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利用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制的A-3型松墨天牛引诱剂和南京生兴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诱捕器监测诱捕松墨天牛,试验结果表明,松墨天牛在江西省峡江县马尾松林区发生期为5月上旬至8月上旬,大量发生期为6月中下旬。  相似文献   

2.
3种引诱剂对松褐天牛成虫引诱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对松褐天牛成虫进行监测和诱杀,在遂昌地区的马尾松林及贮木场内利用3种不同引诱剂对松褐天牛进行诱捕对比试验。结果表明,3种引诱剂对松褐天牛都有较好的引诱效果,但差异显著。其中,APF-Ⅰ型引诱剂的效果最好,F1型引诱剂次之,ST-2型最弱。试验期共诱捕到松褐天牛成虫4 979头,其中雌成虫4 134头,雄成虫845头,雌雄比为1∶0.204。所诱捕到的雌虫数量是雄虫的4.89倍,差异显著(P=0.045,t=-4.551)。引诱剂捕获松褐天牛的高峰期为6月中旬至8月中旬,6月至8月份降雨量及气温对松褐天牛成虫诱捕规律产生较大影响。本研究为遂昌地区松褐天牛成虫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曹金亮 《江西植保》2014,(2):129-133
采用林间调查和挂设APF-I型松墨天牛化学引诱剂诱捕松墨天牛的方法,研究不同健康类型林分松墨天牛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松墨天牛在将乐1 a发生1代,各监测点松墨天牛成虫均始见于5月上旬,不健康林分和健康林分中松墨天牛成虫终见于每年9月中旬。不同健康类型的A、B、C 3个监测点诱捕到的松墨天牛成虫数量分别为71头、112头和136头。松墨天牛在健康林分、亚健康林分、不健康林分中的危害程度分别为轻度危害、中度危害和重度危害。亚健康林分、不健康林分中松墨天牛活动高峰期完全一样。各不同健康类型林分次高峰期和一般活动期松墨天牛成虫诱捕量差异不显著;在各个时期各林分中松墨天牛雌成虫百分比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褐梗天牛Arhopalus rusticus是一种严重为害针叶树的钻蛀性害虫,近年来在我国胶东沿海松材线虫病疫区黑松林严重发生。本研究以ZL-3型寄主利它素引诱剂诱芯为基础,配合褐梗天牛聚集-性信息素,在烟台黑松林中进行诱捕效果及其应用试验。结果发现,ZL-3型寄主利它素引诱剂诱芯对褐梗天牛诱捕效果较好,单个诱芯诱捕量高于APF-1型诱芯;林间监测时间从褐梗天牛羽化期一直持续到9月末,在6月初和7月中旬有两个羽化高峰;平均每个诱捕器可诱捕天牛126头,褐梗天牛与松褐天牛的比例为4.28:1;褐梗天牛聚集-性信息素与寄主利它素引诱剂相结合可以显著增加诱捕效果。由于ZL-3型寄主利它素引诱剂诱芯对褐梗天牛和松褐天牛都具有较好的诱捕效果,可以用于褐梗天牛和松褐天牛的种群监测和大量诱杀防治,而且与褐梗天牛聚集-性信息素相结合诱捕效果更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A-3型松褐天牛引诱剂诱虫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2004年,在广州地区应用A-3型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引诱剂诱捕鞘翅目昆虫,结果表明:A-3型松褐天牛引诱剂具有较广的诱虫谱,可以诱捕到鞘翅目中10个科48种昆虫;松树的主要蛀干害虫是松褐天牛、赤梗天牛Arhopalus unicolor Ganhan、马尾松角胫象Shirahoshizo patruelis Voss、松瘤象Hyposipalus gigas Fabricius和松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 Linnaeus等小蠹虫;进一步分离所诱捕的松褐天牛及其他松树主要蛀干害虫携带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Nickle的情况,发现松褐天牛与赤梗天牛均携带松材线虫,其中松褐天牛是松材线虫病最重要的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6.
葡萄透翅蛾大田性诱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1993年作者在上海市松江县苗圃用性引诱剂诱捕葡萄透翅蛾,苗圃葡萄种植面积约2.8ha,设置粘胶诱捕器53-55只,每只用一含E3,Z13-18:OH300-500μg的硅橡胶塞作诱芯,6年依次诱杀雄蛾457、579、551、541、881和768头。试验期间,用雌蛾缚翅拴放法检测,雌蛾田间交配率高于47.6%;用雄蛾标记释放法检测,诱捕器的田间诱蛾率为30.6%。试验证明,此种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测报技术,在江西赣县区应用聚集性信息素和植物源引诱剂的复合型诱剂于2015—2016年监测松墨天牛成虫消长动态。结果表明,江西南部地区松墨天牛成虫发生期为214~222 d,长达7个多月。成虫于4月上旬始见,5月中旬进入盛期,诱捕高峰期在6月中、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盛末期,发生盛期为63d~84 d。盛期结束后,林间成虫种群处于低密度状态,一直到11月上、中旬结束。全年5月至7月诱捕量合计占全年总数的74.59%~86.34%,这一时期是防治的关键阶段。研究表明,利用该复合型诱剂可以准确地监测林间松墨天牛成虫的种群动态,为防治工作提供可靠的测报数据,省工省时,是值得推广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8.
36-1菌的固体菌体,液剂和液剂浓缩液分别参加大豆根腐病防治3种试验。结果表明,在大豆苗开花时期以前防病效果为50%-62.98%,平均每公顷增产大豆331.6-334.5kg,增产幅度达17.4%-19.3%.在浓缩液参加防治大豆包囊线虫病和根腐病的10种药剂筛选试验中,大豆收获时考核结果显示,36-1菌剂处理大豆综合效果名列第五位。  相似文献   

9.
褐梗天牛Arhopalus rusticus(L.)是松柏类等林木的重要害虫,近年来在山东泰安、威海等地发生严重。本文利用引诱剂诱杀、饵木诱杀和释放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 Xiao et Wu与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等无公害技术对褐梗天牛进行了室内外防治研究。Ⅱ号引诱剂诱捕效果最好,30 d平均诱捕量为69头。饵木诱杀每个样木平均诱捕量为63头。管氏肿腿蜂防治褐梗天牛幼虫的室内效果最高达71.00%,不同蜂虫比之间的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林间释放管氏肿腿蜂对直径为10~15 cm被害木中的天牛幼虫的寄生率最高,为8.43%。利用花绒寄甲防治效果较好,室内当花绒寄甲成虫和天牛幼虫量为5:1时的寄生率最高,为80.02%;林间每株树释放20头花绒寄甲成虫的寄生率最高,达58.80%。结果表明,这几种防治技术都对褐梗天牛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在防治中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乌兰察布高原的地带性土壤府殖质的地理分布规律:(碱溶性腐殖质可提取的部分)以深厚黑色土为最高:80-87%;向北过渡至栗钙土、棕钙土明显降低在20%左右,HA/FA亦是以深厚黑色土最高:土层中部达2以上;栗钙土1-1.5;至棕钙土0.6-1,并且表层最高,下部土层减少<1;山地土壤HA/FA最高层在A1层:1-1.3左右,向下锐减。光密度特性E4:E6:深厚黑色土最小<4;草原土壤在4-5;山地土壤:>5。土壤C/N也反映了土壤类型之间差异:深厚黑色土:表层低:6-7,下层高:12-13;草原土壤多在9-10;山地土壤则较大11-13。通过对土壤以上各化学指标分析研究,明确了土壤类型的划分依据,对本区土壤分类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棉铃虫卵龄和密度对松毛虫赤眼蜂寄生效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进一步优化赤眼蜂田间释放技术,提高松毛虫赤眼蜂对棉铃虫的田间防治效果,本文开展了棉龄虫卵龄和密度对松毛虫赤眼蜂寄生效能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对棉铃虫1~2日龄卵偏好性明显高于0~1日龄和2~3日龄卵。不同“蜂-卵”比结果表明,随着“蜂-卵”比值增加,赤眼蜂单蜂寄生效能逐渐下降,从14.33粒/蜂降至0.73粒/蜂,而棉铃虫卵被寄生率逐渐上升,从17.92%上升至73.33%。综合两者的关系,发现在“蜂-卵”比为1∶20时,两者出现了交汇,此时,赤眼蜂单蜂寄生效能约7.50粒/蜂,棉铃虫卵被寄生率约为37%。基于此,得出松毛虫赤眼蜂对棉铃虫的田间防治应综合“蜂-卵”比、田间棉铃虫种群密度及落卵量等指标来确定田间释放赤眼蜂数量,以达到棉铃虫田间最佳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天敌昆虫寄生松褐天牛以此控制松材线虫病的效果,本研究采用松褐天牛疫木就地隔离,同时加上人工助放管氏肿腿蜂的方法,开展了控制松材线虫病的试验。结果表明:管氏肿腿蜂对松褐天牛低龄幼虫的致死率最高达68.50%,对中老龄幼虫的致死率为44.58%。3月和4月释放,松褐天牛死亡率分别为57.11%和65.64%,而5月份释放幼虫死亡率只有14.57%。将疫木劈为4开的情况下时,天牛死亡率最高,达71.33%。单边放蜂,松褐天牛的死亡率最高达67.18%。铁丝网、渔网和聚丙烯布隔离疫木对松材线虫病的发生都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其中铁丝网隔离后,健康松树死亡率下降到2.5%,渔网和聚丙烯布隔离后,松树死亡率为12%,均显著低于对照的80%。表明隔离松疫木加上施放管氏肿腿蜂能有效控制松材线虫病流行危害。  相似文献   

13.
松材线虫是我国林业重大外来有害生物,松褐天牛是传播松材线虫病的主要媒介昆虫。本研究通过在松材线虫病疫区布设诱木引诱松褐天牛成虫集中产卵,翌年在下一代松褐天牛成虫羽化出孔前清理林中诱木和枯死木,以及在诱木布设区同时释放寄生性天敌花绒寄甲等措施,探讨对松材线虫病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显示,林间设置诱木和释放天敌的样地内枯死木和衰弱木数量较对照显著下降,防治效果分别为71.27%和90.25%。防治后诱木处理区和释放天敌的样地内携带松材线虫的病木数量以及松褐天牛的虫口密度也显著降低。释放天敌的样地和未释放天敌的样地内松褐天牛的寄生率分别为38.34%和3.92%,二者差异明显。室内人工接种天敌的测定结果表明,天敌与害虫数量比例为1:1~4:1的寄生率为12.5%~40%,不同比例的处理寄生率无显著差异。每根木段释放10头花绒寄甲成虫比释放4头成虫的处理松褐天牛的寄生率明显要高,分别为19.45%和4.11%。表明天敌在林间对松褐天牛种群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从而阻止天牛对松材线虫病的扩散传播。  相似文献   

14.
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是粉虱类害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设施蔬菜烟粉虱Bemisia tabaci和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的防控。本文在温室条件下对丽蚜小蜂的扩散行为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扩散距离、释放时间等因素对其寄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丽蚜小蜂成虫释放后其扩散行为是渐进的、不连续的,主要在1~4 m范围内扩散,少量个体可扩散至6~8 m。番茄植株高度对丽蚜小蜂寄生率没有明显影响,这说明其释放后可成功地搜索到不同高度植株上的寄主。丽蚜小蜂释放后第2 d,距释放点l和2 m处其寄生率分别为92.5%和85.3%;释放后4 d,距释放点l和2 m处其寄生率分别为53.1%和39.7%。同一释放时间距释放点l和2 m处丽蚜小蜂寄生率没有显著差异,但却显著高于距释放点4、6和8 m处丽蚜小蜂的寄生率。因此,从寄生率也可以看出丽蚜小蜂成虫主要在1~4 m范围内进行扩散。利用丽蚜小蜂的有效扩散距离和寄生率可以确定其在温室的释放数量、释放点之间的距离和释放次数,研究结果对于更好地发挥丽蚜小蜂在生物防治中的控害作用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室内测定了夜蛾斯氏线虫对松枝中松墨天牛的致死中量和致死中时。将TDM模型引入试验结果的分析中,72h后松墨天牛老龄幼虫的LD50为1.2767条/头,LB50为1.6716d;蛹的LD50为1.4417条/头,LB0为1.2627d。结果表明:随着时问的延长,LD50逐渐减少;随着线虫剂量的增加,LT50逐渐缩短。通过线虫寻向移动速度试验得出:夜蛾斯氏线虫与松墨天牛幼虫相距4—10cm情况下的效果较好。通过不同防治方法试验得出:施入夜蛾斯氏线虫防治松墨天牛,12d后,浸泡法的效果最好,海绵法次之,注射法较差。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Fairmaire)对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的寄生率,我们用松褐天牛幼虫繁殖花绒寄甲,研究不同接虫量和不同接虫时间对产出花绒寄甲成虫的影响。结果表明:用4龄松褐天牛幼虫繁殖花绒寄甲最好,1头幼虫接4头初孵花绒寄甲幼虫的产出率最高,为77.7%;产出量最大,平均为3.11头,而且产出的花绒寄甲成虫体长最长,平均为8.02 mm,体宽也最宽,平均为3.09 mm。在花绒寄甲幼虫孵化当天即接种,产出的成虫体长最长,平均为8.01 mm,体宽最宽,平均为3.10 mm。因此,最佳接虫量为每头松褐天牛幼虫接4头花绒寄甲幼虫,最佳接虫时间是花绒寄甲幼虫从卵中孵化出的当天。单头天牛幼虫产出的花绒寄甲成虫的数量对其个体大小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日本食蚧蚜小蜂Coccophagus japonicus Compere与蓝色长盾金小蜂Scutellista caerulea Fonscolombe分别是橡副珠蜡蚧Parasaissetia nigra Nietner的内寄生与外寄生天敌,为了明确寄主龄期、寄生蜂比例、温度对两种蜂联合防治橡副珠蜡蚧效果的影响,作者...  相似文献   

18.
用斑头陡盾茧蜂防治松墨天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用松墨天牛幼虫繁殖双条杉天牛寄生蜂—斑头陡盾茧蜂,及防治松墨天牛的效果。用松木板槽繁殖时,覆在寄主上的盖片可用杉树皮、松树皮及阔叶树皮制作。盖片上刺孔便于产卵,提高寄生率。盖片以1~3mm厚为宜。蜂对树皮下的天牛有较强的搜索和识别能力。室内放蜂寄生率为94.1%,林间放蜂寄生率为23.67%。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Metaphycus parasaissetiae Zhang & Huang对蓝色长盾金小蜂Scutellista caerulea Fonscolombe寄生橡副珠蜡蚧Parasaissetia nigra Nietner的干扰作用, 于室内观察了寄主不同成虫阶段(产卵前期和产卵期)?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接蜂数量(3?10?20头和30头)?两种蜂接蜂间隔时间(2?4?6 d和8 d)等因素对两种寄生蜂寄生率和产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寄主发育阶段对蓝色长盾金小蜂产卵量和寄生率均无显著影响?随着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接蜂数增加, 蓝色长盾金小蜂的产卵量有所增加, 但增加不显著?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接蜂数为3~30头时, 蓝色长盾金小蜂寄生率均高于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 接入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后再接蓝色长盾金小蜂时, 两种寄生蜂接蜂间隔时间对蓝色长盾金小蜂的寄生率及产卵量影响明显, 间隔2 d时蓝色长盾金小蜂产卵量最高, 为21.3粒; 间隔4 d时, 蓝色长盾金小蜂寄生率最高, 为58.89%; 但间隔8 d时蓝色长盾金小蜂的产卵量和寄生率下降至最低?研究结果表明, 接入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后再接蓝色长盾金小蜂时, 间隔时间在4 d内对蓝色长盾金小蜂没有影响, 间隔时间超过4 d时对蓝色长盾金小蜂有明显干扰, 试验结果可以为合理避免这两种寄生蜂种间竞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是水稻生产上重要的常发性害虫, 以大龄滞育幼虫在稻桩中越冬, 研究其寄生性天敌, 对于害虫发生动态预警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剥查四川地区稻桩内越冬代二化螟幼虫并室内饲养羽化收集天敌, 鉴定天敌种类和调查自然寄生率发现:2017年-2018年, 2018年-2019年及2019年-2020年, 寄生蜂自然寄生率分别为1.1%~8.6%, 1.5%~11.7% 和 1.9%~9.0%, 年度间自然寄生率无明显差异; 寄生蜂自然种群主要有螟甲腹茧蜂 Chelonus munakatae (Munakata)、大螟钝唇姬蜂 Eriborus terebrans (Gravenhorst)、中华茧蜂 Amyosoma chinensis (Szepligeti)、绒茧克氏金小蜂Trichomalopsis apanteloctena (Crawford)、螟蛉瘤姬蜂 Itoplectis naranyae (Ashmead)、螟黄足盘绒茧蜂 Cotesia flavipes (Cameron)、环腹瘿蜂 Figites sp.、稻螟小腹茧蜂 Microgaster russata (Haliday)、黏虫白星姬蜂 Vulgichneumon leucaniae (Uchida)和二化螟黑卵蜂Telenomus chilocolus(Wu et Chen)。四川省越冬代二化螟寄生性天敌的优势种为螟黄足盘绒茧蜂和螟蛉瘤姬蜂, 部分地区每年自然寄生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