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新油27是贵州省油菜研究所以黄籽双低隐性核不育系847A与黄籽双低恢复系20137配制成功的杂交组合.该品种于2009年12月通过长江下游区域审定.介绍了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及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2.
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油研9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研9号系贵州省油料科学研究所用黄籽双低不育系2716A和黄籽双低恢复系5862配制的黄籽双低杂交优质新组合,其中2716A是以隐性核不育材料117A为母本,黄籽双低常规品种材料737为父本杂交转育成功的不育系;5862是双低常规品种,6003为母本,黄籽双低常规材料408为父本杂交选育成功的恢复系.该组合于1993~1994年进入所内品比试验;1994~1996年参加贵州省区域试验;1996~1998年参加贵州省生产试验;1998~2000年参加贵州省大面积连片示范.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高油分黄籽双低杂交油菜区域规模化种植的产业化发展,对高油分黄籽双低杂交油菜订单农业产业化模式进行了探讨。认为:在我国广大农村小油坊订单农业是行之有效的;高油分黄籽双低杂交油菜油研9号、10号、11号等是小油坊订单农业的首选品种,介绍了4种较为成功的小油坊订单农业模式。  相似文献   

4.
常杂油2号是用核不育两型系G212A与双低恢复系S15配组育成的甘蓝型双低黄籽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系杂交油菜新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多抗、高含油量等特性,于2011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5.
隐性核不育材料S45AB、117AB已广泛应用于油菜杂种优势利用中,由其转育成的双低不育系156AB、2287AB所配品种在我国西南地区得到了较广泛的推广利用,为我国油菜生产作出了较大贡献。近年来,育种家们开展了黄籽(或花籽)双低隐性核不育的选育工作,从改变种皮颜色着手,达到提高商品菜籽含油量的目的。以油研系列品种及德油8号为代表的一批黄籽双低杂交油菜品种已累计推广数千万亩,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常杂油2号是用核不育两型系G212A与双低恢复系S15配组育成的甘蓝型双低黄籽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系杂交油菜新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多抗、高含油量等特性,于2011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7.
三北98杂交油菜系贵州省油菜研究所育成,陕西三北华农种业有限公司引进参加国家区试并通过国家中游区审定的甘蓝型杂黄籽双低隐性核不育两系双低杂交油菜。该品种具有生长旺盛、抗逆性强、结实性好、丰产稳产、整齐一致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芥甘杂交选育甘蓝型黄籽油菜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甘蓝型黄籽油菜育种是当前油菜育种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但甘蓝型油菜中缺乏黄籽基因资源.利用芥菜型黄籽地方品种四川黄籽作为基因供体,与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进行种间杂交,在BC1F2代发现黄籽单株,经过3个世代的自交纯化,已获得高油分、双低或单低的黄籽甘蓝型油菜新种质.  相似文献   

9.
甘蓝型黄籽双低油菜新品种"申黄1号"系采用品种(系)间杂交的方法育成.该品种品质优良,芥酸含量0.44%,硫苷含量27.81 μmol/g,种子含油率45.60%.2006-2008年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3 005.63 kg/hm2,比对照"沪油15"增产9.78%,产油量比对照"沪油15"增产11.32%.  相似文献   

10.
惠飞虎  张永泰 《安徽农业科学》1998,26(3):233-234,236
以改良后的上海黄籽白菜型地方为母本,与引自澳大利亚的黄籽双低品种Jumbeck杂交,成功地选育出了高产、优质、多抗、早熟的白菜型油菜新品种扬油三号。试验试种结果表明:该品种产量高,一般产量可达1875-2250kg/hm^2,品质优,芥酸、硫甙含量分别为0.24%和29.14μmol/g,符合国家双低标准,熟期早、在扬州常年于5月15-18日成熟,适宜作棉花前茬、单季水稻秧池田和场基地种植。抗逆性  相似文献   

11.
G212A是利用“油研九号”后代中分离的不育株(Y9A)为母本,黄籽双低油菜品系212(h220x中双4号)为父本,通过测交、回交、系内成对兄妹交转育而成的甘蓝型油菜黄籽双低核不育两型系.该不育系不育性稳定,不育彻底,恢复源广,经济性状优良,易测配出优质黄籽组合.经检测,G212A芥酸含量为0.6%,硫苷为24.93 ...  相似文献   

12.
甘蓝型杂黄籽优质杂交油菜品种嘉油占是以黄籽双低隐性核不育两系不育系8187A与双低恢复系8274R配制的双低杂交组合,表现杂种优势强,丰产性突出,产量高,含油量较高,中早熟,抗倒,病毒病和菌核病抗病能力与对照德油6号相当。在2009—2011年四川省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中,17个试点平均产量181.43kg/667m2,比对照德油6号显著增产(4.85%);在2010-2011年度6点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171kg/667m2,比对照增产3.32%;种子含油量(干基)40.75%,种子芥酸含量0.45%,硫甙含量31.62μmol/g饼。于2011年11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川审油2011007),适宜在四川省平坝及丘陵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3.
以从浙江引入的常规材料浙18R为母本,与贵州省油菜研究所选育的黄籽双低高油分常规材料3911R杂交转育而成黄籽双低高油恢复系18R.转育工作开始于2003年,于2006年完成.该恢复系叶色较浅,苗期长势好,整齐一致,结实性好,角粒数较多,抗倒性、抗逆性强.含油量44.04%~47.38%,芥酸0.21%~0.72%,硫...  相似文献   

14.
为选育出优质甘蓝型黄籽油菜用于生产,利用2004年贵州省油菜研究所从浙江引进的常规黑籽双低材料04R中的优良选系8148R,与贵州省油菜研究所选育的双低黄籽恢复系8296R进行有性杂交,经4年6代选育,结合室内品质分析及田间观察记载进行定向选择育种,最后育成了丰产性好、品质优良、配合力强、抗倒耐病的双低黄褐籽恢复系8149R,与不育系8187A配制的组合SH0901表现很强的超亲优势,产量达199.16kg/hm2,增产率为19.07%。  相似文献   

15.
为选育优质、高产杂交油菜品种,以黄籽双低不育系1357AB与双低优良恢复系89-4R为亲本配制育成杂交油菜新组合花油203.在2006-2008年四川省油菜区试中,平均产量为163.72kg/667m2,比对照(川油21)增产13.44%;全生育期219d,比对照(川油21)晚熟1d.在2008-2009年四川省油菜生...  相似文献   

16.
以6113A为不育胞质源,利用显性黄籽低芥酸油菜品系1147与6113B杂交后代选系6420为父本,育成甘蓝型双低油菜黄籽高油细胞质雄性不育系6420A和保持系6420B。该不育系含油量高达47%以上、生长势强、抗倒、抗病、配合力高、适应性广,具有良好的应用前途。  相似文献   

17.
应用品种间杂交,将优质黄籽品系“D180-1”的黄籽性状导入细胞质雄性不育保持系“盐1B”及其不育系“盐1A”中,育成了甘蓝型黄籽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盐2A”和保持系“盐2B”。盐2A黄籽株率达91.0%,黄籽度3.93,不育性彻底,品质双低。与黑籽恢复系及黄籽恢复系材料配组,可选择到强优势组合。  相似文献   

18.
以改良后的上海黄籽白菜型地方种为母本,与引自澳大利亚的黄籽双低品种Jumbeck杂交,成功地选育出了高产、优质、多抗、早熟的白菜型油菜新品种扬油三号。试验试种结果表明:该品种产量高,一般产量可达1875~2250kg/hm2。品质优,芥酸、硫甙含量分别为0.24%和29.14μmol/g,符合国家双低标准。熟期早,在扬州常年于5月15~18日成熟,适宜作棉花前茬、单季水稻秧池田和场基地种植。抗逆性强,抗(耐)病性、抗倒性均好于对照扬油二号。在选育方法上,采用先高产后优质的技术路线,低世代注重产量、熟期、抗性等性状的选择,以自由授粉为主,入选单株较多,保证优质基因不丢失,高世代通过测定获得双低材料,再经几代的混合选择,逐步稳定。  相似文献   

19.
1997年利用双低油菜杂交种杂油77作母本,黄籽低芥酸油菜宁油10号优良株系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过6代连续定向选择,2003年育成甘蓝型油菜黄籽双低恢复系1521C。其芥酸含量均在0.6%以下,硫苷含量19.8~22.6μmol/g,含油量46.5~48.6%。以1521C组配的新组合212A×1521C和咸黄×1521C在2007、2008年度示范产量均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20.
2225AB以双低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系98-116AB中优良不育株为母本,甘蓝型油菜黄籽双低株系2225作杂交父本,通过杂交、回交和兄妹交选育成功的高油分黄籽双低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两型系.黄籽不育系2225A的叶色浓绿、叶片较厚、抗寒性强,冻害指数8.5.该不育系群体的黄籽株率和黄籽频率均达100%,芥酸平均含量低于0.5%,硫甙含量低于20umol/(g·饼),含油量在45%左右,最高可达49.94%,恢复源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