隙拥有8.08株边缘木。  相似文献   

3.
中亚热带台湾相思次生林林隙边缘木高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福州地区台湾相思次生林林隙进行实地调查,共调查10个林隙中的130株边缘木,用威布尔分布模型和正态分布模型分别拟合林隙边缘木的胸径级和高度级分布,并进行柯尔莫哥洛夫和卡方检验,结果表明:福州地区台湾相思次生林林隙边缘木胸径级的多度分布符合W eibull分布和正态分布;高度级的多度分布符合W eibull分布,但不符合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4.
对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混交林林隙基本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隙的线状密度为31.78个/km,冠空隙和扩展林隙所占的面积比例分别为15.71%和30.78%;冠空隙的年干扰频率为0.46%,干扰轮回期约为434.8a。冠空隙的大小变化在42.12-372.52m2之间,平均为153.37m2;扩展林隙的大小变化在98.65m2-633.10m2之间,平均为300.44m2。冠空隙和扩展林隙面积分布格局均符合Weibull分布。林隙形成方式主要为干基折断,占总形成木总数的35.29%,其次为掘根风倒,占28.43%。平均每个林隙的形成木为4.98株,由红松、白桦、枫桦、冷杉形成,径级在20-30 cm之间,高度在15-30 m之间。冠空隙的直径与高度比值的相对频率的分布呈单峰型曲线,当比值为0.30-0.45时,出现峰值;而扩展林隙的直径与高度比值的相对频率的分布呈双峰型曲线,当比值分别为0.75-0.90和1.05-1.15时,出现峰值。林隙边缘木胸径级的多度分布和高度级多度分布符合Weibull分布,但不符合正态分布。约13.41%的边缘木未出现偏冠现象,偏冠率在0.5-0.7之间的边缘木占70.49%。  相似文献   

5.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边缘木高径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对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64个林隙的559株边缘木的调查,研究其径级和高度级的结构特征,用韦布尔分布(Weibull)模型和正态分布分别拟合径级和高度级分布.结果表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边缘木径级分布符合Weibull分布,不符合正态分布;而高度的分布既符合Weibull又符合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6.
对格氏栲天然林林窗边界木的树种组成、胸径结构、高度结构和偏冠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格氏栲天然林林窗边界木主要组成树种为格氏栲,所占比例为74.75%;林窗边界木胸径结构为尖峰呈左偏,符合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和β分布;边界木高度级结构呈正态分布,主要集中在15-30 m;林窗边界木存在明显的偏冠现象,仅有5.05%未出现偏冠现象,边界木的偏冠率主要在0.5-0.8之间(70.71%),不同树种间的偏冠率没有显著差异。林窗边界木大部分由发育良好的中、高径级树木组成,与林下相比林窗边界木大部分已过熟,仅存较少小径级的边界木,表明依靠林窗边界木完成林窗更新存在困难,需加强对林窗幼苗和幼树的保护,实现林窗更新。  相似文献   

7.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林隙大小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应用高斯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和二阶对数分布模型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林隙大小结构进行研究,分析了模型的模拟效果,并对模型的拟合优度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主要以中小型林隙为主,大林隙极少出现. 林冠空隙总面积占调查样地总面积的12.5%,扩展林隙总面积占调查样地总面积的28.8%;冠空隙面积在20~100 m[[sup]]2[[/sup]]之间的林隙占林隙总数的80.7%,扩展林隙面积在80~240 m[[sup]]2[[/sup]]之间的林隙占林隙总数的81.8%. 冠空隙和扩展林隙的大小结构都呈峰值左偏的偏山状分布. 冠空隙大小结构服从高斯分布,扩展林隙大小结构可以用高斯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和二阶对数分布进行理论描述;根据复相关系数、决定系数、校正决定系数、回归标准误、预测残差平方以及模型拟合度(α=0.05)对模型拟合优度进行评价的结果一致,模型拟合优度顺序为:对数正态分布二阶对数分布高斯分布. 该文所采用的单峰分布模型能够从数学及生态学上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林隙大小结构进行较好的解释. 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了解燕山山地华北落叶松和油松混交林内林隙的形成特征及更新状况,对研究区域内固定样地进行了样线调查,测定样线所穿过林隙的大小、边缘木和形成木的特征以及林隙内更新苗高度及地径,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所调查的38个扩展林隙中,以40~60 m2的数量比最大,而100~120 m2的面积比最大,分别为23.68%和30.59%;大多数林隙形状近似于椭圆形,占总数的92.11%;林隙形成木共190株,其中有2个形成木的林隙最多,占林隙总数的 15.79%;林隙的形成木全为落叶松和油松,且基径<25 cm的所占比例较大,占总数的90.53%;边缘木高度以15~17 m的个体最多,胸径主要集中在20~35 cm;林隙内不同区域更新苗密度差异不显著,苗木多分布于中心及过渡区域;林隙内不同地带苗木地径及树高均呈现出中心区域>过渡区域>边缘区域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云南金沙江流域云南松天然林林隙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对云南省金沙江流域永仁县响水河和白马河林场云南松Pinus yunanensis天然林中45个林隙的调查,研究了云南松天然林林隙的基本特征和自然干扰规律.结果表明:永仁县云南松林林隙的形状近似于椭圆形.扩展林隙和树冠空隙的平均面积分别为469.42 m2和181.90 m2,扩展林隙和树冠空隙在云南松林景观中的面积比例分别为28.23%和10.49%,年干扰频率分别为0.672 1%和0.249 7%,林隙干扰的返回间隔期约有400.48 a.大多数林隙在40 a以前形成.大多数林隙是由1~3株形成木创造的,而由1株形成木创造的林隙最多.林隙形成木的径级结构以30~50 cm这一范围居多,高度以20~30 m居多,林隙形成木通过掘根、干基折断、干中折断、枯立、折枝或枯枝这几种形式形成,其比例分别是33.7%, 27.9%,18.6%,17.4%和2.4%,在不同的林隙中可见到形成木这几种形式的不同组合.以林隙动态理论为基础,对永仁县云南松天然林的经营提出了几点建议.表5参10  相似文献   

10.
长白山区阔叶红松林采伐林隙种子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种子库是森林植物种群动态和森林更新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森林植被恢复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该文通过对凋落物层和腐殖质层(0~10 cm)种子库取样并用物理挑选法进行分类,对长白山区阔叶红松林不同面积和年龄的采伐林隙内土壤种子库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阔叶红松林不同面积林隙内种子库的丰富度和种子密度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年龄林隙内种子库的丰富度差异不大,但种子密度差异显著;林隙内不同部位间种子库的丰富度和种子密度差异较大,且丰富度和种子密度分别主要由腐殖质层和凋落物层决定;红松和色木槭在林隙内外种子库中均占据主导地位,显示出红松有良好的更新潜力;随林隙形成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多样性增加但优势度下降的趋势;非林隙林分内土壤种子库的多样性和种子密度高于林隙,但优势度低于林隙;与非林隙相比,林隙内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与更新幼苗的相似性较低,且随着林隙形成时间的延长,种子库物种组成与幼苗的相似性越来越低。   相似文献   

11.
对黄龙山白皮松林林隙的一般特征和干扰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皮松林林隙形成的主要方式是人工砍伐,其次枯立、干基折断和干中折断也是较重要的形成方式,大多数林隙是由多种死亡方式混合而成的.林隙的线状密度为13.2个·km-1.扩展林隙大小分布为:A1(扩展林隙面积)≤200 m2的小林隙约占调查总数的57.89%,A1>800 m2的最大林隙占2.63%,扩展林隙的面积级越大,林隙的个数就越少;而林冠空隙大小分布并不遵循此规律,林冠空隙个数在450 m2 <A2(冠空隙面积)≤600 m2时达到最小值,且所占面积比例最小,A2≤150m2的小林隙约占调查总数的57.90%,且所占面积比例仅次于A2>600 m2的林隙.在白皮松林中,大多数林隙是由1~5株形成木形成的,其中由单株形成木形成的林隙最多,每个林隙的林隙形成木平均为2.05株;林隙形成木的腐烂等级以B级为主;组成林隙形成木的树种主要有4种,大多是由白皮松和侧柏形成的.d(胸径)<20 cm和h(树高)<5 m的形成木较容易形成林隙;而d>60 cm,h>15 m的树种不容易形成林隙.  相似文献   

12.
以凉水自然保护区内猴腿蹄盖蕨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分布规律及地上生物量特点,为猴腿蹄盖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合理化建议。研究结果如下:1)保护区内猴腿蹄盖蕨的高度、密度和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2)不同森林类型单位面积猴腿蹄盖蕨的地上生物量差异很大,其排序为:谷地云冷杉林>河岸杂木林>人工林>枫桦红松林>椴树红松林>鱼鳞云杉红松林>谷地落叶松林>云冷杉红松林>谷地白桦林>山地山杨林>柞树红松林;3)猴腿蹄盖蕨在不同森林类型中地上部分的干物质量也各不相同,其中谷地云冷杉林(4961 hm2)最高(226 420.1 kg),柞树红松林(10.0 hm2)最低(0),排序为:谷地云冷杉林>枫桦红松林>椴树红松林>河岸杂木林>人工林>云冷杉红松林>鱼鳞云杉红松林>山地山杨林>谷地白桦林>谷地落叶松林>柞树红松林;4)在保护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建议选择谷地云冷杉林、谷地落叶松林、河岸杂木林、谷地白桦林和人工林为猴腿蹄盖蕨资源开发利用的区域。   相似文献   

13.
马国强  李雪芬  邢鲲 《吉林农业》2011,(11):168-168
在森林调查中,将林隙四周的树木统称为林隙边缘木。林隙边缘木的大小和高度是影响林隙内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对林隙内树种的更新有较大的影响。林隙边缘木优势度的增大,导致了林隙内光照指数和温度指数的下降,因此增加了林隙内的适度,为耐阴树种的发茅和生存提供了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4.
川西南山地云南松林窗边界木偏冠现象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树冠偏倚是树冠外部形态受生物学和非生物学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该文研究了川西南山地阳性树种云南松的偏冠现象及其影响因素.云南松边界木偏冠现象普遍存在,树冠偏倚程度大于0.5的个体达到了95%(偏冠率1)和93%(偏冠率2).自然地理条件下,云南松边界木偏冠方向和方位可能有关,树冠偏向南方的边界木近80%,与地形和光照等非生物环境有关.云南松边界木偏冠程度受云南松自身特征的影响,偏冠率1和胸径、年龄、侧树间距、后树间距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和树高、枝下高间关系不显著.云南松偏冠受邻体树木分布影响,偏冠率2和侧树距离有关,和胸径、年龄、树高、枝下高、后树距离无显著相关关系.因此,云南松树冠偏倚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受自身特征、邻体分布和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用优势树全高和胸径的关系评价红松林的立地质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柞树红松林,鱼鳞云杉红松林,云冷杉红松林,椴树红松林,枫桦红松林和春榆,水曲柳红松林是小兴安岭南坡红松天然林中常见的6个立地类型。不同立地类型红松优势树高,胸径和年龄三者之间关系分析的结果表明年龄在决定红松优势树高,胸径和年龄三者之间关系分析的结果表明年龄在决定红松优势树高上的意义不大,而优势树高与胸径的相关性密切,符合Richards方程。采用优势树在一定胸径(40cm)时的高度值表达立地指数,  相似文献   

16.
长白山森林不同演替阶段采伐林隙幼苗更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长白山地区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的杨桦次生林、次生阔叶林和阔叶红松林采伐林隙内的更新幼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处于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的3种林型采伐林隙内更新幼苗的平均高、平均基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均大于非林隙林分,生态优势度低于非林隙林分.处于过渡阶段的次生阔叶林非林隙林分内更新幼苗的组成更接近于先锋群落杨桦次生林,采伐林隙内更新幼苗的组成更接近于顶极群落阔叶红松林,这表明采伐林隙干扰促进次生阔叶林向阔叶红松林的演替.红松幼苗在阔叶红松林非林隙林分中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17.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面积的Weibull分布模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林隙面积分布格局是林隙的一个重要特征。林隙的大小不同 ,直接影响着林隙内的生态环境 ,进而对树种生长与更新产生不同的作用。通过对万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96个林隙面积的调查 ,研究其冠空隙和扩展林隙面积的分布特征 ,用韦布尔 (Weibull)分布模型拟合冠空隙和扩展林隙的面积分布格局。结果表明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冠空隙和扩展林隙面积分布格局均符合Weibull分布。  相似文献   

18.
以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小兴安岭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原始红松林及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 AWCD值随土深与季节变化表现为,在表层与0~10 cm层土中以红松林和紫椴林最高;在10~20 cm层土中以兴安落叶松林在春、夏、秋3季最高,冬季以椴树林最高。各土层的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均以椴树林最高,且显著高于人工林,综合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类型主成分分析结果得知:原始红松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特征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9.
长白落叶松等几个树种冠幅预测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以20块落叶松云冷杉林为对象,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研究其组成树种的单株木冠幅预测模型.因变量为单株木冠幅,自变量包括胸径、树高、枝下高、树冠比、竞争因子和林分密度.共测定了3 099株树木,全部参加了建模.最终建立了长白落叶松、冷杉、红松、云杉、枫桦、水曲柳、色木、白桦和椴树9个树种的冠幅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胸径和林分密度是所有树种中影响冠幅的重要因子;模型的调整决定系数在0.34~0.75之间;绝对误差在-0.000 114~0.054 m之间;相对误差在-0.054 43%~3.440%之间;均方根误差在0.360~0.510 m之间,相对均方根误差在27.4%~37.4%之间.   相似文献   

20.
以越南同奈天然文化自然保护区的不同胖大海优势度林分林隙内胖大海更新为研究对象,对不同优势度林分林隙下胖大海更新种群的生命表、空间分布格局以及更新密度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3个优势度等级林分中胖大海SL1的个体株数最大,其中SL1到SL5的个体数量单调递减, SL4至SL5呈较为稳定状态;在优势度3级林分胖大海SL1的死亡率为0.358,均小于优势度2级林分的0.480和1级林分的0.413,而胖大海SL2至SL4的死亡率均大于优势度2级和1级林分;在不同林隙大小等级中胖大海幼树幼苗的空间分布型均呈聚集型;在优势度1级林分中,胖大海随着林隙面积增加,更新平均密度单调增加,林隙面积<80 m2时,胖大海幼树幼苗的平均密度均较小,林隙面积401-500 m2时,胖大海幼树幼苗平均密度达到峰值,在优势度1级和3级林分中胖大海幼树幼苗生长发育最适林隙面积为401-500 m2,但优势度2级林分中林隙面积为201-300 m2最适于胖大海幼树幼苗生长。虽然,胖大海幼树幼苗耐荫,需要光照强度不高,但林隙面积过小,光照强度过弱也不利于胖大海幼树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