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大祥先生的《天趣》,神貌自然构思新奇,是树石盆景中比较有特色的作品。犹如一幅立体画:晶明亮丽的山川给人以生机勃发之感,浑厚灵动的树形,体现了雄伟端庄之美,神秘虚幻的古刹、古塔,似给人带入神话般的仙境,题名为《天趣》,比较贴切。  相似文献   

2.
刘俊夫先生在《中国花卉盆景》91年第2期发表的《盆景摆件的应用》一文中说:“摆件,顾名思义是摆设点缀品,它是以植物和山石为主要材料构成的盆景的配景,衬景或补景。”我以为这定义并没有揭露所谓“摆件”的本质属性。以某一种类传统素材为主要材料构成的盆景,还有可能表达不了作者的全部思想感情,为完善其创  相似文献   

3.
《中国花卉盆景》2003年第8期48页,第9期封3和第10期封4连续发表了题为《纤夫》,《历尽沧桑仍矫健》、《古韵春辉》三幅盆景摄影作品,一次又一次拨动了笔者的心弦。作品的共同之处是各自采用不同的造型手法,奏出了抗争、奋进、向上的生命之歌。《纤夫》可算是一象形盆景,十分简练。为了真实地反映纤夫的动态,作者有意将主干下面的两条主根提起并斜栽,尽量让全株树的重心落在盆外,这是作品的点睛之笔。为什么它没有翻倒?哦,背上有一条无形的绳在拉着它。不!应该是它拉着那条绳在艰难然而又是坚定地一步一步向前进。多少个严  相似文献   

4.
创作优秀盆景作品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呢?我以为首先也是最根本的是作者必须有正确的创作意识。那种以为得到一根好的树桩,便可以事半功倍地创作出优秀盆景作品的想法,是一种极片面的误解,可称之为唯素材论。对于习惯制作树桩盆景的人来说,把扦插的幼弱枝条组合成一件作品,比驾轻就熟地对“生桩”造型还要难。难在哪里?正如沈荫椿先生给《中国花卉盆景》杂志的信《请勿“东施效颦”》中指出的那样:“培植者大多缺少翰墨文化艺术修养。”(见《中国花卉盆景》1992年4期)。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花卉盆景》杂志第4期彩页上,欣赏到方攸注制作的《翘首》和张虎、长颜制作的《不怕风吹浪打》。觉得两件作品在布局和题名上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现提出一管之见,供作者参考。一、《翘首》的题名和主峰表明,它是一件高远式山水盆景。制作此种盆景,必须用特写方式突出表现高昂向上的主峰,整体景观须相应集中,水平视野要适当缩小,这样才能较好地反映出盆景的主题意境。可是该盆景的构思布局却恰恰相反,选用了特长的盆皿,次峰、配峰、配石,摆件稀稀拉拉近乎一  相似文献   

6.
我曾在《中国花卉盆景》1995年第10期上发表了《造型扦插——盆桩速成技法》一文。现将造型扦插已4年的金边女贞盆景《妙舞春秋》及造型扦插3年的中华蚊母盆景《探海》两帧盆景照片献给大家,并着重介绍悬崖式盆景《探海》的创作技法。  相似文献   

7.
在读本刊2005年第二期第48页,受江苏淮安张春凯先生文章的启发,仔细品读业余爱好者张天祥的《天趣》,有点心得,现在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此作品首先品赏时感到主景(体)不够明确不够突出,不知是石附树,还是树依石,到底是树为主景(体),还是石为主景(体)。二、树石盆景讲究的是意境感,配件摆设是起到增强意境突出作用,而本作品前、后宾主顺序颠倒,上、下结构比例失调,如  相似文献   

8.
摆件,故名思义,是摆设点缀品,它是以植物和山石为主要材料构成的盆景的配景、衬景或补景。有一名为《牧马人》的盆景,以五针松组成丛林,林中摆了几匹“马”和一个“牧马人”,做工精细,栩栩如生,布局构图都很成功。但我想,如果摆件换为“杨子荣”,改名为《林海雪原》,也同样景真意切;或者换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在一些有关盆景的理论书刊中,将盆景中的树木、拳石、小草、苔藓等作为盆景的点缀物,而将盆景中的亭台、楼阁、人物、动物等称为盆景的摆件。事实上,点缀物与摆件的概念是同一的,所指的是同一类事物。如果说盆景中的树木、草苔、拳石是点缀物的话,其定义与盆景的本义相悖。盆景是以盆为纸,树石为绘,构成意境、意趣的艺术品。在一盆盆景中,树石同为造型的基本材料,很难把它们截然分开,即使是以山石为主或以树木为主的盆景中,树石、草苔完全是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呈现在人们眼前。完美的盆景作品当是树石、草苔的有机结合体,它们在  相似文献   

10.
我玩盆景也有好些年了。在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一盆优秀的作品,总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巧妙结合,是天趣与神韵的体现,亦是天与人的结合。在制作和欣赏过程中,我往往是神游其中,身心受益。退休以后,觉得体力不济,对大中型盆景有时是望"盆"兴叹,自然就"转型"到小巧玲珑的微型盆景上来。  相似文献   

11.
翻读1993年10期、12期的《中国花卉盆景》,觉得以下几幅作品,在造型布局、摆件设置、命题等几方面,都较成功。今简评如下: 第10期《村外》的造型,布局,给人的感觉是静如磐石(其根深扎土中),动如游龙(树干遒劲曲屈地横展而去);疏可走马(干下空白),密不容针(干上枝繁叶茂)。戴笠钓者神态自若,手持鱼竿稳坐树下,既纳凉又垂钓,也眺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您好!现就贵刊2004年第12期盆景世界栏目《能否说是新款盆景》一文,发表一些笔者看法.不妥之处,望批评指正。从作品的照片上看,作者在造型上是想有所突破。但我觉得作者把盆景艺术看得太简单了。要知道任何一种艺术的创新都应建立在雄厚的传统的基础上,抛开传统,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作品也将无生命力可言。现  相似文献   

13.
去年10月初在《花木盆景》第九期中读罢曾宪烨先生的《三干飘枝半悬岩的造型探索》,并对3幅附图,特别是造型设计二式,用放大镜作过多次仔细观察后,即在我的学习笔记本上,记下这样一段感想:“三干飘枝半悬岩式盆景艺求造型,构思新颖,形象别致,很值得推广。遗憾的是,焉能以图代物?三干连根茎干奇危可用作盆景造型的活素材,在自然中这种巧缘,是不会再生的。可惜所见的是画,不是真正的三干飘枝半悬崖式盆景。”近日又在《中国花卉盆景》第六期中拜读了彭友洲先生与曾宪烨先生商榷文章后,更是感触万千,艺术本身就是多变的,更何况盆景又是一种鲜活的生命艺术,  相似文献   

14.
由海南省盆景艺术家协会牵头,海南金穗园林工程公司主办、海南中南盆景根艺联营公司协办的“刘传刚盆景艺术展”于1996年2月1日~3月1日在海口隆重举行。此次展览汇集了这位青年盆景艺术家10多年来从事盆景艺术创作与研究的部分成果及其代表作品,共百余盆(件),包括曾获得海峡两岸盆景精品大奖赛金奖的《雪压冬林》等。展出作品充分展现了作者“依自然天趣,创自然情趣而又还其自然天趣”的艺术创作手法以及“神韵天成、自然清新、飞扬流畅、雄浑壮丽”的艺术风格。展出之前,省、市及广州军区有关领导出席了剪彩仪式  相似文献   

15.
贵刊1994年第一期《盆景世界》发表徐岚先生《百岁从容》榕树盆景的造型创作经验,读后觉得作品的意境是好的,思想内涵也丰富。但从随文发表的盆景照片上看,未达到创作所要求的目的。我们从造型技艺上提出几点意见,供徐岚先生参考。一、整个盆景画面的杂枝、杂根太多,主次不突出,层次不分明,显得杂乱。可以想象,长出叶子后,会看不见枝托、主干和桩  相似文献   

16.
应《中国花卉盆景》杂志社之邀,我来谈谈如何从小苗开始培养果树盆景的问题。我想以作品《铁笔春秋》和《岁月如歌》为代表的一批果树盆景为例,把它们的发展改进过程介绍一下,供实践者借鉴。  相似文献   

17.
注重盆景的自然美,是盆景界的永恒潮流。现在中国盆景界基本摒弃了"规则式"造型,正向着自然式造型迅猛发展。国外盆景的情况也是这样。本文举一件日本真柏盆景为例,就能说明这一问题。这件作品(见图1,来自《中国花卉盆景》1992年第1期彩页)曾荣获日本盆景最高奖项——"国风大奖"。它极为苍古,仍  相似文献   

18.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这首诗,已为好几位盆景艺术家立意进行创作。在我的案头,就有两件作品照片的印刷件:一件叫《孤帆远影》(见《中国花卉盆景》1987年第1期24页);又一件叫《孤帆远影碧空尽》,刊于《成都盆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3月第1版)图版36。这两件作品,均以大江为画面的中心,前者把大山放右侧,左侧小山作陪衬对比;后者则相反。前者的布局位置构成不等边三角形;后者基本呈正方形。  相似文献   

19.
《中国花卉盆景》九四年十二期30页上刊登了黄金甫先生的一件盆景作品照片《反悬崖榕树盆景》。笔者审视良久,思考再三,竟弄不清个所以然来。首先,“反悬崖”一词令人费解。众所周知,悬崖式盆景源自大自然中生长在悬崖陡壁上的树姿,配以高筒盆,即为悬崖之意。此式形象生动、符合自然之理,早有定论,这何能取“反”之?又如何反之?  相似文献   

20.
《绝壁风姿》(见本期插页彩图),乍看起来,不失为成功之作。该作品沿用传统悬岩式造型,就榆桩本身而言,诚属难得。它古拙劲健,清旷高远,大有群峰绵延一壁如削之势。但笔者细审之余,总觉得人工味太浓,缺少大自然的野味和真趣。“悬岩式”是我国盆景艺术家们受悬崖峭壁上倒挂的古木神采丰姿启迪独创的一种流传极广的固定模式。仅就《中国盆景——佳作赏析与技艺》画册中,即刊有各种植物品种、各具特色的悬岩式盆景图片14幅。其中有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