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留守儿童是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与父母分离而形成的特殊群体,由于其身份的特殊与越来越庞大的数量而受到社会关注。为了深入了解现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本文对淮安市部分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建议,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2.
个体早期的心理健康发展,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农村留守幼儿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其心理健康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亟需重视和解决。本文对我国有关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梳理,发现:从现状来看,已有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6岁以上的留守儿童,对3-6岁留守幼儿关注较少,从影响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来看,大多单方面强调了家庭和幼儿园的影响,忽视了家园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留守幼儿是留守儿童中的低龄群体,其心理发展状况在个体的一生中起着重要奠基作用,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也有重要影响,因此学界和政府应该对待这一问题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7):206-207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男性劳动力大规模流入城市,丈夫外出务工之后,留守妇女承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然而,当前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明显地存在缺位现象,为留守妇女构建个人支持网络、自助团体支持网络、社区支持网络,可以有效增强留守妇女的自助能力,改善留守妇女的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4.
在人口老龄化已渐成中国社会的一个新常态下,当前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现状很不容乐观,改善他们的心理状况已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本文通过调查,总结了农村留守老人生活及心理现状,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就改善他们的心理现状,维护心理健康提出了改善物质生活条件,普及身心健康知识,优化家庭人际关系,增强社会支持系统等四条意见与策略。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316名农村留守初中生进行了调查分析,经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初中生遇到的应激性生活事件主要为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方面的;男女留守初中生所遇到的应激性生活事件在总体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父母外出时间不同的留守初中生所遇到的应激性生活事件则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李丹 《湖北农业科学》2022,61(2):168-171,194
通过4期CLHLS数据,建立多元有序Logit模型,分析社会支持中的家庭支持、社会参与、社会保障3个维度对农村丧偶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农村丧偶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呈同一外延趋势.多数社会支持对农村丧偶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体现主效应的增益作用;然而,子女经济赡养为惟一养老经济来源时会显著降低老年人心...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3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趋势。他们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教育、生活、心理、安全等突出问题,其中心理问题是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入手,分析了形成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农村大学生为求学而来到城市,面对城市生活,他们会感到一种与原来生活环境的巨大反差,产生很多思想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矛盾。通过阐述农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特点,从5个方面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就如何提高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出相关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农村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针对他们存在的具体问题,分别从加强社会,院校及家庭的有效结合、建设健全的网络心理教育联动平台、完善院校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农村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干预路径。旨在能够利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农村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素质,促进他们健康全面成长。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文明得到了不断地提升,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夫妇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大都选择进城务工。随着农民工进城谋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呈持续增长的状态。很多留守儿童的不良表现得到了社会的关注,他们大都具有内心脆弱、道德认识模糊、不愿与人交流等相同的问题,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缺失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错位是他们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对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的教育关系着祖国未来的发展,因此,对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1.
刘超  李会 《现代农业》2008,(10):88-89
通过入户及走访相关部门对长丰县部分地区616位农村老年人进行实地调查,运用统计学原理,对数据汇总分析,在归纳总结农村地区老年人心理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探讨保障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河北作为京津冀腹地的农业大省,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纷纷涌入城市务工,这对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却日益突出,并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以政府应发挥的作用为主导,以期对河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尽一份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3.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步伐加快,农村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一一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儿童群体。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持续增长的趋势。由于留守儿童父母不在家,失去家长、老师的监督和控制,爷爷奶奶由于年龄和代沟等综合因素,管不好也管不了,形成”家庭管不好,学校管不到”的现象。并引发了一系列的教育问题,如失学、辍学、犯罪等,不仅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思考与关注的社会问题。对这类问题的研究有助于社会对他们的了解并采取相关措施解决其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为考察农村中学生的社会支持与父母养育方式状况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江西1015名农村中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发现农村男中学生在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上显著低于农村女生,但主观支持却显著高于农村女生;独生子女的客观支持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但主观支持却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农村中学生的父母养育方式具有性别、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父亲的偏爱和母亲的拒绝与否认.结果表明农村中学生的社会支持、父母养育方式对其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社会支持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的方式,旨在了解和分析JD乡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状况。研究发现:在JD乡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中,不管是正式社会支持还是非正式社会支持都还不完善,尤其是正式社会支持严重缺位。该群体的社会支持主要来源于非正式社会支持,其中丈夫主要是提供情感性支持;兄弟姐妹和父母在情感性、工具性社会支持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朋友和邻居主要提供社会交往性支持。其次,研究还发现以母系血缘为纽带的娘家人提供的支持超出了婆家人提供的社会支持。最后,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对如何改善该类群体所面临的挑战进行思考和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与父母远离,缺乏必要的家庭关爱、学习监督与行为引导,加上其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辨别是非能力及心理、行为易受到外界影响,需要社会给予足够的支持与关爱。同时,由于家庭关爱缺失,留守儿童存在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包括社交障碍、暴力倾向、自闭倾向等,缺乏主观幸福感,需要通过完善社会支持对此进行必要的干预和解决。基于这一背景,本文主要探讨如何通过加强社会支持来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幸福感。  相似文献   

17.
雷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323-10325
以2011年对江苏省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状态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对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留守老人经济收入状况相对较高,80%以上的老人认为家庭收入够用;大多数外出子女会对留守老人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但并没有显著地改善留守老人的经济状况;子女对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与老人的年龄、婚姻状况以及是否有个人收入有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问卷从年级、性别两方面进行调查,对比分析了江西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情感、学习期望、学习意志、学习归因等心理特征并得出结论:整体而言,老区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状况是较好的。文章同时针对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当今,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一个社会不可忽视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农村的与社会的和谐。其中他们的安全问题是最基本的议题,良好的安全意识是降低安全问题发生频率的有力武器。提升其安全意识,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可以提供一个新的视角,通过社会工作的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的服务方法,整合与重构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社会资源,力图引导其丰富安全知识体系,形成积极地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20.
郑淑琴 《吉林农业》2010,(6):206-206
在我国目前的社会转型大环境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不断转移,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开始凸现,并引起了广泛关注。留守儿童在很多方面都存在问题,特别是心理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焦虑与自卑,任性与自我中心,学习困难与注意缺陷等方面。为此,我们应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方面来帮助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从而达到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