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按照流感病毒中神经氨酸酶(N)和血凝素(H)的不同组合,大约有一百多种流感病毒类型(亚型)。如H1N1、H3N2、H5N1等等。最近被检出的H7N9也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成员而已。在自然界,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都有它们存在的理由,也有它们生存的空间。有证据表明,微生物首先来到这个地球上,然后才是动、植物,最后才是人类。但人类却把自己当成了自然界的主人,后来居上,"后入为主"。当人类被检出和鸡身上一样  相似文献   

2.
《养猪》2016,(5)
正【美联社华盛顿5月13日电】我们与多种微生物群体分享我们的身体和周围的环境,它们对人类和地球的健康至关重要。现在,奥巴马政府要开展一个重大项目,以便更好地了解那些看不见的生态系统乃至控制它们。白宫科学官员今天宣布的"国家微生物组倡议"旨在集合研究人体内脏、海洋、土壤和医院中微  相似文献   

3.
<正>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地球超级微生物不久将搭载太空飞船进入太空,可能抵达火星,科学家很容易将它们误认为是火星生命。美国宇航局研究员卡斯瑟里-温卡特斯瓦兰(Kasthuri Venkateswaran)博士对地球微生物十分关注,认为很可能它们会与人类竞争"殖民火星"。他强调称,近期研究表明一些微生物的生命力非常顽强,远超出最初预期,其保护机制能够幸存于深太空飞行中。当前太空飞船着陆火星或者其它行星可以存在生命的区域,必须满足微生物最大化生存条件,这些允许生命存在的条件是基于研究多  相似文献   

4.
<正>人和动物体内和体表都寄居着大量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与人和动物体健康、疾病的关系十分密切。其中肠道菌群是迄今为止最受关注也是被研究最多的人体寄居微生物。迄今,对人和动物体寄居微生物的研究机构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交织成一个网络,如国际人类微生物组联盟、欧盟委员会人类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人类微生物组计划及加拿大微生物组计划等[1]。目前,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于这些微生物的种类、遗传特性和它们与人体有  相似文献   

5.
《山东饲料》2004,(8):28-28
世界上有10000多种真菌,其中大部分都是对人类有益的,可用来生产面包、芝士、抗生素等物品。但是,其中大约有50多种真菌则对畜禽、人类和伴侣动物有害,它们可产生毒素,总称为霉菌毒素,这些毒素是真菌在代谢饲料和饲料原料中的营养物质过程中所产生的产物,因而形成对饲料的感染。产生霉菌毒素是微生物自身的防御和进攻机能,这些霉菌毒素会对人类和动物造成极大的伤害。  相似文献   

6.
<正>1霉菌和霉菌毒素霉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在微生物分类学上属于真菌。世界上有一万多种真菌,绝大多数对人类有益,但是有50多种对人类、畜禽和宠物有害,这些真菌可以产生毒素,通称为霉菌毒素。霉菌生长需要获  相似文献   

7.
<正>各种动物和人类肠道中存在着大量微生物,其总量远远超过宿主的体细胞和生殖细胞数量。这些定殖微生物被称为微生物菌群。微生物菌群能够调节关键的生理过程,产生对宿主有益的效果,作为交换,它们获得庇护的栖息地及能够使其繁殖的营养成分。虽然在所有胃肠道部位均存在微生物菌群,但盲肠和结肠中数量最多。据估计,单胃动物和人类肠道后部存在约500~1000种不同细菌。结  相似文献   

8.
在家畜的内外环境中有着多种多样的微生物,它们都适应所处的环境而生存,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家畜疾病生态学方面,这里只粗浅的说明家畜常在的微生物群和舍内外微生物环境。一、家畜常在的微生物群家畜的体表皮肤、天然孔和消化道常寄居有多种微生物。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共生和拮抗的关系,它们之间和微生物与宿  相似文献   

9.
转基因技术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的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基因组中,这一技术的应用打破了异种微生物之间的天然屏障,从而使生物体获得了新的生物学性状。异种微生物间的天然的杂交屏障存在天然屏障,但是可以利用转基因生物技术打破,实现微生物间的基因转移、获得生物学性状不同的微生物。动物用转基因微生物与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也是公众最关心和最顾虑的转基因生物。其在给人类带来好处的同时,由于其生长繁殖快、变异类型多,向环境释放有不同的微生物或者因子,有可能对动物、微生物、人类及其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或潜在的风险。本文就动物用转基因微生物的发展概况、安全性评价的原则,以及评价体系的进展进行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0.
EM是有效微生物群的英文(Effective Mi-cro-organisms)缩写,是由世界著名应用微生物学家日本琉球大学教授比嘉照夫发明的一项生物工程技术。他将全球普遍存在的5种10属80多种有益微生物巧妙地组合成一个关系融洽的大家庭—EM原露,让它们共生共荣,协调发展,为人类服务。目前已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蒋文明 《猪业科学》2020,37(10):118-118
人类不断研发新药、特药并正常或滥用于医疗及畜禽生产领域,目的好像不完全是为了对付病原微生物,但同时也使它们(病原微生物)产生了耐药性,成为了致病性更高且更不容易消灭的超级微生物!到底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还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这种情况有点“冤冤相报何时了”的状态。最后的解决方案能否形成一个人类与微生物共赢(共存共生)的结局呢?毕竟微生物在试图和人类谋求共生。  相似文献   

12.
《饲料工业》2005,26(11):56-56
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生物科研所在昆虫免疫系统的基础上研制出全新的抗病毒药物,并在临床试验中获得了成功。大约在4亿年前,昆虫逐渐变成了多细胞动物中最大的种群。虽然昆虫的免疫系统与人类有着根本上的不同,但它们很快就通过感受分子认知了微生物细胞,并合成了具有保护作用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目前我国垃圾污染现状及危害,结合微生物的特点,以堆肥法为例简述微生物原理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的应用。随着现代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城市生活垃圾也随之日渐增多。如果对这些垃圾处理不当,不仅占用大量的土地,还会对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在自然界,素有"天然清洁工"之称的微生物无处在。他种类多,分布广。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微生物充当分解者的角色。在垃圾污染物的降解转化、资源的再生利用以及环境生态保护等方面,微生物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蜂业》2011,62(8)
蜂群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甚至在单只蜂的肠道内也存在。它们维持着蜂个体和蜂群的健康,已鉴定出大约有6000多种微生物与蜜蜂有关,大多数是非致病性的,通常细菌、霉菌和酵母菌在蜂群中是良性或有益的,病毒在蜂群中是大量存在的,本身是致病的,但蜂本身的免疫系统能够抵抗大部分的病源物。  相似文献   

15.
正野生动物保护是人类当前的重要问题之一,因为它们和我们是恒古不变的"睦邻",所谓"远亲不如近邻",如果不能在它们的危急时刻伸出援手,那么又如何指望人类历史的长远发展,影响野生动物保护有诸多因素,如:人为因素、经济因素等,如果不能合理的采用科学对策,很难做出有效的管理。1野生动物保护的影响因素1.1人为因素野生动物分布在地球村的各个角落,它们和人类是好朋友,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资源,正是由于野生动物  相似文献   

16.
霉菌毒素严重威胁着畜禽和人类的安全,并在畜禽饲料和人类食品中普遍存在。为了更系统地了解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微生物脱毒机制,文章着重对近几年国内外微生物脱毒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希望人们对微生物脱毒技术的作用机制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并为实现绿色环保的畜产品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益生元是以天然来源的碳水化合物为基础的聚合物,可以被胃肠道中的一些细菌利用,但不被宿主动物消化。益生元作为家禽饲料添加剂,可促进养分消化、吸收,因为它们选择有益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被认为可以促进禽类营养,并可能限制食源性病原体的形成。已经有大量研究来评估其对人类、动物的影响,但只有有限的研究是在非常规生产条件下进行的,同时关于它们对宿主和胃肠道菌群影响的具体机制仍有很多未知。随着对非常规生产系统进行的更详细和精确的研究,结构不同的益生元可能不仅会对胃肠道微生物群产生影响,而且可能以不同的模式与禽类宿主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病理学角度谈谈病原微生物与蜜蜂的免疫防御机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婷 《中国蜂业》1996,(3):12-13
从病理学角度谈谈病原微生物与蜜蜂的免疫防御机能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周婷前言在自然界中除了动、植物和人类之外,还存在着一类肉眼看不见的生物——微生物。微生物中的绝大多数对人类和动、植物都是有益的。但也有一部分可使包括蜜蜂在内的动、植物致病。这部分微...  相似文献   

19.
微量元素铜、铁、碘、钼对瘤胃微生物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所知的100多种化学元素中,至少有28种为畜禽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须,除C、H、O、N以外统称为矿物质。瘤胃微生物同其它有生命的有机体一样,需要不断地从它的外部环境中吸取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方能合成本身的细胞物质和提供机体所需要的能量,使机体能进行正常的生长和繁殖,保证生命能够维持和延续下去。因此,瘤胃微生物也需要矿物质。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来,有关猪附红体病的报道不断增多,其原因有三:一是此病流行区域性扩大;二是血液镜检方法错误,造成了大量发病的假象;三是非法经营户为多卖药赚钱而肆意抄作。许多报道所描述的病况与附红体病应有的流行病学、症状等明显不符,所以在实际中所使用的防治药物也达不到真正的效果,有明显弄虚作假现象,并且,能在健康猪、病猪、治愈后病猪的血液中随时检测出同样、同种感染程度的附红体。近几十年我国常于较大范围内发生一些死亡率较高的"猪热性病",同期间在体液中可发现一些"不明微生物",先后被称为"弓形虫"、"小新菌"、"附红体"等,虽然它们异同相间的确存有某些联系,但其致病性并未得到确切的证实,而且还会出现此种微生物突然"销声匿迹",彼种微生物"粉墨登场"的现象,这可能是缺乏长期监测,持续追踪所造成。近些年来,有关附红细胞体普遍而是严重存在于人、兽血液中的报道不断增加,献血员血液阳性率达100%;人的婴儿、仔猪通过脐带传播率也近乎于100%,如此严重的情况尚未见医学界或兽医学界做出明确的反应,这些附红体或"不明微生物"大量存在于血液中意味着什么?有无潜在危险性?国家相关部门还未对此设立课题进行专项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