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韦永梁 《种子科技》2023,(16):36-38
糖料蔗是多年生高大、实心草本植物,根状茎粗壮发达,是制造蔗糖的主要原料之一,且可提炼乙醇作为能源替代品。当前我国对于糖料蔗种植力度逐渐加大,种植技术也得到不断创新。深耕深松技术属于一种新型种植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土壤的蓄养能力,促进糖料蔗良好生长。基于此,文章重点对糖料蔗种植深耕深松技术进行研究,提出推广建议,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借鉴,助力糖料蔗种植业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2.
吴诗  冯奕玺 《科学种养》2008,(12):16-17
雷州丰岛蔗区既是糖蔗主产区,又是果蔗产区,土壤、气候、环境条件适宜果蔗生长,是种植果蔗的好地方。该蔗区的湛江、麻章、雷州、遂溪、廉江和徐闻等县(市)种植果蔗面积1334公顷,一般公顷产蔗量75~90吨,高产的达120~150吨。现将该蔗区果蔗丰产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施振方 《种子》1998,(5):48-49
选择粗细均匀,去掉蔗梢顶端发育未完全,组织过于幼嫩以及蔗茎中处于地表以下的部分后为12个芽数的无病害蔗茎,按全息生物学理论,将每根蔗茎3芽分,即为上、中、下3个不同的全息元,又将每个全息元蔗茎平分成双芽苗。种植后,来自上部全息元蔗茎的生物学性状最好,产量最高,其次是来自中部全息元蔗茎的,最差的为来自下部全息元蔗茎。上述结果完全符合生物全息现象,表明在甘蔗种植中应用全息对应关系定城选种,在后代中能加强期望性状,获得增产。  相似文献   

4.
贵州主要甘蔗品种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主要甘蔗品种简介雷朝云,刘玉国(贵州省亚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贵州省种植甘蔗历史悠久,据《兴义府志》记载,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黔西甫就有植蔗及制糖。至今,甘蔗生产上种植的品种改良发生了巨大变化。1949年前,生产上主要种植罗汉蔗和竹蔗;19...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甘蔗‘云蔗05-51’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加快该品种在生产上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于2014—2016年度在陇川弄门基地,对‘云蔗05-51’进行4个播种期和4个种植密度处理,设置2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播期和种植密度对‘云蔗05-51’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云蔗05-51’的茎径、有效茎数及蔗茎产量有显著影响,但对株高和锤度影响不显著;种植密度对‘云蔗05-51’的有效茎数、锤度和蔗茎产量有显著影响。蔗茎产量在1月20日播种最高达到150.70 t/hm~2,1月20日后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增减差别不大;在种植密度B1(150000芽/hm~2)时蔗茎产量达到最高值127.25 t/hm~2,蔗茎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减少而减产。从播期和密度的交互效应来考虑,‘云蔗05-51’最佳的播期是1月20日,下种种植密度为150000芽/hm~2。  相似文献   

6.
2021年广西蔗区糖料蔗生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地了解2021年广西蔗区糖料蔗生产情况,采用面上调查、数据收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蔗区的种植面积及植期、品种结构、甘蔗苗情、病虫害发生情况等。调查发现:2021年广西蔗区整体苗情较好,有足够的苗数;南宁市蔗区甘蔗种植面积有一定程度减少(-5.81%),其他蔗区基本保持稳定;螟害枯心率整体较低,但宿根蔗螟害防治仍然是难题;宿根蔗黑穗病问题严峻,需加强关注并做好防控;机械化收获仍处于较低水平;蔗农种植新品种意愿强烈,蔗区的品种类型进一步多元化。建议加强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研发和推广力度,以及抗黑穗病优良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甘蔗新品种云蔗05-51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加快该品种在生产上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于2014-2016年度在陇川弄门基地,对云蔗05-51以4个播种期和4个种植密度处理,布置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播期和种植密度对‘云蔗05-51’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云蔗05-51’的茎径、有效茎数及蔗茎产量有显著影响,但对株高和锤度影响不显著;种植密度对‘云蔗05-51’的有效茎数、锤度和蔗茎产量有显著影响。蔗茎产量在1月20播种最高达到150.70t/hm2,过了1月20日后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增减差别不大;在种植密度B1(150000芽/hm2)时蔗茎产量达到最高值127.25t/hm2,蔗茎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减少亦相应的减产。从播期和密度的交互效应来考虑‘云蔗05-51’最佳的播期和种植密度分别是1月20日播种,下种种植密度为B1(150000芽/hm2)。  相似文献   

8.
种植密度对桂果蔗1号产量性状及商品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果蔗新品种桂果蔗1号在广西蔗区的适宜种植密度,为其推广应用提供配套栽培技术,于2016年分别在广西4个县蔗区对该品种进行了3.9万、4.2万、4.5万、4.8万、5.1万、5.4万株/hm~2等6个不同种植密度水平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桂果蔗1号株高、田间蔗汁锤度影响较小;茎径、商品蔗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茎产量、商品蔗产量、经济收入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有先增后降的趋势。4.8万株/hm~2处理蔗产量最高,达到149 077.1kg/hm~2。商品蔗产量以4.8万、4.5万株/hm~2处理最高,分别达到144 325.3kg/hm~2和144 069.9kg/hm~2,经济纯收入以4.5万株/hm~2处理最高,达102 132.3元/hm~2;梢腐病的发病率为0.25%~0.89%,不同种植密度间没有明显的发生规律。桂果蔗1号在广西的适宜种植密度是4.5万株/hm~2,在实际生产中要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9.
李梅 《科学种养》2010,(3):18-18
五彩水果蜜蔗属特早熟、特丰产、特高糖、特艳丽、特高效的特种水果蜜蔗新品系,是近年由本中心从我国传统食用果蔗品系中人工驯化选育的芽变系列水果蜜蔗新秀。从长江流域到长城脚下,凡适种小麦、水稻、甘薯、花生的偏酸性、中性或轻盐碱土壤,只要具备中等以上肥力条件,均可采取地膜加小拱棚的大田直栽方式种植五彩水果蜜蔗。一般亩产10~12吨,  相似文献   

10.
崇左市是广西甘蔗种植面积最大的蔗区,为全面地了解该蔗区糖料蔗生产情况,于 2022 年采用实地调查、数据收集和面上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蔗区的甘蔗苗情、种植面积、品种结构、病虫害发生情况等。结果表明:2022 年崇左蔗区甘蔗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增幅 2.81% ;苗情总体较好,有足够的苗数,但阴雨寡照天气较多造成株高较去年矮;螟虫为害率处于较低水平,但宿根蔗黑穗病高发,逐年愈发严重,需引起重视;甘蔗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建议加快优良甘蔗新品种的培育及推广应用,加强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作物育种信息》2006,(7):19-19
甘蔗新品系“德蔗93—88”由云南省德宏州甘蔗研究所经“五圃制”选育而成。迄今为止,全省示范种植1133hm^2。多年多点试验结果表明:德蔗93-88表现为特早熟、高糖、丰产,萌芽率中等,分蘖率高,成茎率高,有效茎数达5500-6500条/667m^2,适宜种植在中等以上肥力的水田、坝地;该品系糖分高峰持续期长,纯度高。  相似文献   

12.
李梅 《科学种养》2009,(9):17-17
1.双行直栽 三膜覆盖北方温棚蜜蔗一般以元旦前后下种最适,比双覆膜大田种蔗提早2个月下种,其主要技术措施是采取地膜、小拱膜和温棚膜3层覆盖。在温棚内按宽窄垄实施双行种植,逐行下铺地膜,上搭小拱棚,苗期2个月,一般不浇水,在蔗芽顶破地膜时查苗补缺。3月份苗高30厘米以上时揭膜,并结合追肥浇水,喷施“蔗丰灵”叶顽肥。5月份撤除地膜和小拱膜。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和掌握2013年广西蔗区甘蔗中期生长情况,于2013年9月9日至9月11日对百色、崇左、来宾3个主要蔗区进行调查。采用面上调查、数据收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法。结果表明:2013年广西甘蔗中期长势总体情况与2012年相当,综合3个蔗区数据,新植蔗有效茎数增加了2955株/hm2,宿根蔗有效茎数与2012年基本持平;新植蔗平均株高降低了7cm,宿根蔗平均株高增加了24cm;新植蔗茎径平均增加0.06cm,宿根蔗茎径平均减少0.0lcm;螟害枯心率和黑穗病自然发病率均略少于往年。2013/2014年榨季全区甘蔗产量预计与上榨季基本持平。针对调查结果,建议应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加强现代甘蔗种植技术培训,加强糖业相关管理部门对恶劣天气的应对措施。同时,要积极调整甘蔗品种种植结构,扩大桂糖系列优良甘蔗品种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14.
1影响胶泥土田蔗产量、含糖量的主要因素 1.1种植不规范,行距窄、密度大 杨柳乡主产蔗区90%以上的种植行距只有65~70cm,双芽苗播种量9万~12万/hm^2(18.0~22.5t/hm^2)。  相似文献   

15.
福建莆仙蔗区,人均耕地0.4亩,常年甘蔗种植20-22万亩,已逐步建立志蔗区高功能、高效益以“轮、间、套,铺、架、挂,农、牧、副”为一体的农业生产结构模式。达到光能利用率显著提高,种群生态协调,物质多级循环利用,经济效益倍增,促进农牧副全面发展,繁荣蔗区经济的效果。甘蔗连作2年后与水稻等作物轮作,在新植蔗生长前期,或在宿根越冬期间套豆类、瓜果、蔬菜、饲料、绿肥;利用甘蔗青梢、无效分蘖及制糖的副产品饲养奶牛、耕牛等发展畜牧业;利用牛粪便、蔗渣为培养料,在甘蔗生长中后期套养蘑菇、香菇、金针菇、黑木耳等食用菌;利用农作物秸秆、牲畜粪便及食用菌残料进行沼气发酵。集种植、养殖和食用菌于一体,求得经济、生产、生态3个效益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6.
甘蔗是我县主要经济作物,年种植面积30多万亩,多为旱地种植,以往一般亩产原料蔗仅4吨左右。近年来,通过耕作改制,选用良种,推广良法,已涌现出一批亩产原料蔗7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是我国重要的糖料基地,旱地蔗区是云南的主产蔗区,1998年全省旱地蔗种植面积约23.25万hm2,占植蔗面积的80%。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冬春少雨干旱,土壤含水量低,严重影响了旱地蔗的萌发和前期生长。研究与实践表明,甘蔗的一生中,水是最重要的生长因素,特别是土壤干旱对甘蔗萌芽期和幼苗形成期造成的水分亏缺,将最终导致收获有效茎数不足,单茎重低,造成甘蔗的严重减产。据统计,目前全省旱地甘蔗单产一般为45t/hm2左右,若遇特别干旱年景,则仅为15~20t…  相似文献   

18.
冯奕玺 《中国种业》2002,(11):36-37
徐闻县既是糖蔗主产区,又是果蔗产区,种果蔗历史悠久,从1949年以来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每年种植面积200~266.7hm2。全县18个乡(镇)都有种植。以锦和、下洋、前山、龙塘、曲界、和安等乡(镇)种植较多。一般667m2产5t,高的达10~12t。现将其栽培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南,属中亚热带蔗区,常年种植甘蔗近10万亩。广大蔗农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蔗地经济效益,习惯在蔗行间套种大豆、玉米,洋芋等作物。但是,等行距植蔗,玉米、大豆前期比甘蔗生长快,长势旺,对甘蔗有一定荫蔽影响,严重影响蔗苗生长、分蘖.特别是玉米株高叶形松散,成熱迟对甘蔗中期拔节伸长影响更大。甘蔗苗期氮肥用量大,造成黄豆早期徒长,空荚率高。结果,间种作物的增产潜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我们为了改善蔗地通风透光条件,利用蔗地前期裸露的空间优势,自1982年以来,对蔗地合理间套种的增产增益效果进行了研究。将甘蔗1米等行改为宽窄行(宽行133厘米、窄行67厘米)种植,在宽行套种经济价值高的  相似文献   

20.
蜜蔗具有清凉解毒、醒脑提神之功效。种1亩蜜蔗的效益相当于15亩小麦或玉米。大棚种植蜜蔗的优势在于:多年生,1次下种,多年收蔗;不受低温胁迫和区域限制;即使在无霜期不足6个月的北部高寒地区(只要在极端低温时棚温度不低于8℃),大棚蜜蔗同样能达到10个月以上的完熟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