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爱茶,但喝的茶都舍近求远了,直到家住六安的好友B君送来几盒六安茶时,我才发现六安茶的好。爱茶也爱介绍茶的书籍。陆羽的《茶经》三卷被我翻烂不说,就是明代高(?)的《饮馔服食笺》不少章节我也能背。品过六安茶,我才知道《红楼梦》中贾母"不吃六安茶"的原因。B君告诉我,六安茶炒制时须十分专注,稍有不慎,过火则苦。贾母当时可能饮过没有炒制好的六安茶,以致让六安茶蒙上百年奇冤。想想看,高濂早在《饮馔服食笺》中,就已经说得非常明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一书不仅是方学巨著,其字里行间也浸透着茶文化的底蕴. 1 茶叶花色品种 《红楼梦》中,"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一回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道:"知道,这是老君眉".  相似文献   

3.
正一、众说纷纭的老君眉茶《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对"老君眉"作了如下的细节和背景描述:当下贾母等吃过了茶,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妙玉忙接了进去。至院中见花木繁盛,贾母笑道:"到底是他们修行的人,没事常常修理,比别处越发好看。"一面说,一面便往东禅堂来。妙玉笑往里让,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宝玉留神看他是怎么行  相似文献   

4.
红楼香茶谈     
昔人云:深夜客来茶当酒;又云: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之为物,不论在家庭,在酒肆,都是与酒、菜相提并论的,总的一句话,茶都与饮馔结下了不解之缘。自然,被人称颂为文学巨著的《红楼梦》,也不会不写到茶。曹雪芹开卷才叙林黛玉初到荣国府,就有特笔写茶。你看,林姑娘第一次用罢了饭,“各个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细看《红楼梦》,凡是写到饮宴或待客的地方,确实总要多多少少写到茶。我国是茶的故  相似文献   

5.
竺济法 《中国茶叶》2010,32(3):32-35
三、闻龙年迈愈爱茶 明代宁波茶人闻龙(1551—1631)撰写的《茶笺》,仅1000多字,是明代宁波4种茶书中最短的一篇。其实与其说是茶书,不如说是一篇茶文更为合适。顾名思义,作者本人也是把它定位为短篇的——仅为一笺而已。“笺”作为文体,专指短小精悍的书札、奏记一类。  相似文献   

6.
饮茶风俗谈     
我国的饮茶习俗,历史悠久。《尔雅》中就提到苦荼。唐陆羽著《茶经》,才把“荼”字减一画作“茶”。魏晋时,饮茶已开始成风。唐代诗人韩翃《茶序》中说:“吴主礼贤,方闻置茗;晋臣爱客,才有分茶”。到了唐代,长安,洛阳以及湖北、四川等地,已是茶肆栉比,饮茶成风。陆羽《茶经》说:“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渝)以为比屋之饮”。唐宋时代,以饮茶为主,元代以后,才普遍饮用叶茶。  相似文献   

7.
张金明 《中国茶叶》2011,33(2):30-31
因为有茶瘾,所以看书时我常常注意谈茶的文字,看《红楼梦》时也如此。一翻《红楼梦》,才发觉里面的茶事颇值一读:初进贾府、将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她发觉贾府的人是饭毕即喝茶,而"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  相似文献   

8.
钟芳 《广东茶业》2014,(6):31-31
正娴静时光,我喜欢喝茶,也喜欢邀约三五朋友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在茶的浮沉氤氲之间,想人生起落,感受生活的真味。茶如人生,人生如茶。一只茶杯,几勺沸水,一撮茶叶,便充满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我国的饮茶习俗源远流长。"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是《茶经》开宗明义的一句话,茶,出自深山幽谷,蕴含了灵山秀水的无穷神韵,本性洁不可污。饮茶之人,自然是"精行俭德"之人;懂茶之人,自然是"精行俭德"之人;爱茶之人,也自然是"精行俭德"之人。陆羽在这里把人  相似文献   

9.
正茶文化忽悠的是我们自己,坑的是生存艰难的茶农。必须弘扬科学的茶文化,回归正本的茶道——精行俭德。陆羽在《茶经》中将茶道的原则概括为:"精行俭德。"茶乃草中英,草本俭物,山中自长,随意可采之。《茶经》卷下《六茶之饮》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者,荼也。《尔雅》有"苦荼"之句。《茶经》云:"茶茗久服,有力悦志。"这是对茶功效的概括,也说明茶初期似乎是常用药的一种。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西汉王褒《僮约》有"烹荼尽具""武阳(四川属地)买荼"。唐白居易《长恨歌》句:  相似文献   

10.
信阳毛尖茶是河南省著名的土特产,素以"细、圆、紧、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而饮誉中外;早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就荣获金奖,1958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之后又屡获国内外金奖。信阳毛尖茶好,除得天、地之利外,更与其独特炒制技艺有关,最好的信阳毛尖茶都是手工炒制而成的。2007年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信阳毛尖传统手工炒制技艺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信阳毛尖茶传统手工炒制技艺的形成、现状和标准手工炒制技艺流程,对弘扬传承信阳茶文化很有意义。一、信阳毛尖炒制技艺的形成与现状信阳种茶历史悠久,清朝中期是河南信阳茶叶重要发展时期,制茶技术逐渐精湛和完善,在清末出现了信阳毛尖的成  相似文献   

11.
枕边一部《红楼梦》,我整整翻阅了30年.书中妙玉悄悄招呼宝钗和黛玉到耳房中喝"体己茶"的情节,引发我的兴趣.于想象中,用梅花香雪烹煮的茶,清淳无比,浸润心灵,那是人生的极致享受. 所谓"体己茶",也可叫"贴心茶",就是和最好的朋友一起喝的茶.妙玉何等高洁孤傲,就连贾母过来串门儿,上的茶也不过是旧年接的雨水所烹.所以宝钗、黛玉能喝到妙玉亲手烹制的雪煎茶,福气当真不小.而宝玉,算是沾宝钗、黛玉的光,也喝到了这样一杯香妙无比的茶,自然也心情惬意.  相似文献   

12.
官田"东方美人茶"是近年的畅销新品,是海峡两岸茶人智慧的结晶。本文设计了以"海峡两岸情意浓,东方美人一线牵"为主题的茶艺表演程式,旨在推介官田"东方美人茶"的正确冲泡方法和优雅品饮艺术,领略两岸同胞的深厚情意,祈望更多的爱茶人好喝茶,喝好茶,共享有茶相伴的和乐人生。  相似文献   

13.
正我认为茶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和姜"——和谐健康、英的享受。我的这个理论观点,首先来自陆羽《茶经》的启示。何谓文化?广义来说,一切由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均可称为文化。多数人认为茶文化侧重从人的意识形态或精神现象结合茶的物质现象。陆羽所著的《茶经》,对茶开宗明义:"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之为用,为饮最宜。"这可视为对茶的定位与定性的首创性评价。陆羽不仅对茶的物质现象作出概括,而且在意识形态方面提出"精行俭德"这一个可视为"茶道精髓"  相似文献   

14.
<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一开头就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大意是说,茶是我国南方最珍贵的常绿树。《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周武王伐纣后,地处中国西南的巴蜀之地的小国向武王进贡包括茶在内的许多珍品。"又有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各种版本的茶书都较统一地认定,我国地处西南部的云贵高原是茶的原产地,随江河交通传人四川巴  相似文献   

15.
核心提示什么茶才称得上好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什么生活才是幸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平。"能吃到97岁老母亲亲手种的菜,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了。"这是安溪铁观音集团董事长林文侨心中的幸福密码。而在林文侨的老母亲——97岁高寿林妈妈的生活中,幸福是每天三大杯的铁观音茶,是那款"好喝"的"浓露香永"带来的一天醇香心情。好茶和幸福,在安溪铁观音集团的"凤山"牌"浓露香永"系列上得到有机统一。因为,"浓露香永"带来的品饮享受、健康人生、拳拳真情,囊括了幸福生活的方方面面。"浓露香永"从一诞生起,就注定卓尔不凡。它集合安溪铁观音集团优势资源,秉承集团旗下安溪茶厂60年传统工艺精制而成因其独特工艺和传统正味,被广大爱茶之人亲切誉为"老朋友的茶",被社会各界名人、专家称赞为"健康、好喝、有故事的好茶"。  相似文献   

16.
一现在一些茶事、茶文化活动,常有“茶人”、“爱茶人”的称谓,有自称有他称。此两名词由来已久,溯本追源都出于唐代。“茶人”名词是陆羽所创,他在《茶经·二之具》说“”(即茶篮)时有“茶人负以采茶也”句,就是说陆羽称茶叶生产者为“茶人”。而“爱茶人”名词是白居易所创,他作《山泉煎茶有怀》诗云:“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白氏一生为官、丰产诗人,他创造“爱茶人”一词是在以名泉烹饮佳茗时引发的。白氏爱茶是他官务之余的生活享受,即业余爱好。两名词的对象是有区别的。二“茶人”、“爱茶人…  相似文献   

17.
正爱喝茶的人不少,但要从一杯茶喝出它的品种和产地,就得到池宗宪那样的境界了。台湾人池宗宪在茶壶里泡了二十年,修炼得一身识茶品茶赏茶的真功夫,《寻味中国茶》可谓是他的独门茶经,爱喝茶的人可作一观。"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是陆羽《茶经》的开篇之句。所以苏轼作《叶嘉传》,煞有介事地将茶拟人,写成传记,文心  相似文献   

18.
霍山黄大茶品质下降的原因及改进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霍山黄大茶是安徽霍山县传统茶类,是黄芽类的典型代表,是国家一个重要的特色农产品,是久负盛名的历史黄茶。2010年霍山黄大茶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霍山黄大茶主产于霍山县大化坪、漫水河等地。目前霍山县年产量为1000~1500t,分3级6等,直销鲁中地区、山西部分地区,深受消费者喜爱。霍山黄大茶创制于明朝隆庆年间。许次纾的《茶疏》云:"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然六安乃其郡名,其实产霍山县之大蜀山也。茶生最多,名品亦振。河南、山陕人皆用之。南方谓其能消垢腻,去积滞,亦共宝爱。顾彼山中不善制造,就于食铛大薪炒焙,未及出釜,业已焦枯,讵堪用哉。兼以竹造巨  相似文献   

19.
人们要想饮到一杯好茶,仅有好茶、好水还不够,必须做到茶、水、火三合其美,只有这样,方能体现出好茶、好水的“本色”来。宋代苏辙在《和子瞻煎茶》诗中谈到:“相传煎茶只煎水,茶性仍存偏有味”,意思是要煎好茶,首先要烧好水。明代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  相似文献   

20.
甲金文中未见"茶"字,《九经》中"茶"字亦非今日之"茶",《说文解字》只收录"荼",未见"茶"。"茶"字,出自唐玄宗时的《开元文字音义》,而"荼",则出自汉初的《尔雅》。"茶"字产生之前,曾以"荼"指"茶",甚至中唐之前主要以"荼"指称"茶",但"荼"并不专指"茶"。为了弥补名与实之间的不对等,在"槚,苦荼"的基础上新造一"(木茶)"字。"茶"字先是作为俗文出现民间,直到《茶经》一书问世才逐渐流传开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