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双孢菇生长对环境条件的要求1.1温度。菌丝体生长的温度范围4℃~32℃,最适温度是22℃~25℃,子实体形成的温度范围是5℃~25℃,最适温度是14℃~16℃。1.2湿度。菌丝体生长期间培养料的湿度保持在60%~65%,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0%左右。子实体发育阶段培养料温度  相似文献   

2.
外界环境因子对杏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菌丝生长适宜温度、培养料含水量、pH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杏鲍菇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2~28℃,最适温度25℃;培养料适宜绝对含水量65%~75%;最适绝对含水量75%;适宜pH值为5.02~7.24,最适pH值为5.79。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不同温度、培养料绝对含水量和pH值对鲍鱼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鲍鱼菇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5~31℃,最适温度28℃;培养料适宜的绝对含水量65%~75%;菌丝生长的适宜pH值为5.02~7.24,最适pH值5.02。  相似文献   

4.
采用试管培养和瓶栽技术探明,金针菇菌丝体生长的温度范围为4~35℃,最适温度25℃,能在4~25℃条件下形成子实体。pH 3.0~9.0时菌丝可以生长,最适为pH6.0。在料水比1 :0.6~2.0时,菌丝可以生长,不同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栽培周期和产量都不同。用甘蔗渣作培养料,其生物学效率最高,木屑培养料最低。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宁黄16号菌株的形态特征及培养料、温度、培养料含水量、pH值等因素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其菌丝体生长能适应松杉木屑培养基栽培;30℃时菌丝生长最快;最适pH值为5.5~6.5;适宜培养料含水量为60%~65%。  相似文献   

6.
温度: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3-25℃,子实体生长最适温度为12-18℃,低于8℃不会现原基,高于20℃以上容易出现畸形菇。 湿度:菌丝生长培养料含水量60%-65%为宜,子实体形成阶段相对湿度要求90%-95%,生长阶段要求85%-90%。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宁黄16号菌株的形态特征及培养料、温度、培养料含水量、PH等因素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其菌丝体生长能适应松杉木屑培养基栽培;菌丝体生长适温30℃时菌丝生长最快;适宜PH5-7,最适PH为5.5-6.5;适宜培养料含水量为60%-60%,最突出的是适应松杉木屑栽培。  相似文献   

8.
番茄煤霉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番茄煤霉病病原菌———番茄煤污尾孢霉(Cercospora fuligenaeRoldan)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及杀菌剂抑菌效果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病菌在不同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度存在明显差异,以燕麦片培养基、PSA培养基为最适,其次为PDA和果煎汁培养基;病菌菌丝生长温度范围5~35℃,最适为25℃;病菌菌丝体致死温度为55℃、10m in。病菌pH值在3~12范围均可生长,以pH值3~4为最适;光照对病菌菌丝生长影响较小。病菌在黑暗条件下较易产孢。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温度为10~40℃,最适为25℃,高温对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分生孢子在1%的木糖、果糖、葡萄糖中萌发较好,但在水滴中萌发率较低;pH值2~12范围均可萌发,pH值6为最适;病菌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4℃、10m in。  相似文献   

9.
库拉索芦荟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与药剂毒力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芦荟炭疽病危害症状、形态特征的观察以及温度、湿度、pH值对库拉索芦荟炭疽病菌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5~35℃、最适温度为30℃,分生孢子萌发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最适温度为25℃;该菌在pH 2~10条件下均能生长、最适pH值为5,分生孢子在pH 2~7条件下均能萌发、最适pH值为4~6;分生孢子在饱和湿度或水滴中萌发快,相对湿度低于60%时不能萌发;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60℃。不同防治药剂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50%施保功、80%炭疽立克、45%炭轮快克、30%氧氯化铜和10%世高等5种杀菌剂的抑菌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0.
裂褶菌的规模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竹英  毛绍春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700-700,711
介绍了裂褶菌的生态习性、生物学特性及人工栽培技术。裂褶菌(Schizophyllum ocmmuner)属中、高温型菌类,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2~25℃,子实体形成温度为14~20℃,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1~26℃;培养基最适含水量为60%~75%;菌丝体发育阶段,需氧量大,子实体形成阶段也需通风换气;菌丝生长阶段,对光照要求不严格,当菌丝形成原基并发育成子实体时,需要光照300~500lx;裂褶菌人工栽培原料较为广泛,用棉籽壳、杂木屑及各种农作物秸秆为主料,辅之包谷面、麸皮、米糠等为培养基。裂褶菌子实体叶片平展时及时采收。子实体采收后培养料还可用以其他菌类的栽培。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结果认为金针菇(Collybia vellutipes)最佳培养料配方为棉籽壳或木屑75%,麸子20%,豆饼粉3%,糖1%,过磷酸钙1%;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28℃,子实体发育最适温度为13~15℃;菌丝生长发育的最适湿度为培养料含水量60%~65%,子实体发育时期空气最适相对湿度为85~90%。  相似文献   

12.
<正>竹荪是一种名贵的食用菌,菌体洁白、细嫩爽口,营养丰富,并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人工栽培竹荪,成本低、产量稳定、经济效益显著。现将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适时栽培:竹荪属中温型真菌,菌丝体适宜生长温度为5~30℃,最适温度23~25℃;子实体适宜生长温度15~25℃,最适温度22~24℃;相对湿度为60%~70%。当地气温稳定在7~30℃以内时均可栽培,以春、秋两季栽培为好,尤  相似文献   

13.
巴西蘑菇属中温型的食用菌,菌丝体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7℃,最适为25℃左右;子实体发育的温度范围为16~27℃,最适为18~25℃.根据这个温型,南方各省可春、秋季栽培.  相似文献   

14.
<正>一、金针菇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一)温度金针菇是低温型食用菌。菌丝体在3~34℃范围内均能生长,而以22~26℃最适宜。金针菇的菌丝体耐低温能力很强,在-21℃时,经过138d,仍能存活;但菌丝不耐高温,温度超过34℃,菌丝便会死亡。金针菇子实体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是5~20℃,最适温度是8~14℃,气温超过20℃,很难形成子实体。  相似文献   

15.
针对在广西横县发生的一种王草叶斑病害,为明确其病原种类,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了鉴定,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合致病菌的形态特征以及ITS序列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将其鉴定为草茎点霉(Phoma herbarum)。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菌菌丝体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0~32℃,最适温度为25~28℃;菌丝体生长的最适p H值为5~8;菌丝体生长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蔗糖和甘露醇;最佳氮源为蛋白胨,而尿素则不适合菌丝体生长;光/暗交替或暗/光交替均有利于菌丝体生长;菌丝体致死温度为50℃,10 min。  相似文献   

16.
黑木耳是中温型菌类,在各个生长发育阶段对温度的要求各不相同,就菌丝体生长阶段来说,通常报导的生长温度范围是5~36℃,最适生长温度为25~28℃;也有报导,生长温度4~39℃,最适温度30℃。但究竟黑木耳菌丝的生长温度范围是多少,其最低、最适、最高温度是多高,致死温度是多少,不同的菌种有没有差异呢?为此,我们于  相似文献   

17.
松口蘑菌丝体培养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固体培养方法对松口蘑菌丝体在不同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下的菌丝生长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适合菌丝体生长的最佳培养基为PDA,最适培养温度为23℃,最适初始pH值范围是5.0~6.0。  相似文献   

18.
水葫芦生防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p.)的分离与生物学性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研究了光照、温度、pH、湿度和介质对水葫芦生防真菌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p.)生长、产孢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全黑暗和光暗交替处理有利于该菌菌丝的生长和孢子萌发;光照处理对产孢量无显著影响。该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 ̄35℃;菌丝生长、产孢最适温度25℃;孢子萌发最适温度35℃。该菌生长和产孢的pH范围为5.0 ̄9.5;最适生长pH为5.6 ̄6.0;最适产孢pH6.6、7.5;孢子萌发的pH范围为3.6 ̄8.0,最适pH5.0、6.6。在相对湿度为75% ̄100%和水滴中,孢子均可萌发,最适湿度90% ̄100%。玉米粉、1%蛋白胨等介质对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1.生长环境。鸡腿菇适应性广,抗杂逆性强,能利用稻草、玉米芯、花生秆等农作物秸秆在室外或室内栽培。菌丝生长温度范围是3~35℃,最适温度范围22~28℃,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是5~32℃。培养料含水量以60%~79%为宜。  相似文献   

20.
对玫烟色拟青霉PF9606与温度、pH、营养条件及光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2℃,最适温度为25~28℃;最适pH值为6~7;产孢的温度范围为10~30℃,最适温度为20~25℃;最适培养基为SDA和S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