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龙江省春玉米产量潜力及产量差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研究黑龙江省春玉米不同水平产量潜力及各级产量潜力之间产量差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研究区域制约春玉米生产的限制因素。【方法】以黑龙江省春玉米种植区为研究区域,利用当地气候资料、作物生育期、栽培管理措施和土壤资料,使用区域尺度验证后的农业生产系统模型(APSIM),分析研究区域春玉米1981-2010年不同水平产量潜力,明确春玉米产量潜力及各级产量差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研究区域内春玉米产量潜力与玉米生长季内日照时数分布趋势一致,西部高于东部,产量潜力年际变化趋势有增有减;春玉米雨养产量分布特征与生长季降水量分布特征相似,表现为中部高于东西部的趋势,降水量愈少的地区,雨养产量低且稳产性愈差;最近30年研究区域82%的站点雨养产量呈下降趋势,雨养产量的不稳定性远高于产量潜力的不稳定性,气候土壤生产力区域特征为西部齐齐哈尔和绥化地区最低。近30年因降水变化造成的产量差呈增加趋势,表明生长季干旱发生风险加大。【结论】降水是制约黑龙江省西部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可通过灌溉提高产量;中部伊春地区、通河地区和牡丹江地区,水分不是限制春玉米产量的因素,提高产量的途径是改良土壤条件及优化栽培管理措施;在雨养条件下,东部的三江平原通过改良土壤物理性状,可提高产量16%-22%。  相似文献   

2.
赵锦  杨晓光  刘志娟  吕硕  王静  陈阜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6):3143-3156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东北三省春玉米气候适宜性的变化特征,为东北地区春玉米种植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把1961-2010年分为两个时间段,基于东北三省74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的观测资料,根据农业气象学指标,在分析1981-2010年较1961-1980年东北三省春玉米可能种植北界变化的基础上,利用APSIM-Maize模型模拟春玉米可能种植区域内各气象站点逐年的雨养产量,结合统计学方法,分析春玉米雨养产量高产性和稳产性的变化特征,并综合得到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东北三省春玉米的气候适宜区分布的变化特征。【结果】(1)与1961-1980年相比,1981-2010年春玉米的可能种植北界向北移动了158.3-285.8 km,春玉米可能种植面积增加了3.87×104 km2,占东北三省土地面积的4.91%。(2)1981-2010年,东北三省春玉米雨养产量的最高产区、高产区和次高产区面积占可能种植面积比例由81.14%增加为86.66%,其中最高产区和高产区面积比例由36.61%减少为34.82%,而次高产区则由44.53%增加到51.85%,低产区面积占研究区域面积的比例由18.86%减少为13.34%。研究区域内雨养产量的单产减少40 kg•hm-2,但由于春玉米可能种植区域总面积的扩大,特别是高产区和次高产区面积的增加,研究区域内雨养产量的总产增加了7.0%。(3)东北三省春玉米雨养产量的最稳产区、稳产区和次稳产区面积占可能种植面积的比例由80.20%增加为89.28%,且最稳产区和稳产区面积比例由40.97%增加为49.97%,而低稳产区面积占研究区域面积的比例由19.80%减少为10.72%。(4)东北三省春玉米气候适宜区和次适宜区面积占可能种植面积的比例由61.09%增加为83.00%,但最适宜区面积比例由18.83%减少为6.67%,可种植区面积占研究区域面积的比例由20.08%减少为10.33%。研究区域内春玉米可稳定获得的雨养产量的单产总体下降了171 kg•hm-2,但由于春玉米可能种植区域总面积的增加,特别是适宜区和次适宜区面积的增加,研究区域内可稳定获得的雨养产量的总产增加了2.6%。【结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东北三省春玉米种植北界明显向北向西移动,春玉米的可能种植面积增加;在春玉米可能种植区域内,如果不考虑品种和栽培管理措施的适应,雨养产量的最高产区面积所占比例缩小,春玉米雨养产量的单产下降,但由于可能种植面积的增加,东北三省春玉米雨养产量的总产增加;春玉米雨养产量的稳定性增加,其中最稳产区和稳产区面积占研究区域面积的比例增加;在春玉米可能种植的区域内,春玉米的气候最适宜区面积减少明显,研究区域内春玉米可稳定获得的雨养产量的单产下降,但由于春玉米可能种植面积的增加,特别是适宜区和次适宜区面积的增加,可稳定获得的雨养产量的总产增加。  相似文献   

3.
为太行山雨养生态区土壤改良利用及春玉米的高产栽培提供依据,以强业8号为试材,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常规旋耕18cm(对照)、条带深松30cm和整地深翻30cm对太行山雨养生态区春玉米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容重,0~15cm土层玉米苗期、拔节期和吐丝期常规旋耕18cm和条带深松30cm显著高于整地深翻30cm,15~30cm土层各时期条带深松30cm和整地深翻30cm均显著低于常规旋耕18cm;根系质量、密度和表面积,常规旋耕18cm、条带深松30cm和整地深翻30cm均以10~20cm土层效果较好,20~50cm条带深松30cm和整地深翻30cm均大于常规旋耕18cm,差异极显著;不同处理的根系活力呈先升后降趋势,常规旋耕18cm以10~20cm土层根系活力最高,为64.21μg/(g·h),条带深松30cm和整地深翻30cm以20~30cm土层根系活力最高,分别为64.87μg/(g·h)和68.21μg/(g·h),差异极显著。深松和深翻种植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使土壤疏松透气,雨水蓄集能力增强,促进玉米根系向土层纵深分布,增强根系活力,提高其对水肥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正>1播种前高产玉米要求苗齐、苗匀、苗壮,其中苗齐主要由播种质量把握,播种质量差会导致后期密度不够,对产量将造成严重影响。1.1春整地黑龙江省地区,春季播种时间紧迫,整地时间不充裕,建议有秋整地条件的地区,尽量秋整地,减少春整地的发生,若需春季整地,要求尽量减少耕作次数,多以耙地、旋耕为主,尽量避免旋地和深松。土壤条件好的地块也可尝试原垄卡播,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春季化雪作业,春季顶零耙地等,加速春季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河北省泊头市示范推广了春玉米起垄覆膜侧播技术和夏玉米宽窄行单双株高产栽培新技术,解决了当地春玉米苗期干旱和夏玉米密度低且产量不稳的难题,从而大大提高了玉米产量,推广面积和经济效益显著增加。该技术可适用于黄淮海春夏玉米混播区,特别是雨养旱作区。  相似文献   

6.
<正>1关键技术研发进展1.1进一步完善所形成的河北省东部雨养旱作区春玉米起垄覆膜侧播种植技术体系。试验设计了6个春玉米起垄覆膜不同种植方式的处理,重点开展了对该种植模式下的增产机理的试验研究,以明确该技术下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墒情及地温变化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群体光  相似文献   

7.
论澄城县旱地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省澄城县地处渭北旱塬,属典型的雨养农业区,干旱是导致春玉米产量长期低而不稳的主要因素。在实施玉米科技入户工程及玉米高产创建项目中,通过试验示范探索集成出一套旱地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其核心是地膜覆盖、膜侧种植、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病虫草综合防治,加上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实现旱地春玉米稳产高产。该技术适合在渭北同类生态区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宁夏地区春玉米的灌溉效率,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方法】依据宁夏地区11个站点1960-2019年的气象资料,确定宁夏地区年际及春玉米生育期不同水文年型的有效降雨量;然后,利用ET0 Calculator软件计算参考作物腾发量,并结合作物系数法计算作物需水量,求得宁夏地区年际及不同水文年型下春玉米各生育期的作物需水量、灌溉需水量、耦合度和水分盈亏指数。【结果】1960-2019年间,宁夏地区年有效降雨量波动较大(158.5~424.2 mm),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春玉米生育期有效降雨量分别为123.9,205.4和334.4 mm。宁夏全区春玉米生育期需水量为482.0~690.7 mm,其中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春玉米需水量有降低趋势,而北部引黄灌区有增大趋势。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春玉米灌溉需水量分别为566.8,413.0和147.6 mm;在枯水年、平水年和丰水年宁夏全区春玉米灌溉需水量分别为448.5,378.9和317.0 mm。南部山区降雨对作物需水量的满足程度最高,耦合度为0.70,是北部引黄灌区的3.89倍。【结论】宁夏南部山区应以集雨技术为基础发展雨养玉米种植;北部引黄灌区和中部干旱带需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其中在北部引黄灌区春玉米大喇叭口期、抽雄期和乳熟期需要分别补灌87.2,79.6和275.6 mm,在中部干旱带需要分别补灌65.7,62.4和212.8 mm。  相似文献   

9.
春玉米所在的区域大部分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为典型雨养农业,抗灾能力较弱,玉米生产受干旱、早霜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总产波动性较大。由于多年的玉米种植,在春玉米区出现了很多限制玉米增产的因素,除了病虫害逐年加重外,还存在种植密度小、玉米倒伏和早衰严重等限制因素。文章从品种选择、土地耕作、播种时间、种植密度、施肥技术、水分管理、田间管理要点等方面阐述了春玉米增密防倒伏抗早衰增产技术。  相似文献   

10.
1深耕整地冬闲地种植春甜玉米应于前茬作物收获后立即施用土杂肥,耕翻冻垡。早春结合基肥施用,进行浅耕浅耙。播种前及雨后耙地保墒,促使土壤细碎、平整,上松下实,清除根茬,以利播种出苗。夏玉米整地不宜深耕翻,避免土壤蓄水过多而影响早播。2增施基肥基施以有机肥为主。一般每  相似文献   

11.
东北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春玉米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的北部地区。该地区土壤以黑钙土、黑土、棕色土为主,土壤肥沃,地势平坦,适于机械化作业。春播1年1熟制。栽培方式为玉米清种或间作。适宜种植早熟、中早熟或中晚熟品种。一般采用早播促熟,降低粮食含水量以提高产量的栽培方法。一、整地一是秋季作物收获后要及时进行秋整地,采用大型农机具整地,确保整地质量。旋耕灭茬时必须要细,  相似文献   

12.
<正>一、地块选择玉米对地块要求不严,岗地、洼地、沙土、粘土、壤土都可以种植。玉米根系发达,既抗旱,又抗涝。对茬口要求也不严,大豆、马铃薯更好一些,但要考虑上茬除草剂问题,只要前2-3年没有用过普施特的地块和头一年没用过胺草醚的地块都可以种植。二、整地提倡秋整地,春整地整地质量差,误农时,对出苗和产量不利。春整地要早春顶凌耙茬,顶浆起垄,化冻14厘米进行。前茬为软茬(大豆、杂豆等),可灭茬,整平耙细,秋起垄  相似文献   

13.
渭北旱塬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在玉米高产创建项目实施中,通过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氮肥分施、地膜覆盖、耐密品种、增加密度、宽窄行种植等高产栽培技术,渭北旱作雨养型农业万亩连片春玉米平均亩产达到868.1 kg,为提升渭北旱塬春玉米生产水平,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实行轮作倒茬,改进耕作制度 采取三年或四年轮作制度,三年轮作制度为:玉米(或小麦套种玉米)-花生-玉米(或小麦套种玉米)四年轮作制度为:玉米(或小麦套种玉米)-花生-棉花-玉米(或小麦套种玉米).长期的连作会引起严重的病害及土壤肥力下降,从而导致减产. 二、蓄水保墒综合措施 (一)秋季浅耕,旱春精细整地保墒一年一茬玉米地块,秋季浅耕10cm,早春土壤解冻初期要及早进行耙耪,精细整地,达到上虚下实.雨后待地表稍干后及时整地耙趟,根据试验调查;土壤含水量可提高0.5~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5.
<正>玉米是我国北方主栽作物品种,占作物播种面积的1/2左右,玉米的生产直接影响到粮食的生产和农民的人均收入,在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通过对多年来阜新地区的气候和玉米的栽培经验,总结出以下旱地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经验和措施。一、秋整地,春早播北方春季多旱,抢墒播种是抓全苗的关键技术,但秋整地,春抢墒播种的问题一直解决不好,大部分地区不能秋季整好地,机播地只翻不耙压,散墒严重。  相似文献   

16.
<正>本规程规定了春玉米品种选择、整地、播前准备、播种、化学除草、苗期管理、穗期管理、花粒期管理、收获。本规程适用于黑龙港地区春玉米生产。1品种选择选用通过国家或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增产潜力大、稳产性好且熟期适宜的优质玉米品种。2整地2.1秋翻。在上年玉米收获后进行灭茬耕翻、耙、耱。2.2春季整地。春季返浆期,采取镇压、耙、耢、盖等多项耕作措施。3播前准备3.1种子质量。符合GB4404.1-2008的规定。  相似文献   

17.
<正>春旱是制约北方雨养农业区胡麻丰产的主要因素,为了解决胡麻出苗期缺墒造成的出苗难问题,泾源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经过多年试验、示范,总结出了适合北方雨养农业区的胡麻采墒播种栽培技术。1整地施基肥胡麻生育期短,子粒小,顶土力差,所以在播种前要精细整地,做到地面平整、疏松、无坷垃。为了节本增效,应做到以产定肥,亩产量目标为100~150kg时,亩施优质有机肥3000~4000kg、过磷酸钙  相似文献   

18.
桦甸市提高雨养农业玉米保苗率的综合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桦甸市提高雨养农业玉米保苗率的综合技术措施,主要包括适区选择优质高产品种和质量好的种子、加强播前种子处理、精细整地、适时播种、科学施肥、及时防治病虫害、严格控制除草剂使用量、查田补种补栽、及时间苗与定苗等方面内容,以供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19.
黄土旱塬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旱作春玉米土壤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基于春玉米生长季土壤温度动态观测资料,研究黄土高原南部旱作区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春玉米(Zea mays)农田土壤温度动态变化和玉米生育期土壤积温(>10℃)的影响,其结果对理解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玉米生长影响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方法】以沈单10为供试作物品种,水分管理模式2007年采用补充灌溉、雨养和地膜覆盖3种处理。在2007年基础上,2008年增加秸秆覆盖,试验采用完全方案,于2007年和2008年连续进行2年田间试验。【结果】地膜覆盖具有明显的增温效应,而秸秆覆盖具有明显降温效应;玉米不同生育阶段>10℃土壤积温,以出苗阶段(PT-VE)最低,生殖生长阶段(R1-R6)次之,营养生长阶段(VE-R1)最高。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不同生育期的土壤积温影响不同:地膜覆盖在PT-VE阶段较低,补充灌溉在VE-R1阶段较低,雨养处理在R1-R6阶段较低。地膜覆盖条件下土壤温度对大气温度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与大气温度变化最为紧密;而秸秆覆盖土壤温度对大气温度变化的反应最迟钝。补充灌溉和地膜覆盖处理籽粒产量显著高于雨养处理(P<0.05),与雨养相比,2007和2008年补充灌溉分别增产30.0%和25.7%,地膜覆盖分别增产18.1%和29.7%。【结论】在黄土旱塬地区,不同水分管理模式不仅影响土壤温度动态变化,而且也影响玉米生长发育和对土壤热量资源利用。  相似文献   

20.
旱作雨养春玉米种植区由于播种期雨量少、变异幅度大,导致播种质量差、保苗率低、群体结构不合理,从而制约了旱地玉米产量水平的提升。为了探索我县的适度拉长播期、等雨足墒播种技术,我们在2015年进行了玉米抗旱保苗栽培技术试验,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