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栽培大豆和野生半野生大豆杂交后代的蔓生倒伏性是利用野生、半野生资源的主要障碍之一。本试验以二个G. max×G. soja组合和一个G. max×G. gracilis组合的F_1代为待改良群体,分别与不同结荚习性的三个G. max品种回交,对9个回交一代(BF_1)的株高、茎粗和蔓生倒伏性作了分析比较,结果如下: 1.BF_1代株高分离下限受回交亲本(栽培大豆)的结荚习性的影响明显,分离上限受待改良群体(F_1杂种)的影响大。用有限性和亚有限性品种回交对降低后代株高效果较用无限性品种明显得多。 2.茎粗受双亲影响。F_2代半野生组合的茎粗较大。以栽培大豆,特别是有限性,亚有限性品种作回交亲本,增加茎粗明显,尤其表现在茎下部的茎粗上。 3.种间杂种用栽培大豆回交后,缠绕蔓生性减弱,以有限性和亚有限性品种回交, 直立性获得明显改进,半野生组合再用有限性、亚有限品种回交,BF_1代可出现接近直立类型单株。 4.直立性表现受株高、茎粗的综合影响。从种间杂交后代的直立性考虑,杂交和回交时,以有限和亚有限、粗杆类型或早熟类型作亲本或回交亲本,后代直立性较好。这种直立性的改进有利于种间杂种利用,但如何与高蛋白和丰产性结合,尚待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野生大豆作亲本,其杂种后代往往蔓化倒伏.早熟栽培大豆和晚熟野生或丰野生大豆杂交,有限、亚有限结荚习性或矮秆的栽培大豆与野生、半野生大豆杂交,F_2代较易分离出栽培大豆类型.用某一栽培大豆为测配亲本,与多个野生、半野生大豆杂交,测定亲本配合力,发现优良的野生、半野生大豆亲本.杂种后代回交,不管从那一代开始,都应选择直立或半直立栽培大豆类型的后代作亲本,轮回亲本最好是有限结荚习性的栽培大豆品种.百粒重的提高在于选择百粒重大、遗传性强的栽培大豆品种(系)作亲本.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三种结荚习性的三个极早熟和中早熟品种的杂交后代进行了研究。不同结荚习性品种杂交的F_1代均表现为中间型或亚有限性,其F_2代的分离比率,有限×无限分离出1无限:2亚有限:1有限性。无限×亚有限性分离出3亚有限.1限性;亚有限×有限性分离出1无限:11亚有限:4有限性;表明两对基因影响大豆的结荚习性,而dt1对Dt2—dt2有上位作用。不同结荚习性品种杂交后代的广义遗传力hB~2(%)估值较高,其顺序为株高>节数>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单株荚数>百粒重>分枝数。  相似文献   

4.
结荚习性是大豆的一个主要的形态性状,在育种上,已被国内外许多育种工作者所重视。Thseng与Hosokawa(1972)用不同结荚习性的大豆杂交,结果表明:全株荚数、主茎节数、主茎荚数、每株粒重等有明显的超显性现象,而结荚习性及其它性状只有部分显性。对于不同结荚习性品种杂交,其生育日数及早熟性的遗传研究较少。本试验的目的是研究不同结荚习性杂交对其后代生育期及产量因素的遗传关系,为培育早熟高产品种,正确地选配亲本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克服大豆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试验利用结荚习性不同的3个栽培大豆(G.max)作母本,以株高不同的2个野生大豆(G.soja)和2个半野生大豆(G.gracilis)作父本配制的12个杂交组合和8个回交组合,研究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的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选用植株较矮、主茎较粗、百粒重较大的有限、亚有限性栽培种作母本;选用植株较矮、百粒重较大的野生种作父本将有利于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野生亲本的选择似乎更为重要。从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来看,选用半野生大豆作亲本更为有效。只有从直立、半直立植株的后代中才有可能分离出稳定的直立型材料。百粒重的遗传进度较小,对其进行选择似乎效果不明显。在F_3代进行选择性回交可以大幅度提高其后代直立、半直立型植株的分离频率和百粒重。只要亲本选配适当,仅需一次回交即可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的不良性状。我们从一次选择性回交的后代中已获得栽培型、百粒重20克以上,产量较高的优良品系。  相似文献   

6.
选择东升1号(无限结荚习性)和黑河43号(亚有限结荚习性)两个品种,利用不同时期的不同温度,探讨温度对大豆生育进程的影响,确定大豆各生育进程所必需的积温和日数,为在指导大豆生产时选择品种和确定播期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东北大豆品种生育期结构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孙志强  田佩占 《大豆科学》1990,9(3):198-205
根据“东北地区大豆品种资源鉴定与评价”中的生育期资料,分析了东北大豆品种生育期结构的遗传变异,比较了不同结荚习性育成品种和地方品种生育期结构的区别。结果表明,东北大豆品种资源的生育期结构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不同结荚习性的品种生育期结构有很大的差别。无限和亚有限型品种的生育期结构类似,生殖生长期较长,营养生长期相对较短,生育期比(R/V)相对较大。有限型品种的营养生长期较长,生殖生长期较短,生育期比明显小于无限和亚有限型品种。生育期和结荚习性相同的地方和育成品种相比较,育成品种的生殖生长期较长,营养生长期较短,生育期比较大,这种演变趋势在无限和亚有限品种上特别明显。辽、吉 黑三省的无限型育成品种营养生长期分别比地方品种缩短1.4,4.1和5.8天,生殖生长期延长1.1,1.5和1.4天,R/V值提高4.8,11.2和15.4%。吉、黑三省的亚有限有成品种的营养生长期平均较地方品种缩短了3.9和9.9天,生殖生长期延长了2.6和1.8天,生育期比提高了12.5和34.5%。有限型品种生育期结构的演变方向不明显。大豆育成品种生育期结构的演变是长期产量选择的间接效应。自觉地对生育期结构进行定向选择,有可能提高大豆产量的选择效率。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导了大豆不同结荚习性杂交F_2代生育的分离情况。无限×亚有限和相同结荚习性亲本之间杂交的F_2代生育期分离范围较窄;有限×无限的F_2代分离范围较广,相当于前者的二倍。F_2代分离类似极早熟亲本结荚习性的早熟材料多。产最因素间株高、节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重呈极显著地正相关。无限和有限性的F_2代的百粒重与其它性状相关性不大,百粒重在亚有限F_2代中与单株荚数呈弱的负相关。同一组合分离出三种结荚习性的百粒重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9.
对美国扁茎大豆、中国有限结荚习性大豆7514及其杂交后代新品系94-1-1、94-1-6某些生理特性及部分产量构成因素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1.新品系材料从结荚期开始光合速率明显高于亲本。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显示,后代材料类似于美国扁茎大豆,与中国普通大豆差异较大。2.比叶重的变化也表明,后代材料高于美国扁茎与中国普通大豆7514,尤其在结荚期和鼓粒期表现更为突出。3.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表现为,前期差异不大,从鼓粒期开始,后代材料明显优于亲本。4.新品系与亲本材料相比具有特异的花序性状和叶片着生态势以及生殖生长期较大的光合速率,从而降低大豆花荚脱落率。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动态的研究表明:在生育期相近的品种中,无限型大豆的特点是:苗期根系发达,开花期较早,结荚快,开花结荚期长,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为R2-R5阶段;有限型及亚有限型大豆的特点是:开花较晚(尤其是有限型),开花的前中期结荚缓慢,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为R3-R6阶段,其中以R5-R6期为最重要。在高产栽培中,无限型品种应重点促进其初花后10~30 d期间的生长发育,而有限及亚有限型品种则应重点促进其初花后20~40 d期间的生长发育,这样会对提高大豆的产量起到最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干旱胁迫对亚有限大豆植株鲜重建成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控水盆栽试验,分别在大豆始花期、始粒期和全生育期进行干旱胁迫,分析干旱胁迫对亚有限大豆品种光合产物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干旱处理下,叶柄鲜重、叶片鲜重、茎秆鲜重、荚皮鲜重、籽粒鲜重、根鲜重、根瘤鲜重和单株根瘤数均随着干旱胁迫强度加大而下降.在全生育期和始花期干旱胁迫下,地上鲜重占总鲜重的比例随干旱程度的增加而...  相似文献   

12.
干旱胁迫对不同生育阶段大豆产量形态建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盆栽条件下,以12个大豆品种(系)为材料,分别在V1~V5,R1~R4,R5~R8期进行干旱胁迫处理,并测定了根系形态指标、于物质积累、光合生理指标,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苗期干旱胁迫对大豆根系形态影响较大,根体积、根径、根系伸长、根系总表面积都有增大的趋势,而其它时期的干旱胁迫均使根形态发育减缓;干旱胁迫...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短青春期”品种对播季反应的基础上,通过比较不同品种出苗至开花数与开花至成熟天数对短日处理的反应,以进一步明确夏大豆型“短青春期”品种的光(温)敏感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春播条件下,开花前短光照处理,“短青春期”品种中豆24和巨丰出苗至开花天数仅缩短2-14d,敏感度较小,与春大豆型品种相似,而与典型夏大豆品种,秋大豆品种和“长青春期”品种明显不同,中豆24和巨丰的出苗至开花天数对短光照不敏感。同为“短青春期”品种的中豆24和巨丰,其开花至成熟天数对短日处理的反应有明显差异,并者与春大豆相似,而后者的开花至成熟天数的短日照敏感不仅大于复大豆,而且也大于秋大豆。生育前期对短日照不敏感的品种,其短日处理效应在生育后期表现更加明显。本文还讨论了不同品种短日处理后效应的传递特征。  相似文献   

14.
阎秀峰  许守民 《大豆科学》1990,9(3):221-227
大豆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随生育期进程而变化。大体上从幼苗期到结荚期较低,而初生叶及鼓粒期、黄叶期叶片较高。光合速率随生育期进程呈单峰曲线变化,以鼓粒期最高。生殖生长期间水分利用效率的日变化是早晚较高,9:00~15:00较低且变化平缓。不同层次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在结荚鼓粒期自而下依次增高,开花期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张孟臣 《大豆科学》1998,17(3):236-241
通过对17个有限、亚有限型夏大豆品种的研究结果,鼓粒前的花荚期长短是选择夏大豆品种生育期长短的重要因素。不同熟期类型品种间生殖器官发育规律存在差异,早熟品种较晚熟品种花、荚形成发育快、时间短、脱落也快。当早熟品种生育重心进入鼓粒前的中、大荚形成发育过程中(相当于R4阶段)时,晚熟品种的相对时期还处在花和幼小英  相似文献   

16.
大豆根系生长和活性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孙广玉  何庸 《大豆科学》1996,15(4):317-321
本试验利用框架剖面法测定了大豆根系的生长动态和根系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大豆根系生长过程呈S型曲线变化,形成慢生长(Ve-V3),快速生长(V3-R5)和衰老(R5),三个阶段,高峰值出现在R4-R5阶段。根系活性变化与根系生长特点相似,R1时期之前根系活性逐渐增强,R2时期之后根系活性下降。根系活性变化比根系生长提前。  相似文献   

17.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法(HPLC)以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大豆产区的180份种质资源为研究材料,检测其籽粒总维生素E含量及各组分含量,进而分析维生素E总含量及各组分含量间的相关性,选用代表性大豆品种在不同生育时期维生素E积累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豆种质资源籽粒维生素E积累是从R5期开始,初期积累量呈上升趋势,R6期积累量开始大幅度减少,但从R6至R8期积累量又呈现大幅度上升趋势,在R8期积累量趋于稳定。经筛选合丰50和L-21为高维生素E含量品种,黑秣食豆和茶秣食豆为低维生素E含量品种,代表性大豆品种籽粒维生素E含量差异主要体现在R6~R7时期,该时期最终决定代表性大豆品种最终维生素E含量,这为研究高维生素E大豆新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为高维生素E相关基因位点和候选基因的挖掘奠定了表型鉴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Recently, US soybean cultivars have exhibited higher yields than Japanese soybean cultivars. To identify the determinants for this yield difference in reference to dry matter dynamics, recently developed US cultivars and Japanese commercial cultivars were cultivated in drained paddy fields in 2012 and 2013. The total dry matter (TDM) of each cultivar was measured at the initial seed-filling stage (R5), at 30 d after R5, and at maturity (R8). From R5 to R8, the DM of abscised leaves and petioles were measured. The actual HI (with abscised leaves and petioles) and apparent HI (without abscised leaves and petioles) were determined at R8. US soybean cultivars showed higher yields and apparent TDM (without abscised leaves and petioles) than did Japanese cultivars at R8. However, the difference in actual TDM (with abscised leaves and petioles) production was not significant between US and Japanese cultivars at R8. On the other hand, the actual HI was higher in US cultivars than in Japanese cultivars. US cultivars exhibited a higher TDM distribution to the pod before R5 and a higher pod growth rate from R5 to 30 d after R5. US cultivars tended to show greater crop growth rates (CGRs) from R5 to 30 d after R5. The higher yield in US cultivars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higher actual HI, which was considered attributable to a greater TDM productivity during the seed-filling period and higher DM distribution in the pod before R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