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恶性胸水为恶性肿瘤晚期常见的并发症,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管引流胸水并胸腔注药是其治疗的重要措施,但胸腔置管患者治疗护理操作不当,易引起胸腔感染。我院2007年2月至2009年6月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管引流胸水并胸腔注药治疗大量恶性胸水患者36例,发生胸腔感染2例,对此,我院采用胸腔冲洗的方法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护理体会。方法:对结核性胸膜炎110例患者行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治疗,做好术前心理护理,置管中的监护,置管后的观察及综合性护理。结果:结核性胸膜炎110例患者均一次性置管成功,病情好转快,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减少了患者的痛苦,细致有效的护理是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成功及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肺癌胸腔积液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明确为肺癌胸腔积液的29例病人行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治疗,术后观察引流情况、临床症状及胸腔B超扫描等指标。结果:置管全部成功,CR17例,PR8例,NC4例(长期带管),有效率86.20%,均未出现穿刺出血、复张性肺水肿、纵隔摆动、严重胸膜肥厚、置管局部感染和胸壁针道转移。结论: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置管引流治疗肺癌胸腔积液创伤小,操作方便,疗效好,引流较彻底,为随后注入化疗药物提供方便,能提高恶性胸水的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PICC管在恶性浆膜腔积液治疗中的应用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PICC管在恶性浆膜腔积液治疗中的应用与护理体会。方法:对47例肿瘤恶性浆膜腔积液患者采用PICC管进行持续引流用药,严密观察与护理。结果:47例患者均一次置管成功,留管时间最短10 d,最长2个月,患者均可顺利进行化疗。结论:PICC管既安全又方便,严格无菌操作是预防导管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在晚期肺癌伴大量胸腔积液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从术前、术中、术后3个阶段分别介绍了护理方法,着重强调了导管的固定、引流、感染预防等护理要点。结果:置管后患者呼吸困难减轻、胸闷、气促、胸痛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运用中心静脉导管作胸腔穿刺引流操作简单,危险性小,患者痛苦小,易于接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胸腔闭式引流是治疗气胸、血胸、脓胸及开胸术后的主要诊疗措施,利用胸腔负压吸引装置排除胸膜腔内积气和积液,使肺恢复膨胀状态,消除胸内残腔.在护理中若有疏忽或护理不当使引流管内与外界相通,气体进入胸腔造成气胸,轻者增加病人痛苦,重者危及生命.现将3例因护理失误致气胸的教训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例1:男,54岁.1993年3月28日8am因左上肺癌在全麻下行左上肺叶切除术.术后第2天拔除上胸管,第3天夜班护士更换下胸管胸腔引流瓶内盐水后,未检查玻璃长管是否在液面下,直至病人诉胸闷憋气才发现,胸管经长玻管下端与大气相通导致气胸.立即行胸穿抽出气体500毫升,并持续低负压吸引,引流出残留气体,患者术后第4天拔管.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一次性高负压引流系统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乳腺癌经改良根治术患者2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33例)和对照组(115例),观察组采用一次性高负压引流系统,对照组采用传统加压包扎引流技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置管及住院时间。结果除上肢淋巴肿胀外,两组术后并发症、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较对照组少,置管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结论应用一次性高负压引流系统能有效地降低了乳腺癌患者经改良根治术后的并发症,缩短置管及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血液透析留置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发生并发症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以降低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者反复插管的痛苦及医疗费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41例需血液透析治疗的肾内科患者采用中心静脉置管作为治疗的血管通路的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提出护理对策.结果 本组堵塞16例(6.6%),局部血肿或出血14例(5...  相似文献   

9.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现已普遍运用于肿瘤患者的化疗中。但术肢局部皮肤过敏症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轻者治疗、处理影响化疗进程,重者需拔出PICC管。PICC置管后即使精心护理,由于各种原因,仍然会有过敏性皮炎的发生,发生以后如何能及时控制,保住PICC管,减轻病人痛苦,减少经济损失是需要重点研究的。我科收治1例PICC置管后严重过敏性皮炎的患者,运用地塞米松针剂联合红霉素眼药湿敷后治愈,现将治疗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并发症及非计划拔管率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化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174例,依据护理方案不同分为集束化护理组及常规护理组各87例,分别行集束化护理干预及常规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置管情况。结果集束化护理组治疗期间穿刺点感染、静脉炎、血栓形成及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集束化护理组治疗期间导管渗漏、堵管、管道滑脱、导管尖端异位及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均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且平均PICC留置时间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治疗期间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留置管意外发生率,延长留置管留置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恶性肿瘤患者行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中心静脉置管(CVC)的应用效果.方法 96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49例)采用PIOC置管,B组(47例)采用CVC置管,对比两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的长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3.9%,B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7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导管留置时间为(112.2±68.7)d,明显长于B组的(48.0±26.2)d(P<0.01);A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B组的导管相关感染、导管脱出、误入动脉及发生气胸发生率高于A组(P<0.05).结论 PICC置管操作方便、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并发症轻微,因此提倡在恶性肿瘤患者中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房内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定位技术应用于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的导管(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PICC头端定位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将需行PICC置管患者83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18例,实验组采用ECG定位后再行X-线胸片定位验证导管头端位置,对照组采用体外测量法将导管送至预测长度后行X-线胸片定位确定导管头端位置,比较两组患者头端到位准确率、置管患者的满意度、置管护士心理压力。结果:实验组导管头端到位准确率为98.09%,对照组头端到位准确率为87.80%(P0.05),实验组置管患者的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置管护士心理压力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ECG定位较传统X-线胸片定位而言,在提高导管头端到位准确率的同时,还可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置管护士心理压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集束化护理干预对降低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效果。方法 386例入住本科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86例)和观察组(20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置管后导管堵管、导管脱落、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中心静脉置管期间的导管堵管、导管脱落和CRBSI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其导管堵管、导管脱落和CRBSI并发症出现的时间亦较对照组的晚(P〈0.01)。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导管堵管、导管脱落、CRBSI发生率及延长发生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进行婴幼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拟行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的婴幼儿,其中30例采用超声引导法,30例采用传统盲穿法,两种方法进行对照研究。观察结果包括置管一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穿刺时间。结果:采用超声引导法与传统盲穿方法对小儿患者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分别为100%(30/30)和83.3%(25/30),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0/30)和16.7%(5/30)。结论:对于婴幼儿患者超声引导法穿刺成功率明显优于传统盲穿法,并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颅底肿瘤切除术后脑脊液漏的防治经验。方法对21例颅底肿瘤切除术后脑脊液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保守治疗治愈2例,漏口缝合、切缘皮下穿刺抽液和(或)置管持续引流及术区加压包扎治愈7例,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脑脊液治愈9例;行开颅手术修补治愈1例,行鼻内窥镜修补治愈1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治愈1例。结论 "不透水"缝合硬脑膜、术中恰当处理敞开的副鼻窦,是避免脑脊液漏的有效方法。对已发生脑脊液漏者,卧床、早期穿刺抽吸皮下积液伤口加压包扎或腰大池持续置管引流脑脊液对大部分患者有效,无效及晚期患者需要再进行手术修补。  相似文献   

16.
PICC置管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性肿瘤病人常常以化疗为主,由于化疗方案时间长,周期短,药物对血管刺激大,需放置中心静脉置管以减轻患者痛苦,有效保护血管,保证治疗顺利实施。其中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以下简称PICC)操作简单易实施,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也存在静脉炎、血栓等并发症。我院就针对不同的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并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引流局限性腹腔积液的临床疗效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局限性腹腔积液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引流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19例均1次置管成功,手术过程顺利,成功率100%。术中抽液30~450 m L,平均105.0 m L;术后引流时间3~22 d,平均6.5 d;临床症状消失时间1~5 d,平均1.8 d;B超复查积液完全消失1~7 d,平均4.5 d。术后导管堵塞3例,冲洗后复通2例;需要无菌导丝通管1例。19例均治愈,术后随访1~6月,无异常发现。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引流局限性腹腔积液操作简便、创伤小、安全性高、并发症发生率低,能够迅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有效引流积液,控制炎症发展,缩短住院时间,是治疗腹腔局限性积液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静脉输液是危重患者临床治疗和抢救的重要手段,保持静脉输液通畅是临床护理人员的重要任务之一。神经外科危重病人多,治疗时间长,需长期输注刺激性较强、浓度较高的药物,对血管刺激较大,常发生静脉穿刺困难、液体外渗、静脉炎等现象。我科2008年8月至2009年4月对17例患者进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输液技术,通过加强置管前后的健康宣教,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收到满意效果。现就临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胸腔积液是中晚期肺癌及胸部其他恶性肿瘤的并发症状,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反复多次穿刺抽胸水后注入抗肿瘤药物或其他有粘连作用的药物,每一次穿刺都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为了简化治疗手段,减少患者的痛苦,本科自1998年5月开始采用胸腔留置导管持续引流治疗胸积液...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博来霉素联合纳米炭胸腔内注入治疗癌性胸水的疗效。方法对癌性胸水患者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水流尽后,以博来霉素40~60mg联合纳米炭25mg注入胸腔,并与对照组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CR)20例、部分缓解(PR)11例、无变化(NC)7例;对照组CR16例、PR 5例、NC 15例;有效率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博来霉素联合纳米炭胸腔内注入治疗癌性胸水效果显著,毒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